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花斑病
❶ 葡萄斑点病毒病有哪些症状
葡萄斑点病毒病:在许多砧木品种和栽培品种上不表现症状,而是呈现内潜伏侵染状态。在容一些欧洲葡萄品种上,常引起叶脉弯曲,叶尖形,果实少而小的现象。在沙地葡萄上出现典型症状。春季,病葡萄叶上产生形状不规则的零星分布的褪绿斑点,或沿叶脉附近或第三和四支脉出现透明状态。若将病叶迎着阳光观察,便更加清晰可见,有时产生灰白色针状斑点,遍布整个叶面或集中分布在叶脉附近。病害发生严重时,造成叶片向上卷曲,有时发生严重畸形,叶片黄化,病株长势衰弱。在日本,认为此病若与卷叶病并发时,则加重卷叶病的危害。
❷ 怎么治葡萄斑点
葡萄褐斑病的防治主要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将病害的萌芽消灭在平时的管理当中。葡萄褐斑病的防治方法:
1,清园,及时清理果园里的的病残体,特别是秋季葡萄落叶之后,减少第2年的病菌侵染源。
2,及时修剪,增加葡萄的通风透光性能,降低田间湿度。去除多余的枝梢,及时进行连续打顶,防止葡萄树出现疯长,疯长的葡萄树树冠过大,不利于第2年形成花穗,并且无谓的过多消耗营养,还会因为田间过于荫蔽,夏季田间潮湿,容易诱发葡萄褐斑病
❸ 葡萄褐斑病有什么症状
葡萄褐斑病又称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及角斑病。根据病斑的大小和病原菌的不同可分为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两种。此病分布较广,几乎遍及全国各葡萄产区,是葡萄较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可引起葡萄早期落叶,严重影响浆果产量、品质和树势。
【症状】
葡萄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褐斑病有两种:病斑定形后,直径3~10毫米的称大褐斑病;直径2~3毫米的称小褐斑病。
(1)大褐斑病:症状随品种不同,存在差异。一般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常融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直径达3~10毫米。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部分分界明显。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叶干枯破裂,易早落,严重影响树势和翌年的产量。
(2)小褐斑病:病斑较小,直径2~3毫米,大小较一致,呈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
❹ 家里的葡萄叶子上长斑,这是什么病啊该怎么防治
是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容易并发角斑病,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类似黄萎病。
高温湿度是发生的主要条件,可以使用吡唑醚菌酯进行有效的防治。
❺ 葡萄斑点病毒病的理化性质是什么
病毒名称:葡萄斑点病毒Graperinefleckvirus(GFkV)。
葡萄斑点病为病毒类病害,但病原病毒尚未确定。从染病葡萄韧皮部观察到一种球状病毒(Verderevskajaetal,1983;TeraiandYano,1980;Nambaetal.,1979)。从无味病果(含糖量低)中也检查出球状病毒,命名为葡萄无味果病毒(Ajinashikavirus)(Namba,etal.,1979)。但已证实无味果病系由葡萄卷叶病和斑点病复合侵染所致(TeraiandYano,1980,1985)。
分类地位: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中的编码为00.077.0.03.001。
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可能为等轴球状,直径为23~30nm,非机械传染的双链核糖核酸(dsRNA)分子,寄生于韧皮部。
❻ 葡萄褐斑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葡萄褐斑病的发生规律:葡萄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天,气温升高遇降雨条件,越冬菌丝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到叶片上,从气孔侵入,潜育期10~20天。一般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管理粗放,植株衰弱易发病。
❼ 什么是葡萄褐斑病
Isariopsis clavispora Sacc.Cercospora roesleri(Catt.)Sacc.
症状
葡萄褐斑病有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两种。大褐斑病的症状,常因品种不同而异。在龙眼、甲州等品种上,病斑近圆形或多角形,直径约3—7mm,中央有黑色环纹,边缘褐色,最外层呈暗褐色湿润状。在美洲系统品种上,病iS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黑褐色,边缘红褐色,外围有时呈黄绿色,直径约7—9mm。后期在病斑背面产生深褐色霉层,即本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小褐斑病的病斑较小,直径约2—3mm,大小较一致,深褐色,中央色稍淡,后期在病斑背面产生较明显的灰黑色霉状物。
病原菌(图1-36)
图1-36 葡萄大褐斑病病菌
1.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子
葡萄大褐斑病原菌为Isariopsis clavispora Sacc.。子实层产生于叶的两面,子座小,直径16—28μm。分生孢子梗细长,有1—6个隔膜,暗褐色,多10—30根密集成束状,但易分散,不分枝,直立或上部1/3处有波纹状弯曲或膝状屈曲,顶端圆锥形,有小孢子痕,大小50—400×3—4μm。分生孢子淡橄榄色或褐色,倒棍棒形,有3—8个隔膜,直或稍弯,基端长倒圆锥形或倒圆锥平切状,有时有厚壁。
葡萄小褐斑病菌为Cercospora rosleri(Catt,)Sacc.。子实层生于叶背面。子座无色,半球形,直径35—50μm。分生孢子梗束生于子座上,线形或圆筒形,直或弯曲,隔膜多,顶端有膝状屈曲,深褐色,46—92×3.5—4.5μm。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偶尔倒棍棒形,直或弯曲,隔膜1—4个,深褐色,18.5—58×4—7μm。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分生孢子有时也可越冬。翌年初夏,越冬后的菌丝体,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由气孔侵入,潜育期约为20天。病菌侵染发病后又产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一般雨水多时病害发生重。从6月到葡萄落叶前均可侵染为害,7—9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基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秋后彻底清扫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
2.喷药
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布1∶0.7∶200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❽ 谁知道葡萄褐斑病如何防治
豚草又名艾叶破布草、美洲艾,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我国东南沿海。豚草具有很强的化感作用,对多种粮食作物和蔬菜的产量具有严重影响,还能传播其他病害和害虫;豚草的花粉能够引发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危害人类健康。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在豚草开花结实之前(6月上旬至7月下旬),人工拔除或机械铲除。
(2)化学防治①对于路边、荒地等非农田中的豚草,在2~4叶期,每667米2可使用20%百草枯水剂150~200毫升,兑水25~30千克,或使用10%草甘膦水剂800~1000毫升,兑水30千克,进行喷雾防治。②在小麦、玉米、水稻等单子叶作物田间,每667米2可用20%二甲四氯钠盐水剂150毫升加48%苯达松水剂150毫升混合,兑水30千克,进行叶面喷施。
(3)生物防治。
①在豚草幼苗4叶期时,每株上释放2头豚草条纹叶甲1龄幼虫。②在16.7~18.4℃的温度下,往豚草幼苗上喷洒白锈菌孢子悬浮液,并保持液滴4小时以上,可使豚草感染病害。
(4)替代控制。
种植本地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能减轻豚草的发生和危害。
❾ 葡萄褐斑病症状是什么
褐斑病仅为害叶片。大褐斑病初在叶面长出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直径达3~10毫米。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背病斑呈淡黑褐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数可多达数十个,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直径可达9厘米以上;后期在病斑背面产生深褐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梗束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干枯破裂,以至早期脱落。
小褐斑病在叶片上呈现深褐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病斑直径2~3毫米左右,大小比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