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药方
A. 求药方
你母亲的手总是开裂,但皮肤是否干燥?
皮肤下面总是生包,是指哪里的皮专肤?生什么样的属包?
这些问题必须说清楚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中医的精髓是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样才能把病治好.
手上皮肤开裂其实很容易治愈的,方法也很简单,但要知道具体的病情,不是单一应用偏方或是饮食调养就能自愈的.
欢迎QQ:1885899咨询.
请放心,这里不是卖药也不是做广告的,只为你免费提供中医药咨询解答你的疑难.
B. 买本草纲目怎么选 和神农本草经有啥区别
买本草纲目选择须知:就国内而言,最早的版本是由南京胡承龙约在1593年刻成的“金陵本”,于1596年由李建元进疏、发行。胡承龙对这部伟大巨著的问世,建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初刻未工,行之不广”。至1603年,由夏良心、张鼎思序刊的江西本,刻印精良,并改正了金陵本的很多错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错误。再次是1606年由杨道会、董其昌序刊的湖北本,它与石渠阁(梅墅烟萝阁)本、张朝瞒本,是照江西本翻刻的,但逊于江西本。不过石渠阁本和张朝瞒本保存下来不少。现许多图书馆所藏石渠阁本无扉页、牌记,常被人们误为江西原本。与张朝瞒版本相同的有金阊绿荫堂、文雅堂本,清畏堂本和五芝堂本。1640年由六有堂出版的钱蔚起本,是对江西版本经过比较仔细的校勘,精心刻印成的。它改正了不少原本的错误,同样也发生一些新的错误。它第一次对《本草纲目》附图进行全面改绘,并请当时最有名望的画工、刻工完成,但有的药图失真。1655年太和堂出版的《吴氏重刻本草纲目》,实际是钱蔚起本的原版,但经过吴毓昌认真校勘,又剜改了约二百处错误,而新出的错误不多,著名的四库全书本即是以它作底本。现存太和堂本也较多,后期印本字迹已不太清晰,有的甚至十分模糊,或残破空缺。
目前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子应该比较全面。《本草纲目》(校点本)五十二卷 明•李时珍撰。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四刷,据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夏良心、张鼎思等南昌初刊刻本为底本排印。
本草纲目和神农百草经的区别: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为现在通行本。《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
C. 神农本草健康馆的祛痘中药配方,谁用过呢
这东西是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你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想用中药祛痘的话,建议你还是找个中医看看再说,毕竟引起痘痘的原因有很多,不见得别人用的好的放在自己身上就同样适合!
D. 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有什么区别
《神农本草经》著作早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对《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里的错误的修改和总结。
《本草纲目》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包括《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多种古代用药经验的总结,所以没有具体作者,而《本草纲目》有明确作者,是李时珍。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4)神农本草药方扩展阅读: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父言闻,有医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读书十年。受家庭熏陶,兼好医书,遂精医药。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经推荐,赴京师太医院供职一年,或云尝授太医院院判之职。
晚年因子建中为官,遂进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奋发编修。
E. 和神农相关的医书是那一本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补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最后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
《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张仲景著于汉末。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共记载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论述;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其影响远及国外。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系在作者创制的针灸铜人模型基础上编撰的。书中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附经腧穴图。该书总结了北宋以前针灸腧穴的主要成就,流传甚广,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特别是书中将动物药按“从贱到贵”的顺序排列,记载了动物对生活环境适应的重要资料,说明李时珍具备生物学进化思想。此书曾先后刻印数十次,在中国促进了本草学、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或全译本。其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
《温热论》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
F. 为何《神农本草经》中有很多将现在是毒药的药物看做是药
首先我认为,因为古人的医疗技术有限,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去检测这些药物的成分。比如神农尝百草,他们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尝试来判断这些药物有没有毒,只要不是立马死亡或者是有严重过度反应的药物,他们都认为这是无毒的。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古人已经承认了,只要能治病的东西本身就是含有一定毒性成分的。这些毒性成分在中医中是被认可的,古人相信一物化一物,一物降一物。要治疗一种毒,就必须用另一种毒来把前面的毒攻出来。就像很多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如果误中了一种毒药,那在它周围的三米之内必定会有这种毒药的解药。
所以中药是不能常吃的,古人的大夫在开药方的时候,一般都是开几副方子,吃完之后就不能再吃了。
G. 中国传统医书有哪些,比如本草,黄帝,还有神农本草等等,还有那些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版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权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H. 古代有一本和神农相观的医书是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多了啊 列举一下吧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补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最后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疾病。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
《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张仲景著于汉末。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共记载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论述;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其影响远及国外。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系在作者创制的针灸铜人模型基础上编撰的。书中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附经腧穴图。该书总结了北宋以前针灸腧穴的主要成就,流传甚广,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特别是书中将动物药按“从贱到贵”的顺序排列,记载了动物对生活环境适应的重要资料,说明李时珍具备生物学进化思想。此书曾先后刻印数十次,在中国促进了本草学、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或全译本。其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
《温热论》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
I. 本草纲目中草药方治活血化淤的草药
《本草纲目》记载的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茜草具有化瘀凉血止血,通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蒲黄具有化瘀,止血,利尿;《证类本草》记载的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土鳖虫破血(活血力强称为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J. 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草学是怎么发展的
本草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保障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医本草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其他制成品,但以植物药为多,所以在古代人们统称药物学或药物学专著为“本草”。
《神农本草经》被奉为药学经典,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代表性著作,因为其收载药物之产地遍布全国,所记内容亦渊源久远,所以相关学者认为,《神农本草经》并非出自一人一时,而应该是东汉之前本草学的总结。神农氏,即炎帝。是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神农氏在民间传说中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的农业祖先,也是传授人们尝百草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传说炎帝神农,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神农的著作。
《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类,其宗旨是“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原书共分4卷,卷1是序录,为药物学总论;卷2—4是药物学理论,按上药、中药、下药分别论述,即所谓的上经、中经和下经。它的论述内容已涉及药学的多个方面,在其记载的药物中,有200余味药物至今仍为我国临床的常用药物。
汉以后,由于人们的经验日益增多,对药学知识以及用药经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药学家认真整理并总结了一些本草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梁代陶弘景撰著的《本草经集注》,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神农本草经》,二是《名医别录》,三是陶弘景的注文。
公元657年,苏敬与当时位列三公的长孙无忌、李勋等唐代朝廷全部医疗机构的最高医官共同对本草学进行了新的总结。这种新修本草的工作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物普查。并绘制药物图谱。公元659年,《新修本草》问世,由朝廷颁布天下,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
到了宋代,民间流传了一定数量的本草学著作。而在金元时期,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比较,都较之宋代时发展缓慢,在本草学上虽然有一些突破,但其著作规模仍不极宋。此时临床实用本草占了主导地位,比如:《珍珠囊》、《药类法象》、《汤液本草》、《饮膳正要》和《日用本草》皆以临床实用为主。
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科技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天文、地理、水利、农学、工艺、文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医药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本草纲目》的问世,它是由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的呕心沥血编著而成的。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生于世医之家。1552年,李时珍开始搜集材料,为编著《本草纲目》作准备。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我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把本草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他还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书中对每种药物的产地、性味、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都详加叙述。特别是在药物分类方面,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顺序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部等16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2类。这种以纲挚目,纲举目张的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最进步的。书中的植物分类法,对植物学的研究工作有很大贡献,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造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1735)提出的植物分类法早157年。全书共有52卷,记载了1892种药物,又将这些药物分成了60类,其中李时珍新增加了374种药物。更具特点的是此书精心绘制了1100多幅精美插图,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总结了我国几千年药物学的发展,不论是书中严密的科学分类,还是它包含药物的数目来看,历代没有任何一部医籍能及此书。《本草纲目》中对药物品种的考订、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栽培、炮制、制剂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从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到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的问世,见证着我国本草学从起步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在发现、认识和利用中药的历史过程中所作出的各种实践与探索,为丰富中医药学和世界医药学宝藏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