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输血感染
Ⅰ 为什么献血规定400ml为上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九条“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ml,最多不超过400ml,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的规定,确立了400毫升献血的合法性。在国外,如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欧美国家,体重50公斤以上的成年人,每次无偿献血在450—500毫升不等;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缅甸等亚洲国家每次的采血量也都在300毫升以上,而且已经推行数十年。目前,我国香港、澳门、台湾也推行一次献血400毫升。
1、刺激新鲜血液再生
对于献血者,一次献血200ml不足体内血液总量的5%,由于量少,并未涉及到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而每次献血400ml,也不足血液总量的8%,能够涉及到体内的调节系统,促使暂存于肝脾等脏器内的血液参加到血液循环中去,刺激新鲜血液再生,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有效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提高输血疗效
对于用血者,如果输血800毫升,若一袋血为200毫升,那么病人就需要接受4个献血者的血液。若一袋血为400毫升,那么该病人只需要接受2个献血者的血液。这样既可以提高输血疗效,又大大减少感染机会及输血反应。
3、用血者角度来看
输用400毫升血液有利于临床输血安全。
目前,输血尚具有一定的风险。在输血量不变的情况下,血液来自多个人要比来自一个人更危险,多人份的输血会增加感染的几率。由于血液也是一种异体组织,一个人如果输入他人的血液可引起一些免疫反应,如HLA同种免疫引起的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血浆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等等。通常失血病人临床用血一次多在400毫升以上,如果一次献血量为400毫升,可使受血者被输入的血液来源数减半,致敏源减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率降低,输血传染病的风险也会减少一半,较大限度地确保了输血安全。
4、输血治疗效果
献血400毫升有利于成分血的分离、制备、储存和使用。现代输血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新时代,一次献血400毫升,有利于成分血的分离制备,各种血液有效成分含量高,提高了输血治疗的效果。
Ⅱ 请问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是多高还有,进行地下卖血交易得艾滋病的几率为多少
输被污染的血液,感染率接近100%,发病也快。
Ⅲ 握手能否传播爱滋病
不会的 艾滋病感染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症状或尚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寄生于T4淋巴细胞内最核心的部位,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入基因”的痼疾。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免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免疫细胞不断死亡。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艾滋病病毒的迅速变异能力也给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预防方法 虽然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预防它。 1.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 2. 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避孕套。 3. 及时、规范的治疗性病可大大降低感染HIV的可能。 4.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进行穿破皮肤的行为时保证用具经过严格的消毒。 5. 戒断毒品,不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6. 避免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源: 艾滋病病人及HIV携带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和器官组织内, 感染者的血、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泪水、唾液、汗液、尿、粪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渗出液的情况下含此种病毒很少,没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交(包括正常性交、肛交及口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过性交传播的,性伙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交时很容易传染上艾滋病病毒。 性接触传播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径。不论是在同性恋或是异性恋的性交中,HIV的传播均可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HIV多数是通过异性性接触而传播。在成人中HIV传播的比率如表所示: 传播途径 传播比率 异性传播 71% 同性恋传播 15% 静脉吸毒者 7% 血性传播 5% 其它原因不明者 2% 在北美和欧洲,男性同性恋的性接触——经肛门性交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同性恋及双性恋的男性是构成HIV感染的最主要群体。8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现的艾滋病病人主要集中在男性同性恋者中。男性同性恋者之间的肛门性交很容易造成肛门和直肠黏膜创伤,这就开通了艾滋病病毒进入血液的渠道,使含有大量HIV的精液及射精前的男性分泌物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此外男性同性恋者经常交换性伙伴,有的同性恋者有数十个或上百个性伙伴,这就增加了HIV感染的机会。在非洲和拉美国家及东南亚地区,绝大多数艾滋病是通过异性性接触,经阴道性交而感染的。艾滋病患病率在男女性别之比为1:1。HIV在异性间传播可分为男→女或女→男2种途径。这2种途径相比,男→女传播的危险性高于女→男传播。精液和官颈分泌液中都可以带有HIV,从解剖学上分析,分泌液能滞留于妇女体内,而非男性体内,所以精液和宫颈分泌液交换而造成的传播在男→女更有效。在非洲的某些国家有一种丈夫死后,妻子由丈夫的兄弟继承的风俗,其目的是防止家族财产的流失。但是这种继承在当今艾滋病流行昌盛的非洲,其继承兄弟妻子的同时,也继承了一个致命的嫁妆,即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的妻子可将病毒又传给了丈夫的兄弟,所以在非洲男→女和女→男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卖淫和嫖娼在艾滋病的传播上起重要作用。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嫖客将病毒传染给妓女,然后妓女又传染给其他嫖客。如果合并有性病,传播HIV的机会可大大增加,生殖器的糜烂和溃疡开放了病毒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有生殖器溃疡的一方更易受HIV感染。在东南亚,卖淫嫖娼行为的泛滥,使HIV感染迅速传播。例如在泰国自1990年以来,HIV感染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双性恋男性除了对男性性伙伴具有高度危险以外,对女性性伙伴也存在有高度危险性。双性恋中的许多人是已婚者,也可能经常嫖妓,这些与异性结婚或经常与异性有性接触的双性恋者,又可能把同性恋人群中的传播引入到异性恋人群中。因此双性恋男性的同性和异性性行为对HIV的传播均有重要作用。 与HIV传播有关的主要性行为是经肛门性交和经阴道性交,经口腔性交传播HIV的病例报道很少,被认为是危险性较低的性行为。但是如果存在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则明显增加口腔性交传播HIV的危险性。 2.经血液传播 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而传播。也可以通过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器纹身、穿耳、针灸、与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传播。 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用具,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移植被HIV污染的组织、器官等都属于经血液传播。在美国及西欧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成为HIV感染的第二主要部分,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市,经静脉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一个主要途径。HIV的传播是由于共用血液污染的针头、注射器及可注射的随身用具。同时药瘾者又多是性活跃的群体,其中的许多HIV感染是由于性行为所至。他(她)们进行性交易或卖淫,以换取毒品或钱财。有研究发现,在医院一般条件下,使用被HIV污染的针头和针尖,单纯一次性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静脉注射毒品者常反复抽吸血液以冲净管内的毒品,HIV污染的血液就残留在针管内。一般在室温条件下血液中的HIV可存活15d,其他吸毒者再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时就受到感染。随着与之共用注射器的人数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性也升高。另一方面,吸毒后常增加对性接触的欲望,如果再以性交易换取毒品,将进一步增加HIV感染的危险性。 经输血或血液成分是艾滋病流行初期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或血液制品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是如果输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是将HIV直接输入了血液循环。血液成分如VⅢ因子浓缩剂是从许多供血者的血浆中提取的,因此污染HIV的机会更大。美国供血者中约6%带有HIV,故80年代早期美国生产的VⅢ因子浓缩剂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患者中引起感染。法国一个血液中心被HIV污染导致几千名健康受血者感染艾滋病,对这些沉痛的教训必须警种长鸣。现在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对供血者和血液制品的管理。如果供血者感染HIV后,供血时处于窗口期,则查不出HIV抗体。目前尚不能对所有供血者检测HIV抗原,因为检测HIV抗原设备复杂,费用昂贵。鉴于此,加强和完善对供血者的筛检制度非常重要,输血和输血液制品一定要慎重。 器官移植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发展,很多终末期心、肺、肝、肾等器官的疾病,通过器官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新生,但是损献的器官有潜在的危险性,对捐献器官者进行常规HIV抗体检测,可明显减少因器官移植传播HIV。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曾报道过多例接受肾、肝、骨髓等移植者感染了HIV。对这些医源性的传播,在至今仍有HIV流行的发达国家逐渐减少。尽管通过该传播方式患病的人数很少,但影响却很大,因为它关系到公共健康问题。 3.母婴传播母亲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怀孕、分娩过程通过血液或产后通过母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会从母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会在3岁以前死亡。 由母亲垂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最早在1982年报道。这种传播可能发生在宫腔内,也可能发生于分娩过程中和产后哺乳时通过含有HIV的母乳传给婴儿。 HIV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有研究证明可从妊娠8周流产的胎儿分离出HIV。母亲对胎儿的传播率的大小决定母亲感染HIV的发展阶段和免疫功能状况,如T4淋巴细胞数等。胎儿在子宫内感染HIV后,将影响胚胎发育,易出现流产,或胎儿一出生已发展为艾滋病。胎儿在子宫内被HIV感染的时间越早,越容易发生流产或影响胎儿的发育。胎儿出生后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越早,其生存时间越短。在赞比亚恩多拉儿科医院,1989-1993年间共治疗265例新生儿HIV/AIDS患者,其中86%在出生后的前3周发病,包括败血症、支气管炎、深度黄疸和皮肤损害,74.5%在出生后3个月内死亡。在出生后1个月内发病的新生儿,一般生存不超过6个月。母婴传播也可能发生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如有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母体血液中的HIV通过婴儿损伤创面进入婴儿血液循环。有研究报道剖腹产可降低HIV感染的母亲对婴儿的传播。 HIV感染母亲的乳汁中可以分离出病毒,母乳喂养可以传染HIV至婴儿。有报道一个母亲产后输血感染了HIV,婴儿吮吸其乳汁6个月后感染了HIV。但究竟通过哺乳感染HIV的概率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卫生当局已劝告有HIV感染的母亲不要母乳喂养。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因经济条件落后,没有足够的母乳代用品,停止母乳喂养将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较感染HIV更快地危及婴儿的存活,所以在非洲很多国家对HIV感染的母亲仍提倡母乳喂养。 防止母婴间的HIV传播的措施包括劝说HIV感染的妇女不要生育,发现怀孕要终止妊娠。因为胎儿期感染HIV,出生后大多数在3岁以内去世,幸免存活下来的婴儿也将成为慢性病缠身的儿童和失去母亲的孤儿。这里面临着许多伦理、道德和感情等多方面的问题 。 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症状 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感染HIV病毒后, 可以在长达十年之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其血液、精液里还是含有病毒。期间如果发生危险性活动,将会把病毒传染给性伴。所以没有症状不一定没有受过感染。 以下是一些HIV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及其发生率。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平均要在3个月之后才能由验血证实感染。所以如果你最近有过危险性活动和其中的几个症状,请一定找医生: 1.持续低热(93%) 2.疲乏(90%) 3.原因不明的喉炎(70%) 4.体重突然下降10%以上(70%) 5.头痛(60%) 6.恶心(60%) 7.肌肉和关节痛(60%) 8.夜间盗汗(50%) 9.持续腹泻(50%) 10.皮疹(40%) “艾滋病”病情发展过程 潜伏期自感染病毒时即开始,搭配新药使用之混合疗法出现以前,潜伏期平均长达五至十年,依个人自我照顾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但也可能更长。 换句话说,感染者在这段期间不但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更可如常人般生活起居与工作。直到体内免疫系统被爱滋病毒完全破坏崩溃,因丧失抵抗力出现伺机性感染,以致发病。 病毒进入人体会产生抗体,现行检验即以侦测抗体为准。不过此时因抗体浓度不够,无法检验出正确结果,必须等到一段时间之後,才验得出来,这一段时间就是空窗期。 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空窗期长度以三个月为准,换句话说:假如您在十二月一日发生危险的性行为,空窗期即由此开始计算,易言之,有效检验日期应是三月一日。 其中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在这三个月当中,不能再有其他危险的性行为,否则必须重新计算。 不过还有一些极少数的人,空窗期可能会超过三个月、半年或更久;另外也有些朋友可能长期处於空窗期状态之中(如持续性多重性伴侣、静脉毒瘾、甚至家庭主妇),果若如此,建议您依性伴侣人数多寡、性行为频率高低作为定期检查的依据。假如伴侣多,建议每半年作一次检验;反之则每年作一次即可。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么办? 善待自己 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要勇于面对现实。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还不是艾滋病病人, 不会立即发病死亡,在若干年内仍可照常工作和正常生活。因此不要悲观失望,更不要绝望。 减轻心理压力。不要怕与人交往。要抱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自我孤立。尽可能与可信任的人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寻求帮助。 要避免艾滋病病毒的再次感染,例如决心改变以往的危险行为。还要尽可能避免其他各种感染,因 为很多微生物会激活潜伏在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而使人发病。 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饮食营养,锻炼身体。戒烟、戒酒、戒毒,过健康的有规律的生活。力争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缓发病,延长生命,等待特效药问世。 定期去医院检查,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 最好不要饲养宠物,以减少由宠物引起的其它感染机会。 善待他人 避免将病毒传给他人。如,过性生活要坚持使用避孕套,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剃刀、牙刷等。不献血、避免怀孕。如果考虑怀孕要向有关医生咨询,在医生指导下怀孕,以减少母婴传播的机会。及时认真地消毒被自己血液、精液等分泌物污染的物品。 鼓起生活的勇气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已有3000多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且每天正以1.6万名的速度不断扩大着。 我国感染者估计目前也已超过30万。这就是说,在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与你同命运,你不是孤单的。 现在世界各国有成百上千的科学家正夜以继日地研究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与疫苗。遍布五大洲的众多人道主义者开始行动起来,自愿为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服务,呼吁世人奉献爱心。有不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后,没有向命运低头,有的向人们坦述感染以后的痛苦历程,用现身说法告诫大家如何预防艾滋病。有的收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需求向有关部门反映,为政府制定政策献计献策。有的还组织起来,成立俱乐部,办杂志刊物,互通信息,互相勉励。 既然你乘上了这生命的短程列车,就应当更理解和珍视人生的价值,鼓起生活的勇气,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爱时光,在尽可能长的岁月中过高质量的生活。 今天,艾滋病在治疗上已出现了一线曙光,虽然还十分微弱,但毕竟是帮你摆脱绝望的希望之光 。 参考文献: 千龙网
Ⅳ 因献血\输血或注射制品而被传染的疾病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情况发生;
答案1:科学献血不会传染任何疾病。因输血或注射血液制品而被传染的疾病主要有一下几类: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梅毒、疟疾,另外也可发生过敏反应、ARDS、免疫功能抑制等。 输入库存血则比较有可能感染上“输血性传染病”
答案2:可以看到,在有关部门统计数据中,艾滋病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比例占到了l1.2%(包括采血和血液和血制品感染),仅次于注射吸毒 ,但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于“输血”或“采血”而被感染,加上相关体制的不完善,人们对因献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恐惧,有一些人因为手术或事故需要输血,结果因输入的血液或血制品中混有艾滋病病毒,使这些人也感染了艾滋病。曾经轰动世界的法国血案, 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轻吻或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游泳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是感染者给未感染者输血造成的.个别地方为了省钱都是采用非一次性的经过消毒的器械,才造成的交叉感染.
问题3:如果是在正规的采血站或采血点献的血,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因为都是采用一次性的经过消毒的器械。输健康的血液.不要与感染者有性行为.保持好的心态,适当的休息和进补即可.
Ⅳ 无偿献血很光荣,危害也不是没有,怎么预防献血发生感染病毒的事件
献血体现的是人与人共享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由于医学水平的限制及管理上的疏忽,纯洁的血液受到污染,变成了传播肝炎,性病及艾滋病的媒介。
3、约1/3的感染了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病毒传染给婴幼儿。目前已有很好的药物和方法能够有效地阻断病毒经孕妇传染给婴儿。怀疑自己有可能感染病毒的妇女应在孕前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作病毒抗体检查和咨询。
Ⅵ 世界范围内出现过哪几次的传染性疾病的大爆发
天花(Smallpox)
早在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殖民者和征服者还没有进入新大陆之前,美洲大陆上已经居住着将近1亿名土著居民。但在随后的100年内,传染病的爆发使人口骤减为500到1000万。虽然其中有些原住民,比如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已经开始修建城市。但由于时间短暂,他们还没有大量驯养动物,也尚未滋生出侵扰欧洲人的许多病菌。但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许多土著居民无法抵挡的传染病也随之来到了新大陆。
这些传染病中最严重的天花。天花病菌已经在人类社会传播了数千年,其中最厉害的疾病会导致30%的死亡率。天花的症状包括高烧、全身酸痛、皮疹、水泡和永久性伤疤。这种疾病一般通过与患者的皮肤或体液直接接触传播,但是封闭环境中也会通过空气传播。
尽管在1796年天花疫苗已经出现,但是天花病毒仍在继续传播。甚至在1976年,天花还造成了2万人的死亡和全球数百万人的恐慌。同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推行大规模接种天花疫苗。1977年,天花病例彻底消失。如今,这种病毒除了实验室外,在自然界已经不见踪影。
西班牙流感(Spanish influenza)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有37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数百万士兵开始返回家乡。这时一种新型疾病出现了,有些人称之为西班牙流感,或者世纪大流感和1918流感。这场灾难在几个月内带走了2000万人的生命。在一年的时间内,流感继续蔓延,死亡人数十分惊人。估计全球范围内有5000万到1亿人死于此疫。这场流感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瘟疫。
西班牙流感与我们现在每年都会遇到的常见流感不同。那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被称为H1N1禽流感病毒。科学家们怀疑这种病毒是一战前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鸟类传染给人类的。后来在西班牙造成800万人死亡,这次流感因此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部分人类对这种病毒完全没有抵抗力,正如同1550年阿兹特克人面对天花时的困境。大规模的运输部队和补给部队使病毒向其他地区的传播更为快速。
1918年流感同样有普通流感的典型症状,比如发烧、恶心、腹痛和腹泻。同样,病人脸上经常有黑斑出现,肺部充满液体,很容易导致缺氧,该症患者往往死于肺部充液。
随着病毒的变异和向非致命方向的转变,这次流感一年之后慢慢消失了。对于我们而言,由于基因与部分抗体的遗传性,对H1N1家族的病毒均有一定的抵抗性。
黑死病(Black Death)
车上堆满尸体,木板上摆满死去的家人,贵族和农民齐声哀号,希望进入天堂得到解脱。这就是黑死病,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黑死病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1348年的欧洲,有一半人死于黑死病。当时,中国和印度也有不少人因此而死。黑死病沿着战争和贸易的路线不断传,沿途的城市和乡村完全毁灭,全球的政治、经济受到致命性打击。
黑死病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流行性鼠疫,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和空气进行传播。但最近的研究对此提出质疑。一些科学家认为黑死病可能是类似于伊波拉病毒的一种出血性病毒。科学家正在研究疑似鼠疫受害者的遗骨,希望发现一些遗传证据来证实这一理论。
如果说黑死病是鼠疫的话,那么现在还仍然存在。由耶尔森氏杆菌引起的鼠疫如今还会在一些老鼠泛滥的贫穷地区发生。但只需在发病的早期阶段进行一些简单治疗,就能大大减轻病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淋巴腺肿大,发烧,咳嗽,血痰和呼吸困难。
疟疾(Plague)
疟疾并不是什么新型传染病。最早关于疟疾的记载出现在4000年前,当时的希腊人就记述了疟疾的破坏性影响。最早关于蚊子传染疾病的说法出现于古印度和中国的医书上。即使是现在,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很多疾病跟蚊子有关。
疟疾一般是由蚊子和人类身体上的虐原虫微生物引起的。当受感染的蚊子停留在人类皮肤上开始吸血时,疟原虫微生物就会进入人体。一旦进入血液,就会在血红细胞内生长并最终摧毁红细胞。症状有轻有重,典型症状是发烧。发冷,出汗,头痛和肌肉痛。想了解更多信息,请查看疟疾的发病原理。
古时候疟疾传播的情况现在已难以考证。但是我们仍然能在一些疟疾肆虐的地区看到它惊人的破坏力。1906年,美国政府招募了26000名工人建造巴拿马运河。其中的21000人后来因为疟疾住进医院。
战时的士兵受疟疾的伤害最大。据报道,仅美国南北战争中就有1316000人感染疟疾,其中约一万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士兵饱受疟疾之苦,长达三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非洲和南太平洋的驻军中有60000人死于疟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试图清除疟疾病。他们首先使用了现在已经禁用的滴滴涕(DDT)进行大规模杀蚊,然后全民预防蚊虫滋生。在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宣称疟疾已经在美国绝迹后,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根除疟疾。但是,随着抗药性疟疾及蚊虫的出现,花费了巨大人力和财力的消灭疟疾行动被迫搁浅。
如今,疟疾仍然还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肆虐。特别是在没有推行世界卫生组织清除疟疾行动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每年都有将近3亿5千万到5亿人口感染疟疾,多达一百万人因此而死去。即使在美国,尽管之前进行过大清除,每年也有超过1000个病例,还有少数人死亡。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简称TB)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肺结核就存在于世了。古代小说详细记载了肺结核患者死亡的过程。人们甚至在在古埃及的木乃伊中发现了肺结核病菌存在的DNA证据。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在人群中依靠空气传播。感染者呼吸时细菌随之而出,然后再进入其他人体内。病菌一般直接攻击肺部,导致患者胸部疼痛、体弱无力、体重下降、发烧、夜间盗汗和血痰。有时也会影响到大脑,肾脏或者脊柱。
从17世纪开始,肺结核就在欧洲大陆流行了将近200年,感染者中近1/7死去。肺结核在美洲殖民地更是常见。即使是在19世纪晚期,美国每年死亡人口中仍有1/10是因肺结核而死。
1944年,医学界发明了抗生素来治疗肺结核,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经历了5000年的折磨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摆脱这种被古埃及人称为“死亡之病”的传染病了。
虽然有现代治疗手段的帮助,但如今每年还有将近800万人感染肺结核,而其中200万人死去。
由于预防和治疗手段失效,全球性贫困状况,以及抗药性结核病菌的出现,这种疾病在上世纪90年代卷土重来。此外,艾滋病病人因为身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所以更容易感染肺结核。随着艾滋病的传播,肺结核也开始死灰复燃。
霍乱(cholera)
古代印度已经有霍乱病例存在,但直到19世纪,世界其他地区才出现了类似的病例。在19世纪,商人在各地进行贸易时,霍乱病毒随着他们进入了中国、日本、北非、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城市。六次大规模霍乱爆发,夺取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霍乱是由一种叫做霍乱弧菌的肠内杆菌引起的。轻度感染病例十分常见。5%的感染者有可能会严重呕吐、腹泻和腿抽筋,甚至严重脱水和休克。大多数人的免疫系统都能抵抗住霍乱,前提是您能熬过长时间的脱水状态。直接接触患者通常会感染病毒,但是霍乱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
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期间,霍乱病毒被贸易商们带到了欧洲那些拥挤和肮脏的商业城市。医生们把霍乱流行的原因归咎于严重的空气污染,他们倡导清洁的生活环境和增加污水处理系统。这对霍乱的流行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虽然医学界最终认定霍乱并非由空气传播,而是受污染的水源引起,但是霍乱病例的确因城市清洁计划大大减少了。
在上个世纪,人们始终认为霍乱不过是18世纪的陈年旧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改善,霍乱病毒早被根除。然后,就1961年,一种新型霍乱在印度尼西亚爆发,并最终蔓延到全世界。这场流行性霍乱一直持续到今日。1991年,30万人感染了新型霍乱,4000人被夺去生命。
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简称(AIDS)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艾滋病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从1981年至今,大约2500万人因此丧生。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3320万人是HIV携带者,仅2007年就有210万艾滋病患者死去[资料来源:Avert]。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引起的。这种病毒通过人体的血液、精液和其他体液进行传播,直接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被破坏的人对各种病菌都没有抵抗力,也称为机会性感染(Ols)。如果人体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HIV就变成了艾滋病。
科学家怀疑艾滋病毒是20世纪中期由猴子和类人猿传染给人类的。20世纪70年代,非洲人口急剧增长,战争,贫穷和失业困扰着非洲各国。卖淫和吸毒泛滥,艾滋病毒也通过不安全性交和污染的针头得以传播。即使在医院,针头的重复使用和不安全的输血也给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很快,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大规模肆虐,很多贫穷国家的劳动力因此而死去,成千上万的儿童成为孤儿。
虽然有些药物可以抑制艾滋病携带者发展为艾滋病患者,但目前尚无药物能够完全根治这种疾病。很多团体和组织都在开展艾滋病预防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正如上文所说,艾滋病病毒一般通过不安全性交和重复使用的输液针头传播。因此医药部门一直在号召使用避孕套和一次性针头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若想了解更多有关艾滋病的信息,请查看什么是艾滋病(AIDS)。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了解一种更为严重的传染病——黄热病,它曾经打败了拿破仑的大军。
黄热病(Yellow Fever)
当欧洲殖民者把大批非洲奴隶运往美洲的时候,很多新型传染病也被带了过去,其中就有黄热病。黄热病,又称“黄杰克”,在殖民地地区广泛传播,大批农场因此消失,一些主要城市也受到毁灭性影响。
1803年,拿破仑派遣33000人前往北美洲的法国领地去镇压当地起义,军队登陆后不久,29000人就感染黄热病死亡。巨大的损失迫使拿破仑放弃了那块领土。随后,法国把这块领土卖给了美国。这就是史书记载的路易斯安那州事件。
黄热病和疟疾类似,都是通过蚊虫进行传播。典型症状有:发烧、发热、头疼、肌肉疼痛、背痛和呕吐。严重感染时会导致出血,休克、肾和肝功能衰竭,有致命的危险。肝功能衰竭会导致黄疸病或者皮肤发黄,这就是它被称作“黄热病”的原因。
尽管开展了接种疫苗、改善生活环境和大规模清除蚊虫等活动,黄热病现在依然在非洲和南美洲肆虐。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了解到士兵在战场上不仅仅要躲避子弹,还要防止流行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scrubtyphus)
很多人挤在一起,环境肮脏,每个人都不停地用手抓身上的虱子。自古以来,露宿战场的士兵不仅要时刻防备敌人,还必须面对寄生虫和病菌的威胁。一种名叫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微小病菌曾经导致了世界著名的瘟疫大爆发,那就是伤寒病。
由于它经常在驻军里爆发,又被称为“露营热”或者“战争伤寒”。在欧洲30年战争期间,斑疹伤寒、瘟疫和饥饿夺走了1000万的生命。有时候,斑疹伤寒的爆发会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资料来源:Conlon]。
1489年,在西班牙军队围攻摩尔人的大本营格兰纳达时,一场斑疹伤寒爆发了,西班牙军队由25000人骤减为8000人[资料来源:Conlon]。由于斑疹伤寒的破坏,西班牙人只能等待下个世纪,才能把摩尔人驱逐出西班牙。一战中也有类似事件,伤寒使数百万的俄罗斯、波兰和罗马尼亚士兵死去。
斑疹伤寒的典型症状包括:头痛、食欲不振、疲倦和体温急剧上升,并迅速转为发烧,同时伴随着发冷和恶心。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伤寒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斑点坏疽、肺炎和肾功能衰竭,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导致精神错乱,昏迷和心力衰竭。
如今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斑疹伤寒逐渐减少。二次大战中斑疹伤寒疫苗的使用和DDT灭蚊行动的开展,使得斑疹伤寒在发达国家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斑疹伤寒仍然没有得到消除。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看到随着卫生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因病瘫痪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
脊髓灰质炎(polio)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研究人员推测这种疾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上千年,导致成千上万的儿童瘫痪或死亡。在1952年,仅美国就有约58000个脊髓灰质炎病例,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瘫痪。在这些病例中,更有超过3000人死亡。
这种疾病是由破坏人体神经系统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引起。它会通过粪便传播,经由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扩散。初期症状包括发烧、疲劳、头痛、呕吐、身体僵硬和四肢疼痛。大约每200个感染者中,就会有一人瘫痪[资料来源:WHO]。虽然麻痹症状主要集中在腿部,但有时也会蔓延至呼吸系统的肌肉组织,从而导致患者死亡。
脊髓灰质炎患者大多是儿童,所以也被称为小儿麻痹症,但成人同样会感染此症。这主要取决于患者头一次接触病毒,也就是初次感染的时候年龄多大。在青少年时期,人体免疫系统对脊髓灰质炎的抵抗力更强。所以说,初次感染时患者年纪越大,瘫痪或死亡的危险性就越大。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早在人类世界中传播了千百年。如果在幼年时期接触过脊髓灰质炎病菌,人体自身抵抗力就会相应提高。但到了十八世纪,我们的医疗手段得到长足发展。这限制了疾病传播,同时降低了人们在幼年时期接触病菌的机会。结果越来越多的患者要到年长一些时,才会接触到脊髓灰质炎病菌,因此在发达国家,脊髓灰质炎导致瘫痪的比例直线上升。
目前还没有针对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医学界研制出了完美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从那以后,这种疾病在发达国家基本得到控制,只有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才会出现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性大爆发。人类是这种病菌的唯一携带者,而广谱疫苗几乎可以保证让脊髓灰质炎从此绝迹。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全球脊髓灰质炎根除计划,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Ⅶ 为什么献血、卖血会感染爱滋病
献血的人本身患有艾滋病,这个人献出的血中含有艾滋病病毒,经输血进入健康的人的体内,输血人也会感染艾滋病,而为艾滋病患者抽血使用的针头,如经再次使用,会传染至下一个献血人的体内。
通过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是最早的艾滋病病例之一。前面已经谈到在最初阶段用四个“H”代表艾滋病的特点,其中一个“H”就是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的血友病病人。美国1985年4月累计艾滋病病人226例中因输血和使用凝血因子的血友病人199人,占2.16%。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各地发现。西欧21国1985年9月报告艾滋病1,573例,因输血或使用凝血因子而感染的血友病人88人,占6.8%。发展中国家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比率甚至更高。1992年非洲因输血所致艾滋病病例约占全部病例10%。我国在北京、上海、廊坊、承德等地,相继发现输血者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或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病例。在某些国家甚至构成轰动一时的丑闻。
法国:1985年法国全国输血中心主任加雷塔等将明知带有病毒的血液输给1200名输血病人,造成一些人死亡,加雷塔本人被判刑4年,罚款10万美元,卫生部部长也因此辞职。
日本:1978年日本厚生省批准从美国进口血液制剂后,各大制药公司一哄而上,日本血液制剂的进口量直线上升。据统计,仅1979-1983年日本进口血液量就增长了4倍。目前,日本的血液制剂90%靠进口,年消耗约占世界血液制剂总量的三分之一。日本负责从国外进口血液制剂业务的是以日本“绿十字”为首的五大制药公司,其中“绿十字”占进口总量的60%,并从这种买卖中,赚取了巨额利润。早在1982年,绿十字公司总部就接到报告说,该公司设在美国的26个采血站中有2个因发现艾滋病病毒而被迫关闭,但公司负责人对此不以为然。结果使日本约4,000多名血友病患者中,1,800人因输入血液制剂染上艾滋病病毒,其中近400人因患艾滋病而丧生。绿十字公司的创立者为内藤良一,原是 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石井田郎手下一名得力干将。他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溜到美国偷回了真空干燥技术,为日本制造装填细菌用的陶瓷炸弹提供了技术保障。当年 731部队就是利用内藤偷来的技术在哈尔滨进行多种细菌炸弹试验的。石井和他受到美国的包庇,得以保留下来。1950年内藤在绿十字的前身日本血液银行成立时,在公司曾担任专务、副社长、社长,直至董事长。1989年起,大阪和东京两地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受害者相继向法院提出起诉,但诉讼一拖再拖。原因是厚生省在1983年就已充分认识到这种血液制剂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但却没有采取任何中止使用的措施,1983年后绿十字公司的负责人中有6人是从厚生省药务局退下来的局级干部,当时的公司社长松下廉藏就是从厚生省调入的,是内藤的心腹。除局级干部外,从厚生省调到绿十字公司的一般业务骨干亦占公司职员总数的10%。日本舆论界说:“绿十字公司早已变成厚生省药务局的一个分部了。”内藤还和日本原帝京大学副校长安部英关系密切。安部英作为日本血液凝固学方面的权威,对制订日本血液制剂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1983年安部英担任厚生省设立的艾滋病研究小组组长,掩盖了血液制剂受到严重污染的真相。经过5年的斗争,东京、大阪两地地方法院分别作出判决,国家和出售血液制剂的五大制药公司向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受害者谢罪,赔偿每一位受害者4,500万日元,并负责解决受害者的治疗问题。以现任厚生省大臣为首的政府代表以及相关的五大制药公司负责人先后跪倒在受害者及其家属面前,表示忏悔和请罪。(《光明日报》,1996年3月23日,第6版)
印度:孟买血液中心在1992-1994年提供污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供给至少10家市医院,中心职员还在黑市出售污染血液,该中心30%的血液来自专业供血员,许多人有艾滋病病毒,该中心现已被印度红十字会关闭。(HIV/AIDS Legal Link, 1995,no.3, p.28)
我们有理由问:我国是否也有这种对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输血血液漫不经心的血站?鉴于我国在医院接受输血的病人,通过输血感染各种类型的肝炎的比率相当高,卫生部门应该尽快将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病毒、保证安全供血作为最紧急的任务来完成。
然而,即使卫生部门作了很大努力,也难以保证输血的绝对安全,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美国:1986年报告有1,200名接受输血者和500名血友病患者因输血或凝血制剂而感染艾滋病,占全部艾滋病病例的3、5%。突然间,所有人都有了通过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当1983年第一个因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病例登记在案时,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国血库协会都不愿意承认艾滋病可通过血液传染。1985年才有抗体检测,但美国卫生部于1983年3月要求血液中心开始对供血者的高危生活方式进行预筛。供血前的筛查基于关于艾滋病的医学的流行病知识,要求供血者阅读教育材料,对特殊的生活方式问题作出回答。这些努力成功地减少了高危供血。1982年旧金山供血者中的艾滋病病毒现患率为1.1%,1983和1985年间减少了90%。全国首次供血者中的现患率为0.0155%,为美国全国人口现患率0.4%的4%。发明抗体检测后,接受一个单位的艾滋病病毒阳性血的危险从1/153,000单位降到1990年的1/210,000分之一,1994年为400,000分之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随着输血单位量的增加,个人危险也增加,几乎100%接受艾滋病病毒阳性血都感染艾滋病病毒,并发展为艾滋病。
医学界早就知道输血会带来危险。美国红十字会输血部估计,每10,000名接受者中患严重或致命的输血传染病有3人,约每年1,200人,患艾滋病的危险为1/400,000,相当于麻醉导致死亡的比率。然而,公众仍然关注输血的安全性。美国血库协会1993年进行的电话问卷调查发现,28%的人担心他们会通过供血而感染艾滋病,50%担心通过接受输血而感染,10%说非常可能发生。80-90%的人支持对故意供感染艾滋病的血的人刑罚处理;强制检测医务人员;强制检测医院病人;并要求将阳性结果报告给公共卫生当局。
1986年美国血库协会(代表2,370家独立的血液收集中心)建议在任何手术或输血前征得知情同意,并记录在案。因为许多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诉讼案都涉及未能获得知情同意。
在美国志愿血液收集和供给系统是一个20亿美元的市场。美国红十字会通过遍布全国的44个地区中心收集51%的全国血液供应。1990年这些中心获得了7.41亿美元的收益,140万免税的利润。各地违反联邦血液收集和加工标准的事件时有报告。美国血库协会成立于1947年,为抗衡美国红十字会,它为它们的非赢利成员制订了统一的标准,这些成员年收益为5-50万美元,免税利润为其5-10%。总统艾滋病流行委员会的最后报告指出:“某些地区血中心在减少使用输血治疗方面行动迟缓,因为它们的收入来自出卖血液。”
美国的血液是由800万志愿者供给的,为人口的5%。这些人重复输血,他们不断接受艾滋病检测。应该说他们的供血是比较安全的。即使如此,人们仍在考虑种种替代办法。
自体输血:血从病人取出,又回输到该病人。这种办法已经采用了几十年,但只用于罕见血型的人。对大多数病人来说,这是最安全的输血办法。虽然美国红十字会和其他血液收集中心不鼓励自体输血,但它仍然迅速增长。1992年红十字会收集了212,000份自体供血,为上一年的150%。10年前预先供血占全部供血的1%,现为5%。估计自体供血的最大利用潜力为10-15%。自体输血一个缺点是,收集、加工和供给血都需附加费用。血液中心加工一单元的志愿者供血的费用约为150美元,加工和处理自体血(包括运输、追踪和贮存)每单元再增加约50美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用自体血代替社区志愿输血是得不偿失(1995)。
围手术技术:手术前后回收和输回病人的血。术前从病人收集血,将血液稀释。用含盐溶液将血量人工增加,术后输入。手术间失去的血也可回收、净化,术后回输给病人。70年代中开始采用的回收机,最近才有需求,它从手术台吸走血,净化和过滤后再输入。回收血的设备市场估计为每年1亿美元,十年后可达3.5亿美元。
不输血。在手术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它是一种激素,具有增加身体产生红细胞的能力。这需要医生对术后较低血细胞比容水平(以前是输血的适应征)采取容忍态度。
自体输血和接受术后较低血细胞比容水平使60-70%的病人不接受除自身血以外的血。以前每个病人要输2.5单位的血。
MANTRA(Mandatory Notification of Transfusion Alternatives)立法。尽管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病例急剧下降,全国血液供给的安全性提高,以及努力寻找同源血源的其他办法,美国人仍然害怕通过输血感染艾滋病。许多州开始立法努力,要求明确警告血液安全问题和引导病人采用其他血源。许多法案要求制订新的知情同意文件和使公共卫生部门参与实施新的管制输血规划。这些法案要求医生在术前向病人提出有关他们输血选择及其正反面的建议。1989年加利福尼亚州颁布第一个MANTRA法案--保罗犯识鞯难
Ⅷ 输血三查八对是什么
三查八对是医疗专业用语,三查指的是备药时与备药后查,发药、注射、处置前查,发药、注射、处置后查,八对指的是姓名、床号、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品有效期。
输血的历史:最早的输血是在1667年,一个法国贵族将280ml的小牛血输给了一个精神失常的流浪汉,企图治疗他的精神问题。
这位倒霉的患者在经历了严重的免疫反应、在鬼门关徘徊数次之后,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平静,因而输血疗法被一些有创新想法的医生所接受。
(8)法国输血感染扩展阅读:
输血的注意事项
1、在输血的24小时之内不能喝酒,并在献血的前一晚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献血之后出现头晕的现象。
2、女性朋友如果要输血,月经前后三天都不适合献血,这样对自身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3、输血之后要24小时之内不能让针口部位沾水,不免引起感染。
4、输血之后一定不要做剧烈运动,可在家安心静养,可适量吃些新鲜的蔬果与牛奶,为身体补充营养。
Ⅸ 求如何患白血病以及其症状
1白血病基本病因及简单预防
来源:中华血液病网 时间:2005-12-27 9:03:01
部分患者的发病与误服药物有关,如最常见的感冒后服用安乃近:银屑病服用乙双吗琳;还有的与职业有关,如与化学物质苯及合苯的物质接触过多等。另据报道,染发剂也可引起白血病。从发病地区来看,石油、化学工业发达的地方,患病人附有增多趋势。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该病的发病率仍有可能不断上升。当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较低,免疫力下降时,受到了外界致病因索的影响最易发病。
其预防措施如下:感冒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银屑病忠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经常检验血象,以做到安全用药,以上病症最好采用自然疗法及中医治疗。对从事化工、经常接触农药或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的人员,应做好防护,并定期查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另推荐一种中药材姜石,多年前,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将此药放入井中或以此泡茶饮用,对预防白血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药有止血消炎、利痰杀菌,破坏癌细胞之功效,并可降低水中亚硝胺含量,消灭细菌和真菌毒索。此外,内因预防亦不可忽视,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生髓,髓通于脑。补肾强身即相当于增强免疫力。常用药物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另外,可多掌握一些健身的方法;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免疫力。
2白血病是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恶性病变。得了这种病的病人,他们的血液里骨髓里以及各组织器官里都存在着大量形态异常的白血病细胞,这种细胞不断增生,病人就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因为白细胞类型的不一样,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按白细胞发育成熟的程度区分,可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白血病,病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几乎都是很不成熟的、幼稚的,以粒细胞为例,大多为原性粒和早幼粒细胞,晚幼粒等细胞为主。在这里应说明,慢性白血病不是从急性白血病衍变而来的。如按白细胞的不同类型来区分,可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巨核细胞型白血病,有时也可由两种细胞混合而成,如粒一单细胞性白血病。
1.什么叫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特点是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肿瘤性增生,可浸润体内各器官、组织,使各个脏器的功能受损,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和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等。骨髓及外周血中可出现幼稚细胞。
2. 白血病为什么称为"血癌"?
白血病具有与其他恶性癌瘤的共同特点。即:
(1) 白血病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生;
(2)白血病细胞也可像其他恶性肿瘤细胞一样,无阻拦地侵犯人体的各种脏器,影响脏器功能,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3)白血病也可以表现为局部浸润,如肿瘤一样形成肿块。如皮肤浸润结节及儿童常见的眼窝部绿色瘤等。故一般人常将白血病称为"血癌"。
3.为什么会得白血病?
原因尚不清楚。由于放射线、电离辐射、病毒、化学物质(包括毒物及药品),加上个体可能存在的遗传或免疫机能缺陷等,可使造血细胞发生恶变,恶变后的细胞由于存在分化和成熟方面的缺陷,同时又保持有分裂增殖的能力。故使此类恶变细胞(白血病细胞)可以不断地在体内增殖积聚,由造血组织漫布到血液和全身多种脏器,出现有关的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4.白血病会传染吗?
白血病不是传染病。尽管目前关于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有关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学说也颇多,尚无由于与白血病患者密切接触而传染上白血病的。虽然有研究发现,某些病毒感染,如嗜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型(H丁LV-1)可诱发某些丁细胞白血病,主要系这类病毒本身听含的逆转录DNA引起患者基因突变所致,虽然是由于感染这类病毒后引起发病,但主要还有这类患者的内在因素存在。另外,也曾有报道,在某些家庭中,先后数位家族成员患同一类型白血病,但这并非由于相互间传染所致,主要系这类家族成员中共有的某些遗传性缺陷。若是白血病会传染的话,那与白血病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势必该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了,可实际工作中,并未见因此医护人员中有白血病的患病。
5.白血病会遗传吗?
应该说并非所有的白血病都有遗传倾向性,但临床上确见到某些白血病在某一人种(如白种人)、某些遗传性缺陷(如Ih,wn氏综合征)和某些家族性疾病(如Fzlnco山贫血)中较容易发生。同卵双生中,若一人患急性白血病,则另一人患急性白血病的机率(25%)显著高于普通人(5/10万)。以上均提示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对白血病发病产生影响。
6.哪些人容易患白血病?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目前关于白血病的病因研究显示,某个体是否发生白血病可能取决于内因、外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有关研究,具有以下情况者,其白血病的发生率可能高于普通人,即所?quot;高危"人群:
(1)曾因某些特殊需要或意外事故而受到电离辐射者,如肿瘤或其他患者进行X线或丫射线照射或32P治疗后、受原子弹爆炸等核辐射的幸存者。
(2)长期或慢性接触某些化学试剂或药物者,如苯及其衍生物、某些抗肿瘤药物如烷化剂等或某些免疫抑制剂,乙双吗啉等。
(3)曾受某种逆转录RNA病毒(如HTLV-I型病毒)感染者。
(4)具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者,如Down氏综合征、Fanconi贫血、Bloom综合征患者。
白血病临床方面的特点主要是由于正常造血细胞生长受抑制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器官所致。由于白血病细胞对骨 髓的浸润或抑制,致使正常的造血功能受阻,临床可表现有:
(1)因成熟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具体可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
(2)因正常成熟白细胞(主要是粒细胞)减少,出现抗感染能力下降,反复出现发热或感染征象。
(3)因成熟血小板减少,出现皮肤粘膜区自发出血倾向。如鼻粘膜、齿龈区自发性渗血;拔牙或其他创伤后伤口出血不易止;皮肤出现瘀斑、出血点等;女性患者月经出现增多、经期延长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如黑便、便血及有眼底或颅内出血等。
(4)器官浸润:依据受累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可有肝(或脾、淋巴结)肿大;齿龈增生;胸骨压痛;少数患者出现睾丸肿大、皮肤或皮下结节;若神经系统受累,还可表现有头痛、呕吐、视力改变等。
7.白血病患者发热是否一定是有感染存在?
白血病患者的发热不一定都是由于感染所致,白血病本身也可引起发热。白血病患者,尤其是白血病细胞增多的患者,由于血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异常,核酸代谢异常旺盛,释放的能量亦较多,患者常会表现发热。这种发热只能通过化疗后白血病的缓解而控制。但是,总的说来,白血病患者的发热大多数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即使暂时找不到明确的感染灶,也应该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8.白血病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哪些?
白血病患者合并的感染部位较多,常见的有:
(1)口腔 最为常见。包括齿龈、颊粘膜、软腭部。表现为溃疡或糜烂、出血,严重的可有软组织感染引起的蜂窝组织炎。
(2) 鼻腔 鼻粘膜出血、糜烂,严重时可致鼻中隔穿孔等。
(3)呼吸道 包括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感染。患者常有咳嗽、咳痰、胸痛及憋气等症状。
(4)肛周 在有痔疮、肛裂或大便不通畅的患者中容易发生。常表现局部疼痛、红肿、糜烂及软组织蜂窝组织炎感染。
(5)泌尿道 女性相对多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或血尿。
(6)皮肤 局部出现脓疖、溃烂等。
9.白血病患者为何会有贫血?
白血病患者同时有贫血的原因是:
(1) 红细胞的生成减少。这是因为由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大量增殖,使红细胞系的增殖受到抑制;
(2)红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亦受到白血病的干扰,红细胞的寿命是缩短的;
(3)白血病患者常伴出血,进一步加重了贫血。当然,在化疗后,化学药物对红细胞的损伤也会加重贫血。
10.白血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血?
白血病患者容易出血的机制较为复杂,其原因大致为:
(1) 白血病时,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2) 凝血因子的破坏和凝血机制障碍;
(3) 由于白血病细胞在血管内的堆积和血管壁的损坏,容易发生出血。
11.白血病患者常见的出血部位有哪些?
白血病患者的出血部位甚为广泛,几乎人体所有的部位都可以发生出血,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较常见的出血部位是:
(1)皮肤 表现为瘀点、瘀斑或大片的紫癜,甚至为血肿。在静脉穿刺处或外伤后更甚;
(2)口腔 齿龈出血及口腔粘膜。轻者于刷牙后、吃硬质食物后出血,严重时,无任何诱因即可出血不止,甚或出现血疱、血肿;
(3)鼻腔 于碰伤后或无诱因时出血;
(4)其他 眼球结膜、胃肠道、泌尿生殖系(女性患者出现阴道出血)和脑出血。
12.白血病患者的骨疼、关节疼或胸骨压痛是如何引起的?
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腔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增生,导致骨髓腔内的压力增加,此外,骨膜及关节腔受白血病细胞浸润时,亦会侵犯骨膜神经及造成关节腔压力增加和骨质破坏引起疼痛。
13.得了白血病怎么办?
一个人一旦被怀疑或被告知患了某一类型白血病,千万要保持镇静。尽管白血病属于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但医学发展至今,此恶性病已非绝症。此时应与医生合作,积极配合治疗。轻易放弃生命或有病乱投医,迷信什么"偏方"而耽误治疗均是不可取的。
14.白血病患者要忌口吗?
在饮食方面,应该说没有什么食物是白血病患者不能食用的。只是为了避免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白血病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变质食品。新鲜水果必须洗净、削皮后再食用。
(2)尽量避免食用坚硬或油炸食品,如鱼肉制品应尽量去骨、刺,以防进食中硬物刺破口腔膜,致口腔溃疡甚或继发局部感染。
(3)注意膳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尽可能进食新鲜蔬菜。对大便习惯不好,或病前有习惯性便秘者,尤应注意补充富含纤维素食品。尽可能保持每日排便通畅,以防便秘致痔疮加重或诱发肛裂,增加局部感染的机会。
15.血型与白血病有关系吗?
血型是依人体红细胞表面存在的特殊抗原物质而决定的,至今国内外未发现哪一种血型与白血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16.白血病单纯是白细胞有病吗?
白血病并非单纯是白细胞的疾病,因为在造血系统的诸系列(红系、粒系,单核系、淋巴系、巨核系等)中,除白细胞系列(粒、单核、淋巴系)可发生白血病外,其他非白细胞系列(巨核系、红系)也可发生白血病。此外,无论哪一系列的白血病,除去本系列中某一阶段细胞发生急性、肿瘤性增殖外,由于肿瘤细胞对正常造血组织的影响,还同时表现有其他正常系列细胞的生长受抑。故此,任何系列的白血病,最终临床上都将表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红细胞减少)、出血(血小板减少)及易感染(白细胞数量及质量异常)现象。
17.输血会传染上白血病吗?
输血虽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引起某些传染病(血源性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疟疾等)的传播,但至今国内外尚无因输血而引致白血病的报道。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除外某些人由于输入了受某些特殊病毒,如嗜人类T淋巴细胞-I型病毒(HTLV-I型病)污染的血制品后,由于病毒所含的逆转录RNA在宿主T淋巴细胞内转变为原病毒m帆,并进一步整合到宿主T细胞的DNA链中,通过激活细胞自身的癌基因,最终导致T细胞呈恶性增殖,进而发展为白血病。这些人往往有其内在的因素。
18.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吗?
白血病虽然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但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使白血病成为可治的病。通过积极的化疗、放疗、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生物反应调节剂应用等联合治疗手段,已能使半数以上的患者达到延长生存期。少数患者还能得到痊愈。
19.我国白血病的发病情况如何?
我国白血病患者约为3-4人/10万人口,男性多于女性。各城区的发病情况不一。急性白血病中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次之,且多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于成年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多见于老年人。
20.急慢性白血病是如何区分的?
急慢性白血病的区分除发病的急缓外,还主要依据:
(1)预期寿命或自然进程 未经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平均不到1年,而慢性白血病的预期寿命则平均为1-3年;
(2)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 急性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主要的白血病细胞为原始(淋巴系、粒系或单核系)细胞,而慢性白血病的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成熟的和幼稚阶段的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1.急性与慢性白血病会互相转化吗?
白血病的急慢性概念与其他疾病的急慢性概念(诸如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白血病的急慢性之分,除去疾病起病的急缓、发展之快慢、自然病程之长短的区别外,关键在于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急性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中主要的白血病细胞为原始细胞。慢性白血病的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较成熟和幼稚阶段的粒细胞或类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经治疗后,虽带病生存了数月或数年,本质上仍为急性白血病而非慢性白血病。但是,部分慢性白血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在病理的某一阶段中,血象及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数明显增多,发生向急性白血病的转变,即慢粒急变或称慢粒原始细胞危象。
22.类白血病与白血病如何区分?
机体对某些疾病或外界刺激发生反应,可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多,同时可出现幼稚细胞,这种现象称为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与白血病之不同在于:类白血病的白细胞变化不带有肿瘤特性,且存在一定的疾病诱因,当诱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即消失,故其变化系一时性的,据此不难与白血病鉴别。但在个别病例,除白细胞有明显变化外,骨髓象显示是原粒和早幼粒细胞比例增加,酷似急性白血病。类白血病时,红细胞、血小板不应受影响;进一步还可采用细胞免疫分型及染色体分析等手段与白血病相鉴别。
23.白血病与败血症是一回事吗?
白血病与败血症在临床上均可有相似的表现,如贫血、发热、皮肤紫癜、肝脾肿大、血象中白细胞异常增高并可出现幼稚细胞等,但两者本质上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类疾病。前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性疾病,而后者则系某一细菌感染。
进入血循环后引起的全身感染现象。白血病患者可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因继发严重感染而发生败血症。败血症则绝不会转化为白血病。
24.什么叫白血病前期?
白血病前期(白前)是指在白血病出现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难以确定性质的血液学异常,系在白血病发生后做出的回顾性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有相当一部分MDS-RAEB及MDS-RAEB-t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转化为白血病,这些患者的MDS-RAEB期和MDS-RAEB-t期就称为白前。白前主要的临床特点有:患者临床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且虽经多种治疗贫血难以改善;部分患者还可同时表现有发热或出血等异常;血常规化验可见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细胞减少,可见有巨大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现象;骨髓中三系血细胞或任两系血细胞表现有病态造血,其中原始细胞比例可增高,但尚未达白血病标准。
25.什么叫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
1976年法国(Franch)、美国(AInerican)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血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订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简称"FAB"分型。据此标准,可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成M1-M7共七个亚型,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可依此标准分成L1-L3三型。这种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
25.什么叫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
1976年法国(Franch)、美国(AInerican)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血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订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简称"FAB"分型。据此标准,可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成M1-M7共七个亚型,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则可依此标准分成L1-L3三型。这种分型法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
26.急性白血病MIC分型是什么意思?与FAB分型相比有何优越性?
MIC是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和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C)三字的缩写。急性白血病的MIC分型,顾名思义是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特点,对白血病作出的分型诊断。采用MIC分型则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FAB分型单纯用形态学分型之不足。除形态学特点外,MIC尚依据白血病细胞表面所携带或表达的系列特异性抗原(如:髓系抗原,T、B或非T、非B淋巴系抗原),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测定标记,提高对白血病分型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同时,还采用了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他细胞遗传学方法来检测白血病患者是否存在染色体方面的异常,可对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7. 急性白血病共分几型?
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ANLL)两大类。根 据1985年修订的FAB分型标准,ANLL共分M1-M7等7型,他们分别是:
M1:未分化的原粒细胞白血病;
M2:部分分化的原粒细胞白血病;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LL根据FAB形态学特点,则相应分为L1、L2、L3共3型。
L1型:原始淋巴细胞有均匀的圆形核、胞浆少;
L2型:原始淋巴细胞变化较大,核可能不规则,胞浆较L1多;
L3型:原始淋巴细胞有较细小的核染色质,胞浆为蓝色一深蓝色并有空泡形成。
另外根据免疫学特点,AI上可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大类,并进而再分成多种亚型。仅除L。1型急淋必然为B细胞型急淋外,急淋的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学分型间无明显相关。
28.如何诊断急性白血病?
诊断白血病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检查的结果,以骨髓中原始细?gt;30%作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标准。
2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为何?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急粒。它主要表现为粒系原始细胞的恶性增殖。它有两个亚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与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本病患者常突然起病,进展较快,临床常见感染和出血,并常因此致死。约10%病例进展缓慢,多为老年人,表现有乏力,面色苍白、虚弱等贫血症状为主,也可见到出血及感染。
3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白血病,为FAB分型的M3型。起病多急骤,迅速恶化,出血倾向明显,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外周血白细胞数常不增高,骨髓中早幼粒细胞>30%。这类白血病可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成熟分化或凋亡使之缓解。
31.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特点为何?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简称急粒单,ANUL-M5)。骨髓或(和)外周血中有粒和单核两系细胞,或是"急粒单"的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系形态特征。如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则原幼单和单核细胞应超过20%;如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则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应超过20%。
在临床上,"急粒单"(和"急?quot;一样)的表现有以下特点:
(1)齿龈增生、肿胀、出血、溃疡、坏死等较多见;
(2)鼻粘膜浸润、鼻塞、嗅觉减退、硬腭溃烂、咽喉水肿引起窒息等;
(3)皮肤白血病病损多见,可表现为弥散性斑丘疹,硬性结节,肿块,脓疱性、大疱性或剥脱性皮炎等;
(4) 肠壁浸润、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相对易见;
(5)肾功能衰竭、蛋白尿较多见,与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富含溶菌酶-易形成溶菌酶血症及溶菌酶尿有关;
(6)关节疼痛与肿胀相对多见;
(7)在治疗上,急粒单与急单的疗效较其他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差。
32.红血病与红白血病两者有何区别?
急性红血病表现以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的恶性增生为主,可见类巨幼变。临床上常误诊为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红白血病则表现为红、白(主要是粒)两系的恶性增生,最后可发展成为典型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一般认为红血病可以发展成红白血病,后者可再进一步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但临床上不是每个病例都有这样的转化过程,有的病例可能在未转化前就死于并发症,因而未能显示出病情发展的全过程。
3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什么出血表现较其他白血病重?
这七要是因为本病白血病细胞内有;大量异常颗粒,这些颗粒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及纤溶酶原的激活物质,随着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或化疗破坏后,促凝及纤溶活性物质大量释放人血,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进而引起全身明显的出血倾向。临床常见牙龈渗血、鼻衄、大片瘀斑,患者常因颅内出血而死亡。
34.什么是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它对临床有何帮助?
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相应的白细胞表面或细胞浆内的抗原,更细致地分析il:常和恶性细胞的系列来源,精确地了解被测白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从而有助于临床分型、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目前此技术已成为白血炳临床治疗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35.什么是绿色瘤?
绿色瘤也称原粒细胞瘤或粒细胞肉瘤,足C血病细胞聚集而形成的局部包块。由于此类细胞内含丰富的过氧化酶,致瘤块切面呈现绿色而得名。绿色瘤常见于小儿及青年急粒患者,男多于女。一般多侵袭骨膜、硬脑膜及韧带组织,最常见于眼眶,可引起不对称的突眼。其次也见于颢骨、鼻旁窦、肋骨、胸骨及骨盆。骨髓腔内、乳腺、肝、肾、胃肠、生殖腺(睾丸、卵巢)、肌肉等处也可被累及。此瘤块可先刁:白血病的典型血液学变化之前出现。
36.什么叫先天性白血病?
凡是在出生后至第四周内诊断的白血病称为先天性白血病。患者出生时皮肤表现最为常见,约50%的病例除紫癜外,常有0.2-0.3cm的白血病结节。肝脾肿大外,呼吸困难较为多见,细胞类型以非淋巴细胞型多于淋巴细胞型。多数患儿在诊断后数天至数月内死于呼吸衰竭。
37.什么是低增生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呈现有核细胞减少的骨髓象时,称为低增生性白血病。其主要特点有:多见于老年人;病情进展缓慢;白血病细胞浸润不明显,肝、脾一般不肿大;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未见或仅见少量原始细胞;骨髓象呈增生减低,原始细胞占30%以上。对此类白血病的治疗仍以联合化疗为主,但预后不佳。
38.何谓冒烟性白血病?
如果将急性白血病想象为熊熊燃烧着的大火,那将不难理解冒烟性白血病是--种具有引起大火燃烧潜在危险的一种隐袭性白血病疾病状态。本病突出的特点为有一段时期病情发展缓慢,历时数月甚至数年,血象亦示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骨髓象中原始细胞仅5%-30%。以后,随着病情演进,临床症状也趋向严重。目前已将此类白血病归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过多型(MDS-RAEB)及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过多的转化型(MDS-RAEB-t)。
39.什么是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细胞相对成熟的恶性血液病,自然病程较急性白血病长。根据其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类型,大致上分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类。后者尚包括某些少见类型白血病,如多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
40.什么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属骨髓增生性疾患,是一种由多能干细胞病变所致、以粒细胞系统无限制增生为特征的白血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90%本病患者可检测到Ph1染色体,其余10%患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查到相应基因结构的异常。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脾肿大明显为本病特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多为中幼粒细胞阶段以下之粒细胞;血小板早期不减少甚或增多。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多见,可有不同程度之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三期:
(1)慢性期 症状较轻,约为3-4年;
(2)加速期 出现较多症状及血液学改变,患者可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3)急变期 症状及血液学改变均似急性白血病。
4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诊断标准是什么?
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是:
(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不成熟粒细胞>10%,原始粒细胞<5%-10%;
(2)骨髓粒系细胞高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原始粒细胞<10%;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降低;
(4)Ph1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加速期诊断标准是:
(1)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10%一20%;
(2)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
(3)出现绿色瘤。
慢性粒细胞的急变期标准同急性白血病。
4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手段为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治疗手段包
Ⅹ 两个人要都不携带艾滋病毒,都健康,在一起还会感染上爱滋吗
艾滋病毒从哪里来?(1)
2003-12-04 09:14:17
刚刚过去的“世界艾滋病日”再次提醒我们,对于这一严重危害人类的流行病的相关知识,至今仍有进一步普及的必要。本书作者是德国著名的基因和病毒专家,他从艾滋病现象、逆转录病毒,谈到了人与动物交替感染的危险,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对艾滋病的警觉,也能使我们加深对“非典”等疾病的进一步思考。
不愉快的法美竞争
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存在着来历不明的病毒,全球化贸易所带来的一项事实是,受病毒感染的人能在一天之内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从艾滋病病毒开始流行的不到二十年时间里,全世界有四千多万人被感染,其中大约一千二百万人已经死亡,每天约有一万六千人新感染上艾滋病,其中90%的人来自发展中国家。
艾滋病最初是在纽约和旧金山两地差不多同时发现的。1981年,有两种现象引起了医生们的注意,一种是以前极少有的皮肤疹块越来越多,疹块就像齐波卡肉瘤,会像皮肤癌一样恶化;另一种现象是由卡氏肺囊菌引起的肺炎。有位叫卡里尼的博士于1914年发现了这种菌,可是医学界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注意到这种菌,现在突然间需要把旧的教科书翻出来求教,重温这种稀少的疾病。齐波卡肉瘤和卡氏肺囊菌肺炎两种病症都表明免疫系统的严重受损。过了若干时间以后,这种病症出现得太多,人们便给它起了一个专门名称,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
寻找病原体的工作在美国和法国科学家之间引起了一场不太愉快的竞争。巴黎名声卓著的巴斯德研究所内,以微生物学家吕克·蒙塔尼耶为首的研究小组,直到1982年夏天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因为那里的艾滋病病例比美国出现得晚。蒙塔尼耶的对手是美国人罗伯特·盖洛,他就职于美国贝塞斯达癌症研究所。盖洛在逆转录病毒学领域是一个老手,他对一种导致罕见血癌的人体逆转录病毒,即HTLV-1病毒(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作过研究。艾滋病不是癌症,所以开始时不能肯定是否同样也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但到1982年已经知道,免疫系统减弱会导致免疫系统内某一种细胞,即T辅助细胞数量的急剧下降。罗伯特·盖洛对这些细胞也同样作过研究,还发现了一种信使物质“白细胞生长素2”,这是类似于红细胞生长素一样的物质,作用是促进T细胞的生长。自从有了“白细胞生长素2”以后,在实验室里可以培育出任意数量的T细胞了,这一点对盖洛在探索艾滋病病毒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艾滋病病毒专门攻击T细胞,但不是将它杀死,而是使它变成癌细胞。盖洛作为一名这方面的专家,确实能力超群,他很快发现,受感染病人的血细胞剩余物内出现了一种具有逆转录病毒特征的活性酶,即所谓的逆转录酶,但他未能成功地培育出该病毒,也许是某种来自以前同癌症病毒打交道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想法让他止步不前,即认为逆转录病毒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宿主细胞直接杀死的病毒,而是通常让宿主细胞永远活下去的病毒。
盖洛的法国同行蒙塔尼耶似乎无拘无束,思想上没有条条框框,他毫不犹豫地给培养液内不断地添加未受感染的T细胞,直到几个月后获得了大批数量的病毒,且都具有当时所知道的艾滋病病毒的一切特征。他称这种病毒为LAV(淋巴腺病病毒)。因为艾滋病患者也发生淋巴腺肿胀,他当初的试验物质取自受感染病人的淋巴腺。蒙塔尼耶甚至还把一份病毒试样寄给了华盛顿的盖洛。事隔不多久,盖洛声称他也分离出了一种艾滋病病毒。后来发现,从华盛顿寄回巴黎的试样“与LAV病毒完全一致”,尽管这种情况非常不可能,因为艾滋病病毒显示出极大的多变性,即使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也时常能分离出许多种变体。
这场争论关系到声誉,也关系大量的金钱。这是因为谁掌握了病毒并且培育出这种病毒,那么他就能设计出一种证明它的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可以申请专利,还可以卖出去。具体的做法是:生产出针对纯种病毒的抗体,抗体是血液中的蛋白成分,能识别其他外来的蛋白成分,并与之结合。这样的抗体依靠免疫系统的特殊细胞产生,即所谓的B细胞。生产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具体做法之一,就是把病毒注入兔子体内,兔子尽管不会得病,但体内的B细胞能识别出病毒的外膜,于是生产出了抗体。类似的过程也会在人体遇到任何病毒感染时发生,但抗体的生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人体不能立即得到保护,而通常要经过几天,因此遇到那些杀伤性病毒则可能已经太迟了。兔子在注入艾滋病病毒以后过了几个星期,分离出相应的抗体,提纯后用于病毒试验。如果人体的血样中含有病毒,兔子身上获得的抗体就能识别出来,并互相结合,这样就产生了抗体和病毒组成的蛋白复合体,这种复合体通过生化手段很容易检证。若血样中不含病毒,那么抗体识别不到,也就不会出现复合体。
美国人设计测试方法的速度比发现病毒快得多。最后在法国和美国之间,为了解决专利权问题甚至惊动了总统,由双方总统里根和密特朗在最高层次上商定。诺贝尔奖金至今既没有发给盖洛,也没有发给蒙塔尼耶,可能就因为在发现艾滋病病毒方面出现了许多矛盾。
血浆引出的悲剧
法美竞争还有一个悲剧性的余波,那是与血浆的处理有关的。1983年春季,一位中年妇女患上了艾滋病,她在三年以前接受过输血,此外没有接触过任何可疑人员。这说明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浆传染。与德国不同的是,当时美国的献血者能获得很高的报酬,这样就导致了急于用钱的献血者数量高于出自爱心的献血者,其中不乏吸食毒品者。由于这类人通常使用未经消毒过的注射器,因此很有可能通过这种途径传播各类病原体,且不仅仅是艾滋病。在艾滋病流行的早期,没有测试该病毒的方法,于是采用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法,即把血浆作为怀疑对象进行巴氏消毒。这种方法并不简单,因为操作时不能破坏血浆中的重要成分,其中也包括对血友病患者十分重要的凝血因子。这种凝血因子今天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在细胞培养液中生产出来,所以因病毒而遭受污染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因技术的生产手段还没有出现,血友病患者要依赖含有这项因子的血制品,所担的风险是接受受病毒污染的产品。许多公司针对这个问题研究出一种巴氏消毒法,这就像处理鲜牛奶一样,通过短时间的加热把那些不稳定的病毒杀死,同时又不损害凝血因子的作用。整个步骤是一项左右为难的事,因为凝血因子也是蛋白,在加热过程中很容易被破坏。
巴氏消毒的预防措施可惜没有被到处采用,有的地方有了对艾滋病病毒的检测手段后就停用了。美国阿博特公司于1985年3月推出了一种可靠的检测方法,可悲的是,一开始这种方法在法国没有被批准使用。10个星期以后的1985年6月,即巴斯德研究所也开发出一种检测方法并推向市场以后,它才被批准使用。在这短短的时间段里,法国又有350位本不应该被感染者,也患上了艾滋病。
即使到了今天,输血仍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从感染病毒到可以被检查出来,可能要相隔几个星期。假如一位受感染者在这段时间里献了血,那么血浆就可能被污染,且无法可靠地检查出来。由于上述原因,以美国为例,每年还是有大约七十位艾滋病患者是通过输血渠道被感染上的。
黑猩猩马利林
各种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并非是一种新病毒,而是一种动物传染病。正如科学家们所说,这是从一种不发生任何症状的宿主动物转移到人类从而导致危险的病毒。1999年2月4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一篇名为《从黑猩猩到大流行》的文章,可能最终揭开了艾滋病病毒的来历。由于最早查出艾滋病病毒的血样于1959年来自非洲,所以据此推测艾滋病的源头出自非洲,更确切地说是非洲西部。另外还有其他的怀疑对象,其中包括别的猴子。
那么新的证据在哪里呢?来自一头黑猩猩,名叫马利林,这头黑猩猩于1959年在非洲的一处野生环境里被捕获,被当做小猴子送到美国,1985年生下一对双胞胎后自然死亡。人们于1985年在它的血液中找到了艾滋病病毒HIV-1的抗体,尽管该动物从未接受过人类血浆,也从未被用作艾滋病病毒的研究。另外马利林在年幼时就被送到美国,几乎不可能通过性交而受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一定是发生在野生环境或者来自它的母亲。人们在对马利林进行尸体解剖时取出了部分器官和血样,后来又想起这件事,经过详细分析后认定,猩猩马利林受到感染的病毒与人类受感染的HIV病毒实际上难以区分。这种病毒对黑猩猩毫无危险,但不知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一下子传给了人类。人类易受到这类病毒的感染,并且出现真正的大流行。这类疾病被称之为动物传染病,它可以出现在动物或人身上,可从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反过来)。
为什么动物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却没有生病?要回答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艾滋病流行的背景条件下极具重要意义。但这个问题并非通过对人工饲养的动物做试验就能回答,因为它们从未在野生环境里生活过,在这样的动物身上长达数千年的与病毒共存现象也许中断了。10年以前,野生黑猩猩数量估计还有20万头,如果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当今的猎食风将使它们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是病毒的携带者,而且病毒会传染给人类,此消息可能会对黑猩猩的猎食热降点温。
艾滋病已真正成了流行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一提的主要有非洲的急剧开发,快速便捷的旅游条件,非洲黑猩猩的捕猎,性开放以及静脉注射品现象的泛滥等。毫无疑问,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家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尽快研制出有效的药物,最好还有艾滋病的疫苗。
动物传染病现象突破动物种类而互相传染,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动物和人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动物界内部。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前几年发生在大象中间:1995年初夏,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动物园里一头16个月的亚洲象得了一种神秘的病后第五天就死了。通过尸检发现,该动物死于心率衰竭,在动脉的细胞内发现了疱疹病毒的踪迹———这一点就不同寻常了,因为以前从未发现疱疹病毒侵染这类细胞的。经过对其他亚洲象死因的仔细分析,发现另外六头于1983—1995年间死亡的大象也有类似的病症,但没有诊断出病毒性疾病。这种逆转录病毒是从哪儿来的呢?答案令人吃惊:来自它们的非洲同类。那些非洲象携带了该病毒,但并不出现任何症状,但在亚洲象体内却不行。在野生的环境里不会出问题,因为这两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大陆,决不会接触到一起。在动物园这样的人工饲养环境里,它们经常被关在一起,互相间就可以传染。
总之,要小心预防动物传染病,动物可能是病毒的传播者。人们应当对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那些与人类亲缘关系相近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