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三字经
Ⅰ 古代中药典籍有哪些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等等。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据现代考证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Ⅱ 初学中医
初学中医,当然要从他的理论开始,中医专业的学生也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的。当你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后,对中医的术语就了解了,可以看一些经典书籍。
现在中医的教学争议比较大,正规的院校教育已经实现了正规的教材教学,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坚持读经典、师带徒的教育方式。我认为,正规的教学方式确实过于机械化,但是知识系统化,学起来容易,适合规范化教学方式。传统的方法入门难,理论不系统。
总的来说,无论哪种方式,要想成为名医,读经典是必须的。所以建议你先看看基础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然后看《黄帝内经》《伤寒论》等。
要有耐心
Ⅲ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正好最近也在看这个,个人觉得这版本排版比较好,语句完整,注释可以学到很多。
书名:医学三字经白话解1961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教研组
http://www.docin.com/p-338056781.html#documentinfo
和你的这个带注释的版本一模一样,全书完整
Ⅳ 中药七香十三经是啥东西
七香:檀香,木香,藿香,降香,沉香,乳香,安息香。另有一方,檀香,木香,藿香,丁香,松香,乳香,沉香。
【医学十三经】学最上乘、最完整的中医。那就非《医学十三经》莫属。中医有“医学十三经”之说。一共是是十三本书。
1、《医学三字经》: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注解。
2、《濒湖脉学》: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3、《药性赋》: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
4、《医方集解》: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5、《素问》: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
6、《灵枢》: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
7、《难经》: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
8、《神农本草经》: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9、《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
10、《金匮要略》: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11、《温热论》: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12、《温病条辨》: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13、《周易本义》:《周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本经典。《周易本义》是宋朝大儒朱熹对《周易》所做的注解。此书放在《医学十三经》最后读,是为了让医学再提升一个境界。
Ⅳ 中药名著有哪些
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在中医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有里程碑的意义,看做中医四大经典。
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分,诵之郎郎上口,易于记诵。
Ⅵ 续编医学三字经白话解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完整) PDF version
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教研组 编著
网络文库有呀
Ⅶ 三字经中药形容要孝顺母亲的一句话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