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经的中药有哪些
① 治痛经的中药有哪些药
治痛经的中药有很多啊,例如:田七,三七,无胡,白止,白勺,花椒,生胶,桂枝,茯苓,桂圆等太多了,单用一般对痛经没什么用,经常痛可以用芙神花加热水敷小腹,经常敷能冶好
② 治疗痛经的中药有吗
治疗痛经的中药有很多,更要因人而异,中医讲究辩证论证的,不建议盲目乱吃,入口的东西谨慎为好,痛经一般也可以外敷中药,用芙神花加热水在晚上敷小腹部,经常敷有根冶作用的
痛经治疗除了能外敷中药外,也要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少熬夜,少吃寒大的食物。
③ 求治疗痛经的中药配方
[治疗痛经的中药方一]
丹参、延胡索各30克,牛膝、红花、郁金各15克,白酒半公斤。将生丹参、延胡索、牛膝、红花、郁金倒人瓶中,用白酒浸泡加盖,密封半个月。每隔3天,用力摇动药酒瓶1次,每次约摇3分钟。行经前两天开始饮服,每日3次,每次1–2匙,至经血干净时停饮。连服4个经期为I疗程。
本方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
[治疗痛经的中药方二]
阿胶、杜仲各15克,陈艾10克,净子鸡1只(约500克),生姜6克。将杜仲、陈艾与鸡入砂锅中同炖,将熟时加人生姜,炖20分钟,加盐调味每次用热汤烊化阿胶5克,日3次,饮汤食肉。
本方适用于寒混凝滞之痛经。
[治疗痛经的中药方三]
山楂30克,向日葵籽15克,红糖30克。先将山楂、向日葵籽一齐放在锅内炒,以葵花籽炒香熟为度。再加水,熬成浓汁后,将红糖放入熬化即成。每次于经前1–2天,连服2–3剂,正痛时亦可服用。
本方适用于血瘀为主的痛经。
[治疗痛经的中药方四]
荔枝核、香附、黄酒各30克。将荔枝核、香附研成细末,混合成装入瓷瓶密封保存,每个痛经发生之前一天开始服用,每次服6克,以黄酒适量调服,1日3次。
本方适用于以气滞为主的实证痛经。
本病的发生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久淫为害等所致,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上述治疗痛经的中药方仅供您参考,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④ 哪些中药可以治疗痛经
热服
每天用热水烫脚30分钟,水凉了要及时加热水,烫的要出汗为好
躺在床上,从上到下推小肚子200下。不要怕麻烦,
对你很有疗效,请试试.
祝你成功
,
⑤ 治疗痛经的中药方子
中医看待痛经,有如下几个类型,你告诉我你属于哪个,我再给你推荐方子,OK? (1)气滞血瘀型,症见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治宜理气化瘀止痛。 (2)寒湿凝滞型,症见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3)气血虚弱型,症见经后一二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或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止痛。 (4)湿热下注型,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疼痛;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5)肝肾亏虚型,经来色淡量少,行后小腹作痛,腰部酸胀,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⑥ 有哪些药草可以治疗痛经
覆盆子在中药中覆盆子本属一味益肾摄尿的良药,善于滋养肝肾,又可明日,常用于遗精、早泄、多尿、遗尿及眼目模糊。据现代报道其成分含有枸橼酸、苹果酸、水杨酸、挥发酸油、果胶、葡萄糖及少量抗坏血酸,维生素A类物质。还有资料报道覆盆子萃取物,有使平滑肌松弛的效果,在意大利给痛经患者服用后疗效颇佳。
益母草益母草是一味很有名的妇科药,药理研究报道益母草剂对家兔子宫有兴奋作用,可使子宫紧张与收缩率增强,频率加速。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症,有其代表方益母丸专治月经不调;亦可用益母草一味煎服或加糖熬成益母草膏服用。益母草膏有现成制剂。
川芎是一味活血止痛药,其内含生物碱、酚性物质、内脂素、维生素A、叶酸、固醇、蔗糖、脂肪油等,药理实验证明其使孕兔离体子宫收缩加强。传统常用川芎治疗由于淤血阻滞所导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淤滞腹痛以及跌打损伤等,还常用其治疗头痛,但月经过多时不宜使用。
当归其性甘辛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归含有挥发油、叶酸、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成分,认为它有抗贫血作用,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可防治冠心病。清朝皇帝乾隆的长寿方中,当归是最为常用的药。中医传统上认为当归既能活血又能养血,擅长调经,是妇科疾病的常用药。凡是月经不调、血虚经闭、痛经、崩漏、胎产诸症以及血虚头痛、眩晕等症均有效。药膳用法可蒸鸡、泡酒、熬粥等。
韭菜韭菜是我们经常食用的蔬菜。中医认为其性辛甘温,具有温补肾阳、健胃、增强食欲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其含挥发油、粗纤维素等成分,适用于肾阳不足所引起的痛经、腰膝冷痛、小儿遗尿、产后出血、胃中虚热等症。
姜即我们日常做调味品的鲜姜或干姜,其性辛温。含有姜油萜、小茴香萜、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黏液等成分。具有温中散寒、健胃进食、止呕等作用,常用于治疗中寒呕吐、腹中冷气、胃纳不佳、寒凝痛经等症。
⑦ 哪些药方可以治疗痛经
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系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痛经。
祖国医学亦称“痛经”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痛经”范畴,亦称“经行腹痛”。
【方一】调肝汤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山药15克(炒),阿胶9克(白面炒),当归9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山萸肉9克(蒸熟),巴戟3克(盐水浸),甘草3克。
【功用】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主治】肾气亏损型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方解】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巴戟天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延长小鼠游泳时间,乙醇提取物及水煎剂有明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阿胶需烊服。
【方二】黄芪建中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黄芪5克,炙甘草6克。
【功用】补肾益气,和中止痛。
【主治】气血虚弱型痛经,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和中,通经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建中州。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桂皮醛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白芍有很好的镇痛、解痉作用。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
【用法】水煎服。
【方三】膈下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牡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功用】行气活血,逐瘀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方解】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当归活血祛瘀;五灵脂、玄胡索、川芎活血止痛;枳壳、香附、乌药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心肌细胞耗氧量;缓解平滑肌痉挛。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纤维促进作用。
【用法】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按语】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方四】温经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当归、阿胶、麦冬各9克,芍药、川芎、人参、桂枝、牡丹皮、甘草、生姜、半夏各6克。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方解】方中吴萸、桂枝为君药,用以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活血祛瘀以生新;牡丹皮祛瘀通经并退热,共为臣药;阿胶、麦冬、芍药滋阴养血,并能止血;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又能统血;冲任二脉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半夏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通经;生姜温胃降逆而散寒,又能助生化,以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方主要有镇痛、抑菌、扩张血管、抗过敏、收缩子宫等作用。在本方基础上进行药物加减,可用于多种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更年期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不孕等,均有较好疗效。
【用法】水煎服。
【按语】如小腹冷痛甚者可去牡丹皮、麦冬,加艾叶;气滞胀满者可加香附、乌药;漏下色淡不止者去牡丹皮,加艾叶、熟地黄;气虚甚者加黄芪等。崩漏患者服药后血量可能增多,属正常现象,瘀血排出后,漏下才能停止。
【方五】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出处】《中医妇科学》(六版)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牡丹皮、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各12克,黄连15克,蓬莪术6克。
【功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治】湿热蕴结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据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解】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黄、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有抑制胃液分泌、杀菌、抗腹泻作用。莪术水提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微动脉血流恢复,完全阻止微动脉收缩,明显促进局部微循环恢复。
【用法】水煎服。
【方六】川乌温经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炙川乌1.5克,炒当归、焦白芍、川芎各12克,肉桂10克,吴萸3克,姜半夏9克,炒党参15克,独活、威灵仙各6克。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痛势较剧,得热则减,经色暗红有块或黑豆汁样,量少或血行不畅,伴肢冷,脉沉弦或迟,舌苔白等寒象。
【方解】方中药物以温散为主,川乌温经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姜半夏降逆止呕,独活、威灵仙止痛,党参补气。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独活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威灵仙有镇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血块多加炙没药、丹参、泽兰、益母草、失笑散等;腹胀痛加制香附、小茴、艾叶;夹湿加苍术、茯苓;肾阳虚或妇科检查子宫发育不良者,加鹿角片、紫石英、仙灵脾、巴戟肉等。
【方七】清经导滞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炒当归、焦白芍、广郁金、八月札、川楝子、红藤各12克,延胡索9克,柴胡15克,鸡苏散(滑石36克,甘草6克,薄荷15克)。
【功用】养血清肝,理气止痛。
【主治】肝热夹湿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胸胁、乳房胀痛,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宣畅气血,散结调经;当归、白芍、郁金、八月札养血疏肝,理气行滞;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红藤、滑石、甘草、薄荷清热利湿而通络脉。全方共奏清肝疏肝,利湿通络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楝子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等作用。郁金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去脂和抑制肝细胞纤维化的作用,能对抗肝脏毒性病变。郁金也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延胡索有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方为自拟验方。对慢性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疗效也较佳。如乳房结块加皂角刺、小金丹;带多色黄加椿根皮、白槿花、车前草;月经量多加侧柏炭、陈棕炭。服用该方需忌辛辣刺激之品,还应调摄情志,保证药效。滑石包煎,薄荷后入。
【方八】化膜汤
【出处】上海中医学院朱南孙
【组成】蒲黄15克,五灵脂12克,山楂12克,青皮4.5克,血竭粉3克。
【功用】行气活血,化瘀散膜。
【主治】主治功能性痛经中膜性痛经。其临床表现以经痛剧烈、经血中夹有膜片状瘀块为特征。
【方解】蒲黄、五灵脂、血竭止血化瘀止痛;山楂行气散瘀;青皮疏肝破气;本方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散膜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朱氏发现膜性痛经患者在整体上有血E2水平异常升高和血液黏滞性增高的病变,以及局部微观上的子宫内膜的病理、组化改变,可认为是气滞血瘀之重症。本方集破气行滞、活血化瘀于一身,具有降低异常升高的E2的水平,改善机体的血液黏滞性及子宫瘀血状况等作用,促进子宫内经血的流畅,使患者获得膜化痛止,接近向愈的结果。
【用法】水煎服。
【按语】本方由朱南荪学生徐斌超整理发表,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偏热者加红藤、熟军,偏寒者加小茴香、炮姜。蒲黄、五灵脂包煎,血竭粉冲服。
【方九】温经散寒汤
【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组成】当归、川芎、金铃子、延胡索各10克,赤芍、白术、五灵脂、制香附各12克,紫石英20克,葫芦巴、小茴香、艾叶各6克。
【功用】温经化瘀、散寒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主治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搐,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瘀;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白术补脾健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诸药伤中耗气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葫芦巴性味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阴,逐寒湿功能,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小茴香、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延胡索有显著的镇静、镇痛与安定作用。小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并促进肝组织再生,另有镇痛及己烯雌酚样作用。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按语】紫石英打碎先煎。五灵脂包煎。
【方十】少腹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
【方解】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小茴香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并促进肝组织再生,另有镇痛及己烯雌酚样作用。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作用。没药对离体子宫先呈短暂的兴奋,后呈抑制现象。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用法】水煎服。
【按语】蒲黄、五灵脂包煎。
【方十一】血府逐瘀汤
【出处】《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当归、生地黄、红花、牛膝各9克,枳壳、赤芍各6克,川芎、桔梗各5克,柴胡、甘草各3克,桃仁12克。
【功用】凉血清热,通经止痛。
【主治】本方适宜于血热壅阻型痛经。症见经前小腹疼痛或有灼热感,经来则痛甚,经色深红,质稠夹有血块,经行不畅,或伴有低烧,口干,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三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纤维促进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桔梗粗皂苷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十二】参脂痛经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人参9克,五灵脂15克,元胡、当归、白芍、川芎各12克,制香附10克,甘草3克。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痛经。
【方解】方中人参补气健脾,五灵脂、元胡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化瘀,香附理气调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灵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当归水浸液能显著促进血红蛋白芨红细胞的生成。
【用法】水煎服。
【按语】五灵脂包煎。
⑧ 哪些中药对痛经有效
楼主你好,乌鸡白凤丸、阿胶、驴胶这些都对痛经有效,可以中西结合方式来解决痛经,不过最好是平时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懂的保护自己才会避免痛经。
⑨ 痛经吃什么中药呢
一、中药治疗
1.益母草
益母草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出现痛经症状的时候,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益母草缓解症状,比如可以把益母草,红枣,瘦肉一起放到锅中,加水大火煮开,改成小火慢炖两个小时,这种食疗方对痛经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含有益母草成分的中成药,比如益母草颗粒等,也能缓解痛经症状。
2.当归
当归可以调经止痛,补血活血,所以痛经的人在平时可以用当归水煎服,或者把当归切成薄片煮水、泡水当茶饮,在炖肉的时候加入一些当归制成药膳等,都可以治疗痛经。
3.阿胶
阿胶是非常有名的补血圣品,它可以促进身体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对于痛经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把砸碎的阿胶放到碗中,加上黄酒,放入蒸锅中蒸,等到阿胶融化再加入红糖食用,可以有效的缓解痛经等经期不适症状。
4.红花
红花也是一种治疗痛经的中药,可以直接用红花泡水喝,也可以把红花放到鸡蛋中蒸熟吃,可以从月经来潮后第二天开始吃,一天吃一个这样的鸡蛋,连吃九天,如果能坚持三四个月经周期,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活血散淤,温暖子宫的作用,对于痛经、闭经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二、西药治疗
1.痛经分为两类,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如果是原发性痛经,应用西药治疗时,主要是服用止痛药,一般含有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西药止痛效果都不错,而且副作用也比较小,所以当出现原发性痛经的时候可以首选这类药物。
2.如果是继发性痛经,需要积极的治疗导致痛经的原发病,比如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痛经,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非甾体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