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寒的中药
❶ 去寒的中药有那些
辛温解表药和温里药,补肾壮阳药都是去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荆芥,桂枝,防风,紫苏,白芷,辛夷花,苍耳子,细辛,香薷,生姜等。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高良姜,吴茱萸等,补肾壮阳药:鹿茸,仙毛,仙灵脾,巴戟天,杜仲,续断,补骨脂,肉苁蓉等另外补气药红参,党参等都可以去寒。
❷ 带寒字 中药
寒水石 是一种矿石中药材,中药名,清热泻火药, 又称凝水石、水石、鹊石,本内品为天然容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
已经研磨的寒水石
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前者多用于北方,后者多用于南方。原矿物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
凝水石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 天然寒水石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
❸ 辛寒药有什么
主要有: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荆芥 防风 羌活 细辛 白芷
❹ 凉性中草药有那些
1、金银花,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版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权清解血毒。
2、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3、菊花,味苦、甘,性微寒。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4、荷叶,味苦,性平。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
5、夏枯草,辛、苦,寒。可以清火明目,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作用。常见的凉茶夏桑菊源自清代名方,三味药均通肝经。
❺ 寒性中药的分类
中药分类方法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
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
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究竟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比较适宜,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目的和要求。
例如按药物功能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作用和用途;
按药用部分分类便于学习和比较各类药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因而有利于药材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
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
采用按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的方法,这是由于同科属的中草药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和医疗应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不但便于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也便于比较它们的特异点,以揭示其规律性,这样,既有利于中草药的鉴定也有利于从同科属动植物中寻找含有相同或类似成分的动植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古代分类方法
上古医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延年益寿,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防病补虚,有毒无毒,视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治病愈疾,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明代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一书,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细分为六十类。
[编辑]现代分类方法
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茛科等等。
[编辑]外部参考
中药按药性的分类
取自"http://www.eeeeee.org/wiki/%E4%B8%AD%E8%8D%AF%E5%88%86%E7%B1%BB%E6%96%B9%E6%B3%95"
❻ 中药中“辛温药物”
中药按药性分为:
解表药
、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版芳香化湿药、利权水渗湿药、补益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
其中,
解表药物
有温性和凉性之分,温性的就叫辛温解表药物,凉性的就叫辛凉解表药物。所以,
辛温药物
只是
解表药物
的一个分类。
辛温药物
指具有发散风寒、解表作用的味辛、药性温的中药。主要用于风寒表证及风湿、风水兼有表邪者。主要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为主症。
辛温药物
很多,这里只能说出比较常用的: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羌活、防风、白芷、蔓荆子、辛夷、香薷、生姜、细辛、藁本等。
❼ 辛凉解表的中药有哪些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❽ 哪些中药属于苦寒药
中药的“辛温”、“苦寒”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实用意义中草药虽然成份复杂、功能不一,但祖国医学根据中药共同的特点将其归类,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四性五味便是人们从长期医疗实践中悟出来的不同草药的特性之一。
四性也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它反映中药具有内在性能。凡性属寒、凉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作用,适用于治疗热性病;而性属温、热者,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通脉等作用,适用于治疗寒性病。例如,石膏、枙子都属于寒性,它们具有鲜明的清热泻火作用,可用于治疗高热烦渴、面红耳赤、舌燥苔黄等实热症;干姜、附子性属大热,都具有温中散寒作用,可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脉沉无力等虚寒症。
中药的四性中,寒与热属质的不同,临床若错用,不仅于病无益,而且反可为害;寒与凉、温与热则属同一性质而程度不同,其临床选用有一定的灵活性。中药四性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标准之一,古医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疗寒而热药,疗效以寒药”的规定,可见四性分辩的重要。当然,除四性之外,有些草药性质居中或兼有各性,在药典上被标明为性“平”,即该类药无明显偏性或者说使用时无明显针对性。
五味也同样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草药特征。相对四性,五味可表现得较为直观,辛、甘、酸、苦、咸五味,典型者口尝即可分辨。与四性相同的是,五味之外,也有无味或淡味的,习惯上将其归入甘味之中。
长期的医疗实践不仅使人们通过味的区别将中草药加以分类,而且还发现不同味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或性能:辛有行散消滞、活血化瘀作用,甘有滋补强身、缓急止痛作用,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汗作用,苦有清热燥湿、泻火镇咳作用,咸有软坚化结、润燥通便作用,五味之外的“淡”味也有利于渗湿、利尿消肿作用。
中药的四性五味常常是互为相关、互相联系的,两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反映出一味草药的性能,并使中药的性能变得丰富多彩;凡性味相同的中药,其作用也多相同,如黄芪、人参都属甘温,它们都具有补益脾气、强壮身体的作用;天麻、钩藤虽也味甘、但性不微温,故均无滋补作用。如此组合已使中草药的性能千差万别,更何况有些中药具有兼味,如百部味瘘甘、苦、杏仁兼苦、辛等等,这就更使中草药性能多样。无疑,这给临床准确选用中草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与此同时,如果人们能切实掌握每味草药的细微差别,能够做到投药准确、选择细腻、不是更能发挥中药因人因症因时而异的优点了吗?
❾ 散寒的中药处方!
当归四逆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通草二两(6g) 大枣(擘)二十五枚(8枚)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合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本方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鉴别】《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因此,三方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阳和汤
【方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30g)鹿角胶三钱(9g)肉桂一钱(3g)炮姜炭五分(2g) 麻黄五分(2g)白芥子二钱(6g)生甘草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法。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二药合用,温阳补血,共为君药。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为臣药。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配用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为佐药。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生甘草为使,解毒而调诸药。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可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阳气布达和畅,故以“阳和汤”名之。
❿ 辛凉解表的中药有哪些
柴胡
[性味]苦、微寒。
[功用](1)解表退热:用于寒热往来,常配黄芩。用于疟疾,常配草果、常山。(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引起的胁痛(如肝、胆疾患)或月经不调,常配当归、白芍。(3)升提中气:用于气虚下陷之证,如子宫脱垂,脱肛等,常配黄芪、升麻。
[用法]3~10克。
葛根
[性味]辛、甘、平。
[功用](1)发汗解热:用于外感风热之项背发紧疼痛。(2)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常配天花粉、芦根。(3)透疹,止泻:用于麻疹不透及腹泻、痢疾。配升麻透疹。配黄芩、黄连等治腹泻、痢疾。
[用法]10~20克。
桑叶
[性味]苦、微寒。
[功用](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及目赤肿痛,常配菊花。(2)清肝明目:用于风火目疾(如急性结膜炎)。配黑芝麻名桑麻丸,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视物昏花。
[用法]5~10克。
菊花
[性味]苦、微寒。
[功用](1)清热散风: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可配桑叶、白蒺藜。(2)平肝明目:治肝经风热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两目昏花,可配石决明、枸杞子。
[用法]10~15克。
薄荷
[性味]辛、凉。
[功用](1)散风热,清头目: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头痛、咽痛。配菊花、白芷治头痛;配桔梗、甘草治咽痛。(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情志抑郁及胸胁胀满,常配柴胡、白芍。
[用法]2~10克。散风热宜后下。
升麻
[性味]甘、辛、微寒。
[功用](1)透疹:用于痘疹或麻疹初期,常配葛根。(2)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疮、牙痛。(3)升提: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胃下垂及子宫下垂等症,常配柴胡、黄芪。
[用法]3~10克。
牛蒡子
[性味]辛、微苦、寒。
[功用](1)散风湿热:用于外感风热及热性病初起。(2)利咽,透疹:用于风热咽痛、喉肿,风热疮疹及麻疹不透,配山豆根治咽喉肿痛,配紫草透发麻疹。
[用法]3~10克。性偏滑利,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性味]咸、微甘、寒。
[功用](1)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时的声音嘶哑及皮肤瘙痒。(2)透斑疹:用于麻疹未透,常配葛根、薄荷。(3)解痉挛:用于高热惊厥及破伤风,常配全蝎、僵蚕。
[用法]3~9克。解痉挛用15~30克。
蔓荆子
[性味]苦、辛、微寒。
[功用]散风热,止头痛:用于风热感冒之头痛,常配菊花。
[用法]3~10克。
浮萍
[性味]辛、寒。
[功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热感冒发热汗少,可配薄荷;用于透发斑疹,常配升麻。(2)行水消肿:用于水肿尿少而兼有表证者(如急性肾炎初期水肿),常配麻黄、桑白皮。(3)配蝉蜕治皮肤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