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煮法
⑴ 中药的正确熬法是什么
煎药的方法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投入锅内。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熬中药的讲究
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⑵ 中药的熬法
据述 小包为赤石脂 为矿务类药 需先煎30分钟 再入他药煎熬
⑶ 中药的熬法,如何泡,煎,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⑷ 熬中药的方法
中药一般要求早晚各喝一次,一幅中药一般熬制两次,把熬好的中药汁混合在一起分两次喝完。 熬中药最好使用砂锅。先把药放在砂锅里面,根据药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须漫过中药(千万不要加少了,否则熬中药容易靠干)。大约泡20分钟左右。泡的过程中最好不时用搅拌棒搅一下,这样泡的均匀一些。天热时可以加凉水泡,天冷时用凉水要延长浸泡时间,或者可用温水,这样效果更好些。 中药泡好后,放在火上开始熬制。在中药熬开之前用大火,熬开之后转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约20分钟。看着表,到时间后,如果药汤还是很多,可以再继续熬一会。切记千万不能把中药熬干了,那只能倒掉。熬中药必须有人在旁边守着才行。熬完后,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锅沿上挡住药渣,再用药淋子过滤,这样效果更好。 第二遍熬制时,可以加温水,加的水应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熬20分钟左右,熬完看看药汤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来。若药汤较多,可以再多熬一会儿。 有时间的话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况下,熬两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药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药汤泡脚。 在倒中药时,一定要小心烫手。盛中药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锈钢的,这样中药不易与器具发生化学反应。 中药在熬得过程中如果熬干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须倒掉,因为熬干的中药毒性相当大。这一点很重要,熬中药时一定记好时间,应该有人专门在旁边看着。 中药很苦,喝完后可以吃块冰糖。但熬制中药过程中不要加糖,那样很影响药效。最好憋着一口气喝完,这样感觉就不那么苦了。 注意:有的中药有先煎熬的要求,可按照规定先熬制后再放入其它的药材一起熬制。
⑸ 中药熬法
没事的,问一下大夫,他会告诉你怎么熬药好,一般来说解表药开锅后就是沸腾了再熬10分钟,补药的话熬的时间长一些,2到3个小时,具体还有头煎,二煎,有点专业,你问一下开方子的大夫,按他说的做就可以了,养生壶的可以文火武火自动转换的,很方便,别有什么心理负担,很简单的。祝你早日康复。
⑹ 中药煎法
最好选用砂锅,实在没有砂锅用铝的,千万不能用铁或钢的。熬药前先用冷水浸泡半个内小时至一个半容小时为宜。水量一般为三碗,大火一次熬开,然后小火咕嘟,途中搅拌三次左右,待药熬至升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小碗,第一锅熬好,在加入三碗水,进行熬第二锅,第二锅就不用浸泡了,方法同第一锅相同,按此方法熬好三锅后,冷却后混在一起分出三等分,吃药的时间为早饭前,晚饭后。与饭相隔半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特别注意的是药不能凉喝,要加热后服用。服药期间忌油腻,生冷,辛辣,鱼累登食物,绝对不许饮酒。熬药剩下的药渣可用布袋装好付贴在病患部位,待温度下降到觉得凉时拿来,希望对你有帮助,同时祝愿你早日康复。
⑺ 熬中药怎么熬法
先将中药用水浸泡一会儿,然后用中火熬,一般熬二次,熬好的汤药混在一起,分次服用。
⑻ 煎中药的方法
此方水牛角丝应该先泡先煎,以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生大黄应该后下,因为时版间久了权大黄的成分会失去效果。大黄是泻下的,不可久煎
正确办法:水牛角丝先泡30分钟,其余诸药再泡在一起,再过半小时一起煎煮,第一次开锅后25分钟放入大黄,30分钟停火,滤出药液,第二次,煎煮开锅后15-20分钟,滤出药液,第三次,煎煮开锅后10分钟,滤出药液,三次药液混合,分三份,一日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前把药液适当温一下
⑼ 中草药的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