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枝中药
A. 山支是什么中药
应该是 山枝仁吧
B. 这是中草药炒山枝吗,知道的告诉一下
这个外表碳化之后就不好看出来了 靠品尝可能是可以唱出来的 ,这个炒山栀子 这个是一个清热解毒凉血的利湿退黄 的一个药物的,可以清泻三焦火邪 的
C. 山枝有什么药效
山枝(光叶海桐)有消肿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毒蛇咬伤、痈肿疮疖、水火烫伤、版外伤出血。
1、山权枝根(光叶海桐的根或根皮)功效:
具有补肺肾,祛风湿,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虚劳喘咳,遗精早泄,失眠,头晕,高血压病,风湿性关节疼痛,小儿瘫痪。
2、山枝仁(光叶海桐的种子)功效:
功能主治为:清热,生津止渴。治虚热心烦,口渴咽痛,泻痢后重,倦怠乏力。
(3)山枝中药扩展阅读
1、山枝的别名
山栀、山栀、卮子、大山栀、黑栀子、黄栀子、黄枝子、鲜支、支子、山枝、枝子、黄枝、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等。
2、山枝仁药材性状
干燥种子呈颗粒状,为不规则的微下凹的多面体,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径约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红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质坚硬,不易粉碎,内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气。以颗粒饱满、色红、香味浓、无果柄果壳等掺杂者为佳。
D. 中药方子:(生地,白芍,当归,川芎,山药,枣仁,桃仁,红花,山枝),治疗什么的,副作用
主要是调经养阴,破血散瘀,症状是否是月经不调,伴有血块
E. 枝仁是什么
枝仁,是指的山枝仁,是一种中药材名,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种子。不是栀子版。
秋后采摘果实权,晒干,击破果壳,取出种仁再晒干。干燥种子呈颗粒状,为不规则的微下凹的多面体,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径约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红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质坚硬,不易粉碎,内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气。以颗粒饱满、色红、香味浓、无果柄果壳等掺杂者为佳,主要产自四川等地。
栀子的果实也是一种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栀子和山枝仁之所以经常被弄混,是因为二者皆可以作为中药,非医者不清楚各自的要用,所以,如果需要时最好求医问诊,不要盲目服用。
F. 柴胡 当归 黄芩 山枝 丹皮 茯苓 白灼 薄荷 大枣 炙甘草 香附 这些中药有什么作用
中草药有双向复的调节作用,这制也是中医中药最最神奇的地方,所以说,任何一味药都不可能只针对一种病或是一些病,根据组方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药与药之间有种协同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协同起来对人体进行调理,。。。。。。你说的这几味中草药不知道是否是用在一副方上,也没有说出它的剂量,所以不好说它有什么作用,但是具体到每一味药的作用,可以在网络搜索一下,就知道了,
G. 请问,中草药中的栀子药房的医生给了我生山枝对吗
对的!本就是这东西,正名叫山栀子
H. 中药名 山枝 到底是什么药的别名
栀子
I. 什么叫山枝木
山枝木是海金子的异名。
海金子【异名】:厓花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接骨丹、内粘子柴容、野黄栀、山枝木(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山海桐(《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常绿灌木,高达5米,嫩枝无毛,老枝有皮孔。叶生于枝顶,3--8片簇生呈假轮生状,薄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常向下延,上面深绿色,干后仍发亮,下面浅绿色,无毛'侧脉6—8对,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稍突起,网脉在下面明显,边缘平展,或略皱折。
J. 中药材山支根是否就是黄支根,山支根主冶什么
是山枝根而不是山支根,山枝根不是黄支根。 【来源】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根或根皮。植物形态详"山枝仁"条。 【采集】秋末采集。 【性味】甘苦辛,凉。 功用主治 补肺肾,祛风湿,活血通络。治虚劳喘咳,遗精早泄,失眠,头晕,高血压病,风湿性关节疼痛,小儿瘫痪。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通络,解痉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骨折,小儿麻痹后遗症,产后风瘫,心胃气痛,牙痛。" ②《广西植物名录》:"祛风活络,消肿解毒,活血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骨折,产后风瘫,胃痛,毒蛇咬伤,疮疖肿毒。" ③《常用中草药配方》:"治肾虚遗精,多年哮喘,虚劳咳嗽,神经衰弱。"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5钱。 选方 ①治风湿骨痛,产后风瘫,胃痛,牙痛:光叶海桐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多年哮喘:山枝根皮三钱,醉鱼草根三钱,百合一两。炖猪蹄吃。(《常用中草药配方》) ③治虚劳咳嗽:山枝根皮、白花菜根各五钱,瑞香二钱。水煎,一日三次分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④治肾虚遗精,前列腺炎:山枝根皮半斤,浸米烧酒五斤,十天后过滤或澄清。每日服二次,每次一至二两。(②方以下出《常用中草药配方》) 临床应用 治疗高血压 取光叶海桐根皮切细,加白酒以浸没药面为度,封闭浸泡7天后启用。每次5~15毫升(根据患者酒量增减),日服3次。治疗55例,其中血压高于200/120毫米汞柱者13例,在200/110毫米汞柱左右者34例。随诊观察6个月,于2周后血压下降者39例,降至正常水平者19例。临床症状特别是伴随的神经衰弱症群,均有不同程度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