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遗传因素 » 罗素遗传

罗素遗传

发布时间: 2021-03-21 06:03:37

Ⅰ 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上签名的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签字者包括11位著名的科学家,其中10人均为诺贝尔奖得主,只有奥波德·英费尔德例外:
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
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
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高气压物理学的奠基者布里奇曼;
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
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遗传学家穆勒;
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化学家鲍林;
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澍;
199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罗特伯拉特。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霍夫曼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

Ⅱ 自私资本主义人权学术界三观不正,上一代自私反对换位思考学术界百万美元养6000种病遗传遗传下一代

罗素,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集大成者。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新青年》杂志只给三个人办过专号:马克思、易卜生、罗素。

当时北京大学还做过一次民意测验,问题是:“中国之外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1千多人测验的结果是:列宁第一,威尔逊第二,罗素第三。

中国知识界对罗素的崇拜,可见一斑。

那么罗素其后是如何与中国产生了关联呢?当时,梁启超与蔡元培、汪大燮等人正在筹备讲学社,而罗素是他们拟定聘请的第一位学者(此后还有杜威、孟禄、杜里舒和泰戈尔)。

出身英国伯爵之家的罗素,因为残酷的一战,而对西方的未来产生了幻灭感。1920年五六月份,罗素踏上了苏维埃新世界的土地,四处考察,与列宁等人对谈,但并未找到答案。

失望而归的罗素,回到伦敦家中,在大量积压的信件中,意外发现一封来自中国的讲学邀请。信中邀请他到中国讲学一年,酬金除往返差旅费外加2000英镑。当时失落的罗素,也十分希望能在这古老而又变化中的东方国度,寻找文明新的钥匙。

在证实了不是有人开玩笑之后,罗素回信,表示愿意前往。1920年8月,他由情人朵拉·勃拉克陪伴,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来到了上海。

中国人从来都是盛情好客的。罗素大师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十分周到。朵拉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他俩受到了“国王和王后般的”款待。充满老派绅士风度的罗素,登上了各大报纸的版面。但其间闹了一个乌龙:由于罗大师刻意没有介绍朵拉的身份,媒体于是想当然地推断,称她为“罗素夫人”。等记者弄清朵拉是罗素的“剑桥弟子”,不得不急忙登报更正、致函道歉。

在一次晚宴中,兴高采烈的罗素第一次发表了公开讲话。或许是为了回报中国人的热情,罗大师在晚宴上猛夸中国的历史文化,并疾呼,中国人务必要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

于是,《申报》的报道中,他的演说被冠以一个醒目的标题:“罗博士言中国宜保存固有国粹”。

但在当时,一战结束,民族工业初兴,外有列强,内有忧患,新文化运动下,人人都喊着“破除一个旧世界”,全盘西化的呼声十分高涨。罗大师“保存国粹”的说法,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期待。周作人先生首先发难,在10月17日《晨报》上刊发的《罗素与国粹》中说:“罗素来华了,他第一场演说,是劝中国人要保存国粹……但我却不能赞成。”周作人告诫说:“罗素初到中国,所以不大明白中国的内情,我希望他不久便会知道,中国的坏处多于好处,中国人有自大的性质,是称赞不得的。”

此后罗素在中国的讲学,左者嫌其太右;右者嫌其太左。罗素不是一个“标题党”,更不是一个“情绪煽动者”,他无法给中国人一个断言式答案,在“非黑即白”的时代,他的态度显然是不受欢迎的。不仅左者鲁、毛、陈、李都对其进行过批评,右者如胡适等人也不满他的主张,就连北洋政府都差点将罗素驱逐出境。

好在讲学社给罗素的待遇十分优厚。罗素于10月31日抵达北京,租住在东城遂安伯胡同一所宽敞的四合院。他们用中式家具布置了房子,还雇佣了厨师、家童、人力车夫和裁缝女佣,生活十分舒适。

每逢休假日,罗素常去天坛,他后来在书中写道:“它是我有幸看到的最美的建筑了。我们会无言默坐,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沉湎在和平静谧之中,然后离开那儿回来准备以镇定和平静的心情,面对我们自己那个混乱的欧洲大陆的疯狂和苦痛。”

1921年春,在保定育德中学的一次演讲中,由于受寒引发肺炎,罗素连日高烧竟至病危,不得已,只好请刚在中国认识的美国哲学家杜威,为他拟好遗嘱,还作为见证人在委托书上签了字。

幸运的是,洛克菲勒集团提供了血浆,帮罗素闯过此劫。由于在中国讲学并不受认同,他本已无心逗留,朵拉又已怀孕,此刻更是想尽快离开。在寄往英国的信中,他说:“患病前我就已讨厌中国的北方了,这里很干燥,而且人也冷酷无情。我深感疲惫,归心似箭。”

因此到了7月,罗素刚能拄拐行走,就迫不及待地买了船票,准备离京。在欢送会上,他作了《中国走向自由之路》的演讲。让中国人吃惊的是,他不再含糊其辞,一口气为中国提出了十几条建议。对于中国当时的问题,罗素的答案是:国家社会主义。他说:“在目前产业幼稚、教育不普及的中国,不能模仿西方的体制,而必须经过一个砖制的过渡期……需仿效俄国的方法,第一步惟有采用国家社会主义为最切当。”

罗素将东西方进行了“区别对待”:他建议西方实行公会社会主义,却主张中国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因此,有些人因此认为,罗素觉得中国不配走西方的路。胡适为此作了一首题为《一个哲学家》的诗:“他看中了一条到自由的路,但他另给我们找一条路。这条路他自己并不赞成,但他说我们还不配到他的路上去。”

罗素的中国之行,最终以双方的的失望告终:罗素没有在中国找到西方工业文明的解药,中国人也没有在罗素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临别之际,有人请罗素评价中国人性格。罗素没有客套,给出三个词:“贫穷、自私、冷漠”。这评价看着十分刺眼,但和仅在中国呆了几天的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中国人“贫穷、鲁钝、肮脏、旺盛的繁殖力、和日本人和印度人在智力上都有着天然的不足”,已然不算什么了。且罗素补充:“中国人完全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只要他们进行社会改革,破除家族道德观念。”

我们自然不必太在意当时这些大师对中国的评价,毕竟时代不同,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观察的局限性。尽管在中国的经历不那么愉快,但罗素对中国的感情依然是真挚的。他赞同中国率真平和、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也对中国的未来期许很高。1922年,罗素出版《中国问题》一书 ,使他成了西方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

100年前的中国十分孱弱,但罗素已然在书中预言,中国必将崛起,并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但他又担心中国如全盘西化,就会走上帝国主义的老路。他期许梁启超笔下的“少年中国”,在自立自强之时,也能留住中华民族“温文尔雅,恭敬有礼之风,率真平和之气”。

虽然他当年的言论不受国人欢迎,但罗素提出的构想,却正是中国现行的准则。

在此后的岁月中,罗素也曾频频替中国发声。他曾向英国政府建议归还庚子赔款和殖民地,谴责日本侵略中国、在朝鲜战争时谴责美国,而在当年中印边境冲突时,曾致信两国领导层调停。

罗素在书中写道:“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

Ⅲ 谁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原文

在现代科学与国际政治纠缠的历史上,1955年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坐标,这一年有三个著名的科学家宣言相继发表。4月12日,18位联邦德国的原子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哥廷根宣言》。7月9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 Russell)在伦敦公布了由他亲自起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7月15日,52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德国博登湖畔联名发表《迈瑙宣言》。

三个宣言的宗旨和语气非常相似,都警告使用氢弹的核战争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敦促各国政府放弃以武力作为实现政治目的手段,表达了科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它们的影响却不相同,有的热闹一时,并未引起公众注意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后,促成了一个国际性会议——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引发了一场著名的科学家国际和平运动——帕格沃什运动。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起源于罗素对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后的深邃思考和思想转变。他最早意识到,核战争不再像克劳塞维茨(K. von Clausewitz)在《战争论》中所宣称的那样,是政治通过其他手段的继续,而是导致人类同归于尽的苦药。1954年6月中旬,罗素主动给英国广播公司写信,希望能够唤醒公众,呼吁人类在为时还不太晚的时候将自己从全球性的自我灭绝中解救出来。英国广播公司于12月23日播出了罗素著名的“人之祸”演讲。罗素在演讲中警告,在一场使用氢弹的世界战争中,朋友、敌人和中立者都将被消灭,并呼吁所有具有良知的人,牢记自己的人性,忘掉其他东西。

罗素在圣诞节前夕人们最喜庆之际发出全球面临核战争毁灭的警告,对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科学家和普通民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1955年初,他根据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M. Born)和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J. F. Joliot-Curie)的建议,着手将“人之祸”演讲改写成一个宣言,并寻求其他科学家签名支持。

罗素首先寻求爱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他给爱因斯坦写信讨论此事,2月16日爱因斯坦回信表示赞同,并于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爱因斯坦签名后几天,因腹部主动脉硬化肿瘤破裂而与世长辞。爱因斯坦的临终签名,被视为“来自象征人类智力顶点的人的临终信息,恳求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文明被人类的愚蠢行为所毁灭”。由罗素起草的这份文件原先叫做《关于核武器的声明》,后改为《罗素—爱因斯坦呼吁》,现在通称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两位伟人的名字赋予了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

后来加入签名的科学家包括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高气压物理学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 W. Bridgman),爱因斯坦—英费尔德—霍夫曼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L.Infeld), 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遗传学家穆勒(H. J. Muller),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化学家鲍林(L. Pauling),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C. F. Powell),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澍(Hideki Yukawa),199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罗特伯拉特(J. Rotblat)。参与签名的科学家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来自东西方国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宣言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不偏袒政治对立的任何一方。

1955年7月9日,罗素在伦敦卡斯顿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罗素从现实和理性出发,抛开了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地域、国家和人种的偏见,保持公正与平衡,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维护全人类的安全利益。他在宣言中所表明的中立立场得到了东西方科学家的认可,也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信任,而这种认可和信任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会议能够在各国轮流举行并影响各国政府裁军政策的前提。

帕格沃什会议的召开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出的第一个呼吁是针对各国科学家的。宣言开篇指出:“在人类所面临的悲剧性的情况下,我们觉得科学家应当集会对这种由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所引起的危险做出估计,并且按照所附草案的精神进行讨论,以达成一项协议。”宣言所指的科学家会议是由东西方科学家参加的国际会议。面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全人类带来的危险,需要来自不同阵营的科学家保持客观中立,共同探讨对策。在政治关系紧张的冷战时期,召集科学家会议是一个比较现实可行的计划。

由于美国工业家伊顿(C. Eaton)主动资助于1957年7月7日—10日在帕格沃什举行的首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倡导的科学家国际会议,因此之后举行的会议一直称为“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简称“帕格沃什会议”,这个科学家运动即称为“帕格沃什运动”。

首次帕格沃什会议由鲍威尔和罗特伯拉特主持。来自10个国家的22位科学家在第一次全体大会一般性讨论之后,分成三个委员会进行分组讨论。第一委员会评估在和平和战争中使用原子能导致的危险,得出结论:核试验尘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影响所有国家的公民;一定数量的核试验尘埃将对基因产生影响,导致基因突变,其影响将延续好几代人;一场核大战的灾难性影响将比核试验尘埃大几千倍,数以亿万计的人将被爆炸、高温和电离子放射一下子杀死,全球放射性尘埃将导致大范围的基因和其他伤害。东西方科学家之间首次就核试验的放射性危险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委员会讨论核武器控制,很快得出结论,问题太复杂、争议太大,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具体建议,但勾画出裁军的总目标:所有国家必须废除战争,废除战争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停止军备竞赛,马上暂停原子弹试验;用政治解决的办法,消除小国之间爆发局部战争的风险,防止大国介入导致核战争。

第三委员会专门讨论科学家的责任,在公共政策、人类安全、青年教育、国际合作、思想自由等方面达成11点共识,得出结论:科学家在他们的专业工作之外最重要的责任是尽力去阻止战争,帮助建立一种永久而普遍的和平;他们可以通过向公众宣传科学的破坏性和建设性潜力来做贡献,也可以利用帮助制定国家政策的机会来发挥作用。

最后一天,每个委员会准备了一个报告在全体大会上讨论,并附在最后发表的声明中。会议闭幕时,成立了一个五人常务委员会,负责指导继续组织类似的会议,罗素当选为委员会主席。会后,许多科学杂志转载了会议发表的声明全文,其观点为许多国家的其他科学家团体和人民所接受。在苏联和中国,会议声明被广泛宣传,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赞同。在西方,会议的主要观点逐渐为许多科学家所接受。

1957年12月18日—20日,帕格沃什常务委员会在伦敦开会,确定今后会议采取三种形式:举行大规模会议,讨论普遍性的问题,公布针对世界大范围问题的解决办法;举行小规模的会议,澄清科学家自身的思想,研究科学发展的社会含义;举行小规模会议,讨论直接的政治问题,主要是针对影响国家政府的问题。按照多数科学家的建议,第一种会议偶尔举行,第二种会议后确定为帕格沃什年度会议,第三种会议为小型专题研讨会,每次都与一个特定的议题相关。会议还确立了帕格沃什的三个目标,即影响政府、建立科学家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教育舆论。

从召开首次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至今,总共举行了55届帕格沃什会议年会。帕格沃什会议早就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科学家国际和平运动。帕格沃什会议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家仅仅作为个人参加会议,既不代表某个组织,也不代表某个国家和政府,以利于参加者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交换思想,彼此达成理解和信任;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与政府决策人密切合作,从多学科、跨专业的角度探讨如何解决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复杂问题;远离新闻媒体的视线,以保持会议的非正式与非官方性,为会议参加者营造一种有助于互相信任和坦率对话的气氛;寻求赞助多元化,由各国帕格沃什小组轮流主办会议,防止在经费上受制于人,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敦促各国政府放弃核战计划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出的第二个呼吁是针对各国政府的。宣言结尾写道:“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并且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也敦促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宣言发表后,罗素将其副本分别送给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六国政府首脑。敦促各国政府放弃战争手段解决争端,比呼吁科学家参加会议、评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危险来,难度要大得多。科学家们没有让这个呼吁完全停留在字面上,而是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以防止核战争的爆发。

最初的行动是通过举行一系列科学家会议,客观深入地评估核战争对人类的危险,得出东西方科学家都认可、有科学根据的结论和建议,影响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在帕格沃什专题研讨会上,各国科学家与军控专家对核军备竞赛和核武器攻击的可能结果作出科学客观、坦率明了的分析和评估,有助于敌对阵营保持战略平衡,放弃先发制人的战略企图,尤其是劝阻政治领导人不要做出轻率的冒险决定。科学家们还直接参与幕后调解,帮助化解战争危机,尽快结束武装冲突。帕格沃什常务委员会直接给政府首脑写信、发电报或与其面谈,调解地区武装冲突。

冷战结束后,参加帕格沃什会议的科学家们继续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核战争的爆发。2002年8月,第52届帕格沃什年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在全体会议上通过了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的总目标,其中目标之一就是要继续把属于安全理念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利益矛盾、宗教敌对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决策人召集到一起,商讨对策和措施,避免那些拥有或可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卷入武装冲突或紧张局势中。

今天,在有关中东安全、恐怖主义、克什米尔、北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等专题研讨会上,来自敌对双方的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学家和前政府高官参加帕格沃什会议的辩论和研讨,增加交流、理解与信任,缓和对立情绪和紧张局势。

促成一系列军备控制协定

倡导核裁军协议,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是《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提出的第三个呼吁。这个呼吁是第一个呼吁——召集科学家会议的直接结果,同时是第二个呼吁——敦促政府放弃战争手段的预防措施。不过,由于裁军协定和其他协议最终需要各国政府去签署,裁军措施也需要各个政府去具体落实,科学家们如果要落实这个呼吁,首先必须设法说服各国政府接受科学家的科学分析和合理建议。

科学家们在促成裁军条约和军控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举行一系列专题研讨会、专家小组会和秘密会议,科学分析,客观探索,辩论停止和缓和军备竞赛的具体措施,在官方谈判之前首先在科学家之间达成一致,为官方谈判和政府级的官方协定铺平道路。随着一些与政府有联系、对局势发展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学者,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官方科学家和政府顾问参加帕格沃什会议,帕格沃什会议讨论的观点更容易接近官方制定政策的水平。

此外,帕格沃什的议程还包括全面和彻底裁军、全面禁止核试验、禁止导弹飞行试验、无核武区、切断核原料的生产、反潜战、反击力量战略、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等。帕格沃什会议一直提供论坛,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理解,帮助澄清问题,提出各种新思想和新方案,为政府级的谈判打基础。官方谈判越是陷入僵局,甚至破裂,东西方关系越紧张,科学家们就越抓紧时机开会,反复探讨解决难题的对策。

冷战时期,科学家们在其中或多或少贡献了智慧的国际条约主要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核武器不扩散条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这些国际条约和军控措施并没有提供最终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冷战时期对不断升级的核军备竞赛起到了“刹车”作用。

冷战结束后,帕格沃什会议继续致力于防止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建议采取具体的步骤,消除所有核武器、生物和化学武器;加强针对平民的常规武器的发展、生产和转移的国际监测和限制;把战争本身的发生率减到最少,并最终消除战争;寻求创造性的方法,赶在武装冲突爆发之前解决争端,并很快结束已经发生的武装冲突,使其破坏最小。

尽管核裁军条约的缔结和其他军控措施的谈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参加帕格沃什会议的科学家们在其中发挥了特殊作用。1995年12月10日,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塞杰斯特德(F. Sejersted)在授予罗特伯拉特与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上说:“帕格沃什运动在导致诸如1963年禁止核试验条约、1968年禁止核武器扩散条约、1972年限制战略武器第一阶段会谈和生物武器协定的军备控制协定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它也一直是自冷战结束以来如此从根本上改变核裁军思想的主要贡献者……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因为那样的工作要给他们颁奖,同时表示希望工作继续进行下去,以便业已开始的裁军在将来某个时候真正带来一个没有核武器、更加安宁的世界。”帕格沃什科学家们长期为裁军与和平做出的独特贡献赢得了世界的公认。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五十年后的意义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五十年后的今天,世界并不比冷战时代更安全,人类仍面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谋求核武器的危险。这个时代更需要《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来作为人类行动的指南。

当今核大国仍把核武器当作保障国家安全的法宝。尽管美、俄之间签订了削减战略核武器的协议,但是,两国武器库中储备的核武器数目仍然惊人,双方的战略核武器一直处在战备值班状态,还不时举行核战演习,研制新式战术核武器,强化核威慑战略。从里根政府流产的“星球大战”计划到小布什当局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与“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制定国际战略的基点,仍未脱离“核威慑”这一冷战思维的巢臼。不甘心在军事上沦为二等强国的俄罗斯则通过不断更新“白杨”(SS)系列战略导弹,试图形成反制约力量,同美国相抗衡。2002年12月13日,美国宣布单方面退出美、苏两国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从而使美、苏几代领导人和无数科学家、军控专家在上个世纪达成的限制军备竞赛的努力付诸东流,世界有可能倒退到无序而危险的核武器竞争时代。

同时,核武器早就扩散到了其他国家,公开宣布进入核俱乐部的成员包括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则是一桩路人皆知的秘密。此外,还有一些潜在的核国家正致力发展自己的核军备计划,某些非国家集团可能或已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材料的失控与流入非法分子之手的危险始终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生化武器作为“廉价的原子弹”,很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利益集团或政治狂人掌握。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经济剥削、环境恶化、贫穷饥饿、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公,容易成为绝望、怨恨、敌意和暴力的温床,来自文化、宗教和种族方面的偏执导致不宽容,对极端行为提供精神上的误导,也增加了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扩大化的可能性。“9·11”事件之后,国际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福祉的最危险敌人,企图依靠武力威慑和基于先发制人的战略思维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反恐斗争中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危险和潜在的不利影响,科学家们仍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学科研究,通过科学分析和理性探讨,积极影响大众媒体、国际科学共同体和政府决策者,为废除核武器和消除一切战争、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维护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安全贡献新的智慧。促进科学技术用于人类的福利而不是毁灭,是各国科学家永恒的社会责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殃及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种种危险,任何负责任的政治家仍需像宣言所呼吁的那样,采取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政治问题,防止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演变成核灾难;即使拥有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优势,政府领导人也不应该优先考虑采用战争手段,实施“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以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建立一个没有核武器、没有战争、永久和平的美好世界,是各国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社会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工业家共同努力的最高目标,也是以“和平崛起”为战略目标的中国人民义不容辞的使命。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向全人类发出的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忘掉其他”,是人类永恒的格言!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
英文版的是: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n any future world war nuclear weapons will certainly be employed, and that such weapons threaten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mankind, we urge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to realize, and to acknowledge publicly, that their purpose cannot be furthered by a world war, and we urge them, consequently, to find peaceful mea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all matters of dispute between them."

Ⅳ 美国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系列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影视控,共享第一手影视资讯、资源。

5、《星球大战》

豆瓣8.3分,超7万人标记,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IP

阿纳金·天行者的故事,他将从一个天真的男孩开始,不断追寻他的梦想、对抗他的恐惧,在乱世中成长为银河帝国邪恶的军事领袖—达斯·维德。

首部星球大战的人物及故事是参照越南战争还有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战国英豪》所创作而成。

Ⅳ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宣言发表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起源于罗素对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后的深邃思考和思想转变。他最早意识到,核战争不再像克劳塞维茨(K. von Clausewitz)在《战争论》中所宣称的那样,是政治通过其他手段的继续,而是导致人类同归于尽的苦药。1954年6月中旬,罗素主动给英国广播公司写信,希望能够唤醒公众,呼吁人类在为时还不太晚的时候将自己从全球性的自我灭绝中解救出来。英国广播公司于12月23日播出了罗素著名的“人之祸”演讲。罗素在演讲中警告,在一场使用氢弹的世界战争中,朋友、敌人和中立者都将被消灭,并呼吁所有具有良知的人,牢记自己的人性,忘掉其他东西。
罗素在圣诞节前夕人们最喜庆之际发出全球面临核战争毁灭的警告,对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科学家和普通民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1955年初,他根据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M. Born)和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J. F. Joliot-Curie)的建议,着手将“人之祸”演讲改写成一个宣言,并寻求其他科学家签名支持。
罗素首先寻求爱因斯坦的支持。1955年2月11日,他给爱因斯坦写信讨论此事,2月16日爱因斯坦回信表示赞同,并于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爱因斯坦签名后几天,因腹部主动脉硬化肿瘤破裂而与世长辞。爱因斯坦的临终签名,被视为“来自象征人类智力顶点的人的临终信息,恳求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文明被人类的愚蠢行为所毁灭”。由罗素起草的这份文件原先叫做《关于核武器的声明》,后改为《罗素—爱因斯坦呼吁》,通称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两位伟人的名字赋予了这份文件特殊的魅力。
后来加入签名的科学家包括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高气压物理学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 W. Bridgman),爱因斯坦—英费尔德—霍夫曼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L.Infeld), 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遗传学家穆勒(H. J. Muller),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化学家鲍林(L. Pauling),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C. F. Powell),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澍(Hideki Yukawa),199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罗特伯拉特(J. Rotblat)。参与签名的科学家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来自东西方国家,包括左派和右派,宣言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不偏袒政治对立的任何一方。
1955年7月9日,罗素在伦敦卡斯顿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罗素从现实和理性出发,抛开了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地域、国家和人种的偏见,保持公正与平衡,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维护全人类的安全利益。他在宣言中所表明的中立立场得到了东西方科学家的认可,也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信任,而这种认可和信任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会议能够在各国轮流举行并影响各国政府裁军政策的前提。

Ⅵ 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遗传学研究者

?从牛津大学大学(牛津大学)位于牛津市,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虽然创作牛津大学的确切日期目前还不清楚,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晚期约至今约900年。 1209年,牛津大学的学生和乡民的冲突后,一些牛津的学者迁离至东北剑桥镇,并成立剑桥大学的。此后,两所大学,开始与对方相当漫长的岁月里竞争。

牛津大学(牛津大学),1167建设上来的。牛津大学在英国拥有世界声誉,它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世界性影响。英国和世界很多年轻的学生谁是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作为一种理想的。

剑桥(英国剑桥大学),始建于1209年,是第一个逃出牛津大学成立了由一批学者逃离战斗。剑桥国王亨利三世于1231教学授予的垄断。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牛津大学)著名的两个在英国最好的大学,并统称为“牛津剑桥”。是世界十大大学,从这所学校8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剑桥大学是英国名校联盟“罗素集团”(大学的罗素集团),欧洲联盟和科英布拉集团大学(科英布拉集团)旗下的成员。现任校长是艾莉森·理查德。

Ⅶ 求《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原文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
英文版的是: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in any future world war nuclear weapons will certainly be employed, and that such weapons threaten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mankind, we urge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orld to realize, and to acknowledge publicly, that their purpose cannot be furthered by a world war, and we urge them, consequently, to find peaceful means for the settlement of all matters of dispute between them."

热点内容
法国电影小男孩在农场遇到一只白狗 发布:2024-08-19 08:36:47 浏览:594
微光上有什么恐怖片 发布:2024-08-19 05:25:40 浏览:915
穿越香港鬼片灭鬼的小说 发布:2024-08-19 03:36:10 浏览:833
恶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发布:2024-08-19 02:22:07 浏览:321
thai好看电影 发布:2024-08-18 11:34:37 浏览:795
电影内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裤子,男的很穷单身汉 发布:2024-08-18 10:31:36 浏览:129
双机巨幕厅和4k厅哪个好 发布:2024-08-18 10:18:41 浏览:818
日本僵尸片上世纪 发布:2024-08-18 07:32:00 浏览:537
怪物 韩国电影在线 发布:2024-08-18 03:49:17 浏览:491
第九区一样的 发布:2024-08-17 23:16:05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