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五行
① 中药药性五行怎么归类
大致是用五色、五味来分的。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分别各入肝心脾肺肾,基本上分类是遵从这些原则,超出此原则的就是各医家、各时代的见解不同了。
② 怎样判断中药的五行属性
五味对五行对五脏,
酸苦甘辛咸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③ 中药的五行相克有哪些规律
相克规律:“克”是含有制、胜的意思。五行中,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的关回系,这种关系称做“相克答”。
五行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互相制约,循环不已无有终时。在正常情况下相克,也是一种维持平衡的力量。如五行相克太过,则会起反作用,产生异常变化。
在五行相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的联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那么,土就是木之“所胜”,金就是木之“所不胜”。其他四行,以此类推。
相生、相克是互相联系的,互相制约的,这样才能保持相互间正常的平衡状态。
④ 请问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是怎么一回事谢谢
中国传统哲学有五行生克之说,也就是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象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没有相生就没有相克,没有相克,就没有相生,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 具体到中医上,人们将五行与人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 就脏腑而言,其分配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木胆、火小肠、土胃、金大肠、水膀胱。五行还与人体其它器官相互联系,并且有又与天干相配,形成一个以五行为中心的人体构造系统,而中医在进行人体病机辩证时,往往将系统内诸多因数联系起来考虑。 五行脏肺: 木主胆 , 火主小肠, 土主胃, 金主大肠, 水主膀胱。 五行五官: 木主目, 火主舌, 土主口, 金主鼻, 水主耳。 五行之气: 木主魂, 火主神, 土主智, 金主魄, 水主精。 五行脏外: 木主骨 , 火主气, 土主肉, 金主精, 水主脉。 五行之身: 木主爪 , 火主面, 土主唇, 金主毛, 水主发。 五行之味: 木主酸 , 火主苦, 土主甜, 金主醒, 水主咸。 五行之志: 木主怒 , 火主喜, 土主忧, 金主悲, 水主恐。 五行之声: 木主呼, 火主笑, 土主歌, 金主苦, 水主申。 弦脉钩脉缓脉毛脉石 脉木在脏腑体内主肝与胆; 木又主筋骨与四肢。 火在脏腑体内主心脏与小肠; 火又主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土在脏腑体内主脾与胃; 土又主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金在脏腑体内主肺与大肠; 金又主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水在脏腑体内主肾与膀胱; 水又主脑及整个泌尿系统。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 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平衡关系很重要。因此不管是中医还是哲学,都要讲究阴阳五行的平衡,所谓辩证施治也就是这个道理。
⑤ 中药的五行相生有哪些规律
相生规律:“生”是含有资生、助长的意义。五行之中,都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称做“相生”。
五行相生的规律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循环生生化化,无有终时。它的彼此间的关系,可理解为一种推动发展的作用。
在五行相生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联系,也就是母子关系。以水为例,生我者“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木”,则木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类推。
⑥ 中药五行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味:辛、甘、酸、苦、咸
火,木 土 金 水
-----------------------
食物疗法在对疾病的治疗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食物可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替代食物。民以食为天,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的水谷精微源于食物之中,这是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人们以为药物是创造健康的先驱,而容易忽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预防,是可以经由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中,即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中获取。保持人体健康最贵重的资本,就是人体对疾病的自我调节功能延续,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违背这种规律,就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破坏体内五脏六腑或各器官组织间的阴阳平衡。
人之饮食,各有适味。五脏各主其味: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肾主咸。肝虚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补肝;脾虚者,喜甘(类甜味)味,因甘能补脾;心火重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肺虚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姜、大葱、花椒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肾虚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肾。
胃是五脏六腑中的一个营养汇聚的地方,一切饮食都要进入胃中,“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都要禀受胃所消化的精微,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机能。五味归属于五脏,都是因它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五脏又与五官有直按联系,《灵枢·营气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矣”。由此可见,据其所好之味,便可测知其病。运用易经八卦之理,重视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对不同体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人们, 合理调节饮食, 同样可达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⑦ 中草药是怎么划分五行的
中药分四气,寒热温凉,五味,也就是五行,酸苦甘辛咸
⑧ 中药五行属性与五脏关系
内经:酸—苦—甘—辛—咸 辅行诀:辛咸甘酸苦
肝—心—脾—肺—肾(—心包)
木—火—土—金—水
筋—脉—肉—皮—骨
怒—喜—思—悲—恐
泪—汗—涎—涕—唾
春—夏—长夏—秋—冬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两本书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五味的排列。相比较而言,内经的阐述更明确,一个“入”字,说明了“归于”、“标靶”的含义,让人一目了然。而辅行诀的中的“属”字,则需要好好琢磨和玩味:也是“归
于”或“标靶”的含义?还是“有关系”的意思?或者是“秉某某之性”之说?在这里特别要注意两者的用词区别,精微之处就在于此:内经在阐述“O入X”
时,X用的是五脏名称,所以可以用“入”,比如“入肝”的含义很明确;而辅行诀则用的是五行,并不对应具体某脏,用“入”字毫无含义。因此,辅行诀中的
“属”,应该是“秉某某之性”、“刺激发挥某某元素之功能特征”的意思,这样理解最通顺。
内经的阐述明确、直接、一目了然。酸味的东西有收涩作
用,吃了之后最先有反应的是肝,因此酸收、酸入肝;辛味的东西有发散效果,经常能缓解渴症,最先有反应的是肺,因此辛散、辛润、入肺;苦味的东西吃了大小
便会增加,还会口渴,最先有反应的是心,因此苦泄、苦燥,苦入心;咸味的东西吃了会兴奋,最先有反应的是肾,因此咸软(此“软”字当做“鼓动”、“兴奋”
解释,“心欲软”之软同理);淡味和甜味的东西吃了会增进消化和吸收,能解决一些腹痛、拘挛的现象,最先有反应的是脾,因此甘缓,甘属脾。
可见,
酸收、酸入肝;辛散、辛润,辛入肺;苦坚、苦燥,苦入肾;咸软,咸入心;甘缓,甘入脾。来自于古人的生活体验和治病实践,是对事实的记录,不掺杂太多的推
断,是一种基于经验的“黑盒理论”。实际上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有些方面是可以印证的,比如“咸软”,从细胞学角度,正是通过钠-钾交换调节渗透压,从而影
响血液流动和体液水平。
而辅行诀的条文中,五味对应了五行,而不是五脏。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五行?“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
土爱稼穑”,这是五行最源本之解释。按辅行诀所说:“味辛皆属木”,我们知道,木曰曲直,木既有曲(收),又有直(舒),而“辛”的作用是“散和润”,只
有“辛散”与“直”匹配,而“曲”字按理说应该与“酸收”匹配才对,而“酸”却是“皆属金”的,这个“皆”字的含义,就是说“酸”和“木”没有一点关系,
这是让人费思量的地方。除非把五行的源本定义全部推翻,否则此处有解释不通的地方,或者至少是不严谨的。
结论,关于五味所属及五味之性,个人认为还是要以内经的阐述为主。辅行诀的阐述存在一些瑕疵,在参考时应更多偏重于其实际应用,以及具体场合。
我知道国医战队目前正在做中医问诊板块,我推荐您去网络国医战队,然后找他们去问问吧,他们会耐心解答您的问题。
⑨ 五行属性对应的中草药有哪些
每种草药都有归经,心肝脾肺肾,这个五脏的五行属性应该知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