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炎症
㈠ 广州常见的传染病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1
甲类传染病
鼠疫 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管理传染源---2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一)管理传染源---3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4
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麻疹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
预防措施:
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
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
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
(一)病原体
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1、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如有显著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
另外,可将起病3日内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
鉴别诊断:
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可根据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鉴别。
2、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缓。咯少量粘痰或血丝痰,病情和缓,预后良好。冷凝集试验及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
2、对症治疗: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高热显著、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
3、消炎抗病毒治疗:早期用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缩短。此外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明显。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病人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预防
4、接种流感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接种时间: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接种对象: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重点推荐人群
(1) 60岁以上人群;
(2) 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 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一)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
该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二)流行病学
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
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五)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1、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2、对症治疗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自动免疫:用腺腮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
4、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
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
(一)病原学
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50~200nm。中心为双股DNA,其外为20面体核衣壳,衣壳表面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内含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人为唯一的宿主。
该病毒不耐高温,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剂灭活。但能在疱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4~16日(10~24日)
1、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
(三)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四)诊断
1、流行病学 对冬春季有轻度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学龄前儿童,应注意仔细查体,询问有无与水痘患者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根据皮疹的特点,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各种疹型同时存在,出现粘膜疹,全身症状轻微或无,多能确立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
(2)病毒分离 在起病3天内取疱疹液做细胞培养,其病毒分离阳性率高。
(3)血清抗体检测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测定。
(五)治疗
1、一般处理与对症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庖疹破溃感染。皮疹已破溃可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继发感染者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激素一般禁用,当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时,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应用尽快减量或停用。
2、抗病毒疗法
干扰素,10~20万μ/日,连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也可选用。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在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接种水痘疫苗:用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1周岁以上儿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一)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
该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耐寒不耐热,4℃可存活5个月,-15℃存活5年;而20~37℃仅存活2小时,56℃30分钟即被破坏。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
2、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
(二)流行病学
3、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开展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
4、流行特征 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可长达3~4周。
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三)临床表现 --- 1、前驱期
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初少许,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stimson's line)。
(三)临床表现-- 2、出疹期
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面部浮肿,皮诊,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舌乳头红肿,咽部肿痛,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呼吸道急促,胸部X线检查,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肺部体征,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多为阴性。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
(三)临床表现-- 3、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四)诊断
1、流行病学 易感者(未出过麻疹,亦未经自动免疫),在病前3~4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 凡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为麻疹,如口腔查见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确诊。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后留有色素沉着,其它症状相应减轻,则诊断更加明确。
(四)诊断
3、实验室检查 仅用于不典型的疑难病例或久无麻疹地区的首发病例的确诊。
(1)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培养: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2)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麻疹抗体IgG,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1、风疹(rubella):多见于幼儿,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炎症轻,起病1~2天即出疹,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1~2天退疹,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其显著特点。
2、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本病的特征。
鉴别诊断
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斑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4、肠道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发生皮疹。多见于夏秋季,出疹前有发热,咳嗽、腹泻,偶见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形态不一,可反复出现,疹退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1)呼吸道隔离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五)治疗
2、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响皮疹透发。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药。
3、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等。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六)预防
3、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按免疫程序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接种麻疹疫苗,1.5岁及6周岁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㈡ 炎症会传染给男朋友吗
所以你要看是哪方面的炎症,如果是一些带有传染病方面的炎症的话,那么肯定会传染给男朋友的,如果是一些性事方面的疾病,那么很容易传染
㈢ 为什么有的炎症很容易传染,而癌症却不会
癌症是当今时代很可怕的疾病,因为现在癌症的人群越来越多了,但是癌症有一点是好的,就是它不会传染,不像其他传染病它不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它是个人的身体疾病,因为癌症本身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病毒,也不是细菌。
癌症是不会传染的,一个疾病能否传染它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传播渠道,传播源易感人群癌症,它并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它自然不存在易感人群,而且在传播渠道方面它也受到了控制,它不能单独脱离人体而存在,它不能在空气中生存,所以它是不可能造成传染的。
㈣ 常见的传染病类型,主要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 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
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结核病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
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
㈤ 关于流行病
1986年 疯牛病
元凶是羊不是牛
几十年潜伏期、死亡率100%、可以人传人
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医学上简称BSE),最早1986年在英国发现,到目前为止,西欧(主要是英国)已出现了18万多个病例。
1986年10月,英国东南部阿福德镇的一只奶牛突然病倒。这头奶牛先是四蹄发软,口吐白沫,后来便浑身颤动,肌肉抽搐而死。经验丰富的兽医说,这头牛患的是“疯牛病”,后来一只猫也患上了同样症状的疾病。人们很快联想到这种疯牛病可能会传染给人类。果然,10年后的1996年英国一个叫史蒂芬的年轻人惨死于疯牛病引起的“克雅氏症”。一场震撼世界的疯牛病危机爆发了。
感染后毫无症状
不仅在欧洲,疯牛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发现过,阿曼、加拿大、美国等20多个国家发生过疯牛病,平均每100万人中每年出现一个病例。这种病一般有几十年的潜伏期,患者最终发病的年龄往往在50-60岁。机体感染后不发热、不产生炎症,但一旦发病,病情发展极快,患者出现精神失常、怕光、怕声音、怕触摸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肌肉抽搐、变硬并出现痉挛,死亡率为100%。患上克雅氏症状的人临死的时候情形非常恐怖,往往惊惶失常,口里说着胡话,脑海里出现着各种错乱和可怕的图景,连身体也失去平衡感。这是因为,已经进入人脑细胞的这种蛋白在发病的时候变异扩张如锯齿,在人的大脑中撑出无数个可怕的小洞,造成人的异常痛苦、恐怖和精神错乱。更为严重的是,现有医疗技术在患者生前无法确诊该病,只有在患者死后用显微镜观察其脑组织切片才能找到死因。
吃了含病羊内脏的饲料
爆发疯牛病的原因是,在英国和欧美许多国家的一些饲料加工厂,把羊等动物的内脏和骨头加工成动物饲料,估计有些牛饲料来源于患有羊瘙痒病的羊内脏。英国有较多的羊瘙痒病,该病是一种在绵羊和山羊发生的自然感染性神经变性病,潜伏期长,起初不易察觉。动物发病是以经常刮擦栅栏的瘙痒动作开始,故名羊瘙痒病。病羊逐渐出现震颤和运动失调,多在发病6周至6个月内死亡。牛食用含羊瘙痒病因子的饲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患疯牛病。羊瘙痒病致病因子已在实验室内传染给多种实验动物,如小鼠和仓鼠。
因此,科学家认为疯牛病很可能是通过食用带有羊瘙痒病的饲料而获得。
羊瘙痒病在欧洲已有260年历史,饲料加工厂在欧洲也有较长的历史,为什么以前没有疯牛病的发生呢?原因可能与饲料加工厂的生产程序有关。1981年前后,由于经济原因,英国动物饲料加工业改变了加工方法,取消了两个可以破坏致病因子的关键步骤:一是取消使用有机溶剂;二是取消了长时间的高温蒸气消毒,致使有足够量的致病因子存在于动物饲料中,动物食用这些饲料后,经过几年的潜伏期而发病。英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疯牛病的蔓延,包括1988年7月开始停止喂养可能含有致病因子的饲料,屠杀消灭患病的疯牛。但疯牛病的病原是朊病毒,具有与普通病原微生物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不仅可以通过血液、食用肉、精液、医院手术刀等多个途径传染,而且生命力非常旺盛,高温、冷冻、消毒等对它几乎都没有任何用处因此将污染的肉和骨等焚烧成灰是最好的杀灭办法。
说起来疯牛病也是一种富贵病。我们国家的畜牧业工业化程度还很低。我们的牛还吃不起带动物骨粉添加剂的饲料,所以还未发现疯牛病。
疯牛病还有跨物种传播的可能,而其他动物在感染疯牛病后没有任何症状,人类有可能通过食物链感染疯牛病。牛以外的其他动物,如羊、猪和其他家禽等感染上疯牛病后会没有任何症状,这种“亚临床”症状已在试验鼠身上得到证实。由于没有症状,感染疯牛病的家禽和羊、猪等动物仍可能被人当作健康动物宰杀食用,进而使人染病。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约翰·科林奇教授认为:“这项研究指出,牛或者其他动物有可能感染上疯牛病而没有任何症状。无论这些动物寿命有多长,它们体内都潜伏着致病因素,可能会通过食物链感染人类。
可透过母婴垂直传染
英国科学家还发现,疯牛症有可能由人类互相传染,而且带病者可能毫无病征。英国曾发现一名11个月大的女婴被怀疑在母体期间从母亲感染变种“疯牛症”。她的母亲早前因为感染疯牛症而死亡。这名女婴的个案,推翻了“疯牛症”只会经食用受感染肉类才染病的说法。
科林奇的研究小组在《全国科学院学报》透露,受到直接感染者可能会毫无病征,因此真正受感染的人畜数目远超估计。而当他再将此病传染其他人时,受感染者便会死亡。科林奇表示,倘受感染而无病征的人类接受手术或输血,便有可能将疾病散播
黑死病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噩梦,凭借同时代版画家留下的材料可以想象当时瘟疫的状况。图为1348年佛罗伦萨城内尸骨遍地的惨状。
1900年 黑死病
中世纪瘟疫 上世纪重演
传播速度极快、全身疼痛至极、抓狂失常而死
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称“黑死病”,这是一种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中世纪时,一场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加上战争和饥馑,使欧洲约半数人口命丧黄泉。就这次灾难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混乱程度和恐怖心理而言,超过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黑死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有亲历者写道:“这种疾病的症状是剧烈的发烧和冷颤,患者感到头痛欲裂,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剧烈的疼痛蔓延到后背和四肢。腋窝和腹股沟出现红色的肿块,一旦触碰就会非常疼痛。皮下会出现大量的出血点,最后形成黑色的血淤。患者神志恍惚,不停地呻吟,烦躁不安地翻来滚去,反复抓扯床单。他们的狂躁不安只有在陷入休克时才会稍稍得到缓解,而只有死亡才会最终停止这一切。”
上世纪初旧金山爆发黑死病
提起“黑死病”,许多人会以为只是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却对上个世纪初旧金山爆发的“黑死病”少有了解:1900年~1905年以及1907年~1908年,旧金山有280人感染了鼠疫,其中172人死亡。
第一个死亡者是唐人街华人
1900年3月,旧金山第一个患上黑死病的人死亡。他叫黄初景,41岁,是一名居住在唐人街的木材商人。市政卫生部门不等确切的诊断结果出来,连夜用绳索将唐人街的建筑物围起来,将这个社区隔离了。卫生部将责任推给了当地所有华人居民,而白人在唐人街开办的商业企业却没有被隔离。
随着更多人染上这一烈性传染病,美国政府才不再针对唐人街,并派来路伯特·布鲁专员,路伯特上任后采取了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着重消灭老鼠和铲除便于鼠类大量繁殖的环境。他用水泥建筑取代了木结构建筑,还发起了一次鼓励人们捉老鼠的运动,每捉一只就奖励10美分。布鲁的努力最终建立了广泛的“防鼠联盟”,黑死病才没有继续泛滥下去。
霍乱被认为“曾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瘟疫之一”,
仅1961年那次爆发就有350万人患病。
1961年 霍乱
人类最可怕瘟疫之一
烈性肠道传染病,通过水、食物、生活接触、苍蝇等传播致死率可超过50%
霍乱,被描写为“曾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的瘟疫之一”,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从1817以来百余年间,霍乱共发生8次世界性大流行,其中1961年的那次报告患者高达350多万。现在每年有10万人死于该病。
在英国首次流行
1831年,没有人想到,一场将持续几十年的霍乱大潮即将来临。在第一波霍乱菌的袭击中,英国至少有14万人死亡,一些小村庄几乎全村覆灭。
当然,对于19世纪初的人类来说,这种可怕瘟疫发生、传播和控制都是一个谜。每天,在英国的城市和乡村,都有灵车不断地往墓地运死人,工厂和商店里没有人的活动,人们到处寻找药物,作最后无力的挣扎。当患者从肠痉挛到腹泻,到呕吐、发烧,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后面临死亡时,人们能够感受到的,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发现病菌科学家获诺奖
100多年来,霍乱有8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记录。当第五次霍乱到达埃及时,当时应埃及政府邀请,德国细菌学家科勒在当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霍乱的致病菌——“逗号”杆蓖即霍乱弧菌,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自1961年起,霍乱爆发第7次世界性大流行。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开始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向毗邻国家和地区蔓延,迄今已波及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350万以上。到1992年10月,由非O1群的一个血清型——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某些地区,至1993年4月已报告十万余病人,现已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取代埃尔托生物型的可能,有人将其称为霍乱的第8次世界性大流行。
让人们改变卫生习惯
霍乱让人们知道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被“饭前便后要洗手”所取代。不良的饮水、饮食习惯会直接把病菌吃进体内,例如,由于霍乱菌在酒精中仍可以存活,生吃的醉虾、醉蟹往往成为传染源;还要注意不喝生水,桶装水最好烧开后饮用。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不给病菌和病毒存活的空间;注意不到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就餐,在就餐时使用公筷,阻断交叉传染;勤洗手等等。
疫苗只有部分效果
霍乱菌平均每年让几十万人上吐下泻,霍乱菌在卫生状况不佳的国家甚为常见,而疫苗也只有部分效果,并且还因其副作用而被某些国家禁用。目前,霍乱并没有随着卫生等生活环境的改善而消失,前几年日本就出现过这种肠道流行病。霍乱菌的基因简单,遇到外界刺激(如药物等),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很大,造成细菌的抗药性。
目前的现象是,许多人有病乱吃药,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十分严重,以前,几十个单位的青霉素就可以治病,现在需要100万单位才可能起作用,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用药过量产生的副作用同样影响人的免疫力。
1976年 军团病
“军团菌”作祟 温水中孽生
呼吸道感染疾病、夏秋季为高峰、经空气的传播性很强、病死率达10%
军团病并非是一种军队的职业病,而是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菌存在于水汽中。军团病即大叶性肺炎,是一种细菌性肺炎,症状与肺炎基本一样。1976年,美国退伍军人大会在费城召开时,首次发生“军团病”,该病因此得名。
全球共发生过50多次
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之际,一批退伍老兵在费城“斯特拉福美景”饭店聚会,两天后与会人员中有180多人相继出现高烧、头痛、呕吐、咳嗽、浑身乏力等症状,90%的病例胸部X光片都显示出肺炎迹象。大会总部所在宾馆附近的居民中有36人也出现了相同症状。共有34名患者因此死亡。疫情发生后,医学专家从病死者肺组织中分离出了致病病菌,称为“军团菌”,此病也因此得名“军团病”。此后,军团病在全球共发生过50多次,近几年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流行。
长期吹空调应小心
据估计,在美国每年都有8000~18000人感染上军团病。有些军团病感染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温和,甚至根本就没有得病的迹象。
一般来说,当水温在31到36摄氏度之间,水中又含有丰富有机物时,这类菌可长期存活,当水温升高到60摄氏度以上,军团菌就不易生存了。城市中的军团病主要由孽生在空气加湿器、蓄水系统、空调系统等潮湿环境中的军团菌引起。
军团菌经空气传播。空调系统的水箱是军团菌的理想繁殖地方,可经管道遍布整座建 物。因此长期在空调室内的人,应特别小心。世界上首次发现军团病时就是由空调冷却水传播的。
目前已知军团菌可寄生于天然淡水和人工管道水中,也可在土壤中生存。研究表明,军团病潜伏期5到10天不等。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有寒颤、肌疼、头疼、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腹泻等,病死率达10%,病情严重者会死亡。一般不会人为接触传染,与一般肺炎不易鉴别。军团病可以用红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雌性蚊子的叮咬是疟疾传播的主要途径。
2000年 疟疾(俗称打摆子)
每30秒杀死一名儿童
热带传染病,通过蚊子传播,多发于夏秋两季,表现为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出汗,每年夺命超过100万
疟疾作为全球最普遍、最严重的热带疾病之一,每年在全球约有3亿宗病例,大多都发生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在非洲,疟疾每30秒就杀死一名儿童,这比任何其他疾病造成的非洲儿童死亡人数都要多。得了疟疾而幸存下来的儿童往往会大脑受损或是瘫痪,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非洲疟疾日”
2000年4月25日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的非洲首脑会议达成了《关于在非洲遏制疟疾的阿布贾宣言》,《宣言》重申了非洲各国联合打击疟疾疫情。联合国把这天定为“非洲疟疾日”。
全球有超过41%的人口都有感染疟疾的风险,并且由于不断恶化的卫生系统、不断增长的药品和杀虫剂的抗性、气候变化以及战争,这个比例每年还在不断提高。
典型的疟疾发作者,一般可明显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发冷期:怕冷,虽盖厚被,仍寒战不休,面色苍白。此期可持续10分钟至1小时左右。第二发热期:高热(可达39-41℃)、面色潮红,伴头痛、口渴、呼吸困难。第三出汗期:高热后,突然大汗淋漓,体温随即下降至正常。疟疾除可导致贫血、肝脾肿大外,尚可引起脑型疟疾、肺型疟疾、胃肠型疟疾等而危及人的生命。
加剧当地贫困
疟疾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有105个之多,九成因疟疾而死亡的病例均发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疟疾由于大大降低了生产力和社会稳定性而使贫穷现象加剧。农村和贫困人口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最易受到疟疾的侵害。在农村地区,雨季——农事最繁忙的时候——的感染率最高。研究表明,感染疟疾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少60%的农作物收成。据统计,即使精打细算,疟疾每年给整个非洲国内生产总值造成的损失达到120亿美元。
根据宏观经济学和卫生委员会的报告,每年需要高达20亿美元的资金才能够实现到2010年将疟疾死亡人数减半的目标。然而对于贫困落后的非洲国家而言,每年拿出20亿美元对付疟疾,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情。在目前,只有6亿美元可供开支。
孕妇儿童受害最深
孕妇与胎儿也是疟疾主要的受害者。在非洲的疟疾流行地区,每年约有3000万妇女怀孕。对于这些妇女来说,疟疾对她们自身的健康以及胎儿的健康都构成了严重威胁。疟疾会造成新生儿体重过轻、贫血甚至死亡。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疟疾,非洲每年有20万新生儿死亡。在肯尼亚,疟疾是最多发也是造成最大经济负担的疾病。根据肯尼亚卫生部门的统计,在医院治疗的病人中有40%是疟疾患者。疟疾也是造成肯尼亚儿童夭折的第一大因素,平均每天有9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这种疾病。联合国最近警告说,疟疾已经成为肯尼亚的“国家悲剧”。快速有效地治疗疟疾应当应用到儿童和孕产妇的日常卫生保健中来,这样就可以使死亡率降低50%。
疟原虫已产生抗药性
许多观察家曾经提出的警告:抗药性疟原虫越来越普遍。奎宁是目前对抗疟疾药品中价格最便宜也是最有效的药物,但是越来越多对奎宁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出现在大部分的非洲地区,使得这个药物越来越没有用了。不过,通过将不同药物混合在一起来进行治疗能够抑制这种抗性。
专家指出,目前仍缺少对抗疟疾的疫苗。疫苗可以提供一次注射持续10年的预防效果,比击败疟疾的计划还要有更久的影响力。美国共同基础疫苗的发起人梅林达·摩尔同意这个说法:“许多儿童正处于死亡边缘,所以关于疫苗的问题需要马上受到关注才行。”就长远来讲,只有疫苗的发展才能阻止非洲疟疾的伤痛。摩尔说:“我们需要新的工具,历史告诉我们疫苗是最好的工具并且能让疟疾得到控制。”
专家还呼吁向当地居民发放工具抗击疟疾,如蚊帐、杀虫剂等物品。麻省剑桥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疟疾流性病学专家鲍勃·斯诺表示,这些具体的工具能为防范疟疾发挥效用,然而如何运用和普及这些工具仍是个挑战。斯诺补充道:“早在20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蚊帐是个便宜又能预防人们患上疟疾的解决方案,但是仅仅只有4% 的非洲儿童能在蚊帐的庇护下睡上一觉。”
抗疟战略
经过杀虫剂处理的低价蚊帐。
这个方法可以减少17% 疟疾的传染率,所以必须被更快速的制造与提供给更多的民众使用。货物税与进口关税必须要取消。
优先为怀孕妇女提供蚊帐以及抗疟疾药物。
制造更便宜的新世代抗疟疾药物。
新一代的抗疟疾药物必须能更有效的能对抗具有抗奎宁的疟原虫,目前每一位病患治疗的费用在1~3美元之间,这样的价格比奎宁还要高出数百倍。
建立疟疾预先警报系统。
利用气象预测与数据疟疾热点(hotspot)帮助官方缓和疟疾的爆发。类似这样的系统南非以及其他试用中的国家提供了它们存在的价值。
14岁以下儿童最易染上日本脑炎,而且痊愈后一般会留下后遗症。
1924年 日本脑炎
发病五年后仍有后遗症
患者大多是儿童、亚洲南美最流行、未研制出特效药
“日本脑炎”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1924年在日本暴发,因此得名。14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男孩,容易感染“日本脑炎”病毒。日本脑炎在亚洲与南美洲十分流行。近来,在美国的塞班岛与澳洲大陆等地区也出现了日本脑炎的病例。
日本脑炎是自然病毒引起,人、动物与大多数家禽都可能感染日本脑炎,其中猪最容易感染。日本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库蚊),大多数人都容易感染该病。日本脑炎在10岁以下,尤其是2~6岁的儿童中传播最广。男性的感染比率大于女性。
日本脑炎的潜伏期为5-15天。主要的症状为发烧、抽筋与深度昏迷。目前为止,日本脑炎的治疗并未有很大的突破,仍是以支持疗法为主,给予生命症候的支持,以及降脑压药物。
超过一半的存活儿童,在发病后一年后仍有脑波之异常。四分之三的存活者,在发病五年后,仍然有行为或精神状态方面之异常。虽然已经知道日本脑炎的死亡率及后遗症相当厉害,但在目前尚未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预防是重要的手段,比如种疫苗,和出外旅游(尤其野外)时要穿长袖衣和喷驱蚊水。
今年9月南亚死1000多人
今年9月南亚地区也爆发过较大规模的“日本脑炎”,造成1000多人死亡。发生疫情的地区主要是尼泊尔和印度,死者大部分是小孩。
印度北方邦发现今年第1例日本脑炎患者以来,当地已经有2000多人染病,其中以儿童为主。有关专家说,约有30%的患者会终身残疾。尼泊尔卫生部表示,随着雨季的结束疫情就会有所减缓。
1918年,红十字会的护士正在准备绷带,因为患者太多,当时的医用药物非常紧缺。
1918年 西班牙流感
夺命5000万 国王也中招
为禽流感变异、专袭击青壮年、曾波及至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陷入自相残杀之中,死亡者数十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然而,就在这场浩劫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场流感的爆发夺去了近5000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1918年流感。今年10月5日,科学家研究发现,西班牙流感实际上就是禽流感的变异。
美国远征军把病菌带到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处于大动乱、大改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西班牙流感就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当时西班牙首先公布了流感疫情,故称之为西班牙流感。由于此次流感引起世界性大流行,发生在1918年故也称之为1918年流感。
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洲的芬森军营。1918年3月11日午餐之前,军营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的周末,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很快又传播至底特律等3个城市→3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4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5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1919年1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本次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5亿以上,发病率约20%~40%,死亡人数达4000多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还多。这次流感呈现出了一个相当奇怪的特征。以往的流感总是容易杀死年老体衰的人和儿童,这次的死亡曲线却呈现出一种“W”型——20到40岁的青壮年人这次也成为了死神追逐的对象。
西班牙国王也不能幸免
美国死亡人数50万,仅10月10日费城就有759人死于流感,西班牙800万人患病,包括国王阿方索三世在内,马德里三分之一市民受感染,一些政府部门被迫关门,电车停运;英国乔治五世也未幸免,英格兰和威尔士死亡达20万,皇家舰队三周无法入海,影响作战;印度孟买死亡700万;一些因纽特人村遭受灭顶之灾,有一村80人死于流感73人;20%的西萨摩亚人死于流感。许多国家尸体堆山;加拿大渥太华有轨电车没有乘客;学校,歌舞剧院,电影院无灯光,游泳池和保龄球馆空无一人;南非一个小镇由于缺乏棺木,毯子裹尸体草草下葬,白天满街出殡,夜晚救护车穿梭。
1918年西班牙流感也波及中国,3月始自广州直至东北,由上海至四川,蔓延广泛,北平警察患病过半,哈尔滨40%人被感染,学校停课,商店歇业。上海也出现过两个流行波。
西班牙流感为禽流感变异
然而关于西班牙流感从何而来?为何发病率和病死率为此高?为何主要侵袭青壮年人群这一系列问题困惑了人们将近一个世纪,只到今年10月5日,科学家研究发现,1918年导致许多人死亡的疾病是一种禽流感。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显示,曾在1918-1919年导致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说,他们已经找到1918年病毒与现在亚洲出现的禽流感病毒H5N1的共同的基因变异。美国另一个研究小组也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他们已经在老鼠身上成功再造了1918年的病毒。他们发现的一些基因密码将有助于对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做出预报和准备。
史上其他致命流感
看似“小病”的流行性感冒却能给人类造成最致命的威胁。流感变异种类多,传播速度快,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严重威胁。据统计,从上世纪开始,除了西班牙流感外,人类历史上至少还经历过3次大规模流感的袭击。
1957年亚洲流感 8个月内席卷全球
人类第二次威胁性的大流感是“亚洲流感”。这次流感因首发地为亚洲而得名,应称为甲2(H2N2)亚型流感。此类病毒于1957年2月首发于我国贵州省西部,在8个月内席卷全球。发病率在15%~30%左右,病死率并不高。
人们很难认为H2N2毒株是由以往人群中流行的H1N1毒株演变而来,故多数人推测H2N2毒株来源于动物流感病毒。
1968年香港流感 幸而杀伤力不大
香港流感因首发于我国香港特区而得名,应称甲3(H3N2)亚型流感。此类病毒于1968年7月中旬首发于我国香港特区。传播速度和发病率均不及H2N2亚型流感。
1969年1月波及日本,1968年9月由于越战美国把病菌带到美国而传至北美,1969年又传至南美和南非。
1976年美国猪型流感 当地人谈猪色变
1976年2月美国新泽西洲迪克斯堡新兵营中发生了一起猪(H1N1)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爆发事件,约200余人被感染,一人死亡。当时福特总统欲想连任,亲自批准1.35亿美元制备猪流感疫苗,用于全民免疫接种,而其他国家均持观望态度,结果美国推测失误,疫苗也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引起许多异议和诉讼。福特为竞选总统而批准此冒险计划,养猪场提出抗议,要将猪流感改为新泽西洲流感以免居民谈猪色变。本次流感和病原学分析表明,猪型流感病毒是由猪直接传播人。
㈥ 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如何预防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分为四种传播方式。(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传染病如何预防?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一)管理传染源---1甲类传染病鼠疫 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一)管理传染源---2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一)管理传染源---3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一)管理传染源---4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预防措施: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一)病原体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4、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二)流行病学(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1、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四)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如有显著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另外,可将起病3日内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鉴别诊断: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可根据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鉴别。2、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缓。咯少量粘痰或血丝痰,病情和缓,预后良好。冷凝集试验及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五)治疗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2、对症治疗: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高热显著、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3、消炎抗病毒治疗:早期用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缩短。此外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明显。(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病人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六)预防4、接种流感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接种时间: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接种对象: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重点推荐人群(1) 60岁以上人群;(2) 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3)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4) 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该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二)流行病学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三)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实验室检查1、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4、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四)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五)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1、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2、对症治疗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自动免疫:用腺腮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4、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水痘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一)病原学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50~200nm。中心为双股DNA,其外为20面体核衣壳,衣壳表面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内含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人为唯一的宿主。该病毒不耐高温,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剂灭活。但能在疱疹液中-65℃下存活8年。(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4~16日(10~24日)1、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三)临床表现2、出疹期 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四)诊断1、流行病学 对冬春季有轻度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学龄前儿童,应注意仔细查体,询问有无与水痘患者的接触史。2、临床表现根据皮疹的特点,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各种疹型同时存在,出现粘膜疹,全身症状轻微或无,多能确立诊断。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2)病毒分离 在起病3天内取疱疹液做细胞培养,其病毒分离阳性率高。(3)血清抗体检测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测定。(五)治疗1、一般处理与对症治疗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庖疹破溃感染。皮疹已破溃可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继发感染者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激素一般禁用,当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时,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应用尽快减量或停用。2、抗病毒疗法干扰素,10~20万μ/日,连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也可选用。(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在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接种水痘疫苗:用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1周岁以上儿童。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一)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该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耐寒不耐热,4℃可存活5个月,-15℃存活5年;而20~37℃仅存活2小时,56℃30分钟即被破坏。(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2、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二)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开展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4、流行特征 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0~14天。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可长达3~4周。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三)临床表现 --- 1、前驱期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初少许,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stimson's line)。(三)临床表现-- 2、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面部浮肿,皮诊,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舌乳头红肿,咽部肿痛,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呼吸道急促,胸部X线检查,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肺部体征,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多为阴性。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三)临床表现--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四)诊断1、流行病学 易感者(未出过麻疹,亦未经自动免疫),在病前3~4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2、临床表现 凡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为麻疹,如口腔查见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确诊。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后留有色素沉着,其它症状相应减轻,则诊断更加明确。(四)诊断3、实验室检查 仅用于不典型的疑难病例或久无麻疹地区的首发病例的确诊。(1)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培养: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2)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麻疹抗体IgG,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诊断价值。鉴别诊断1、风疹(rubella):多见于幼儿,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炎症轻,起病1~2天即出疹,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1~2天退疹,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其显著特点。2、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本病的特征。鉴别诊断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斑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4、肠道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发生皮疹。多见于夏秋季,出疹前有发热,咳嗽、腹泻,偶见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形态不一,可反复出现,疹退不脱屑,无色素沉着。(五)治疗1、一般治疗及护理:(1)呼吸道隔离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五)治疗2、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响皮疹透发。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药。3、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等。(六)预防1、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六)预防3、保护易感人群:(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按免疫程序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接种麻疹疫苗,1.5岁及6周岁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㈦ 炎症会不会传染
放心。前列腺炎不是传染病
慢性前列腺炎会传染吗?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以下三方面说明。首先要明确你所患的慢性前列腺炎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炎属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于这种类型的慢性炎症,是不会传染给女方的。
然而临床上有少部分的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滴虫或霉菌引起,或者是由于淋球菌或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所致,也就是临床上所称的特异性前列腺炎。对于这些感染因素是有一定的传染性的,因而在性生活时有可能将感染菌传染给女方,造成特异性的阴道炎症。目前的现实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前列腺炎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对于由这些因素所致的慢性前列腺炎,在治疗早期应避免性生活,若怀疑女方已被传染上或女方是传染源时,应夫妻同时服药治疗。
㈧ 21世纪的 重大流行病有多少
到21世纪结束的时候就可以全面总结了。
㈨ 有什么其它方法可以缓解炎症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养生指南:
一.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二.保持精神愉快: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返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三.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水杨酸类、保泰松、消炎痛、激素、红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利血平等。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四.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五.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六.可练内养功法。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层(不超过三分之)者,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粘膜的全层,并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慢性胃炎的发病诱因有许多,常见的有长期、大量地饮酒和吸烟,饮食无规律、饮食物过冷或过热、过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诱发或加重病情。饮食不卫生所导致的胃粘膜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易痊愈。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会转成慢性胃炎,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可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或加重胃炎。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而空腹时比较舒适。每次进食量虽不多,却觉得过饱而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由于进食少、消化不良,可产生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虚弱。一些病人还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失眠、心悸、健忘等,这些现象反过来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的胃部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复杂,不易治愈。
做胃液分析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胃酸往往正常或略低,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明显降低,并可伴有贫血(血色素低于正常)。胃镜检查加胃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是浅表还是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时还可取胃活组织做一种检测,看是否存在着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一般来说,慢性浅表性胃炎和单纯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预后是良好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往曾被认为是胃癌前奏(癌前病变),现在看,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确有一定关系,其根据是:1.研究证明,对萎缩性胃炎胃镜取材活检,伴有“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这两种胃粘膜病变者,有可能发展成胃癌,这已是公认的事实。2.流行病学调查,在胃癌高发地的人群中,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高。3.病理检查发现,胃癌周围的粘膜中,萎缩性病变多见。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伴有病理检查上的结肠型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属于癌前病变,如不积极治疗、合理调养,比较容易诱变为胃癌。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定期做胃镜复查:一般的慢性萎缩性胃炎3年复查1次,伴有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10%以上)应视为癌变,可予手术切除治疗。只有积极治疗、生活调养、定期复查,才能使病变好转或静止而不发展,从而防止胃癌的发生。即便是病情发展,若能坚持定期复查胃镜,也能及时发现,采取胃病变处的预防性切除或早期胃癌的切除,仍是彻底的根治方法,效果还是很好的。因此,只要做到积极治疗、生活调养、定期复查,那么,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看来,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慢性胃炎患者要在饮食方面十分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软食为主;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戒酒、少饮浓茶咖啡及进食辛辣、过热和粗糙食物;胃酸过低和有胆汁反流者,宜多吃瘦肉、禽肉、鱼、奶类等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水杨酸钠、消炎痛、保泰松和阿斯匹林等);缓解精神紧张,保持情绪乐观,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能力;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
西药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胃酸严重不足者,可口服稀盐酸,以增加胃液酸度;消化不良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饱胀、恶心、呕吐者可用胃复胺、吗丁啉;伴有胆汁反流的,可因长期胆汁反流而破坏胃粘膜屏障,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而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此情况下可应用胃动力药,防止胆汁反流,从而达到保护胃粘膜的目的,吗丁啉或西沙比利可以抗胆汁反流,并促进排空和止吐;胃痛明显者以巅茄片、654—2解痉止痛;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还要加服丽珠胃三联以除菌根治。硫糖铝是胃粘摸保护剂,可减少外部因素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粘膜病变的恢复,各型慢性胃炎均可用之。慢性萎缩性胃炎加服维酶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内解毒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防止细胞的异常代谢。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慢性胃炎在中医多属于胃脘痛、胃痞证。常见7个类型:
a.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b.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胃脘隐痛、喜得温按、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黄芪建中丸(汤)温脾暖胃,缓急止痛;
c.肝气犯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胁胀痛、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减轻,或伴有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颈部憋闷、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治疗以气滞胃痛冲剂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遥丸、元胡止痛片;
d.肝火犯胃型: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大便干燥,治以清泻肝胃之火,用左金丸;
e.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治疗以一贯煎合芍药汤滋阴养胃;
f.血瘀胃络型:肝郁气滞或脾气虚,日久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产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温养胃气;
g.寒热错杂型:既有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食或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的症状。我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性病变.本病比较常见,病程长,症状持续或是反复发作。本病病情轻重不一,按胃镜和病理学所见可将慢性胃炎分为三种:①浅表性胃炎胃粘膜表层有充血和水肿,而糜烂和出血较少见.胃腺体常保持正常。②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层变薄,胃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③肥厚性胃炎粘膜层粗大增厚,呈粗条索状或结节状.上皮细胞和胃腺体增生,但胃镜诊断的肥厚性胃炎常得不到病理学的证实,故目前不少人对这型胃炎的存在有疑议。近年来多认为慢性胃炎常可兼有浅表性和萎缩性病变,但多以萎缩性为主,并将慢性胃炎分为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胃体胃炎的粘膜病变多呈萎缩性和弥漫性,并局限于胃体通常不累及胃窦部,胃酸分泌功能有严重障碍,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多呈阳性反应,可有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并可致恶性贫血。胃窦胃炎(亦称胃窦炎)则胃窦部粘膜受累为主,多呈局限于胃窦部的萎缩性病变或兼有浅表性炎性病变,同时胃体粘膜也可伴有局灶性、较轻的萎缩性病变,胃酸分泌功能障碍较轻,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常呈阴性反应,一般不引起恶性贫血。
目前认为,胃体胃炎可能与免疫关系比较密切,而胃窦胃炎则与吸烟、饮酒等外来刺激或胆汁返流等关系较大.在我国,胃窦胃炎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胃体胃炎。
【症状】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并呈持续或反复发作。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可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前者的上述消化道症状较少,而易发生明显或隐性恶性贫血,较多发生缺铁性贫血。后者则较多出现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的症状可酷似消化性溃疡,呈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并可反复表现为黑粪或呕吐咖啡样液,但多可自动止血.目前认为,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而胃窦胃炎发生胃癌者远较胃体胃炎多见,故这些病人应作定期随访观察。
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组织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
1.消除病因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烟茶酒,避免对胃粘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如胃镜检查发现明显胆汁返流者,可服用胃复安和胆酪胺治疗。
2.药物治疗①缺胃酸或低胃酸者可服取用1%稀盐酸和胃蛋白酶合剂。②高胃酸者可服用氢氧化铝凝胶、胃舒平和甲氰咪胍等。③疼痛发作时可服用阿托品、普鲁本辛和颠茄制剂。④抗菌药物:由于低胃酸或缺胃酸常可使胃内细菌繁,对本病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可短期内选用不易被吸收的抗菌药物口服,如痢特灵、庆大霉素、链霉素等。⑤中成药:香砂养胃九、陈香露和猴菇菌片等,对改善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有效。③缺铁性贫血者可补充铁剂;有恶性贫血者可注射维生素B12。
3.手术治疗:胃镜检查所见即使是炎症、糜烂或溃疡,而病理检查发现有癌变可疑者,即应考虑手术治疗。病理检查为胃粘膜轻度间变或肠腺化生者,则不应急于手术,而宜每3~6个月进行X线或纤维胃镜及胃粘膜活检随访。
急性肠胃炎是入夏后最常见的疾病,一旦细菌、病毒侵入肠胃,常会导致患者上吐下泻、腹痛不已,很是难受。看消化科医生时,医生通常会建议禁食半天或一天,并多多补充水分。
不过,医生也提醒,补充水分并非一味喝白开水,最好饮用含适当盐分、水分的电解质水溶液,如果拼命喝白开水恐怕会导致体内电解质不足,引发抽筋现象。药店里能买到的补液盐也可买回自己冲服。
炎夏渐近,每年夏天除了呼吸道感染外,就属急性肠胃炎最常见,致病源包括沙门氏菌或腺病毒、肠病毒等等,患者会出现上吐下泻、腹痛、发烧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厉害的腹部痉挛性疼痛、高烧畏寒、厌食倦怠等现象。一般来说,治疗急性肠胃炎约需三至七天,除了服药、禁食十二至二十四小时外,患者因为拉个不停,可能会脱水,因此禁食期间必须补充足够的水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上吐下泻除了流失水分,还流失电解质,因此最好补充药店出售的“补液盐”冲服,而非纯粹的白开水。有些家长只是一味给小孩喝白开水,结果反而稀释掉体内的电解质,造成抽筋等“水中毒”。市场上的运动饮料虽然也有盐分,不过饮料中的糖分也高,会让腹泻的小孩持续腹泻。至于“补液盐”则含有适量的糖分与盐分,既可补充上吐下泻流失的水分、盐分,又不会因糖分过高造成持续腹泻。
此外,急性肠胃炎患者在恢复期间食欲不振,可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幼儿可吃稀粥、面食、苏打饼干、苹果、香蕉等。至于一岁以下的孩子,以婴儿配方奶粉为主食的婴儿,可将奶粉冲稀一些,或改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待症状改善再将奶粉调回原来的浓度。
什麼是肠胃炎?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这是食物中毒引起。
徵状包括:
严重呕吐和腹泻,常连带有腹部痛性痉挛及绞痛。
发烧、出汗。
可因长期大量丧失体液而致脱水甚致休克。
呕吐物和粪便中可能有少量血。
呕吐、腹泻等徵状约在二至四天后便停止,但也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
细菌(沙门杆菌)感染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此时患者可能没有什麼徵状,却是个带菌者,可以传染他人。
为什麼会有肠胃炎?
病因可以是细菌、病毒、农药、食物本身的毒素、食物和食物起的化学作用、或其他无机性物质污染等。
细菌类的成因包括:
最常见的是食物受细菌感染,再煮熟或半熟的食物,特别容易染有细菌。苍蝇和不合卫生的烹煮器皿。
在室温下存放食物,很可能受到严重的细菌污染。雪柜应在四度之下,热柜应在六十度以上,可令细菌停止生长繁犆。葡萄球和三门杆菌通常来自处理食品的人员。
尤其是含有奶类食品、经加工的肉类、鱼生寿司等。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杆菌是最常见的病菌。
污染的禽类、肉类及鱼类中,常可发现弯曲杆菌。这种细菌常会引起腹泻和剧烈的腹痛。
大肠杆菌有很多种,大多无害,但有几种可引起初生婴儿的急性胃肠炎,这种感染常在育婴室
中蔓延。这和奶樽消毒情序有关。
病毒感染往往也可引致胃肠炎及肠炎。轮形病毒是引起儿童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体。除此之外,可引致胃肠炎的病毒还有腺病毒、肠病毒、手足口病毒...等等。这种感染可在两天之内发病。
有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也可以引致胃肠炎,如紫杉、青性的茄属植物、牵牛花及七叶树属植物等,都含毒素,而马铃薯块茎所生的嫩芽,也是有毒的。
有青的化学品,如砷、铅及各种杀虫剂等。若服下这些化学品,在数小时内即可发病。
阿米巴病、梨形鞭毛虫病等疾病,也可以引起胃肠炎的徵状。
如何处理肠胃炎?
轻微肠胃炎,患者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痊愈。
胃肠炎通常都有毒性,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毒性都很轻微。但是腊肠毒菌病以及某些植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如果不及早救治,则可能致命。
如果连带有腹痛、粪便带血,或其他料想不到的徵状;徵状严重,或延续时间较长;曾服下有素的植物或化学物质,必须立刻去看医生。有高烧、复视、抽搐或瘫痪等现象,应该立刻去看医生。
药物治疗:
小儿不能用止泻药----危险。一定要看医生。小儿的肠胃炎比成人肠胃炎的复杂得多。
成年患者可服有适量的止泻药和止痛药。肚泻本身是有作用的,但也有副作用。
如果有急性呕吐和腹泻,除啜饮少许水外,要戒奶类饮品。
胃部徵状开始消退数小时之后,就可以开始给病人补充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之中粥最好。但不可喝茶、咖啡及柠檬汁、橙汁等酸性饮料,以免刺激胃肠,引致再度呕吐。
大多数胃肠炎在三天内可逐渐痊愈;呕吐、腹泻等徵状消失后,患者可以吃较为多样化的食物,但仍不可吃刺激性的东西。
医生会如何处理?
如果病情严重,就会送患者进医院检查和治疗。
胃部排空后会有乾呕现象,医生会为患者注射止吐剂。这时呕已经是无用的了,还会阻碍进食和服药。
如果腹泻不止,医生可能给病人服用止泻剂或解痉剂。
医生一般都不用抗生素,除非已经确知病原体是可用抗生素治疗的细菌。这样如采用特效的抗
生素,疗效是很好的。
小儿或老弱的病人,如果在呕吐、腹泻及出汗后丧失太多水份,医生可能用静脉注输液以补充的水分。
如何预防方法?
任何奶制品和经加工的鱼肉类食物,如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便不宜进食。
要注意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中心的温度够热才可进食。微波本身没有刹菌的能力。
不要进食怀疑不合卫生的食物。尤其是无牌食店,处理不当的海鲜、鱼生寿司。先参观食店的厕所是一个好习惯,顺道先洗手。别真的以为眼不见为乾净!)
在外地旅行时更应注意,因为细菌的本种不同,肠道的抵抗能力会低一些。
冷藏的熟肉应当充分煮熟后才吃。
如果发现罐头食物的容器有所损坏,或内裏的食物有异,即应丢弃。
奶类食品的有效日期不能不看。
不可吃马铃薯的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