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会传染
㈠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充当介质。
如果在真空中,即使有物体振动,也没办法将这种振动的能量传递出去,因此也不会发出声音。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动,需要靠介质传播才能听到。发出声音的物体被称作“声源”,声源依靠自身的振动来产生声音。
声源振动会撞击和它接触的空气微粒,引起周围空气微粒振动。振动的空气微粒又引起周围的空气微粒振动,逐渐将这种振动能量传递下去。
于是空气微粒以声源为中心,疏密相间分布,并将这种疏密变化的振动传递到远方。当这种振动传递到我们的耳膜,我们就能听到声源发出的声音了。
(1)声音会传染扩展阅读:
基本特点
1、反射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因而产生了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声波在行进中遇到障碍物,无法穿越而返回原介质的现象,称为反射,这种声波反射现象也称为回音。有关声波的反射现象,早在1882年即被实验证明。
2、折射
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递,因速度不同而使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称为折射。例如 :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晚时,由于高空附近温度较高,声速较快,使得声波在行进时,会向下方偏折,因此位于寒山寺里的钟声,才会传到江面上的客船。
㈡ 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产生了声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这个介质可以是空气,水,固体。
当然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反抗平衡力有关,反抗平衡力就是当物质的某个分子偏离其平衡位置时,其周围的分子就要把它挤回到平衡位置上,而反抗平衡力越大,声音就传播的越快。
(2)声音会传染扩展阅读:
声音还会因外界物质的阻挡而发生折射,例如人面对群山呼喊,就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回声。另一个以折射为例:晚上的声音传播的要比白天远,是因为白天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上升的热空气,从而把声音快速折射到了空中;晚上冷空气下降,声音会沉着地表慢慢的传播,不容易发生折射。
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属性,频率的大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对应,而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声音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这种变换(或分解)的过程,称为傅立叶变换。
因此,一般的声音总是包含一定的频率范围。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到2万赫兹之间。高于这个范围的波动称为超声波,而低于这一范围的称为次声波。狗和蝙蝠等动物可以听得到高达16万赫兹的声音。鲸和大象则可以产生频率在15到35赫兹范围内的声音。
㈢ 声音能不能传播信息
可以呀,两个人之间的交谈,就是通过声音传播信息的过程呀.
㈣ 声音能在什么中传播
除了真空中都可以 因为声音是通过震动传播的 只有真空中无法传播震动
㈤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介质,包括空气、液体或固体传播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反抗平衡力有关,反抗平衡力就是当物质的某个分子偏离其平衡位置时,其周围的分子就要把它挤回到平衡位置上,而反抗平衡力越大,声音就传播的越快。
水的反抗平衡力要比空气的大,而铁的反抗平衡力又比水的大。声音的传播也与温度和阻力有关。声音还会因外界物质的阻挡而发生折射,例如人面对群山呼喊,就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回声。
(5)声音会传染扩展阅读
声音的特性
1、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由振幅和人离声源的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
2、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人耳听觉范围20~20000Hz。20Hz以下称为次声波,20000Hz以上称为超声波。
3、音色:又称音品,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声音因不同物体材料的特性而具有不同特性,音色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波形是把这个抽象直观的表现。音色不同,波形则不同。
㈥ 声音能在( ),( ),( )中传播
固体 液体 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