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Ⅰ 从哪些方面进行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和医疗措施上侵袭性诊疗手段、激素、化学方法、放射治疗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国内外院内感染发生率均呈明显上升。发生院内感染不但会给患者增添额外的痛苦,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护理工作负担,常使患者所患疾病达不到预期的疗效,甚至造成死亡。因此,预防院内感染尤为重要,其发生率已列为我国医院分级操作的指标之一,为此我院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1 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 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4 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 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另外,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从这几年的各项监测指标可以看出,以上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Ⅱ 医院内感染怎样预防和控制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近2/3的医院感染是可预防的。 (一)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三)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 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的防制。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医院内不应使用扫帚与掸子,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五)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使用抗菌药要有的放矢,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六)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来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如烧伤、泌尿科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传染源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对感染的记录要求详细具体,并以病房为单位定期统计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 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均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有不适或疑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根据需要注射有关疫苗,必要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医护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一是防止将病菌传给自身或带出病房;二是防止将病菌传给房内的易感者。个人防护中主要是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麻烦采纳,谢谢!
Ⅲ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四大要求是什么
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和评估;医疗废物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教育。严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Ⅳ 从哪些方面可以进行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1 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 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 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4 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 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另外,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从这几年的各项监测指标可以看出,以上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Ⅳ 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
根据
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
隔离衣、
口罩、
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
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
、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
1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
2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伤口敷料等之后;
(
3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
4
)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
5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
6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
、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
1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
2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
1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
2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
、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
接触污染物品时。
2
、
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
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
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
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
、
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
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
手,
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
应及时更换。
戴无
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
、
一般诊疗活动、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
科口罩,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
应戴医用防护口
罩或外科口罩。
2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
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
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
分泌物喷溅时,
应使用全面
型防护面罩。
3
、
口罩潮湿后、
受到患者血液、
体液污染后,
应及时更换;
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
Ⅵ 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nhk
:
icu病房内感染的预防和管制措施...是足以反应1间医院整体感染预防系统的成效...经70年代senic(study
of
efficienc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的研究证实...1个有效的...全面的院内感染管制计划...是做好医院感染控制之最佳保障...而在icu的感染预防和管制计划方面...就包括了
1.
以感染管制师进行系列...且持续之感控教育...包括医护人员之针扎预防...全面防护措施(universal
precaution)...标准防护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隔离和无菌护理技术等等...2.
以感染管制委员会的层级...制定各个医疗行为之感染管制手册和标准程序...例如...输血管内装置之维护措施...呼吸管线之更换标准...无菌操作标准流程等等...基于保险制度和医疗成本日趋严谨...品质管理的思维也日益重要...如何在节约成本和维护品质之间...求取1个最佳的平衡点...正是感染管制的精义所在...例如...呼吸器蛇形管路之更换...或中心静脉导管cvp之留置...也有全新观念之突破...以上均需由icu主管...会同感染管制委员会...就各医院本身监测和研究所得的资料...制定各个医疗行为之感染管制手册及标准程序...3.
最重要的...仍然是由感染管制师所进行主动而持续性的监测体系...包含感染部位...感染菌种之监测...经由该系统将院内疫情回馈各部门...是可以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率的...经由感染管制的监测...可得知某些医院的icu之院内感染率...感染部位是以血行感染...或泌尿道感染为主...呼吸道感染次之...主要的致病菌种...也可以确认...一旦掌控这些资料...和流行病学的趋势...每间医院的icu就可以自行按资料来拟定对策和感控策略...由上述机制...1旦发现早期的群突发...就进行1系列有系统之介入措施...期望能及早控制群突发...避免造成病人额外之染病率...维护医疗品质...也节约医疗时间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