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泻的中药
『壹』 止泻的中药是哪些
很难说某味中药是专门止泻的.因中医讲究的是针对病因来用药.如果吃了不洁食物而腹泻,多用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等.如:藿香正气散.如果是脾虚引起的,多用白术,苍术等健脾药.如:参苓白术散.另外久泻不止可加罂粟壳.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分流的利小便以实大便法.就是用利尿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份.后二可和前二治疗方法配伍应用.供参考.
『贰』 中草药有那些止泻的呢
指导意见:
建议结合当地临床医生和自身状态积极对症治疗.你不要盲目的用药治疗的!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祝健康。
『叁』 腹泻的草药
腹泻的患者应该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治疗,尤其病情反复发作或伴随着明显其它不适症状的患者,选择中药进行治疗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但也要注意辩证选取合适的药物,如治疗外感寒湿型腹泻可使用具有散寒祛湿、芳香化浊、 消暑止泻等作用的药物治疗。
腹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胃病,主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型,腹泻患者同样可以使用中药进行治疗,但是不同病理类型的腹泻可采用的治疗药物也不同,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临床中常用的治疗腹泻的中药,希望大家看完后对病情治疗有所帮助。
方1、此方主要用来治疗外感寒湿型腹泻,方中的成分主要有陈皮、白术、藿香、大腹皮、神曲、紫苏、厚朴、白芷、茯苓、大枣、生姜。使用方法是把上述所有的药物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煎煮, 开火煮沸半小时左右, 取出药汁后再煮一次,混合药汁后在每天分2次温服,每日可使用1剂。能起到散寒祛湿、芳香化浊、 消暑止泻等作用。
方2、此方可用来湿热型腹泻或外感暑湿型腹泻,方中的成分有葛根、黄芩、苍术、滑石、乌梅炭、山楂炭、黄连、白芍药、茯苓、炒白扁豆、陈皮、车前子、生甘草。使用方法:把洗好的车前子先使用纱布装起来, 连同其他药物一起入锅,加水煎煮两遍,混合药汁在每天分早、晚2次温服即可。能起到健脾止泻、祛暑利湿的作用。
方3、这种中药方可治疗脾虚型腹泻,其中的成分主要包括了党参、茯苓、白术、炒白扁豆、陈皮、煨肉豆蔻、炒薏苡仁、炒山药、莲子、芡实、大枣、生姜。制用方法:把所有的药物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的共煎30分钟,取出药汁后再煮一次,把两次所得的药汁混合后分早、晚2次温服,可以起到健脾止泻的效果,能显著加快康复速度。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治疗腹泻可使用的中药方剂了,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治疗时一定要弦经过专业医生指导,以选取最合适的剂量,治疗期间还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能吃过于油腻、辛辣和含有粗纤维的食物,以防止肠胃受到刺激而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肆』 利水利尿中药材
比较多 茯苓 泽泻 扁蓄 石韦 滑石 车前子 苡仁 瞿麦 一般的结石 糖尿病 大肠湿热 肥胖 痰多的人。都会用的上。
『伍』 治疗泻肚子中药配方
治疗腹泻的中药方子有:方1:藿香15 克 大腹皮15 克 陈皮10 克 白术10 克 厚朴10 克 白芷10 克 神曲10 克 紫苏10 克 茯苓20 克 大枣3 枚 生姜3 片。
制用方法:上药加水煎煮, 煮沸25 分钟, 滤取药液; 药渣加水再煎, 煮沸30 分钟, 滤取药液。合并2 次药液, 分早、晚2 次温服, 每日1 剂。功效主治,芳香化浊, 散寒祛湿, 消暑止泻。主治腹泻,症见粪质清稀、肠鸣腹痛、头痛身困, 属于外感寒湿型腹泻。
方2:葛根15 克 黄芩10 克 黄连10 克 白芍药15 克 茯苓20 克 苍术10 克 滑石10 克 炒白扁豆10 克陈皮10 克 车前子10 克 乌梅炭30 克 山楂炭30 克 生甘草6 克。
制用方法:车前子用纱布包裹, 用棉线缠扎, 与其余药物一起, 放沙锅内加水煎煮, 煮沸25 分钟, 滤取药液; 药渣加水再煮沸35 分钟, 滤取药液。合并2 次药液, 分早、晚2 次温服,每日1 剂。
功效主治:祛暑利湿, 健脾止泻。主治腹泻, 症见腹痛即泻、粪黄气秽、肛门灼热、心烦口渴, 属于外感暑湿型腹泻或湿热型腹泻。
『陆』 泻药的中药配方
单味:巴豆5克煎水服。为什么要泻?这可不是玩笑的!
『柒』 哪些中药材具有利湿热,泻肝火的作用这些药能泡茶喝吗
你去中药店买些。。白毛根。生山楂。陈皮。泡水当茶喝就可以了。。。
『捌』 什么泻的中药
泻药很多,像厉害复点的有大制黄。番泻叶一类的,但这些药不要自己私自乱用,因为泻下功能很厉害,特别是番泻叶,久服还会产生依赖性,缓下的药还有火麻仁,郁李仁等一类,主要是油脂类药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如果是肠道不好容易便秘建议去咨询一下大夫配出适合你的药方!
『玖』 治疗腹泻的中药有那些
您好,治疗腹泻一般使用的是收涩药,比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莲子肉、桑螵蛸、肉豆蔻、芡实、五倍子等。但也有一种例外情况,比如引起腹泻的原因是热毒导致的,宜选用清热解毒药。
『拾』 常用的止泻的中药材有哪些啊包括常用的便方
匾蓄
中药功用:
(1)清热通淋:用于膀胱湿热引起的小便涩痛,常配瞿麦、木通、滑石。(2)清热化湿:用于黄疸及皮肤湿疮。
中药剂量: 9~30克。
车前子
中药功用:
(1)利水通淋止泻:用于水泻、水肿、小便不利。水肿、腹泻常配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单用即可止水泻。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2)止咳化痰:用于咳嗽痰多。
中药剂量: 3~9。包煎。
赤小豆
中药功用: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疮痈。
中药剂量: 9~30克。
大腹皮
中药功用:
消胀利水:用于腹胀或水肿、腹水。治水肿常配桑白皮、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名五皮饮。
中药剂量: 3~10克。
灯心草
中药功用:
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功效:利水通淋,清心除烦。
用于:1、热证小便水利、淋漓涩痛。2、心热烦躁、小儿夜啼、惊痫。此外本田外用吹喉,可治喉痹。
中药剂量: 1.5-2.5g。或入丸散。治心烦惊痫,朱砂拌用,处方写朱灯心。外用煅存性研末。
茯苓
中药功用:
(1)渗湿利尿:用于水湿停滞之水肿尿少,常配猪苓、泽泻。(2)健脾安神:用于脾虚湿困引起的食少脘闷、腹泻及心悸、失眠。治食少脘闷常配白术、陈皮。治腹泻常配白术、薏苡仁、莲肉。治失眠常配远志、炒枣仁。
中药剂量: 9~15克。
防己
中药功用:
(1)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治急性肾炎水肿,配黄芪、白术。(2)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热邪阻于经络所致的急性风湿热痛,常配连翘、桑枝。
中药剂量: 3~9克。
冬葵子
中药功用:
(1)利水通淋: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妊娠水肿及淋证。单用或配用茯苓。(2)下乳润肠:用于乳腺炎、乳法不下及大便不通。治乳汁不通可配花粉、王不留行。
中药剂量: 3~9克。
冬瓜皮
中药功用: 清热利水:治水肿尿少,常配茯苓皮、大腹皮。
中药剂量: 15~30克。
地肤子
中药功用:
清湿热,利小便:用于皮肤湿热之瘙痒及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配生地、黄柏治小便热痛。配蛇床子、白砜外用治湿疮瘙痒。
中药剂量: 5~15克。
海金沙
中药功用:
清热利湿排石:用于泌尿系感染及结石,尤为治疗尿热、尿痛之要药。配生甘草梢治急性泌尿系感染;配金钱草治尿道结石。
中药剂量: 9~15克。包煎
葫芦、抽葫芦
中药功用: 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及腹水。
中药剂量: 15~30克。
滑石
中药功用:
(1)清暑利尿:用于中暑之烦渴、尿少及水泻下痢。治中暑烦渴尿少,常配生甘草(六一散)。(2)收敛祛湿:粉剂外敷用于痱子、湿疹、湿疮等皮肤病。(3)滑石六钱配甘草一钱,名六一散,能清热利尿;再加朱砂名益元散,兼能安神;六一散加青黛名碧玉散,能清肝热。
中药剂量: 9~15克。包煎。
金钱草
中药功用: 清热通淋,利水排石:用于肝胆结石,肾或膀胱结石及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中药剂量: 15~30克
瞿麦
中药功用:
清湿热、利小便:本品为治疗淋证(如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腺炎等)的常用药,多用于小便不利、尿痛、尿血。治血尿常配栀子、白茅根。
中药剂量: 9~15克。
薏苡仁、苡仁米
中药功用:
(1)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水肿,常配茯苓、车前子。(2)清热排脓:用于肺痈胸痛。治肺脓肿常配苇茎;治肠痈、急性阑尾炎,常配败酱草、红藤。
通草
中药功用:
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热淋证之小便不利,配车前子;用于尿血,配白茅根;用于乳汁不通,配穿山甲。
中药剂量: 3~6克。
石苇
中药功用:
清热利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或石淋。治热淋,如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常配滑石、车前草;治血淋配蒲黄;治石淋,如尿道结石配金钱草。
中药剂量: 3~9克。
木通
中药功用:
(1)降火通淋:用于小便淋沥刺痛及口疮,常配生地、竹叶、甘草梢。亦可用于黄疸。(2)通经下乳:用于闭经、乳少。治经闭常配红花、牛膝;治乳少常与猪蹄煎汤服。
中药剂量: 3~6克。
路路通
中药功用:
利水通络:用于小便不利、水肿、风湿痹痛、月经不调。
中药剂量: 5~10克。
薏苡仁、苡仁米
中药功用:
(1)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水肿,常配茯苓、车前子。(2)清热排脓:用于肺痈胸痛。治肺脓肿常配苇茎;治肠痈、急性阑尾炎,常配败酱草、红藤。
茵陈、茵陈蒿
中药功用: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湿热性黄疸及热病小便黄少。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中药剂量: 9~15克。后下。
泽漆
中药功用:
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
应用:1、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2、用于肺热咳嗽及痰饮咳喘。3、用于瘰疬。
中药剂量: 5-10g。
泽泻
中药功用:
(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
中药剂量: 3~9克。
猪苓
中药功用:
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尿少、水泻、白带过多等症。治水肿常配茯苓、泽泻、白术。亦用于阴虚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中药剂量: 3~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