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指导中药
㈠ 中医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中医理论的五大支柱,(砭、针、灸、药和导引按跷),为基础,以经络学为指导,结合患者的具体病症进行调治。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而且价格较西医较低。
㈡ 中药为什么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理论是根,药是枝叶,不懂得辩证辩病又如何用药?
㈢ 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知识有哪些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怎样体现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导, 情志指导, 饮食调护指导, 用药护理指导, 康复护理, 专科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供养
情志指导
七情内容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情致病损伤五脏.
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诚挚体贴,全面关心
有的放矢,因人施护
清净养神,宁心寡欲
怡情畅志,乐观愉快.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言语开导
清净养神
移情易性
情志相胜
顺情解郁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节、按时定量
调和四气、谨和无味
饮食清淡、吃忌厚味
卫生清洁、习惯良好
辨证施食、相因相宜
辩药施食、特殊忌口
因人施食、因时施食
按食物性质分类 包括 热性食物 温性食物 寒性食物 凉性食物 平性食物 补益性食物 (清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 平补类食物) 发散类食物
食物的性能
热性食物 具有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的作用,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如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但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凡热证及阴虚者应忌用。
凉性食物 具有清热、养阴等作用,适用于发热、痢疾、痈肿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里热证。如李子、芒果、柠檬、梨等。凉性食物较寒性食物平和,但久服仍能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弱患者应慎用。
补益性食物 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作用。根据其寒凉温热的不同,分为温补、清补和平补三类。
清补类食物:清补类食物一般具有寒凉性质、有滋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证
或热性病需要补养或调养者,寒证和素体阳虚者慎用或禁用。如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温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证,寒证或久病体弱,禀赋不足需进行补养和调护者,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如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发散性食物
发散类食物习惯上称为“发物” ,是中医饮食调护中应十分重视的一类食物。发散类食物多腥、膻、荤、臊,食之易于动风生痰,发毒煮火助邪,诱发旧病尤其是皮肤病,或加重新病。比较典型的发物大部分海腥类。禽畜类中的猪头、鸡头、公鸡、狗肉、驴肉、各种野味、蔬菜中的蘑菇、香椿、葱、蒜、生姜、辣椒,虾、蟹,以及紫菜、胡椒、花椒、白酒等。
按食物的味分类分为 辛味食物 甘味食物 酸味食物 苦味食物 咸味食物
补气类:粳米、糯米、小米、黄豆、豆腐、牛肉、鸡肉、兔肉、鹌鹑、鸡蛋、鹌鹑蛋、土豆、胡萝卜、大枣等,用于气虚证。
补血类: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桑椹等。用于血虚证。
滋阴类:鸡蛋黄、鸭蛋黄、甲鱼、乌贼、猪皮、鸭肉、桑椹、枸杞子、黑木耳、银耳等,用于阴虚证。
补阳类:羊肉、狗肉、鹿肉、兔肉、羊肾、猪肾、鸽蛋、鳝鱼、虾、韭菜、枸杞子、刀豆、黑桃仁等,用于阳虚证
辛温解表类:生姜、大葱、蒜等,用于风寒感冒。
辛凉解表类:杨桃、茶叶、豆豉等,用于风热感冒。
清热泻火类:苦瓜、苦菜、蕨菜、芦根、西瓜等,用于实热证。
清热燥湿类:茄子、荞麦、马齿苋等,用于湿热病证。
清热解毒类:绿豆、赤小豆、马齿苋、苦瓜、蓟菜、豆腐、豌豆等,用于热毒证。
清热解暑类:西瓜、绿豆、绿茶,用于暑热证。
清热利咽类:荸荠、罗汉果、青果、无花果等,用于内热咽喉肿痛。
清热凉血类:茄子、藕节、丝瓜、黑木耳等,用于血
通便类:香蕉、菠菜、竹笋、蜂蜜、黑桃仁、黑芝麻等,用于便秘证。
祛风湿类:薏仁、木瓜、樱桃、鳝鱼等,用于风湿证。
芳香化湿类:扁豆、蚕豆等,用于湿温、暑湿、脾虚湿盛证。
利水类:玉米、玉米须、黑豆、绿豆赤小豆、冬瓜、冬瓜皮、白菜、鲤鱼等,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痰饮等。
温里类:干姜、肉桂、花椒、茴香、胡椒、辣椒、羊肉等,用于寒证。
行气类:香橼、佛手、刀豆、玫瑰花等,用于气滞证。
活血类:山楂、茄子、酒、醋等,用于血瘀证。
止血类:藕节、黑木耳等,用于出血等证。
化痰类:海藻、昆布、海带、紫菜、萝卜、橘络、杏仁、生姜等,由于痰证。
止咳平喘类:杏仁、梨、枇杷、百合等,用于咳喘证。
安神类:莲子、小麦、百合、龙眼肉、酸枣仁、猪心等,用于神经衰弱、失眠。
收涩类:乌梅、莲子等,用于泄泻、尿频等滑脱不禁。
辨证施膳
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
用药指导
给药时间
1、一般药,宜在进食后半小时服用;
2、急性病者可随时多次给药;
3、滋补药、开胃药,宜饭前服;
4、消食导滞药,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
5、安神药、润肠通便药,宜睡前服;
6、驱虫、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
7、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来月经后停服;
8、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
9、某些药物的服用时间遵医嘱。
给药方法
1、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上下午各一次;或遵医嘱服用;
2、急症、高热、危重病人遵医嘱服用;
3、丸、片、散、膏、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
4、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
5、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
6、祛风湿药可用黄酒送服,以助药力;
7、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8、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生姜片或橘皮,以预防呕吐;
9、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
服药温度
1、一般汤剂宜温服,以免过冷过热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2、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3、热证用寒药宜凉服;
4、一般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发汗解表药宜热服;
5、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暑药等宜凉服。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温服,服后加被并进热饮,已达到发汗驱邪的目的,但发汗不宜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
2、患者应避风寒,禁冷饮。
3、应慎用解热镇痛类西药,以防汗出过多。
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品。
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停泻即止,不宜再服。
2、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应于睡前服用。
3、服泻下药后注意观察大便的质、量、次数等变化,以免虚脱。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可多食水果和蔬菜。
温里药的服法与护理
1、服药期间宜保暖,防止风寒侵袭。
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清热类药多属苦寒,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
2、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3、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用或慎用。
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入药以丸剂多见。
2、理气活血类药性多走窜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症患者和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应慎用或禁用。
3、服药期间忌生冷寒凉,脾胃虚弱者应注意饮食调护。
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而造成消化不良,故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慎用,或同时配用消导药。
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5、服药期间应忌油腻、辛辣、生冷及纤维素多而不易消化食品。
安神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个小时服用,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
2、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好精神护理,特别应使患者在睡前消除紧张、激动情绪,保持平常心态。
3、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食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晚饭不宜过饱。
康复护理指导
中医药特色的康复护理
(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心理康复等)
太极拳
八段锦
推拿按摩
音乐疗法
中医保健操
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重点专科专病的管理熟练开展辩证施护和专科(专病)特殊护理工作
1、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5%,五表书写合格率≥ 95%
2、制定单病种护理常规并开展单病种护理工作(三级医院甲单≥2个,乙单≥4个;二级医院甲单≥1个,乙单≥2个)
3、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4、配备适应专科(专病)业务工作需要的专科设备。(设备完好率100%,进行专科设备使用效益分析)
㈣ 关于中医和中药
中医和中药本不分家,由于近代医学的发展,中药越来越西化,但其成分的复杂程度现代科技又不能完全解释或者破解。所以使用中药还需要中医指导。中医可谓是糟粕和精华并存,我们当代人应选择性继承中医并发扬光大。
㈤ 中医中中草药药性是怎么被发现的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中药药效的确定有说是古人反覆试验所得的。但世上草药种如此之多,总不可能靠试去试出所有功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才是找出药效的根本。
只要有仔细读过古代本草专著的人就知道,古人是靠药物的生长形态,味道,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用药的部位而去分析药物所得的"天赋",因此会出现不同医家对同一种药物的作出不同解读。
而以前的本草书多数言及药物所治的症状,即分析药物可以对人体产生什麼作用,后世的人再根据其所治去归纳去得出功效及归经。当然,药物的炮制也是有理论去支持。
你提出现代的肥料改变的问题是对的, 现在的中药质量肯定不及以往,但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药效基本变动不大,然而药力跟以往可能有所差别。
现代的中药书只道出中药最简单的功效,根本不能指导临床,如果想对此有所提高,请多读以前的本草专著,但因多涉及阴阳五行及其他中医理论,所以若你想自学中药的话我建议你先了解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再细读本草。
㈥ 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辩证使用中药(中成药)
这个题目有点大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辩证分析,什么样的症候,什么样的体质,什么样的时节和气候等等,进行按实际情况调配处方。
希望能给你一点儿提示!
㈦ 中医和中药概念的异同
中医指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绝对权威,弄得又翻了一遍当年的教科书。
㈧ 中医药理论是如何指导中药饮片生产的
首先干燥药物,再对药物进行加工制作,都是在古人的摸索中探索得出的,有一本古书叫炮制论专门讲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