中药治疗sars药方
❶ 谁知道中药预防瘟疫可行吗--从中医角度谈瘟疫的预防
有人初步估算,SARS给全球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除此之外,对人类因精神恐慌造成的损伤更是不易估量。如今,瘟疫过后,痛定思痛,在下一次类似SARS的瘟疫侵犯我们之前,中医应该做些什么,中医药应该在预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我们从中医文献中寻找预防的理论依据。人体发病的关键,取决于机体抗病邪的能力,《内经》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 著名温病学家吴又可也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2]。他还说:“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2]当人体寒温失调,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正气受损,卫外能力下降时,风热病邪可乘虚侵入机体,导致本病发生。除此之外,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气候变化有正常变化,也有反常变化。如果春季应温反热,气温上升较快较早,起伏变化较大,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就容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古人十分注意观测气候变化规律与疾病的关系,以防患于未然。这些记述并非迷信或占卜之辞,而是古人在天地人一体思想指导下,对气候变化和疾病相关性长期观测、追踪的归纳总结,其目的在于有备无患。对瘟疫的预防,《内经》提出了安正避邪的总原则。一方面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原则;另一方面还强调必须遵守“避其毒气,天牝从来”[1]这一被忽视的避邪原则。“天牝”,指鼻孔,就是说,一定要避免从呼吸道传染“毒气”。
由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厉气,即无传染源存在的时候,人们无需祛邪,只需扶正。未毒先解,把治疗药当成预防药使用的作法是不正确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我国有人把一些清热解毒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之类当成预防流感、上感之类病的药物,孰不知“是药三分毒”! 中药是 “聚毒药以供医事”,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对未病之人多用祛邪之药,势必损伤正气,如补气药吃多了上火,清热解毒药吃多了腹泻,与预防发病的初衷南辕北辙。如同抗生素一样,没有人会好好的服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现若出现病未预防,又变生他病,是药之过,方之过,抑或是人之过?所以,笔者认为,健康人无需服用中药预防。预防涉及社会、生活、心理、卫生习惯、道德等多方面有关因素,要想正气充沛,完全有其它方法可以做到,如中医养生之道就提倡:①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善于运动而提高体质;②饮食有节,合理饮食为要;③精神内守,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恐惧、焦虑,心静神安,为健康长寿之要。 一旦瘟疫降临,陆续出现了感染者,那么易感人群在尽量“避其毒气”的基础上,就要考虑药物预防了。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选用同一药方呢?按照中医理论及历代中医名家经验,最好听取中医师的建议,按照各人体质的偏胜偏衰,辨证用药纠偏,如阴虚则滋阴,阳虚则扶阳,气虚则补气,血虚则养血,偏寒者需温,偏热者需清,偏湿者宜淡渗分泄,关键在于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寒热,达到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并保持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一致,以达到“阴平阳秘”,邪不可干的状态。 虽然扶正祛邪最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用一个或数个处方,去预防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时间,尤其是不同体质人群的发病,失去了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是一大优势,但也造成一些局限,如六七十年代腺病毒肺炎、麻疹肺炎一度流行,蒲辅周老先生到儿童医院治疗腺病毒肺炎,效果极好[3]。可是因为蒲老的那一套经验辨证施治变化莫测,二十几个方子、五六个原则,不好掌握,难于推广。而儿童医院王鹏飞的方子就八味药,相对固定,效果也不错,最终得以推广[4]。况且疫情一旦来袭,时间就是生命,根据疫病发病特点即某一疫病皆有相同症状,来追求治疗的针对性是可行的。其实这个观点古而有之,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说:“然则何以知其为疫?盖脉证或盛行之年所患之症,纤悉相同,至于用药、取效,毫无差别”[2]。因此要重视“辨病论治”、专病专方。吴又可深刻指出:“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位加减之劳矣。”“北方天气之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燥化也”,“南方天地之气化皆湿,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湿化也”[5]。由此推之,疫病初起时期,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也是争分夺秒地紧张,这时,每一地域针对性地使用同一方药预防是可能的,当然,在治病救人的紧要关头,讨论应该用一条方或多条方药是无谓的,因为没有科学实验证据证明怎样运用中药更为合理有效,只要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均可一试。在没有传染病的“和平年代”,我们应着眼于提高免疫功能,同时要有流行病学的科研数据来支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建议联合疾病控制中心在小区方面做一些研究。比如针对流行性感冒这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界应该做药物筛选研究,这些筛选可与中医理论思路结合起来,如对清热解毒方药或芳香化浊方药这些不同种类的药方做一些系统研究,不仅为预防流感,对今后开发中药新药也有帮助。 在SARS在香港肆虐期间,我们中医药研究所就依据人们共同面对的SARS的性质、病因病机,以及人们共同生活的地域的特点,拟定易感人群适用的千人一方---抗毒补肺汤,由桑菊饮合玉屏风散,即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芦根、黄芪、防风,再加上现代药理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的大青叶和黄芩组成,共12味。本方药派给直接与SARS患者接触的高风险的医护人员服用,经观察,似有预防作用(另文发表)。从中医理论角度来分析,根据SARS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归于中医“温病”范畴,综观全方,桑菊饮用于温病初起,辛凉解表,而玉屏风散主要用于气虚症,补肺益脾,固表止汗,而黄芩与大青叶为苦寒之品,用于此方,是基于现代药理证明其有抗病毒作用。所以,整体而言,本方偏寒,主要有清热解毒作用,兼顾正气,用于此,并无大过,但若吹毛求疵,进一步分析,甘温益气之品及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方面讲,实无可厚非,但从中医理论来看,造成SARS流行的是湿热疫毒,病性本身属热、属实,初起病位在表,根据中医“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等治疗原则,理应因势利导、轻清宣透伏邪为是,即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亦应以清养肺气为主,而甘温补益之品恐有助热生火之弊,而大队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也可能有“药过病所”、苦寒伤胃之嫌,加之香港地处中国南部,气候炎热潮湿,生活在此的人群体质具有热、湿的共性,中医主张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所以处方时应兼顾南方人“湿邪内伏”的体质。日后若有需要拟定抗毒补肺汤2号,应加强轻清宣透之品,减少苦寒清热之剂,同时加入祛湿之药,如选用生黄芪、白术、防风、荆芥、厚朴、扁豆、薄荷、香薷、生甘草。并期望能运用科学严谨的临床实验来观察其结果,确认有效之后,推向社会。事实上,我中心正在进行一项针对老人院人员,观察抗毒补肺汤预防流感功效的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在当今中、西医并存的社会中,我们再来探讨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预防之间的异同。我们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三大原则是: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从这个角度而言,中、西医之间是存在许多共性的。比如前文所提 “避其毒气,天牝从来”的认识,这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戴口罩、穿隔离衣是一个道理。中医还提倡 “兄发病而使弟他居”, 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隔离也是一致的。在传染源的认识上,中医认为传染病是由于“疫气”所致,而这个疫气包括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各种病原体。在一种新的传染病发生初期,无论中、西医对其认识总是不足的,只不过中医的特点在于辨证,即根据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进行治疗,而不是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换句话说,任何疾病,只要你有临床表现,中医就可以据此拿出一套治疗方案。尽管与西医寻找病原、直接对抗的方式不同,而且这种暗箱取物的方式在今天看来颇有些玄机,但在过往中医防治瘟疫历史当中,已体现了其有效性。 “无论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当新的传染病发生,无论中医西医,都当放下异议,发扬自身优势,如中医对症状进行分析,辨证拟定普遍适用的一种或几种方药,西医则追查分辨病原体,研制针对性强的疫苗。同时,总结本次传染病特点,教育民众如何保护自己,如切断传播途径,包括隔离传染源即隔离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戴口罩,勤洗手,防治病毒从口鼻侵入人体; 如改变易感环境,使空气流畅,可防止病毒的聚集,这些都会减少感染的机会。 总之,在西医寻找病原、研制疫苗及有效治疗药物尚需一段过程的情况下,中医“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可能会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运用中医理论做指导,积极探讨各种可能的预防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以上是笔者对于预防类似SARS疾病的一些认识,正确与否还和待于今后进一步通过实践去验证与完善。 在瘟疫盛行之际,要求中医给居民个别处方预防疾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要参与防疫,实在必须实行层次广泛和一般性的人力须求实际的措施。传统中的使用芳草,辟其邪气,刺激机体正气的方法,在中国和西方社会都有记载。如香袋的使用,《瘟疫萃言》有言“醒头草佩带身边,名为避瘟方”;《松峰说疫》也提到“取尾松悬挂屋檐”以预防瘟疫。莫论其实际效用,起码在疫情当中,不失为一种提高广大市民警惕,积极参与防疫的群众活动,既不构成害处,同时令群众团结一致。 在“抗毒补肺汤”设计的过程中,中医专家的意见纷纭,有极具保留者,亦有宽容之见,认为只要排除极寒极热,难以保证极端反应,或可衡量疫情之急需,容忍忽视辩证论治的大原则,把统一性凌驾多样性,实在属于实事求是的做法。其实,坊间对中药预防,广泛存在“先服食,后担心效能”的心态,以至成药充积。“抗毒补肺汤”不过是试图在混沌之中,谋求一些共识,祈望透过严肃的探讨研究精神,去获得客观数据,支持从中药治疗温病的历史,推广到时代需要而已。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我们恳切期望得到各位前辈的指导和意见。参考文献:
1.程士德. 内经讲义.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宋乃光.温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3.施仁潮. 直接全面介入SARS 防治 中医中药大有用武之地--中医药专家为SARS 防治献计献策. 浙江中医杂志.2003;(7):277-279
4.李连达.专家论治非典.天津中医药.2003;20(3):1005.郑洪新. 周学海医学全书. 北京市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作者:汪帼斌 张浪 梁秉中(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❷ 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烧,求中药配方
您的问题,上呼吸道感染,灯照嗓子,有充血,咳嗽,有鼻涕。食欲现在一般,
开始感冒时候按一般感冒,买了双黄连,头孢氨,
隔1天开始高烧,39度多,打针,又买银黄,阿莫西林分散片等消炎药,
第二天继续高烧39度多,打点滴,
第三天在家吃药,第四天又高烧39度多,又打点滴,又开了点冬凌草和不知名的消炎药。
今天又TM烧到了38度,是典型的支原体型感染;建议:药物耐受,尽快换药;阿奇霉素+双黄连+复方甘草片;尽快到本地的正规医院,系统治疗,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千万不要听信小广告;千万不要道听途说!!
❸ 中医治疗疫病作用有哪些 越详细越好
中医治疗疫病理论有以下几点:
1、扶正防疫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增强人体正气,就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从而使邪气不能侵犯人体,或即使感受了邪气也不会发病或发病其病情也很轻微,易于治愈康复,所以培固正气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环节。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是说注意保护体内阴精对于预防伏气温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防疫
早在《内经》的《素问•刺法论》中就有用小金丹以预防疫病的记载。晋•葛洪指出:“家人视病者,可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葛洪用柏枝散预防疫病流行,并强调常服熬豉、新米、酒渍,以断温病,令不相染。《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列有不少辟温方药,如《备急千金要方》言:“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以防温病(传染性疾病)发生。元代滑寿主张在麻疹流行期间以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预防麻疹的发病。《本草纲目》记载了服脐带粉预防疫疹,服紫草根预防麻疹。
3.接种防疫 预防传染的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接种免疫,这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一种方法。
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中,曾记载用疯狗的脑子敷在被疯狗咬伤的局部创口上,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至明代以前,我国发明了种痘法以预防天花,开创了世界人工免疫的先河,并创立了医学史上的第一种人工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它比英国柏克立的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的种牛痘预防天花至少要早500年。
4.重视环境、个人及饮食卫生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卫生对于预防传染病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有使用唾壶的习惯。应邵《汉官仪》载:“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早在唐代《千金要方》中也载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要求人们不要随地吐痰。清•尤乘《寿世青编》说:“凡人卧床常令高,则地气不及……人卧室宇,当令洁净,洁净则受灵气,不洁则受故气。故气之乱人室宇者,所为不成,所依不立。即一身亦尔,当常沐浴洁净。”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这些记载均说明搞好环境卫生与预防保健的关系极为密切。
5.消毒隔离 古代医家基于对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认识,在《内经》提出的“避其毒气”预防原则的指导下,采取了各种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如汉代即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集中隔离治疗,设置“病庵”,类似于现代传染病医院。晋朝规定:朝臣家有“时疫”(传染病)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说明不仅要将病人隔离,还要对已与病人有所接触而尚未发病者隔离。此外,隋代还曾设有“厉人坊”,其用来隔离麻风病人。
6.驱杀蚊蝇虫害 古人已认识到一些昆虫、小动物可传播疾病,因此极为重视驱杀蚊蝇虫害以预防传染病流行。在周代就设有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专事药物驱杀虫害。敦煌石窟中有一幅殷人熏火防疫图,形象地描绘了殷商时代即以火燎、烟熏杀虫、防疫的生动情景。在防蚊方面,我国在后汉时期就较普遍地使用蚊帐辟蚊。针对如何灭鼠以防病,《山海经》里载有用白矾毒鼠的方法;《本草纲目》载有以砒霜“和饭毒鼠”。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防止瘟疫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优势
中医在防治传染病的实践中,深入发掘,系统继承,全面运用中医药理论和防治方法,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治疗传染性疾病亦不例外。这一方法决定了中医治疗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介入。在用现代医疗技术未查清病原体的情况下,中医可根据一组由症状组成的证候群,审证求因、据因处方。如禽流感初起表现为头痛、鼻塞、咳嗽、恶寒发热,发生冬春季节,治疗即可根据风温证,邪在肺卫论治,用辛凉宣肺法;如表现为发热、咳嗽、舌质红,即可根据风温邪热壅肺论治,用清热宣肺法。只要有病症出现,就可以通过审证求因,针对病因对传染病进行早期干预,这对减弱病原体的毒力,减轻毒素对人体器官的损伤以及对免疫系统的破坏有重要作用。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为纲领的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具有高度的经验性、灵活性和技巧性。
如五十年代中期,中医按照“暑温”辨证成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制定了“清热、解毒、养阴”三种治疗原则,所用方药以白虎汤为主,主要药物有石膏、全蝎、蜈蚣、犀角、羚羊角等,被称作“石家庄经验”在全国推广。继后,各正规医院接纳中医应诊,确诊的乙脑病人应用中药后,病死率控制在30%以下,此为当时医学界一件大事。1956年北京地区再次暴发乙脑,蒲辅周等著名医家提出“暑湿并重”的观点,以辨证论治为出发点,不拘一法一方一药,强调天人相应,重用芳香化浊法,数法结合辨病、辨证施治,先后用白虎汤、白虎加苍术汤为主治疗乙脑,取得肯定疗效。
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中医药积极参与治疗,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根据病情分期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中医在把握SARS整体病机规律上,针对各期不同的病机特点而分期辨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早期治疗重在宣透清化,中期治疗重在清化湿热、宣畅气机,极期治疗重在祛邪的同时重视扶正,恢复期要扶正透邪,并兼以化湿、活血。另外,针对湿邪病机特点,加强健脾化湿、宣畅气机,防止过用寒凉;针对正虚的病机特点,及时使用扶正药以扶正达邪;针对血瘀病机,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以活血通脉。② 在整体分期辨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兼夹证不同进行加减,以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实践证明,在治疗SARS过程中,应用中药进行早期干预,可阻断病程进一步发展;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中药可明显减轻症状,缓解病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在传染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主要抓住祛邪与扶正两大原则。祛邪即祛除有害病因—疫毒之邪,亦即抑制或消除致病因子,排除病理产物,达到阻止病程发展的目的。运用温病学理论对各类传染病进行治疗,虽然其对病原体的直接对抗作用还未达到理想效果,但现代药学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对细菌类感染性疾病,既有杀菌作用,又有抵抗内毒素作用,对病毒类有一定的抗病毒、解除毒力的作用。要依据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予以清气解毒、攻下解毒、祛湿解毒、清营凉血解毒以及与熄风开窍等法并用,以急挫热毒,缓解病势,起到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损害的作用。实验证明大青叶、虎杖、板兰根、连翘、防风等能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减少内毒素致小鼠死亡,降低内毒素致兔发热反应,缓解休克期肺血管收缩,改善肺循环灌注状态,破坏内毒素化学结构等。如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证的治疗?
扶正即通过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扶正普遍应用于各种传染病的始终,基本原则是养阴保津。在各类疫毒之邪侵入机体产生疾病的情况下,往往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情况如仅采用单纯对抗性治疗,可使已削弱的免疫功能更减弱。而中医治疗在卫气营血的各阶段中都注意“存津液”“扶正”,清热、解毒、凉血、清营与养阴、固脱同用,这是一种对抗性与保护性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保护机体免疫功能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医补益类、清热解毒类、凉血活血类药除能直接降解病原体的毒素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清热解毒祛邪与养阴扶正在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配合应用,以达到相辅相成,有机地统一。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传染病的作用主要有:(1)中药有一定的广谱杀灭或抑制病毒的作用,如板兰根、贯仲、黄芩、银花、连翘、苦参、天花粉等;(2)调动机体防御能力,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如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刺五加、地黄、当归、鹿茸、灵芝、枸杞子、淫羊霍、冬虫夏草等;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如抑制超敏反应的黄芩、银花、连翘、石膏、青篙、天花粉,具抗炎作用的板兰根、贯仲、黄连,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和特异性抗体形成的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川;(3)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及无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弊端。
如中药对流感的治疗,其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肺循环、镇痛抗炎等综合功效。
如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面,中药有抑制乙肝病毒、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和肝纤维化等方面的功效。
另外,近几十年来,从各个领域开展了中医药防治AIDS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可有效保护和改善免疫功能,延长寿命,使患者长期带毒生存;已有研究显示部分中药方剂及其成分对HIV有一定抑制作用。总之,中医药治疗AIDS有一定的疗效,有潜在优势,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其主要治疗的切入点。
总之,中医对传染性疾病采用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地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应该在现代新发现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中发挥很好的作用。人类社会要延续,新的传染病就会不断出现,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有很大的空间,这场对SARS的斗争证实了这一看法。人类必将与传染病并存,中医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医学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也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
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中医西医其实一个是用手测量、依据分析测定,另一个则来自直觉和感受,两者代表了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类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但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陈竺表示,当前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涵、优点、精华是什么,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草率对它下结论,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医学研究应首先从人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本身开始,在捕捉和了解其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提下着手进入微观领域。也就是说应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策略,先有整体,尽管开始时很模糊,但在明确人体的系统运行功能和状态的基础上逐步向局部直至最小单元进行科学的还原分析,最终使之自上而下地逐层清晰化。
陈竺预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随着对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传染病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医药对今后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疫病的防治具有极大的潜力,传染病的中医诊疗将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也必将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中医在手足口病和禽流感中应用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 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米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中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36例报告
符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或A2、A4、A5、A10病毒所致。病毒通过口腔由人传播到人,儿童好发。临床表现为低热不适、腹痛,继而口腔粘膜水疱、溃疡,手指、足趾背侧面特别是指甲周围及侧缘出现红色丘疹、水疱。笔者近2年来,采用中医治疗36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男16例,女20例。年龄6个月~4岁。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
1.2 中医辨证 笔者将本病分为两型:(1)肺胃热蕴型:19例。表现为发热、烦躁、不思饮食、流涎,口腔粘膜充血、水疱、糜烂、溃疡疼痛,大便干结,手指、足趾背侧红色丘疹、小水疱;(2)湿热蕴蒸型:17例。除口腔溃疡外,皮疹较重,手、足、肘、膝、臀可见水疱,并显泛发状。
1.3 治疗 以银花、连翘、板兰根、赤芍、米仁、生草为主方。肺胃热蕴型加石膏、川连以清胃泄热,玉屑散外涂口腔,以止痛清热;湿热蕴蒸型,加白花蛇舌草、地肤子、白藓皮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用芦甘石洗剂外用,以清热燥湿止痒。结果3剂药后痊愈25例,5剂药痊愈8例,7剂药痊愈3例。无后遗症,均无复发。
2 讨论
手足口病西医多采用对症处理。中医病因分析,认为本病的病邪是“风毒湿热”,由于小儿胎禀素厚,养育过温,复因风毒湿热所侵,其邪从口鼻而入,“随其虚处所著”,蕴郁肺脾。肺合皮毛,主宣肃,外邪袭肺,肺失宣肃,可见肺卫症状。又脾主肌肉,“风毒湿热”与血气相搏,发于肌肤,在口则为口腔溃疡,在手足则发为水疱。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本方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板兰根、赤芍清热凉血,抗病毒;米仁清热利湿;生草配银花、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作用。诸药相配组成清热解毒利湿基本方。若口腔溃疡明显,脾胃热盛,以黄连、石膏加强清泄胃火之力;肌肤泛发水疱,湿毒盛者,则用白花蛇舌草、地肤子、白藓皮,以清热解毒,燥湿清利止痒。本组结果表明,应用上法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较好。
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
中医药治疗参照时行感冒(流感)及风温肺热病进行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
(1)及早使用中医药治疗.
(2)清热,解毒,化湿,扶正祛邪.
2.中成药应用
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与中药汤剂综合应用.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1.轻证——毒犯肺胃(邪犯肺胃)
症状: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舌苔白,白腻或黄腻,脉浮滑数.
病机:疫毒之邪袭于肺胃,致肺胃蕴邪,肺失宣肃,胃肠失和,湿热壅滞.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湿,调和胃肠.
参考处方: 桑叶___菊花___炒杏仁____黄连
连翘___知母___生石膏____藿香
佩兰___苍术___姜半夏____芦根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加减:口干者加沙参;
______ 咳嗽甚者加枇杷叶,浙贝母;
苔腻甚者加草果;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腹泻者去知母,加马齿苋.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2.重证__疫毒壅肺,内闭外脱
症状:高热,寒战,咳嗽,少痰难咯,胸痛,憋气喘促,口唇紫暗,或心悸,四末不温,冷汗淋漓,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或脉沉细欲绝.
病机:疫毒之邪壅肺,热毒壅盛,故高热,寒战;肺失宣降,故喘息憋气;痰瘀闭肺,肺气欲绝,故呼吸极度困难,喘息气促,阳气欲脱,可见心悸,心慌,四末发冷,冷汗淋漓等.
治法:清肺解毒,扶正固脱.
参考处方: 炙麻黄____生石膏____炒杏仁____ 知 母
川贝母____鱼腥草____黄 芩____葶苈子
虎 杖___ 西洋参____山萸肉____炙甘草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加减:
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胶囊),也可选用清开灵,醒脑静,鱼腥草注射液.
肢冷,汗出淋漓者去川贝母,加桂枝,干姜,炮附子,煅龙骨,煅牡蛎,注射剂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口唇紫绀加三七,益母草,黄芪,当归尾;
苔黄腻甚者加藿香,佩兰,黄连.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中成药的应用: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应用.
(1)解表清热类:可选用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2)清热解毒类:可选用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等.
(3)清热开窍类: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等.
(4)清热祛湿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
以上4类均可选用清开灵注射剂,醒脑净注射液,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等.
中成药的应用: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应用.
(5)扶正固脱类: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也可配合使用生脉饮口服液,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等.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五,中医药治疗禽流感动态
三越"了哥王片"可防治禽流感
民间在实践中早就证实了了哥王在治疗禽流感方面的卓越疗效.据悉,在江西井冈山地区,农村就采用了哥王治疗鸡瘟和鸭瘟.一般情况下,鸡瘟,鸭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了哥王的防治作用,实际上是其抗病毒作用的具体体现.不久前,广东省韶关市养鸡场使用含有了哥王的组方治疗新瘟疫(亚洲鸡瘟),取得明显效果.
生产厂家——浙江绍兴市三越药业集团
五,中医药治疗禽流感动态
首个治"禽"中药出炉
中药制剂"金丝桃素"对禽流感H5N1和H9N2亚型病毒的杀灭率分别达到目100%和99.99%
五,中医药治疗禽流感动态
这是国内首个"金丝桃素"中药对鸡人工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治疗试验结果."金丝桃素"研制者——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新兽药工程重点试验室 "这个结果表明,我们已经有了治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药物,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中药制剂."15天的试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剖杀各组试验鸡,采用接种鸡胚法进行病毒分离.并用RT-PCR方法对所分离的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都是阴性.
五,中医药治疗禽流感动态
双黄连口服液有抗禽流感病毒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对双黄连口服液抗禽流感病毒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其对该病毒的杀灭率达到94.37%.
❹ 中华医药2007年7月4日CCTV4播的关于皮肤溃烂的药方是什么谢谢
这是这期节目的部分文稿,您先看看,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直接和中华医药栏目组联系:(010)63954215
【解说】2003年底,“香港仁济医院中医门诊暨科研中心”正式开诊,这是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中医门诊。坐镇的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科四位医生和一位药师都来自广东省中医院。患有严重糖尿病肾病的香港居民林女士闻讯后迅速赶来。
【香港市民林女士】我现在不吃中药好像会病的。
【解说】别看林女士现在这样说,可几年前她却完全不是这样。
【香港市民林女士】我不能吃中药,我吃什么当归什么的,我都会吐,我一闻到它的味道,我就真的就想吐,我说我不行的,走进那个中药房的门口我都有些不舒服了,我说哎呀我不能去。
【解说】林女士对中药的味道不能接受,或许她是相信中医的疗效?
【香港市民林女士】不相信,我一直都感觉我不去看。
【解说】其实林女士的态度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香港市民对于中医药的认识,那么又是什么驱使林女士最终主动走进中医门诊,找中医大夫看病的呢?
【香港市民林女士】2002年11月,我就记得16号我儿子从英国回来那天,我就有些发烧,它不知道怎么烧,也不是很烧,他就感觉人很不舒服。
【解说】在儿子的劝说下,林女士到医院做了一个检查。
【香港市民林女士】一去医院,哇!你的糖尿那么高,很高的,好像22度以上吧,医生说你糖尿病这么严重,看起来也有发烧,马上就进了急诊室。
【解说】林女士的病情十分严重,她住进了伊丽莎白医院的深切病房,也就是危重病房。
【香港市民林女士】在模糊之中听见他们讲话,我自己就是说真的我要走了。
【空镜】(表现低沉情绪的镜头)
【解说】经过九个昼夜的抢救,林女士终于脱离了危险,但是新的症状又开始对她进行折磨。
【香港市民林女士】我那个时候就很肿,脚、大腿呀,全部都肿,肿得很痛,吃东西都没办法。我就听护士姑娘就说,她说如果你要再不退肿呀,你要洗肾了。
【主持人】(回头)林女士是因为发烧住进医院,其实她真正严重的病是糖尿病,香港人说血糖高多少,他们说血糖高到多少度,林女士说她当时的血糖是22度,指的就是血糖22毫摩尔每升,我们知道空腹血糖正常值应该小于6.1毫摩尔每升, 饭后两小时的血糖的正常值应该小于7.8毫摩尔每升,林女士的这血糖22毫摩尔每升,可以说超出正常值很多很多了,已经是非常高了,接着林女士又出现严重的腿脚肿,有可能她已经发展到了糖尿病肾病了,糖尿病并发肾病才会出现严重的水肿,护士小姐说再不退肿,就要洗肾了,这个洗肾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透析,林女士当时水肿严重,如果常规利尿效果不好,不消肿她就会有进一步发展为肾衰的可能,到时候就必须要进行透析了。好在林女士在医院住了三个月,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但是腿脚的肿并没有消,时间已经到了2003年的正月新年,林女士决定出院回家疗养。.
【香港市民林女士】回家那时候人就不能走路的,都一直要人家搀着我走。
【解说】而就在这个时候,SARS突如其来,医院里充满了恐怖,林女士发现,自己不能再回去治疗了。
【香港市民林女士】那看医生都没有机会了,那就一直在家里吃医院拿回来的药给我,一直吃吃吃,他们就说你去看中医了,我说我从来都没有看中医,我也不吃中药。
【解说】林女士对于朋友的劝说无动于衷,腿脚肿痛越来越严重,但是这时,SARS却正在节节败退。
【香港市民林女士】我们香港电台经常播,刚刚又播(广东)中医医院那个教授来香港帮手,看医生,吃了很多中药呀,SARS缓解了,都是中药的,那个听见以后,也感觉对呀对呀,那个心里面可能比较接近了。
【解说】中医药治疗SARS的例子终于触动了林女士,得知两位来港援助的专家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她决定到广东省中医院去试一试。在广东省中医院她找到了肾病内科专家徐大基医生,徐医生给她的第一印象却让她忐忑起来。
【香港市民 林女士】那时候我去看见这个徐医生这么年轻,在我想象之中,中医是有胡须的,头发白白,这么年轻就是说是中医。
【解说】林女士不了解这位年轻的徐大基医生其实已经从事中医肾脏病研究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0多年了,他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有着深入的研究。
【徐大基】我们就建议她吃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些给她治疗,她自己有空也煲一点赤小豆去利水。
【解说】回到香港,林女士将信将疑地开始喝中药,捏着鼻子喝了四天,她突然感觉到有了明显的变化。
【香港市民 林女士】第四包药就感觉胸口呀,人没有那么晕了,手感觉比较好了,比较好的一点,那是有感觉好的嘛,那就给他们说。
【记者】消肿呢?
【香港市民 林女士】消肿都消了。
【主持人】四天就消肿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子有那么好的疗效呢?徐大基医生辨证说林女士属于肾阳虚衰,阳虚水泛,应该用温阳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于是马上开出处方,真武汤加减,功效主要就是温阳利水,再加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是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两个方子配合,效果果然明显。
【解说】从那以后,林女士频繁地往返于香港和广州之间,直到有一天她从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小姐那儿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香港市民林女士】她说他(徐大基医生)快去香港了,你在香港就可以看到他了,那个时候我很高兴,哎呀我好了。
【解说】原来正是看到中医在对抗“非典”中的突出作用,香港医管局决定和广东省中医院合作,在香港仁济医院开设首个中医门诊,作为青年骨干,徐大基医生第二年就被派往香港,林女士不用再两地奔波了。
【香港市民林女士】我感觉中医好,没有中药我就感觉好像不行,腰都不能直,整天是这样的蹲下来的,没有办法直的,走路都不行,腰又痛,我自己感觉好了很多,本来要洗肾的,我现在渡过那个难关了。
【解说】渡过那个难关之后,林女士做起了中医药的宣传员。
【香港市民林女士】中医来到我们香港是香港人的福气,可能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不然的话,我真的没有今天的。
【解说】不仅是林女士,对中医药的信任度逐步在提高的香港居民越来越多,从香港回归到现在,求治于中医的香港患者人数大约增长了10%到20%。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副署长梁挺雄医生】市民普遍都支持中医药,接受中医药,这个情况已经接受的程度跟内地是差不多了。
【主持人】从一个全身浮肿、濒临死亡的人到中医药的受益者,从一个不相信中医、闻不了中药味的人到一个中医药的宣传者,从林女士的变化能够看得出中医药在香港渐渐深入人心,不仅仅中医药的地位在普通市民当中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香港的西医界,中医的疗效也打动了一些业界权威,比如说在香港非常有名的梁秉中医生,他是香港骨科方面的权威,按照西医的治疗,糖尿病足发展到一定地步就必须截肢,但是这位教授想到要尝试一下中医的治疗方法,他说刚刚触摸冰山一角就有很大的收获,他发现中医药真的能够让本来要截肢的患者保全肢体,免受痛苦,并且他还因此获得了一个大奖。
【导视4】他不以业界权威自傲,不受囿于门派而故步自封,传播中医仁心之术,悬壶济世,恩泽大众。《中华医药》特别节目《东方之珠 十年药香》正在播出。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梁秉中】这是远东经济评论奖给我们的银奖牌,原因就是他认同我们对于那个糖尿病足溃烂的一个初步研究。
【解说】糖尿病并发症引起脚溃烂,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以上会发生脚溃疡或坏疽,而脚部溃疡恶化造成深部感染或坏疽就会导致截肢。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梁秉中】截肢对于我们(医生)来说非常容易,但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常痛苦。
【解说】溃疡——截肢——死亡!这是非常恐怖的糖尿病足三部曲。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梁秉中】我们西医,我们医生就是治病就像治一些零件,修理汽车,不是一个汽车修理一个一个零件地修理,那么就损失了它的整体性,所以治病的很多时候,越是发达,越是出问题。
【解说】截肢并不能解决问题,梁秉中教授在一次偶然的中医讲座中学到了中医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尝试之后,效果出乎意料。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梁秉中 】一个星期之后,所有的伤口都复原了,他就可以穿着袜子,穿着鞋子,就是用拐杖来走路,所以当然老人家是高兴得不得了,
【解说】什么神奇的方法,解决了困惑梁秉中教授四十多年的难题?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梁秉中 】其实这个药呀,就是六味地黄汤的加减。
【解说】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梁教授配制了两个方子,一个由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黄芪、五味子组成,用于滋阴固肾,补气扶正;一个由生黄芪、白术、汉防己、制首乌、生地、菝葜组成,用于脱毒生肌,效果果然很好。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梁秉中】我有20几个病人,都是成果不错的,差不多80%是可以保留肢体。
【解说】这些有效的病例更加触动了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梁秉中 】西医必须有补充的地方,我找中医朋友来帮忙,我找中药用我西医的方法去探索,这都是好方法。
【主持人】梁秉中教授其实是有一些中医基础的,他少年时代曾经受到热爱中医的父亲的熏陶,在回归之前,他也常常给人扎扎针灸,但是那时候一直都是偷偷摸摸的,因为那个时候整个香港的中医药都是一个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人管,没有正规的医疗服务,是不受法律保障的,所以像梁教授这样的西医医生是完全不敢把运用中医摆在明面上的,更没有机会去深入地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运用中医了,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在香港的大学里能够开设中医药学专业,对中医药感兴趣的青年可以正大光明地走入学院去学习。
【导视5】国学精髓,润物无声,经历风雨洗礼,如今重现希望。《中华医药》特别节目《东方之珠 十年药香》正在播出。
【解说】香港浸会大学从1998年起就开设了中医药专业,是香港最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何庭轩是这所大学中医药学院2006年的新生,他与中医药结缘是因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新生 何庭轩】金庸小说很多很出名的医生就是胡青牛,平一指等等,他们就是都非常厉害,就是好像什么病也能治好的这样子,什么断了骨头呀,什么中了什么很厉害的毒呀,也能够治好。
【解说】金庸的作品中塑造了多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医生,《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主黄药师、《倚天屠龙记》中的蝶谷医仙胡青牛、《笑傲江湖》中的平一指、《飞狐外传》中的毒手药王无嗔大师、《天龙八部》中的虚竹等等。这些人不仅是武林高手,而且都医术高明,让中学时代的何庭轩惊羡不已。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新生 何庭轩】老实说其实我当时是很好奇,也是很疑惑的,就是是真的吗?就是会不会是金庸先生他夸大来说呢。但是到了越来越认识中医药的时候,可能在其他的书本,或者是一些网上的资料上,我可以看到中医药是真的可以去医治好病人。
【解说】其实文学作品中的夸张,也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何庭轩进入学校终于看到了中医真正的疗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新生 何庭轩】西医他们做电疗,去医治一个瘫痪病人,他们都试了很多次,都不成功,但是到了用针灸的方法,就是针了一个星期,病人就是好转了,就是很神奇。
【解说】在香港学中医,学生只有一半时间在课堂上学习,另一半的教学时间都安排在了临床实习上,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为此开设了7个门诊,何庭轩和同学们一样,有大量的时间在门诊跟随老师进行临床实践。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 刘良教授】我们在这个学生的教学里面把临床教学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非常推崇这个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所以从入校的第一个学年开始,我们在学中医的基础理论的时候,我们就安排学生去接触病人,再学习怎么把脉,怎么看舌头,怎么去望闻问切。
【解说】目前,除了香港浸会大学之外,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有中医药学专业,报考中医药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仅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学生就比7年前增加了5倍多。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 黎碧玉】香港这班同学他们都学得很带劲,因为大家都很有那个抱负,对香港中医的未来都很有抱负。
【解说】黎碧玉是香港第一届中医专业的大学生,2003年她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毕业后,又考取了注册中医师的资格,从2001年开始,香港所有新的中医从业者都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并且必须要通过中医师的资格考试成为注册中医师,才有开设中医门诊的资格,像黎碧玉这样的注册中医师也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医组主席黄雅各】目前呢,香港有八千个中医,其中有五千个是注册的中医,那么很多人他们都会通过考试,逐步逐步地走向注册,走向中医的专业化的道路。
【解说】2005年,黎碧玉终于和同学一起开办了一家诊所。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 黎碧玉】这个牌子是我诊所开张的时候一位病人送给我的,而这个盘子是我开张的时候,我学校的老师送给我的,作为对我的一种鼓励和一种告诫,就是说治疗病人的时候要做到心恭药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