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病毒传染者
⑴ 冠状病毒第一个人是谁
武汉第一个被感染的人来医院确诊后就开始进行治疗,随后医院陆续接到同样病例的患者,随后医院将事件上报,随后新冠状病毒被媒体相继报道,专家表示,这次疫情是因为人感染了病毒,而病毒来自野生动物,至于是哪种动物不得而知。
不过来医院确诊的第一人是不是第一个感染者目前谁也说不清楚,因为病毒是人传人的,也许是别人感染但是没有发病,随后第一个与之接触后就发病了,这样的话就很难判断第一个医院确诊病例就是第一个感染者!
从学术角度来讲,不一定能找到,找到了也未必真的是第一个。因为有的人感染了可能不发病,免疫力强,自愈了!找到了必定是显性感染者,才有被发现并被诊治及流行病学调查并隔离治疗的事发生,谁是第一个被感染,无从得知!
(1)谁是病毒传染者扩展阅读:
传播途径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嚏、接触传染,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病毒对热敏感,紫外线、来苏水、0.1%过氧乙酸及1%克辽林等都可在短时间内将病毒杀死。
预防措施
对其预防有特异性预防,即针对性预防措施(疫苗,疫苗的研制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时间较长,解决病毒繁殖问题是其难题)和非特异性预防措施(即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措施,如保暖、洗手、通风、勿过度疲劳及勿接触病人,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等)。
⑵ 蝙蝠是最危险的病毒传播者
1999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发生尼帕(Nipah)病毒流行,尼帕病毒的名字来自第一次检测到该病毒流行的村庄。这次流行有257人感染,100人死亡,死亡率39%,存活者中超过50%留下严重的脑部损伤。
一开始,这场病毒感染流行被认为是日本脑炎(乙脑)病毒引起的,因为得病者都是养猪场的工人,而猪是日本脑炎病毒的扩增体。但其症状使得研究人员认定是一种新型病毒,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这株病毒,之后经过多年的研究,搞清了尼帕病毒的前因后果。
在尼帕病毒的传播中,猪起到了中间宿主的作用,因为马来西亚的养猪业存栏猪的密度很高,非常容易传播和扩散传染性动物源疾病。
马来西亚养猪业为了效益,在猪厂种了很多芒果树,这样养猪的同时还能收获芒果。对这种安排,猪很高兴,因为常有熟透的芒果从树上掉下来,成为猪的佳肴。还有一种动物也高兴,因为它们有芒果吃了,这是一种蝙蝠,以吃水果为食,学名叫Pteropus,俗称果蝠。当地人没这么斯文,称之为飞狐。
金庸写《雪山飞狐》,不知是否从马来水果蝙蝠处得到灵感?
飞狐携带了尼帕病毒,在吃芒果时将病毒通过唾液和尿液留在吃剩的芒果里,这些芒果掉在猪圈里,让猪吃了,感染在猪群里扩散,等猪出栏了,尼帕病毒就由猪传播到其他地方。
除了尼帕病毒,飞狐还能传播引起人畜共患病的亨德拉(Hendra)病毒。它的亲戚蝙蝠们能够传播好几种非常凶险的病毒,包括如果不接种疫苗的话死亡率100%的狂犬病毒、让中国人记忆犹新的萨斯病毒和感染后死亡率高达90%的马尔堡病毒,近来科学家倾向于蝙蝠还能传播另外一种让人闻风丧胆的病毒,它是马尔堡病毒的近亲、最近名气非常大的埃博拉病毒。
蝙蝠身上寄生了60多种可以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能和蝙蝠争高低的只有啮齿类动物,虽然啮齿类动物身上寄生的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总数稍稍高于蝙蝠,但每种蝙蝠所携带的可以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高于每种啮齿类动物。蝙蝠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隐患和严重威胁。
当今之世,对人类来说最凶险的病毒,大多数是由蝙蝠传播的。这些烈性传染病都是过去50年间在人类中开始流行的,蝙蝠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但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人类不断地侵蚀野生动物的领地。尼帕病毒流行就是因为马来猪农把猪厂建在果蝠生存的丛林中,使得本来在果蝠身上的尼帕病毒通过猪进入了人类。
作为一种能够飞行的动物,蝙蝠本身就具备了快速传播传染病的能力,它们身上携带了很多动物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是异源性的,一旦突破人兽界限,就会导致现在西非那样的埃博拉流行,甚至有可能导致大瘟疫。它们还能携带那些已经突破人兽界限、可以导致人兽共患疾病的病毒,对于人类社会已经是真实的威胁了。
蝙蝠之所以携带的可以导致人类生病的病原体最多,其原因是蝙蝠群居而且穴居,很容易扩散它们所携带的病原体,形成了一个野生交叉感染环境,一旦某种病毒出现在蝙蝠身上,就会很快被很多蝙蝠携带。
对于很多动物来说,人类的病原体是它们生存的巨大威胁。如同美洲印第安人主要死于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传染病一样,许多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不是因为被人类杀死,而是因为感染了来自人类的病原体而病死,但蝙蝠则不在乎,不仅人类的病原体不会杀死它们,其他动物的病原体也不会杀死它们。埃博拉病毒这种对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毒性极大的病毒对蝙蝠一点威胁都没有,如果说埃博拉病毒只对部分动物有杀伤力,那么蝙蝠携带了多种毒性很大的病毒,对它们都没有威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蝙蝠能够飞行。
飞行需要消耗极大的能量,为了飞行,蝙蝠必须产生很多能量,也因此产生很多废物,这样导致它们进化出对废物的防御功能,很难被异物伤害,那些凶恶的病毒可以在它们身上寄生,但不能伤害它们。
病毒和细菌不一样,病毒的复制要仰仗宿主。蝙蝠还有一种自身防御能力,它们在飞行时为了产生大量的热量,体内温度达到40度。这种温度对于人类来说,算发高烧。人类之所以发高烧,是因为致病微生物已经适应了人体的正常温度,这种温度适宜它们繁殖。当体温升高后,致病微生物很难繁殖,人类正是通过发烧来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蝙蝠飞行时的高烧温度也达到了这种效果,在蝙蝠体内的绝大多数病毒都被杀死了,只有那些生命力很顽强的病毒能够活下来,这些病毒不仅能够逃避蝙蝠的飞行高烧,感染了人体后也不惧怕人体的高烧,有了这种抗高烧能力,这些病毒感染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萨斯病毒等为什么那么可怕,真正原因在于它们不怕发烧。
蝙蝠携带和传播致病病毒对于人类是一件很不好的事,但它们能够起到授花粉的作用,还能够吃掉蚊子,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蝙蝠和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蝙蝠由于人类的原因已经大量消失,被蝙蝠所携带的病毒感染的机会很罕见,只要采取下面几个措施就可以预防蝙蝠传播的烈性传染病:
◆安装纱窗以避免和蝙蝠直接接触。
◆不要接触活的或死的蝙蝠,尤其是要教育孩子,不要接触野生动物,接触了野生动物后要马上报告,最好立即看医生。
◆如果出现蝙蝠分泌物的话,要进行消毒,必要时向防疫部门报告。
⑶ 病毒是谁发明的
自从美国学生弗里德-科恩以测试计算机安全为目的编写首个电脑病毒以来,全球电脑 病毒到本周迎来了二十周岁的“生日”,目前世界上约有6万多种电脑病毒,它们已经从最初给用户带来小麻烦发展到严重威胁电脑和网络的安全。 病毒写手已经开始利用最新的技术,而且病毒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更加快速的传播并引发混乱。科恩在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病毒,他将病毒加载到了一个名为VD的图形软件中,然后病毒隐藏在VD软件中并通过电脑系统进行传播。 科恩编写这一电脑病毒的最初目的仅仅是为了实验,他发现自己的病毒可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传播到系统的各个部分,最快的传播速度是5分钟。 科恩1983年11月10日在一个电脑安全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科恩在论文中充满预见性地指出:“病毒可在电脑网络中象在电脑之间一样传播,这将给许多系统带来广泛和迅速的威胁。” 电脑病毒首先针对IBM电脑编写,此类电脑病毒中最早的一个是1986年出现的“Brain”病毒,它来自巴基斯坦,很明显编写人是为了监视对他们电脑程序的盗版行为。随着“Brain”电脑病毒的出现,此后名为“Lehigh”、“Jerusalem”、“Cascade”和“Miami”的病毒也纷纷问世。
⑷ 病毒~病毒是谁发明出来的
脑病毒的起源 你可知道,电脑病毒的概念来自一场游戏?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蓝图。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 7,000 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作战。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 war)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美国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别怀疑,当时流行的正是苹果二型电脑,在那个时侯,我们熟悉的PC根本还不见踪影)时,开始把这种程序称之为病毒。从此以后我们对于这种具备感染或破坏性的程序,终于有一个"病毒"的名字可以称呼了。 第一个真正的电脑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般而言,业界都公认这是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 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后来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一些变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纷纷出笼,不仅有个人创作,甚至出现不少创作集团(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类扫毒、防毒与杀毒软件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
⑸ 病毒式传播是谁提出的它的概念是什么
Tom Hua是世界互联网营销行业的开拓者之一,担任互联网商务教练,也被行业中人称为“电子书教父”。 在英语互联网营销行业中,几乎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Tom从20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从事互联网营销,并先后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培养了许多互联网营销专业人士。他所创办的世界互联网峰会在世界17个国家,成功地举办了44次。
病毒式传播是网络传播方式的一种,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将你想要传播的东西发到网上,别人看了觉得不错,就会分享,这样与分享人有关的人看到了会再次分享,这样,信息到达的受众就会呈指数增长,与病毒分裂方式相同,所以叫病毒式传播。
1、什么是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的营销是指发起人发出产品的最初信息到用户,再依靠用户自发的口碑宣传,由于他的原理跟病毒的传播类试,经济学上称之为病毒试营销,是网络营销中的一种常见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
2、病毒试营销的几种常见方法:
a.免费的服务。
一些大型的网站或公司会提供免费的二机域名,免费空间,免费程序接口,免费计数器等资源,这些资源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加入公司的连接或者其他产品的介绍,也还可以是广告。特别是现在推出的窄告,很适合放在这些免费资源中。由于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对用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当用户自己在使用并对外宣传的时候,就也为提供该服务的公司做了免费宣传。
b.便名服务。
便名服务服务不象上面的免费服务一样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比较适合小公司或个人网站。在网站上提供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的一些查询,如:公交查询,电话查询,手机归属地查询,天气查询等,把这些实用的查询集中到一起,能给用户提供极大的便利,会得到用户很好的口碑,也就能很快的在网名中推广开来。
c.节日祝福。
每当到节日时,可以通过QQ,MSM,E-MAIL等工具想朋友发送一些祝福,后面跟上网页地址或精美图片,由于节日里,大家都很高兴收到来自朋友的祝福和喜欢发祝福给朋友,一个病毒连就这样形成了。
d.精美网页或笑话
娱乐是人生活的追求,不管谁定下什么目标,但最终是为了生活、娱乐,做一个精美的网页或精彩的笑话发给朋友,朋友一定回很高兴很会很快的发送给他的好朋友。
3.病毒试营销的案例
a.hotmail
hotmail算是开辟了病毒试营销的先河,是病毒试营销中取得成功的公司之一。最初hotmail推出电子邮箱
服务的时候,在IT界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公司,但就在短短的10个月内,公司的注册用户就达到了上千万的
,而且每个月注册的用户还以几十万的递增。
b.个性图片
来自北京M2P公司的个性图片制作,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名字,然后就能合成到图片上制作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图片。接下来把图片和网页发送给自己的朋友。当朋友看到有自己名字的图片的时候会很高兴的去看个究竟,然后在以同样的方式发送给他的朋友
4.病毒试营销注意事项
a.不要直接发纯商业广告
b.产品要实用
c.不要欺骗用户
d.做好人工服务
⑹ 病毒的发现者是谁
病毒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从病毒的发现到目前仅有百余年的研究历史。然而,地球上的人类,其他动物和植物遭受病毒病的折磨已有许多世纪。许多记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和中国就存在天花;在家畜的病毒病中,狂犬病可能是最早有记载的,早在1566年就有了关于疯狗咬人致病的记录;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的是郁金香碎色病,17世纪时的荷兰人非常喜欢郁金香,据记载一个得病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来牛、猪、羊甚至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
艾滋病毒在郁金香热高潮中,郁金香碎色病流行甚广。谈起植物病毒,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烟草花叶病毒。100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在病毒学研究的许多阶段,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使人们了解到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结构、病毒的侵染、复制以及抗病毒基因工程等等。时至今日,它仍然是病毒学工作者的宠儿。
1859年,斯威腾是最初描述烟草花叶病症状的人。但是明确知道病毒病则是1886年的事了。那时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被烟草的一种病态吸引住了,其症状是感染叶子上出现深、浅相间的绿色区域,他在1886年将其称为烟草花叶病。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不能把此病归于无机物平衡失调。这可能是一个细菌病。
1892年,从事烟草病工作的是年轻的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他发现感染花叶病的叶汁,即使经过特殊的烛形滤器的过滤也仍具有传染的性质。这项观察提示了存在一种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都小的病原,他认为该病是由产生毒素的细菌引起的。
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他从患花叶病的烟草叶中挤出了一些汁液,并使之通过特制的滤器处理,然而结果表明滤液仍有侵染性。贝杰林克相信他的滤器阻挡住了细菌。将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时,发现侵染性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当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因此认为这种侵染性物质要比通常的细菌小。贝杰林克用病毒(Virus)来命名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不难看出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人是贝杰林克。
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通过他们创造性工作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从而开创了病毒学独立发展的历程。
⑺ 病毒传染病者在什么阶段才会产生抗体
病毒性肝炎病者在什么阶段才能产生抗体有的时间早有的时间晚这个没有完全的
⑻ 曾经造成100多人被感染死亡的超级伤感带菌者是谁
应该是外国的吧,超级玛丽。想想也真够残的。悲吹的一生。
⑼ 病毒是谁发现的
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Mayer)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重复了麦尔的试验,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花叶病。这种现象起码可以说明,治病的病原不是细菌,但伊万诺夫斯基将其解释为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生活在巴斯德的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伊万诺夫斯基未能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错失了一次获得重大发现的机会。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同样证实了麦尔的观察结果,并同伊万诺夫斯基一样,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但贝杰林克想得更深入。他把烟草花叶病株的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度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从这些实验结果,贝杰林克指出,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有三个特点:1,能通过细菌过滤器;2,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3,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根据这几个特点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新的物质,称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神奇的病毒“诞生”了!
几乎是同时,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Loeffler)和费罗施(Frosh)发现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从而再次证明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的重大发现。
“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但至今对它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最初用来识别病毒的性状,如个体微小、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可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具有致病性等,现仍有实用意义。但从本质上区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征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中,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来复制其核酸并合成由其核酸所编码的蛋白,最后装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单位,即病毒粒。病毒粒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传播的主要形式。
目前,病毒一词的涵义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学组成和增殖方式是独具特点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微生物或遗传单位。它的特点是: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不含有功能性核糖体或其它细胞器;RNA病毒,全部遗传信息都在RNA上编码,这种情况在生物学上是独特的;体积比细菌小得多,仅含有少数几种酶类;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增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复制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或称病毒体(完整的病毒颗粒是指成熟的病毒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