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实验意义
⑴ 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益处与害处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1.枯草杆菌使梨或苹果腐烂
2.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对于自然界中CO2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细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2.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1.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
2.豆科植物根瘤——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
3.动物胃肠中的某些细菌和该动物共生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在自然界中腐生着大量的细菌,它和其他腐生真菌联合起来,把动物、植物的死体和排泄物以及各种遗弃物分解为简单物质,直至变为水、二氧化碳、氨、硫化氢或其他无机盐类为止,它们不仅完成自然界物质循环作用,还供给植物和农作物肥料。
有益于农业的细菌很多。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氮化物,供给豆科植物营养;土壤中的固氮菌能给高等植物提供氮肥;磷细菌把磷酸钙、磷灰石、磷灰土分解为农作物容易吸收的养分;硅酸盐细菌能促进土壤中磷、钾转化为农作物可以吸收的物质。
细菌可用于工业方面。如利用细菌的发酵作用制造乳酸、丁酸、醋酸、丙酮等;此外,在造纸、制革、炼糖等方面以及浸剥麻纤维等也要利用细菌的活动。
在医药方面利用细菌也很多。如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肠膜状明串珠菌产生右旋葡萄糖酐,是很好的代用血浆;人们利用杀死的病原菌或处理后丧失毒力的活病原菌,制成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也利用细菌的活动,制取抗血清和抗生素。
但细菌的有害方面,也不容忽视,如痢疾,伤寒、鼠疫、霍乱、白喉、破伤风等病原菌,侵入人体,可以发生严重疾病,危害生命。家畜、家禽的传染病菌,如马炭疽菌、猪霍乱病、鸡霍乱病等,可致家畜、家禽死亡。腐生细菌能使肉类等食物腐败,人误食后会引起中毒。
⑵ 开展真菌葡聚糖(G试验)检验项目的作用是什么啊
真菌感染在院内非常常见,尤其由于临床使用抗生素对正常菌群的破坏、对于恶性肿瘤病人的放疗与化疗、艾滋病的流行、器官移植和免疫制剂的使用、人口老龄化等等,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危害极大。通常需要使用“海浪”牌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对其进行检测,以下情况均使用:免疫抑制性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体内留置导管;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海浪”牌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的使用,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⑶ 酵母菌接种培养实验的研究意义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生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含有较多蛋白质、B族维生素、核酸和矿物质,同时也能产生一些保健功能活性物。因酵母属于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易于培养,且生长迅速,被广泛用于现代生物学研究中。是遗传工程研究过程中常用的受体菌种。从自然界或商品中分离纯的酵母菌株,通常采用平板或斜面涂布划线法。这两种方法简单有效,是实验室分离纯化菌种常用到的方法。
在发酵过程中定时地取样测定,包括对菌体进行镜检、测定不同时期发酵液的菌体浓度、残留的还原糖等参数,动态地了解发酵过程中过程变量的变化,分析菌体生长、基质消耗、产物生成的速度,研究发酵动力学,为生产中优化培养条件提供数据依据。
⑷ 选择真菌的实验思路
萝卜暖男认为,
1、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要求;
2、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对象内;
3、三大变量的分析容和测控方法的确定;
4、精心策划实验方法;
5、确定实验顺序、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
6、正确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7、准确完整地表达实验设计全过程!--来自最靠谱的大学生兼职平台,萝卜兼职!!!
⑸ 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物质循环
⑹ 真菌的生活史在病害的传播中什么重要意义
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一般情况下,在生长季节中,有性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体,然后形成无性繁殖器官和无性孢子,有的真菌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无性孢子能够反复多次地产生,而且产生孢子数量大,持续时间长,是病害传播扩展的主要阶段,无性阶段一般是单倍体,典型的如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其无性孢子的反复侵染是夏季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当生长季节快要结束时,真菌则产生有性繁殖结构,进而产生双倍体的有性孢子,其作用是渡过不良环境条件以备下个生长季继续生长,有性孢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源,它决定病害能否发生。在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中,春季有性孢子从地面上的落叶中产生、飞散,首先侵染落叶松的下层树枝的针叶,而后逐渐扩大侵染。病原菌的越冬习性和场所等在病害的研究和防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⑺ 真菌的作用是什么
真菌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由于抗真菌药物选择性压力,致使近年来耐药真菌数量及种类迅速增长。因此对真菌耐药性的研究并控制其耐药性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作用原理及耐药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真菌病提供帮助。
真菌的耐药性即抗真菌药物对真菌感染治疗失败。临床上患者通常通过 3 种途径感染耐药真菌:
(1) 患者体内定植或感染的真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耐药.
(2) 由于药物的选择压力作用,使患者体内原有或感染的天然耐药的非优势菌成为优势菌。
(3) 患者一开始就被耐药的真菌感染。判断真菌耐药需首先排除其他可能造成抗感染失败的因素,如患者的免疫状态,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抗真菌剂的剂量等。
1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及其耐药机制
麦角甾醇是构成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具有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生物调节以及立体结构的作用,而构成真菌细胞膜的甾醇为 C-4 位去甲基化的麦角甾醇。
1.1 两性霉素 B 及其酯类制剂包括:
两性霉素 B(AmB) 、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体 (Abelcet , ABLC) ,两性霉素硫酸胆甾醇酯 (Amphotec , ABCD) 和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AmBisome , L-AmB)
此类药物通过与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的甾醇发生交互作用,导致细胞膜产生水溶性的孔道,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重要的细胞内容物流失而造成菌体死亡。两性霉素 B 也可通过刺激巨噬细胞调整自体免疫功能产生杀菌作用 。尽管两性霉素 B 和制霉菌素等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已经在临床上使用 30 多年,但获得性耐药菌的出现频率仍较低 。
Kelly 等 通过对一名 AIDS 患者分离到的对 AmB 耐药的新型隐球菌的研究发现,真菌对这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通过编码 5 , 6- 甾醇去饱和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其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降低了药物对细胞膜的亲和力。同时有研究表明当细胞膜中麦角甾醇成份缺失达到 74 % -85 %时会引发白念珠菌对多种多烯类药物耐药 。 Molzahn 等 通过对 AmB 耐药的酿酒酵母的突变株的研究证实四种不相连的基因 (poll , pol2,pol3 , pol5) 的突变与耐药的产生呈正相关。
1.2 吡咯类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 。
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克霉唑、米康唑和益慷唑等。目前多为浅表真菌感染或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局部用药。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处于研究阶段的沙康唑 (Saperconazole) , SCH39304(SM8668) , SDZ89-485 ,均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吡咯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靶酶 是 14- α - 去甲基酶 (14-DM) ,利用咪唑环和三唑环上的第三位或第四位氮原子镶嵌在该酶的细胞色素 P450 蛋白的铁原子上,抑制 14-DM 的催化活性,使羊毛甾醇不能转化成 14- 去甲基羊毛甾醇,进而阻止麦角甾醇合成,使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受阻,导致真菌细胞破裂死亡。编码这段蛋白的基因读码区为 ERG11 。
真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特别是对氟康唑的耐药最常出现于 HIV 患者口腔黏膜门念珠菌感染长时间使用氟康唑的治疗后,近年来由于氟康唑的选择性压力。其它种类的念珠菌如光滑念珠阑和克柔念珠菌及新型隐球菌也出现耐药菌株。吡咯类药物耐药作用机制:
(1)erg11 基因通过点突变,基因过度表达。基因扩增,基因转换或有丝分裂重组等,导致 14- α - 去甲基酶过量表达,或低水平表达甚至不表达;或通过 14- α - 去甲基酶的结构改变,使其与吡咯类抗真菌药的亲和下降,使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由于 ergll 基因突变可导致其 mRNA 过度表达,使 P45014DM 唑类抗真菌药作用的靶酶增多。
(2) 由于甾醇去饱和酶的失活使真菌细胞膜对抗真菌剂的通透性下降,使药物不能进入真菌内。
(3) 真菌对药物的外排的作用增强,使唑类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达不到有效作用浓度。酵母菌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外排泵,包括 ATP 结合转运蛋白家族 (ATP-binding cassette , ABC) 和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 (major facilitators , MFs), Prasad R 等 [18] 研究表明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主要同 ABC 系统中 CDR 基因过度表达有关。 White TC 研究得出 MDRI 、 CDRl 、 ERG11 是按一定的次序出现的: NDRl 编码的 mRNA 出现于耐药的早期; CDR1 基因编码的 mRNA 升高中现于耐药的后期; EGR11 编码的 mRNA 出现于耐药的中后期, ERG11 和 CDRlmRNA 转录水平的升高与伊曲康唑等的耐药正相关。
2 、作用于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及其耐药机制
5- 氟胞嘧啶 (5-FC) 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作用于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药物。通过胞嘧啶脱氨酶转化成为 5- 氟尿嘧啶 (5-FU) 。随之,通过鸟苷酸 (UMP) -焦磷酸酶转化为 5- 氟鸟苷酸 (FUMP) ,其进一步被磷酸化后掺入到 RNA 中,最终破坏蛋白质的合成。 5-FU 也能够被转化为 5- 氟脱氧鸟嘧啶单磷酸,其能够抑制参与 DNA 合成和细胞核分裂的胸苷酸合成酶。 5-FU 的抗菌作用机制涉及到干扰嘧啶的代谢、 RNA 和 DNA 的合成以及蛋白质的合成等。临床上很少单独使用 5-FC ,多和氟康唑和两性霉素 B 等合并使用。易发生对 5-FC 耐药株曲霉菌属最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和念珠菌
⑻ 怎么理解真菌的功过
操作难度:★★★
实验方法:
你自己动手,做个实验,来评价真菌的功劳和过失吧!那么,先做个发面小实验,看一下酵母菌的功劳。
称出面粉10克,放在一个小碗里,加一些水和成面团。把面团平分成2份。一份拌进适量的鲜酵母(也可用面肥,里面含有酵母菌)。然后,把这两团面再平分成两份,最后成4个面团(2个有酵母菌,2个没有酵母菌)。
找来四支试管,把四个面团都搓成比试管细、长短几乎相等的长条。把四个长条分别装进试管,用玻璃棒推到管底,再把长条的上端按平。最后用四层纱布把试管口包上。
用色笔在试管外壁画个记号,标出面团的长度,再用直尺量出面团的长度,记下来。
把加酵母的一支试管和没有加酵母的一支试管放在冷处,记下这里的温度。剩下的两支放在25~30℃的地方,也记下温度。
15分钟以后,你就可以看到:放在热处的,加了酵母的那支试管里面的面团开始伸长。每隔15分钟观察测量一次。而没加酵母的试管里的面团却没有变化。
面团为什么会伸长呢?这是因为酵母菌在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营养,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迅速地繁殖、生长。酵母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使得面团体积增大,但是试管的粗细是固定的,面团只好向上伸长了。伸长的长度可间接的表示母菌生长繁殖的快慢。
那么,没有放酵母菌的面团为什么没有变化?再看看放在冷处的那两支试管的情况又怎样?你能解释清楚吗?
你掌握了用面团测量酵母生长繁殖的方法以后,还可以再做一个很有趣的试验。
1928年,俄国科学家托金发现洋葱会分泌一种能杀死酵母菌的物质,叫做植物杀菌素。现在,我们可以用和上面相似的试验来验证一下托金的发现。
同前面的试验一样,把两块混有酵母菌的面团放在试管里,在一支试管内加进一克洋葱碎糊(把洋葱切碎捣烂)。另一支试管不放洋葱,进行对照。
然后,标出记号,测量长度,记下来。
把两支试管都放在25~30℃的地方。经过15、30、45、60分钟,分别量出面团的长度。结果发现不放洋葱碎糊的面团伸长了,而放进洋葱碎糊的面团长度没变。证明洋葱实有杀酵母菌的效力。
如果把洋葱换成大蒜、芥菜、辣椒、茴香、土豆、西红柿叶等等。结果会怎样?你还可以选用其他植物做一系列的实验,就可以知道哪些有杀菌作用,哪些没有杀菌作用了。
再做个小实验,看看霉菌的过失吧。
你切下一小片面包(馒头或米饭也行),把它沾一下水,放在一个盘子里。过一两个小时后,水就蒸发掉一些。然后,用一个茶杯或小碗扣上,再把盘子放在温暖的地方(30℃左右)。过两三天,你打开茶杯就会看到,面包上面长出像棉花或蜘蛛网一样的丝状东西来。你把茶杯再扣上。再经过两三天,就可以看到,这些丝状东西的上面出现了各种不同颜色的粉末,可能是黑的、白的、绿的、黄的,甚至还有红的、蓝的等等。这些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霉菌。夏天的衣物发霉了,就是这些家伙捣的鬼。
霉菌不是用肉眼看不见吗?怎么一下子就在面包上看出来了呢?原来,面包上长的这些霉菌,不是单个的霉菌,而是集合在一起的几千几万个霉菌的群体,就好像是由许多树木组成的一片森林。这种霉菌的群体,科学上叫做菌落。那么菌落表面带色的粉末是什么东西呢?这就是它们用来繁殖后代的孢子。这些粉状颗粒就是由成千上万的孢子组成的。孢子成熟后,就在空气中到处漂浮,因为它们极小,所以我们平常并不觉察,也看不见它。
为什么要先把面包片暴露一两个小时呢?就是为了让飘浮在空气中的孢子落到面包片上。当孢子得到面包里的营养、水分,在适当的温度下,就开始繁殖了。
这些孢子一旦开始繁殖,繁殖速度之快,是任何一种大生物都比不过的。在适宜的环境里,真菌主要通过孢子分裂进行繁殖。一般情况下,一个真菌个体就会生成几千几万个孢子,有时候可达几百亿、几千亿或更多!这样两三天内就可以长出几百亿个孢子繁殖的菌丝群落。我们就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见它们了。
知识延伸:
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类三部分。它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用酵母菌发面还能做面包、馒头等。蕈类中的食用蕈,比如蘑菇、香菇、木耳、猴头、灵芝、茯苓等,不仅营养丰富,还可以用做药物。近年经过研究发现许多种真菌都含有抗癌物质,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另外,真菌在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里就不细说了。
你不要以为真菌都对人有好处,它也有坏的一面。比如有少数酵母菌能使贮存的食物腐败,还有的能使人畜得病。霉菌对人的危害就更大了:粮食或饲料上面感染了霉菌后,就会使粮食变质;有些霉菌产生的毒素能致癌,或者引起人畜死亡。蕈类中也有些是有毒的,人畜误食了白毒伞、细网牛肝、蛤蟆菌等也会中毒。
在生产中,我们如果能仔细观察菌落的变化,常可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因为不同种类的霉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菌落大,有的小;有的边缘整齐,有的边缘锯齿状;有的表面光滑湿润,有的表面粗糙或形成皱褶;有的松散,有的紧密;有的像棉絮,有的像蛛网;有的是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蓝色、紫色等等,五彩缤纷,应有尽有。一个熟练的微生物工作者,能从长出的菌落上初步鉴别出是哪一类、哪一种霉菌。所以观察菌落在科研和生产中有极大的意义。
⑼ 研究真菌的细胞壁有何意义
细胞壁与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增强细胞的机械强度有关,并且还与细胞的生理活动有关有助于植物细胞间物质的运输和信息的传递可能与植物细胞的伸长有关壁上存在的酶类,也积极参与了植物细胞的生理机能(这些酶主要有:果胶甲酯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酯酶,ATP酶,抗坏血酸氧化酶,α-、β-糖苷酶,α-、β-半乳糖苷酶和α-、β-甘露糖苷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