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损性瘙痒
建议:关于瘙痒性皮肤病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引起注意,你提到的瘙痒性皮肤病这个问题为你解答如下:你说的应该是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多种内外因素可引起全身性瘙痒症,建议:治疗上应忌食刺激性食物。可用止痒剂及润肤剂,强效糖皮质激素短期外用可缓解症状。不要担心,愿你早日康复。
B. 全身性皮肤瘙痒病怎样治疗
【概述】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有慢性疾病的人,临床表现仅有全身性皮肤瘙痒和伴有继发性抓痕、血痂、脱屑、色素沉着,而无原发性的皮肤损害。瘙痒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在安静和晚上睡眠时作痒,抓搔后可缓解减轻;重者日夜均痒用力抓搔至皮肤出血仍不能止痒,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本病的发展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全身性疾病以及气候季节改变,物理因素刺激、老年人皮肤萎缩干燥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因复杂,凡禀性不耐,气血虚弱,卫外失固,气滞血瘀,血热内蕴等,均可成为本病的内在原因;六淫之邪侵袭,或食入辛辣肥厚,鱼腥动风之品,以及皮毛、羽绒等衣物接触均可为本病的外因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泛发性者,内治为主,外治为辅;局限性者,外治为主,内治为辅。
【治疗】1.血热生风证【症状】多见于青壮年人,好发于夏季,皮肤瘙痒、色鲜红,触之灼热,搔破处呈条状血痕,遇热逢暖则剧,近寒得冷则愈,每随心绪烦躁或食入辛辣则瘙痒加甚,伴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方一】止痒熄风汤【组成】生地6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丹参12克,白鲜皮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先煎10克,紫草10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地、丹皮、赤芍、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鲜皮、紫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龙骨、牡蛎镇经安神,平肝潜阳。
【按语】口苦、急燥易怒者加胆草10克,柴胡10克;口干心烦者加栀子20克。
2.瘀血阻滞证【症状】可发于任何年龄,不分季节,瘙痒多限于腰围、足背、手腕部等受挤压部位,症见抓痕累累,伴有紫色条痕,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质暗或有瘀点或瘀斑,口干不欲饮,脉涩滞。
【方一】活血祛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当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蝉衣6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营消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荆芥、蝉蜕祛风散热;白蒺藜补益肝肾,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疼痛较重者,加三七粉3克,(冲服);失眠、多梦,加炒柏子仁、炒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15克;心悸闷气,加瓜萎、薤白、广木香各15克,青陈皮12克;气虚四肢无力,加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
3.血虚生风证【症状】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好发于秋冬之季,夏季多减轻或自愈,证见皮肤干燥,遍布抓痕,夜间痒甚,经常搔抓处皮肤顽厚,上覆细薄鳞屑,或遍布血痂,病程迁延数月至数年。瘙痒每遇劳累而加剧,伴神情倦怠,昼不精,夜不寐,常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方一】当归饮子【来源】《济生方》【组成】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生地30克,炒白蒺藜30克,防风30克,荆芥穗30克,何首乌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15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5片,水煎去渣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滋阴;防风、荆芥穗发表散风,透疹消疮;制首乌、蒺藜补益精血,黄芪补气固表;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血虚有热,风邪外袭,症见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发赤疹瘙痒为辨证要点。
4.风盛作痒证【症状】多发于春季,症见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抓破出血,随破随收,破处多为干性。经年累月,皮肤肥厚,或状如牛领之皮,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方一】乌蛇驱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乌蛇9克,蝉衣6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白芷6克,黄连6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乌蛇祛风通络;蝉衣、荆芥、防风、羌活、白芷发表散风;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甘草调合诸药。
【按语】本方适用于风热盛于表而渐入于里,有报道称和四物汤加减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疗效显著。
5.风湿外袭证【症状】多发于长夏之季,以青壮年多见,症见皮肤、瘙痒剧烈,由于反复搔抓,患处可见糜烂、流滋、水疱、脓疱、潮红等继发性皮疹,舌红,苔腻,脉弦滑。【方一】全虫方【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全虫6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皂刺12克,刺蒺藜15~30克,炒槐花15~30克,威灵仙30克,白鲜皮15克,黄柏15克。
【功效】熄风止痒,除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全虫、猪牙皂角、皂刺熄风止痒,托毒攻伐;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苦参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刺蒺藜祛风止痒;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黄柏、炒槐花清胃肠之结热,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源。
【按语】本方对于慢性顽固的瘙痒性皮肤病偏实证者最为适宜。瘙痒甚、皮损肥厚,明显色素沉着或伴有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服此方时,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孕妇慎用,儿童与老人酌情减量。
6.风寒束表证【症状】多见于冬季,常见于阳气不足之人,瘙痒可见于周身,以胫前为甚。每多由于寒冷诱发或加剧,症见皮肤干燥,上覆少许细薄干燥鳞屑,抚之即落,瘙痒逢暖或汗出时则减轻或痊愈,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方一】麻黄桂枝各半汤【来源】《伤寒论》【功效】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3克,芍药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4枚。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后下诸药同煎,取汁温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之功;芍药益阴和营;炙甘草、生姜、大枣既能缓和麻、桂峻烈之性,又能调和诸药。
【按语】喘重者,加苏子降气平喘;痰多清稀者,加细辛温化寒饮;服药后禁大汗;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五辛及臭恶等物。
7.湿热下注证【症状】多见于肛周、女阴、阴囊等部位。瘙痒为阵发性,夜间尤甚,摩擦、汗出、潮湿等常为其诱因,瘙痒多突然发作,剧烈难耐,因搔抓局部可出现焮肿、水疱、脓疱、丘疹、糜烂、流滋等皮疹,妇人常伴有带下色黄,腥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方一】龙胆泻肝汤【来源】《医方集解》【组成】龙胆草3克,黄芩3克,栀子3克,泽泻3克;川木通1.5克,车前子1.5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柴胡1.5克,甘草1.5克。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黄芩、栀子清热燥湿;车前子、木通、泽泻、清热利湿,导湿热下行;生地养阴,当归养血活血;柴胡疏畅肝胆;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湿盛热轻者,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米以增利湿之功;阴囊红肿热痛者,去柴胡,加连翘、大黄以泻火解毒。
C. 皮肤经常痒是怎么回事啊
十有八九是湿疹,最好去医院看看。
D. 皮肤极度瘙痒
[概念]
皮肤瘙痒,是指皮肤生痒感而欲搔抓,但又无原发皮肤损害的一种自觉症状。如《外科证治全书.卷四》云:"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本症,在《诸病源侯论》称"风瘙痒"、"风痒";《外科证治全书》称"痒风";《幼科全书》称"身痒"。若仅限於一处瘙痒,如阴囊、女阴、肛门等处,或先有原发皮损如丘疹、水疙等,而后皮肤瘙痒者,均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血热皮肤瘙痒:多发生於青壮年人,皮肤瘙痒,搔破呈条状血痕,夏重冬轻或遇热尤甚,得寒则解。伴有口乾心烦、脉象弦数或滑数,舌绛或舌尖红,苔薄黄。
血虚皮肤瘙痒:多见於老年人,秋冬尤剧,春夏转轻。证见皮肤乾燥,遍布抓痕,经常搔抓处可呈苔藓样改变,皮肤脱屑如糠秕状,或遍布血痂。伴有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眼花等症,脉象弦细,舌淡苔净。
风湿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搔抓后起水【上病下包】、丘疹、流水或皮肤变为湿烂,多见於青壮年,夏秋季节为甚,脉象滑数,舌苔白腻或薄黄腻。
风盛皮肤瘙痒:多发於春季,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日久不愈,皮肤可变肥厚呈苔藓化,状如牛领之皮。脉象弦细,舌红苔薄黄。
风寒皮肤瘙痒:多发於冬季,皮肤瘙痒常在头面、前胸、颈周、双手等暴露部位,遇寒则甚,逢暖或汗出则减。舌淡苔白,脉象浮缓或浮紧。
E. 皮肤瘙痒原因
皮肤瘙痒的原因多的很,建议提供皮损的高清图片。如果确实没有皮损需要考虑瘙痒症。这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没有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病因很复杂,最常见就是皮肤干燥,其他如神经精神紧张因素(焦虑、恐惧、激动、忧郁),系统性疾病(尿毒症、胆汁性肝硬化、糖尿病、淋巴瘤)、妊娠、药物或食物、气候改变,贴身衣物等原因。局限性瘙痒症如感染(真菌、滴虫、阴虱)、衣物刺激等。特殊类型包括老年性瘙痒症(皮肤干燥,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冬季瘙痒症(寒冷导致皮肤干燥),夏季瘙痒症(高热、潮湿为诱因,出汗加重)。治疗可以外用薄荷炉甘石洗剂,以及表面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凝胶,干燥者使用润肤剂如尿素乳膏,维生素e霜、硅霜等,瘙痒严重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赛庚啶,镇静催眠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