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遗传
❶ 推荐几本生物的遗传学科普书
自私的基因,双螺旋,都很经典的,对于技术性的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新浪爱问上找molecular of cell biology 的书的相关章节看。
❷ 生物关于遗传和进化的科普文章两篇,还要有读后感
哈哈 我也是巴蜀的
不过那两个链接我看了 好像不大沾边。。。
http://www.bioon.com/popular/biothought/78906.shtml
这个好像还行吧?
❸ 科普:父母哪些相貌特征会遗传给孩子
搜一下:科普:父母哪些相貌特征会遗传给孩子
❹ 遗传基因科普(2):人体DNA有多长
查了一下,说不清楚了。
人体细胞中的DNA含有30亿碱基对。但人体细胞中的专染色体共有23对、46条。资料中没属说这30亿个碱基对是23条中的,还是46条中的。相差一倍呢。
资料1:每个人体细胞的46条染色体上DNA总共大约有60亿个碱基对。每个碱基对的长度是0.34nm,所以总长度是:0.34 × 60 × 10^8 = 2.04 × 10^9 nm ≈ 2 m。
资料2:DNA双螺旋结构中每一转10个核苷酸。每一转的高度3.4nm,那么换算过去,30亿碱基对(--这个应该只算了23条染色体--)的长度应该=(3×10^9/10 )×3.4 nm= 10^9 nm=100cm=1m。
资料3:人体细胞中的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研究表明,平均而言,这个DNA大分子的长度有2英寸(大约5厘米)。成年人体内大约有400万亿个细胞。由此算出,成年人体内遗传基因DNA大分子的总长度大约有200亿公里(km),相当于从地球到太阳的70个来回。
我也乱了。
❺ 科普 基因检测有什么用
基因检测有什么用途?
1) 辅助临床诊断:很多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类似,临床上很难进行鉴别诊断,容易混淆。若是通过基因检测,在基因层面找到致病原因,可以辅助临床医生鉴别诊断甚至纠正临床上的诊断。
举例:华大基因曾为一个临床疑似“先天性白内障-小角膜综合症”的家系进行了基因检测,最后在基因层面发现他们家系患的其实是“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病”而非“先天性白内障-小角膜综合症”,帮其纠正了临床诊断。
又如:糖尿病中有一型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为“单基因糖尿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为孟德尔遗传病。)由于其基因存在缺陷,使得患者在代谢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等方面,都与1型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单基因糖尿病常常被误认为1型或2型糖尿病。英国一项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有80%的青春晚期糖尿病(MODY)患者未被正确诊断。在欧美国家的单基因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有10%的1型糖尿病和2-5%的2型糖尿病其实是单基因糖尿病。所以,通过对正常人群体,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进行单基因糖尿病致病基因的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基因缺陷,从而把单基因糖尿病患者从1型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中区分出来。
2) 指导治疗:治疗的效果与很多因素相关,排查外在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治疗的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携带者筛查:最常见的是唐氏综合征的筛查。传统的唐氏综合征筛查是利用血清学筛查进行的,检出率为65%-75%,容易漏检。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则可以准确地筛查出唐氏综合征患儿,还包括对18三体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的筛查。此外,针对具有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尤其是隐性遗传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进行相关致病基因的筛查,可以及时发现该家族中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而分析后代患病的风险,为家属成员提供有效的遗传信息,防止缺陷基因向下一代遗传。
4) 指导生育:基因检测结果,结合疾病不同的遗传模式可通过遗传咨询进行生育指导。通过产前诊断(自然怀孕后进行)或是试管婴儿结合胚胎植入前筛查或诊断等技术帮助生育健康的宝宝。
5) 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精确的配型信息:如地中海贫血、粘多糖贮积症患者、白血病等需要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进行治疗时必须进行HLA分型,评估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华大基因采用国际HLA分型方法的“金标准”——基因测序方法,提供4位数的高分结果,为移植提供精确型别信息,更快找到最适供者。可检测HLA-A、-B、-C、-G、-DRB1、-DRB3、-DRB4、-DRB5、-DQA1、-DQB1、-DPA1、-DPB1等多位点,全面满足临床、入库、科研等需求。华大基因自主开发,将下一代测序(NGS)应用于HLA检测,实现了HLA高通量低成本的检测模式。
❻ 科普 什么是基因和转基因
基因(遗抄传因子)是袭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❼ 跪求两篇科普小论文,一篇关于遗传,一篇关于进化~
我也是巴蜀 高二学生 有了麻烦发给我
[email protected]
❽ 生物科普文章{关于遗传或进化的}
我这是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选自《自然》)。你还可以看到更多,在参考资料里。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鸟类起源研究上一直困扰古生物学家的一个难题,也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6月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假说。这一假说将有望消除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在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上的矛盾观点。
以往的化石材料显示,鸟类的祖先——恐龙,有5个手指,在向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它们的2个外侧两指(相当于人类的无名指和小拇指)首先退化并消失,最终形成鸟类的具有3个手指的手部。但是,现代发育生物学研究却表明,鸟类保留了中间3指,也就是说,在鸟类演化过程中,最外侧和最内侧的2个手指(相当于人类的大拇指和小拇指)退化消失了。这样,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在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上产生了冲突,这一冲突也成为少数学者反对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一假说的力证。此后,古生物学家和发育生物学家提出了各种假说,试图消除这一矛盾,但这些假说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不久前,徐星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被徐星等人命名为泥潭龙。泥潭龙属于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分支——角鼻龙类,是角鼻龙类这类分异度很高的恐龙类群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成员之一。它没有其他角鼻龙类恐龙头部通常具有的脊或角,更加奇特的是,泥潭龙也没有牙齿,却有一个像鸟类一样用来切割植物的喙,它还具有常见于植食性恐龙当中的胃石。这些现象表明,尽管兽脚类恐龙的多数成员均为肉食性动物,泥潭龙却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植食性的代表,就像今天的大熊猫。这一发现显示,兽脚类恐龙早在距今大约1.6亿年前就有了明显的生态分异。
最令研究者兴奋的是,泥潭龙有着不同寻常的手部结构。像很多其他早期兽脚类恐龙一样,泥潭龙保存了4个手指,但是其第一指却严重退化了,第二指非常发育。这显示了一种与其他早期兽脚类恐龙完全不同的手指退化模式。徐星和其合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表明,兽脚类恐龙的手指退化模式远比过去人们认为的复杂。
在得到这种提示后,徐星等人重新观察和分析了以往发现的一些兽脚类恐龙的手部结构,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许多兽脚类恐龙的手部特征都暗示着一种复杂的退化模式。综合新的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徐星和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外侧转移假说来解释恐龙手指的演化。他们认为,最早期兽脚类恐龙退化了最外侧的手指(第五指),但随后伴随着恐龙猎食行为的变化,第一指(最内侧的手指)也退化消失了,这样具有三个手指的僵尾龙类(包括著名的跃龙以及伶盗龙)实际上保留了中间的3个手指,但由于发育机制的变化,同源异型转化造成了中间3个手指发育了内侧3个手指(也就是第一指至第三指)的形态。也就是说,包括鸟类在内的具有3个手指的僵尾龙类所保存的3个手指头其实是第二、三、四指,改变了关于僵尾龙类保存了第一、二、三指的传统观念。这样,存在于古生物学和发育学资料之间的矛盾就消除了。
徐星和其合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发育学资料,认为外侧转移假说能够用现代发育学机制进行解释。他们还首次在古生物学研究中采用了动态同源检测的方法。
动态同源检测是一种用于基于分子生物学资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通过这一方法,他们为外侧转移假说提供了更多支持。
根据徐星的介绍,有关鸟类起源的研究,需要包括古生物学、现代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整合研究,“这样,我们才能有望全面了解这一重要的演化事件”。近年来,徐星的研究小组在羽毛和翅膀等重要结构的演化研究方向上多次尝试将古生物学和现代发育生物学资料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泥潭龙研究得到了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等多方面的支持。参与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墨西哥等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