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诊疗学杂志
⑴ 寻常疣有什么金方
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千日疮、枯筋箭、疣目,俗称刺瘊。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针头至豌豆大圆形或多角形增生性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质硬,呈皮色、灰黄、污褐色,一般无自觉症状,碰撞易出血。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本病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皮损发生于甲周围者,称甲周疣。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影响甲的生长,易使甲裂开疼痛者,称甲下疣。发生于足跖者称跖疣。
(一)内治方【方一】去疣二号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7日为1疗程。
【方二】去疣四号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当归尾9克,赤芍、白芍各9克,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各9克,熟地黄12克,赤小豆15克。
【功效】活血去疣。
【用法】每剂水煎2次,另加黄酒30克。早晚分服,5剂为1疗程,至多2个疗程。
【方三】复方马齿苋合剂【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大青叶15克,生薏苡仁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0剂。
【方四】治疣汤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尾、赤芍各9克,川芎、白术、炮山甲、何首乌各6克,板蓝根、夏枯草各15克。
【功效】平肝清热,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治疣汤二【来源】《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组成】桑叶、菊花、黄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蛎、代赭石、板蓝根。
【功效】平肝散风,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铲疣软坚汤【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生龙牡(先煎)、炒薏苡仁、生代赭石(先煎)各30克,板蓝根、金银花、生龙齿(先煎)各15克,茯苓皮、玄参各12克,柴胡、桑枝各6克。
【功效】平肝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大青薏仁汤【来源】医药春秋,1990:(3)
【组成】紫贝齿、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薏苡仁各30克,马齿苋、大青叶、丹参各15克,赤芍、升麻各9克。
【功效】平肝潜阳,解毒铲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第三次煎汁外洗患处。
【方八】喧声合剂【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
【组成】北沙参、南沙参、蝉蜕、木蝴蝶、生诃子等。
【功效】养阴润肺,舒肝清热。
【制法】上药切成饮片,煎煮,过滤,滤液处理后灌装每瓶500毫升,消毒即成。
【用法】每次50毫升,日3次,口服。
【方九】验方一【来源】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5:12(4)
【组成】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地骨皮30克,山慈菇3克,板蓝根12克,牛膝3克,白芍9克,忍冬藤9克,黄柏12克,穿山甲6克,金银花12克。
【功效】平肝潜镇,柔肝软坚,清热解毒,和血通经。
【用法】水煎服,日1剂。将药渣加水300毫升,煎1小时,待温,浸泡患处30~40分钟即可。
【方十】清肝益荣汤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柴胡、川芎、焦山栀子、木瓜各6克,茯苓、熟地黄、白术、炒白芍、当归各9克,金银花、板蓝根、钩藤、防风各15克,生薏苡仁、紫贝齿各30克。
【功效】清肝泻火,疏风平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归芍六味地黄丸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牡丹皮各10克,山药、山萸肉、桑椹子、何首乌各15克,贯众、柴胡、桑枝各6克,生石决明、生薏苡仁各30克。
【功效】滋补肾水,平肝铲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紫蓝方【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马齿苋60克,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生薏苡仁、紫草根、赤芍、红花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四石桃红汤【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磁石、生牡蛎、代赭石、珍珠母各30克,桃仁、红花、赤芍各10克,陈皮6克。
【功效】平肝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驱疣汤【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大青叶、马齿苋各15克,赤芍、牡丹皮、防风、炒三棱、炙穿山甲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郁金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去疣煎剂【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3)
【组成】木贼、香附各30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郁散结。
【用法】水煎先熏后洗,日1次,每次30分钟,每剂洗3次,共洗6次。洗后6个月未脱落者,加板蓝根、苦参各30克,进行第二个疗程。
【方二】香木水洗剂【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木贼、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散风止痒,软皮除疣。
【制法】加水1000毫升左右,煮沸去渣备用。
【用法】外擦疣体。
【方三】验方一【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木贼30克,香附45克,陈皮15克。
【功效】祛风消疣。
【制法】上药加水500毫升左右,水煎。
【用法】外洗,日2~3次,1剂药可洗3天,一般2~3剂见效。
【方四】验方二【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马齿苋30克,苍术、蜂房、白芷、陈皮各15克,细辛10克,苦参、蛇床子各12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
【用法】煎汁,外洗或湿敷。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方五】验方三【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木贼、磁石各15克,山豆根、香附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平肝潜阳。
【用法】煎汁,外洗,日2次。
【方六】验方四【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2)
【组成】木贼30克,乌梅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紫草30克,香附30克,夏枯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败酱草30克,当归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浸洗患处,不断摩擦疣体以不出血为度,每次约30分钟,6~7剂为1个疗程。
【方七】验方五【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3;12(6)
【组成】白胡椒30克,五倍子20克,薄荷冰5克。
【功效】透散邪毒。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过100目筛,混匀密封备用。
【用法】先用药粉少许放在皮疹上,用手搓数分钟,然后用食醋调药粉成糊状敷皮疹上,一日数次。
【方八】硝矾洗药【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组成】朴硝12克,硼砂、明矾各9克。
【功效】消炎,止痒,收敛,除疣。
【用法】用开水冲化后,趁热浸洗患处。
【方九】三棱消疣汤【来源】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2)
【组成】莪术、黄柏、石上柏、大青叶、桃仁、山豆根、三棱、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百部、蒲公英、露蜂房、马齿苋、磁石、白矾、生牡蛎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破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取汁,趁温热时浸泡,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5天为1疗程。
【方十】祛疣洗剂【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7)
【组成】木贼、大青叶、马齿苋各30克,桃仁、红花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制法】混匀粉碎成粗末装纱布袋。
【用法】以沸水2毫升冲泡,浸泡患部,日2次,每次30分钟,连用7天。同时用聚肌胞注射液2毫克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0毫克,混匀后注射于疣基底部,每处0.5~1毫升,若未愈则7天后再注射1次。
【方十一】千金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乳香、没药、轻粉、朱砂、白信、赤石脂、五倍子、醋制蛇含石、雄黄各15克。
【功效】腐蚀恶肉。
【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将药末以冷开水调涂患处,外用纱布,胶布固定,3日换1次。
【方十二】半夏粉【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半夏。
【功效】腐蚀恶肉。
【用法】半夏研末加白糖少许,冷开水调成糊涂于疣顶上,三天上一次药,渐脱落。
【方十三】骨碎补酊【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6:5(4)
【组成】骨碎补10克。
【功效】养肝柔筋,破血,止血,止痛,蚀烂肉。
【制法】骨碎补研粗末,装入75%酒精200毫升瓶中,密封浸泡1周,每天摇晃3次,1周后过滤备用。
【用法】先用干棉球浸骨碎补酊擦拭疣体,再用消毒针头挑拨疣体深达疣基底部,破坏疣体,将棉球盖在疣体上,再盖大于棉球约2厘米的胶布固定。次日更换时剪除被蚀烂的疣体组织后以第一天同法治疗,每日更换1次,一般5~7次可治愈。
【方十四】鸦胆子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鸦胆子30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将鸦胆子剥去壳,取仁,捣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漫过药为度,隔2小时后,将上层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待乙醚挥发后,即得鸦胆子油,装入小瓶中备用。
【用法】以牙签挑取少许油,点于寻常疣上,不要触及正常皮肤,以免发生凹痕。
⑵ 皮肤性病学的杂志有哪些本人想投稿不知偷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曾用刊名: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ISSN:1673-4173
CN:32-1763/R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ISSN:1001-7089
CN:61-1197/R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
ISSN:1672-0709
CN:12-1380/R
==============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曾用刊名: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主办单位: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ISSN:1674-8468
CN:44-1671/R
===============
皮肤病与性病
曾用刊名:皮肤病防治;皮防战线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昆明分会
ISSN:1002-1310
CN:53-1082/R
⑶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年第四期
目 录
论著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和突变研究
姜祎群 陈柳青 吴黎明等 〈文摘〉 PDF全文 ---------(199)
白念珠菌对角质形成细胞β防御素-2mRNA表达的影响
段德鉴 蒋献 冉玉平等 〈文摘〉 PDF全文 ---------(202)
中国人皮肤型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一例报道
高红阳 邱丙森 王平等 〈文摘〉 PDF全文 ---------(205)
天然属性的抗角蛋白单克隆IgM抗体的制备
付萌 李巍 王刚等 〈文摘〉 PDF全文 ---------(208)
对一株基因工程人抗角蛋白抗体的免疫学鉴定
卢宁 王刚 刘玉峰等 〈文摘〉 PDF全文 ---------(211)
外用维A酸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李玲 冉玉平 李静等 〈文摘〉 PDF全文 ---------(214)
催乳素与促生长素对体外培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单一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黄雯 冯树芳 徐金华等 〈文摘〉 PDF全文 ---------(217)
复方壳多糖真皮替代物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雷霞 伍津津 朱堂友等 〈文摘〉 PDF全文 ---------(220)
马拉色菌与花斑癣色素改变的相关性初探
陶诗沁 陈炜 杨莉佳等 〈文摘〉 PDF全文 ---------(222)
阿维A对人表皮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蔡绥勍 郑敏 陈丽荣等 〈文摘〉 PDF全文 ---------(225)
两种变应原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研究
郭丽芳 范卫新 汤爱民 〈文摘〉 PDF全文 ---------(229)
暗孢节菱孢引起皮肤感染一例
吕桂霞 沈永年 陈伟等 〈文摘〉 PDF全文 ---------(232)
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在急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中的表达
冯静 涂亚庭 林能兴等 〈文摘〉 PDF全文 ---------(235)
短篇论著
牛痘样水疱病与Epstein-Barr病毒潜伏感染的关系
徐子刚 马琳 申昆玲等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38)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P物质和神经生长因子检测
王庆毅 史同新 王建英等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39)
甲氨蝶呤对HaCaT细胞分泌结合珠蛋白影响的研究
夏立新 陈洪铎 王雅坤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0)
中医中药
穿琥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尹光文 何秋波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1)
临床经验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刘道凡 王继辉 伍启康等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2)
卡介苗素注射液治疗扁平疣
姚先平 韩春玉 矫爱红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3)
病例报告
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二例
巫毅 李晓天 李彦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01)
兄弟二人同患残毁性掌跖角皮症
韩秋月 谢庆国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10)
泛发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11例
刘春平 陈强 赵淑肖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24)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一例
朱小红 张熔熔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28)
无色素性恶性黑素瘤一例
劳力民 朱可建 茅晓红等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4)
多发性集簇性皮肤纤维瘤一例
李圆圆 王玉坤 焦健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5)
成人线状IgA皮肤病一例
丁海峰 于美玲 周桂芝等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6)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一例
陈洵礼 沈斌 苏明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7)
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一例
祝仁霞 朱小冰 林红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8)
先天性甲肥厚一例
黄建生 甘吉洪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49)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合并假性黑棘皮病一例
李波 李萍 李久宏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54)
药物与临床
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
吴文育 杨勤萍 陈美娟等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50)
冰黄肤乐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疗效观察
倪海洋 黄永 李景云等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50)
卤米松乳膏和甲氧沙林液联合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徐国林 熊心猜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51)
综述
细胞因子制剂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
张理涛 李虹 张玉环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52)
皮肤科教程
少见病理类型的恶性黑素瘤
常建民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55)
书评
教育部规划系列教材《皮肤性病学》读后感
王侠生 〈篇首内容〉 PDF全文 -------(234)
会议·征文·消息
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研修班及图书邮购消息
PDF全文 -------(204)
第三届全国实验皮肤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PDF全文 -------(216)
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进展学习班通知
PDF全文 -------(219)
性传播疾病规范化诊疗及新进展研讨班通知
PDF全文 -------(231)
全国皮肤治疗及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PDF全文 -------(241)
全国皮肤美容激光与光子治疗学习班通知
PDF全文 -------(249)
出版·征订·启事
编辑部电子邮箱更名启事
PDF全文 -------(207)
《临床真菌学》出版通知
PDF全文 -------(237)
《临床药物变态反应诊断与处理》正式出版
PDF全文 -------(249)
详细内容见网站
⑷ 毛囊炎有什么金方
毛囊炎为毛囊发生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较为常见。一般皮肤不清洁、搔抓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中医称之为“发际疮”、“髭毛疮”、“须疮”等。
毛囊炎好发于头部,但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本病初起为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逐渐发展成丘疹性脓疱,继而干燥结痂,约1周左右脱痂而愈,自觉痒痛,易反复,常绵延数周乃至数月。愈后一般不留疤痕,但严重者可形成秃发及瘢痕疙瘩。
由于毛囊炎的发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形式也各异。如生在头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现米粒至指甲大的脱发斑,而且患处不再生发,这通常称为秃发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贯通而融合成片,称为穿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发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头状硬结,称为乳头状毛囊炎或枕部硬结性毛囊炎。
(一)内治方【方一】消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连6克,黄芩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一【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证毛囊炎的治疗。
【方三】验方二【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天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的毛囊炎患者的治疗。
【方四】验方三【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天花粉各18克,白芷4克,甘草2克,赤芍10克,贝母、当归尾、陈皮各6克,乳香、没药各3克,防风5克,生黄芪15克。
【功效】清火解毒,佐以托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病久体虚患者。
【方五】验方四【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阴虚型毛囊炎。症见:素体虚弱,面色苍白,食少纳差,躯干及四肢有散在性炎性丘疹或脓疱,与毛囊一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方六】验方五【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已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湿热型毛囊炎,症见:头部及四肢有散在米粒大淡红色、与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或小脓疱,自觉疼痛刺痒。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微弦。
【方七】升麻消毒饮【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升麻、羌活、防风、白芷、桔梗、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赤芍、当归、炒牛蒡子、花粉各10克,野菊花、草河车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风热毒盛证。
【方八】蜂房散【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蜂房6克,泽泻、地丁、赤茯苓、赤芍各12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羌活4.5克,土贝母10~12克,升麻10克。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毒证。
【方九】托里消毒散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黄芪、党参、麦门冬、石斛、草河车、当归各12克,地丁、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克,生地黄、茯苓、浙贝母、陈皮、天门冬各10克。
【功效】益气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病情反复发作的气虚邪恋者。
【方十】排脓散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当归、黄芪、防风、羌活、泽泻、白芷各12克,草河车、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克,皂刺、甲珠、川芎各6克,金头蜈蚣1条。
【功效】清热化痰,利湿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方十一】清热解毒汤【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18克,七叶一枝花6~9克,赤芍、黄芩、黄连、牡丹皮各10克,山栀子、黄连、生甘草各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大青叶15~30克。
【功效】清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一般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十二】消毒饮【来源】新中医,2002:34(5)
【组成】升麻、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苍耳子、赤芍。渐欲成脓者加白芷、皂角刺、桔梗;丘疹色红坚硬者加大黄、牡丹皮;反复发作者可加土茯苓。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凉血,行血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五味消毒饮【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清疖汤【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3)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0克,生黄芪20克,当归6克,陈皮6克,赤芍10克,浙贝母10克,炒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肿痛明显者,可加连翘、黄芩;日久皮损暗红者,可加党参、川芎;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结节坚硬者,加用大黄□虫丸。
【功效】清热解毒,托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二)外治方【方一】龙胆草擦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5千克。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止痛。
【制法】水煎,第1煎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2煎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浓缩为9.6升,装瓶。
【用法】涂擦患处。
【方二】芫花水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芫花15克,川椒15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水3升。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一包用纱布袋装好,加水煮沸20分钟,温洗或布袋敷患处,也可外搽。
【方三】解毒洗药【来源】《外科外治疗法》【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牡丹皮、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2次。
【方四】解毒泻火洗方【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木瓜、一枝黄花、半枝莲各20克,夏枯草、公英、葎草、马齿苋、一见喜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次,连用7日。洗后用拔毒膏外贴。如有蓄脓,可先用五五丹药捻连用3~5天提脓拔毒,待脓出肿消,再以生肌散薄撒疮口,连、柏水纱(黄连、黄柏等份煎开即成)外贴,隔日换药1次,直至收口痊愈。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五】何首乌方【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
【组成】何首乌10克,苦参10克。
【功效】清热燥湿,活血消肿。
【制法】将何首乌、苦参加水200毫升浓煎至100毫升。
【用法】用药液将消毒过的纱布浸透,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每次敷30分钟,早晚各1次。一般于用后24~48小时即可消肿,3~4天炎症消散。
【方六】藿黄浸剂【来源】四川中医,2005:23(4)
【组成】藿香、大黄、黄精、枯矾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七】中药外洗验方【来源】广西中医药,2005:28(6)
【组成】黄柏30克,黄芩30克,黄连15克,龙胆草15克,土荆皮30克,花椒30克,藿香30克,丁香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紫花地丁15克,地榆30克。14岁以下用量酌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每日1剂,加水2500~5000毫升,沸后煎煮15~20分钟,滤药渣,取药液。
【用法】待水温降至15~20℃时,浸泡患处,反复搓洗以微热为度。药渣复煎。每日2次,每次30~45分钟。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方八】雄黄解毒散【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雄黄30克,生白矾12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撒布患处,或植物油调敷患处。
【方九】四黄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黄末15克,黄柏末15克,雄黄末15克,硫黄末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麻油调涂。
【方十】发际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五倍子末310克,雄黄末30克,枯矾末30克。
【功效】杀虫止痒,收湿化毒。
【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
【用法】香油或醋调敷。
【方十一】黄散【来源】新中医,1999:(7)
【组成】蛇床子、密陀僧、硫黄、雄黄、枯矾各120克,轻粉、冰片各6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制法】共研细末混合。
【用法】用白醋调搽患处,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十二】茄蒂去毒散【来源】江西中医药,2003:34(4)
【组成】秋季熟透了的老茄蒂。
【功效】清热解毒,补津生肌敛疮。
【制法】将茄蒂晒干,放进锅内焙干脆焦黄存性,冷却后研成细末,收至瓶内贮存,【用法】将适量药粉麻油调拌成稀糊状,涂敷患处疮头上,每日1~2次,7天为1疗程。
【方十三】复方三黄散【来源】江苏中医药,2006:27(8)
【组成】大黄3克,黄连3克,黄芩3克,氟康唑两片(100毫克)。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制法】上药碾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
【用法】清洁局部皮肤,冷喷机冷喷10分钟,局部皮肤消毒后,用痤疮针清除皮损内容物。后用复方三黄散约10克均匀涂于患部,勿使干燥,干后以水湿润之,约30分钟后擦拭去除。每周1~2次,每日患者自行涂药1次,连续治疗1个月。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方十四】抗炎酊【来源】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6)
【组成】马钱子、黄芩、紫草。
【功效】通络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外搽皮损,每日4次。对皮损较大或呈片状分布的用2~3层纱布块浸抗炎酊湿敷患处,每日2次。
【方十五】毛囊炎酊【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3)
【组成】生乳香、生没药、藜芦、密陀僧各6克,生白芥子、冰片、生牵牛子、生鸦胆子、生苍耳子、生天花粉各10克。
【功效】拔毒攻毒,清热解毒,透毒外出。
【制法】将以上中药除冰片外均捣烂,与冰片一起置密闭玻璃容器中,以75%酒精10倍量(840毫升)浸泡2周。在浸泡期间随时振摇或搅拌,浸泡到期滤出提液。加75%酒精至1000毫升即可。
【用法】外擦,每日2次。
⑸ 我是皮肤性病学专业的请问!有些什么论文刊物可以购买
-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 中国性科学
- 实用皮肤病学内杂志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艾滋病性病
- 中国中西容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临床皮肤科杂志
⑹ 有谁知道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不是核心!
属于省级期刊!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双月科技回期刊(CN 44—1671/R,ISSN 1674-8468),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原名《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答。1994年创刊,由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主办、广东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协办,主管单位为广东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16开汉文科技类皮肤性病科专业期刊,改为季刊;2006年,为适应皮肤性病科研究成果的日益繁荣的现状,改为双月期刊,逢双月28日出版;2010年,为进一步明确杂志的定位,扩大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及广东省新闻局批准杂志更为现名。
⑺ 扁平苔藓2年了,一直在吃中药,但效过不佳。请问什么地方有这个专科
扁平苔藓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黏膜疾病,其特点是口腔、两颊、牙龈、口回唇、舌体等部位由珠光白答色有光泽的小丘疹构成的条纹,主要发生在口腔颊粘膜处,其次在唇、舌、牙龈、磨牙后区以及腭部,初期临床表现主要是粘膜上有白色线状、树枝状、网状条纹出现,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红斑以及糜烂。此病严重时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长期糜烂者有癌变可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病情比较复杂,临床上3%的患者会癌变,需要引起患者重视。
⑻ 瘙痒症有什么金方
瘙痒症是指仅有瘙痒症状,而无原发皮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但更好发于老年人,更多见于冬季。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或瘙痒局限,如肛门、阴囊、女阴和小腿等,或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瘙痒时发时止,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四物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份。
【功效】养血润肤。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热服。
【方二】养血定风汤【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天门冬、麦门冬、生僵蚕各6克,鲜首乌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温服,或为丸服。
【方三】养血润肤饮【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芪、天花粉、黄芩各9克,天门冬、麦门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黄芪化毒汤【来源】《外科大成》【组成】生黄芪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气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地黄饮子【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玄参、牡丹皮、红花、白蒺藜、首乌各9克,僵蚕、生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扶脾坚表汤【来源】《疮疡经验录》【组成】金银花、黄芪、防风、桔梗、苍术、白术、甘草、怀山药、车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七】除湿饮【来源】《揣摩有得集》【组成】苍术、白术、地骨皮、白鲜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蚕、秦艽、连翘、白芷、羌活、防风、生甘草各3克,蝉蜕9克。
【功效】燥湿清热,祛风止痒。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救割全生汤【来源】《石室秘录》【组成】人参15克,当归45克,荆芥5克。
【功效】益气和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九】荆防生地汤【来源】《不知医必要》【组成】荆芥、防风各30克,赤芍、生地黄、金银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凉血疏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止痒永安汤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薄荷、独活、赤芍、桃仁、甘草、当归尾各6克,白芷、蝉蜕、天麻、荆芥穗、僵蚕各9克,藏红花(另冲服)4克。
【功效】祛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二【来源】《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组成】麻黄、防风、荆芥、僵蚕、薄荷、苍术、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甘草。
【功效】疏风活血,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新消风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全蝎、僵蚕、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参、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黄15克,蝉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大枣、生姜、甘草、僵蚕、蝉蜕各6克,连翘、杏仁、钩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苍柏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苍术、黄柏各6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山栀子9克,苦参片、茯苓皮、地肤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止痒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参、玄参、白鲜皮、刺蒺藜各9克,煅龙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凉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养血熄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芪15克,当归、白芍、红花、玄参、荆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首乌七花汤【来源】《名医奇方秘术》【组成】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钩藤、杭菊各10克,防风、凌霄花、槐花、红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鸡冠花各6克。
【功效】养阴疏表,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麻桂各半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黄3克,赤芍9克,生姜3克,大枣6克。
【功效】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二地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赤芍药、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门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生黄芪、何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功效】滋阴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当熟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熟地黄、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荆芥、防风各9克,川芎、何首乌、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安神,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当黄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药各10~12克,何首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功效】益肾补肝,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薏苡仁;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
【方二十二】首乌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克,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药各15克,生地黄、黄精、天门冬、麦门冬、防风各10克,蝉蜕、炙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冬季瘙痒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痒加重者加玄参;瘙痒顽固者加全蝎。
【方二十三】皮肤瘙痒症专效方【来源】《中医专病专效方》【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白鲜皮、荆芥、生地黄、紫草、赤芍药各9克,蝉蜕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
【方二十四】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15克,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荆芥、防风各12克,蝉蜕、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润肤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玄参、麦门冬、钩藤、赤芍药、牡丹皮、白鲜皮各10克,当归、蝉蜕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养阴润燥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凉血消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参、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芍药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龙胆泻肝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龙胆草、黄芩、炒山栀子、车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风、蝉蜕各6克。
【功效】清肝泄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人参健脾汤【来源】中医杂志,1983:(5)
【组成】党参、黄芪各12克,土炒白术、陈皮、防风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荆芥、砂仁(后下)、炒枳壳、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黄连1~5克,广木香9克。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润肤汤【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1:(4)
【组成】红枣20枚,绿豆100克,猪脂1匙,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制法】水煮至绿豆开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剂。
【方三十】全蝎止痒汤【来源】安徽临床中医杂志,1998:(5)
【组成】全蝎、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黄、熟地黄、防风各30克,当归、丹参、白鲜皮、白蒺藜、首乌各20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养血润肤饮二【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
【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当归、赤芍、白芍、防风、浮萍各10克,丹参、鸡血藤、苦参、地肤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天麻丸【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天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麦门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风、人参、羚羊角屑、犀角屑、黄芩各15克,乌蛇肉(酒浸,炙)、麻黄各30克,苦参3克。
【功效】祛风燥湿,凉血止痒。
【制法】捣筛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计时服,温浆下20丸。
【方三十三】枳壳羌活丸【来源】《圣济总录》【组成】羌活、枳实、人参各45克,防风、枳壳、芍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细辛、当归、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祛风。
【制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弹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风浴汤【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防风、羊桃根、苦参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矾、枳壳各3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细锉,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于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汤【来源】《老中医经验学术选编》【组成】蛇床子18克,艾叶9克,苍术、黄柏、苦参各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痒浴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枯矾、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滤过乘热洗浴,至微出汗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黄根、白芷各90克,藜芦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捣罗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匀。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黄洗剂【来源】《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共为细末,上药10~15克,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时摇匀,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组成】木贼草、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研细末加水混匀。
【用法】用毛刷外涂患处。
【方七】蛇床子洗剂【来源】《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克,缩砂壳9个、老葱头7个。
【功效】祛风止痒。
【制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钟,日1次。
⑼ 皮肤病 太原哪看得好
治疗皮肤病应该到专业的皮肤病专科医院,选择医院的时候要从医院口碑,医生技术,就诊环境等方面考虑,毕竟专业的皮肤病医院医生治病经验都比较丰富,收费也是按国家规定收费的,不会浪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