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代斯过敏
⑴ 百度移动开放平台能用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册吗
不晓得,
⑵ 征集趣事,关于不同生活方式的~~
二、西方生活习俗的基本传统
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不同,西方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自古至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传统。
其一,女士优先
几年前,一名西方记者望着北京长安街争先恐后涌上公共汽车的人流,颇为感慨的说,“北京的景致很美,可惜缺少绅士风度。”中国很多人以为一手拎着公文包,一手拿着尼龙伞,再戴上一顶礼貌,就是一位绅士。有人觉得体魄健美,衣冠整洁,阅历丰富,谈吐不凡,便是一个男子汉,其实不然,在西方人看来,不论绅士还是男子汉,其首要标准在于是否懂得尊重妇女,并将这一标准具体化为生活习俗中女士优先的礼仪原则和传统。
女士优先的核心精神是要求男士在各种社交场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行动上从各个方面尊重妇女、照顾妇女、帮助妇女、保护妇女。
西方社会女士优先的传统习俗,与其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结合的。对基督教(东正教和天主教)来说,基督教文明是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为高尚情操,甚至尊崇玛利亚为圣母,将女性象上帝一样加以神化,对心爱的女性象上帝一样顶礼膜拜。圣母玛利亚树立了尊贵贞洁的形象,受到了普遍的尊敬。
骑士的传统也是以保护女性为己任。中世纪骑士都要选择一位贵妇人作为尊敬、爱慕、服从的偶像。学会一套讨好、效忠、保护女人的本领,不惜为她遭受苦难,献出生命。这种骑士风度对社会风尚产生影响。
西方近代,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更是以女性为永恒美的象征。在诗歌等文学艺术领域中,都将女性尊崇为艺术的保护神,灵感的源泉。
其次,西方各国尊重女性与女王当政以及王室之间的通婚有直接关系。在英国历史上,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二世、安娜、维多利亚、伊丽莎白二世等诸多女王执政(摄政),其中伊丽莎白二世(1558-1603年在位)和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执政年代,都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德国、奥地利、荷兰、丹麦、俄国等欧洲国家历史上,都有女王、女皇执政。
再者,欧洲各国王室之间施行通婚,对异国王后、皇后以及其他贵夫人的态度涉及到国家关系和尊严。西方有闲阶级也把年轻女性作为“社交商品”、“交际花”对待,以满足享乐和虚荣。
法国社会学家让·塞尔在《西方礼仪习俗》中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继续影响,把妇女置于社交生活的中心,使妇女成为受尊重的对象,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1]
女性在西方社交场合受尊重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她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上获得完全平等。中上层社会妇女受到一定的尊重,主要是由于她们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广大下层劳动妇女并没有获得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或中上层妇女那样的社会地位,尤其在政治、经济领域,妇女受到性别歧视的现象仍很严重。一直以最自由开放而著称的美国妇女,直到1920年才完全获得选举权,在30年代仍有17个州不允许已婚妇女享有与丈夫平等的地产权。但是,应当看到,从宫廷社交礼节发展起来的女士优先原则毕竟对调节整个社会领域中的男女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启发了普通女性去争取更广泛的权利。
其二、尊重隐私
在社会生活中,熟人路遇,互相打招呼,这是应有的礼貌。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等西方都是如此。但是,打招呼的内容却不同。中国人打招呼时常说:“你上哪里去?”“吃饭了吗?”。但对于欧美人来说,问人家行动去向是失礼的。还有问“多大年龄?”“结婚了吗?”“每月挣多少工资?”“奖金多少?”等等。
西方社会普遍的承认和尊重个人隐私权,并且渗透在广泛的社会交际礼仪中,诸如年龄、婚龄、经历、收入等均属于个人隐私范畴,除非交往到了相当的程度,否则均应该回避。个人隐私作为人权的组成部分被承认和尊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在《人权宣言》中说:“人类生而自由,在权利上而平等。”《世界人权宣言》认为人权是一种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一切人的权利。
人权作为人的权利,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同时也包括公民的隐私权。所谓“隐私”就是个人不愿意告诉他人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的事情。隐私权(privacy)的概念是1890年由美国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提出的。后载入美国宪法和民事侵权行为法,并逐渐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演化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隐私权的核心内容是指公民在遵守公共利益准则的条件下,个人生活有不受打扰的权利。
其三,表露坦率
衣食住行等作为人类基本的社会生活,时常有各种诉求和愿望。这种诉求和愿望不仅是自己的内心活动,也通常与别人交流和分享。西方人,通常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尽可能简单明了,以利于交流。中国人喜欢猜心思。“说话听声,锣鼓听音”。
其四,宗教传统
西方文化的宗教特色,也体现于社会生活习俗。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创立后,4世纪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此后,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直成为欧美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一些信仰、传统和礼仪形式,逐渐融汇到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交礼仪各个方面。具体说来,在西方社会生活中体现的宗教传统表现为三个方面:
(1)宗教节日大众化。
宗教节日是一种以节日形式表现出来的宗教礼仪活动。把崇拜、纪念和娱乐综合为一体,其活动内容主要是纪念崇拜对象降世和升天,歌颂崇拜对象成道和传经事迹,随着宗教节日的经常化、民族化、生活化,现在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圣诞节,从公元354年罗马教会宣布12月25日为耶稣诞辰纪念日以来,时至今日,圣诞节不仅是全世界基督教徒最隆重的节日,也成为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全民性的最重要节日,除了照例放假休息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娱乐和庆祝活动。仅次于圣诞节的是复活节。根据圣经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升天。因此,基督教教会规定每年3月份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3月1日至4月25日之间)为复活节。复活节期间,人们互赠彩蛋,举行圣餐仪式、圣烛游行等纪念活动。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各国全民重大节日,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规定放假4天,德国放假2天,美国放假1天。
二是宗教禁忌社会化。
最突出的是普遍忌讳“13”。在西方人的观念中,“13”是不吉利的数字,甚至称为“魔鬼的数字”。
西方人之所以形成忌讳“13”的心理,其来源是《圣经》记载的故事——耶稣同其12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致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另外,《圣经》记载“星期五”是凶日,传说夏娃偷吃苹果适逢13日星期五;这一天,她和亚当被逐出了伊甸园;该隐杀害亲弟弟亚伯是星期五。“最后的晚餐”那一天也是星期五。正是这些历史的传统,积淀成西方人心灵深层的“13”恐惧症。因此,13、星期五,在西方人看来不吉利。
三是,宗教礼仪世俗化。
宗教礼仪是宗教信仰者为表达对崇拜对象的尊敬而举行的各种仪式与活动,是巩固和发展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的一些圣礼已经成为人们的礼仪形式。例如,作为“圣礼”之一的婚配礼仪,在西方各国非常流行。婚礼在教堂举行,由牧师主持并签发结婚证书,正式结为夫妻。婚礼仪式的主要程序是:由牧师讯问婚配的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婚和能否保持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主礼人诵念祈祷经文,宣布“天主所配合的,人不能分开“,并对结婚双方祝福。
日本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礼仪
发表时间:2009-1-14 点击: 3069 [网友评论 0 条] [字号:大 中 小]
作为一个到日本留学的学生,了解日本的一些生活习俗、礼仪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不会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冒犯到别人。
一、见面的礼仪
日本是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相问候,比如“你好、再见、请多关照”。在日本人之间,传统的打招呼方式是脱帽鞠躬,一般相互之间是行30度和45度的鞠躬礼,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鞠躬弯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你们的亲密程度。鞠躬越低,越表示你尊重他。对于外国人不要求一定这样做,可轻轻点点头就可以了。见面时,一般都是由别人来介绍你,自己介绍自己是被认为不礼貌的,即使是在大型的聚会。
二、赠送礼物的礼仪
在日本赠送礼物是很平常的,只要到朋友家做客,或者出席朋友的宴请,总是随手带点礼物,礼物不需要昂贵,可带一些小饰物、钥匙扣、质量好的巧克力和小蛋糕等等,表示一下敬意和好意,这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不过赠送的礼物要讲究包装,有时候比礼物还重要,一件礼品不管价值如何,往往要里三层外三层的用包装纸包得严严实实。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礼品包装之后再系上一条好看的缎带或纸绳。土特产品、手工艺品、有实用价值的礼品都是让人喜欢的礼物。
互赠礼物在日本文化里占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经常携带一些小礼品在身上,以备在收到礼物时可回赠给对方。另外当你外出回来,最好带些当地的纪念品(约价值2-5美元左右)给朋友或同事。要注意的是,赠送礼物时,不要赠送“梳子”,也不要随便将梳子借给他人用,因为日文中的“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不要赠送白色的花、百合花、茶花和荷花,因为这些花跟葬礼有关。最好也不要送盆栽植物,虽然有些盆景会接受。送礼时要送单数(除了9外),而且“4”也是忌讳的。在收到礼物时不要马上当着客人的面打开,以免引起尴尬。
三、脱鞋的习俗
在日本,进入室内时,都要求脱鞋,换上拖鞋,以便保持室内干净。到日本人家里做客,客人更要主动脱鞋,自觉地换上主人准备好的拖鞋,进大门、上厕所、进厨房和去阳台都要分换专用的拖鞋,但进入到塌塌米房间时,就只能穿着袜子进去,所以记得穿干净、没有异味的袜子。
四、饮食礼仪
在日本,开始用餐之前要说“我要开始用餐了(itadakimasu)”,在吃完后要说“谢谢您的款待(gochisosama) (deshita)”。在用餐时,经常使用到筷子,不过使用时要注意的是,在任何场合,都不要将筷子垂直插在米饭中,这样做被视为不尊重,只有在葬礼时才这么做的。用餐完毕,要把筷子横放在盘子上或放回到筷子盒。还不能用你的筷子夹菜给别人,或用筷子指向其他的东西或人、移动盘子或者碗、在空中停留太久,或者随意摆弄它。如果筷子已经使用了,那么就要用筷子的另一端从共用的盘子取食物到自己的盘子中。第一次与人见面时,要用双手捧着酒喝,吃东西时,要把胳膊抬高过桌子。
跟朋友或同事去吃饭,别人没吃的时候,不要自己独自先吃东西,这样被视为失礼。另外每个人都要轮流给别人倒水,不要只给自己倒水,这是不礼貌的。如果喝好了,就把自己的杯子斟满,表示你不需要水了。另外,外出吃饭的帐单大家应该平分的。在餐馆和酒店吃饭不需要给小费。
五、淋浴的习俗
日本人洗澡不仅是为了洗净身体,而且是将身体浸在浴池或大澡盆里,慢慢地暖和身体,放松心情的一种习惯。当住在日本人的家里或到公共浴场沐浴时,要特别注意,擦洗身体和去除污垢都在浴池外面进行,不要把肥皂或沐浴露放在大澡盆或浴池里。浴池里的热水可以加温,当热水减少时,可以再添水加温。非常亲近、互相信任的几个朋友会进同一个浴池,最后一个人洗完澡后,要放掉浴池里的水。
法国饮食源远流长,品种多且讲究,颇具特色,因之久负盛名。其烹调技术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许多法国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欧洲第一流大饭店的大厨师大半是法国人。从历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开始,法国形成了一个重要而又不断发展的宴会外交。这些精心安排的珍馐佳肴被世人称为法式宴会,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国人最爱吃的菜是蜗牛和青蛙腿,如果你点这两道菜,陪你的法国朋友定会十分高兴。如今,巴黎对蜗牛的消费逐日扩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蜗牛的食品店。法国最名贵的菜是鹅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丝。世界饮酒冠军法国人,尤其爱饮葡萄酒。她们吃饭很讲究菜肴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饮红葡萄酒,吃鱼饮白葡萄酒等。法国人还特别爱吃奶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达400多种,其肖费量也居全球之首,有“奶酪王国”之称。西式进餐的礼节甚多,比如,赴宴者应从自己座位的左侧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后于主人把餐巾放于腿上,相敬干杯时,即使你不会喝酒,也应将酒杯在唇边触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时,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将食物切成小块,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将刀、叉并拢排于盘内,如未吃完,应把刀、叉摆成“八”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
法国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高。同她们握手时,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们可戴着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无论在何处,男士都要让女士先行。在现代法国都市中,婚恋生活颇为自由。许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举行婚礼,甚至把这种日渐“时髦”的社会现象看作一种“革新”,所以“试验夫妻”之风盛行。他们认为试婚的好处是:充分相互考验,避免日后离婚。而今,法国独身者不少,又以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者居多。法国奇特的传统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举行告别晚会,男方叫“埋葬单身汉生活晚会”,女方称“辞别宴会”;新郎是以一个象征性的“棺材”举行一次“葬礼”来表示向“单身汉”告别;新娘在“辞别宴会”上,接受妇友们献给的花束、花蓝,大家同唱辞行歌,共跳送别舞,以示姐妹间眷恋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举行婚礼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后,都要经过“洗礼”,并取一个教名。教徒大都严守教戒。斋日不搞娱乐活动,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这天,更严守戒规。
我国12种生肖,除“龙”是虚构者外,均为常见的飞禽走兽,且每种代表一年,而同欧洲各国大体相同的法国人的生肖,则是天文学上黄带的12个星座,如:白羊、金牛、双子、室女等,这12种生肖分别代表一年12个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国的狗业很发达,那些阔绰女子,几乎人人爱狗如婴。全国每年出生狗达百余万只,年经销额约10亿法郎。为与方兴未艾的养狗之风相适应,法国的狗饮食业、狗饰品业、狗葬业等,随之兴起,有专业狗医4,000名,全国还建有狗肉加工厂3,000余家,营业总额高达25.5亿法郎。
这个爱美、讲食、嗜酒、重礼的国度,还有一些禁忌。法国人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些数字隐含着凶险;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黄色花,认为黄花象征不忠诚,玫瑰花只能送单数,除了表达爱情外,不能送红色花……法国的生活习俗还有很多,到了法国,一定会有所感受。
文章来源:同创同德移民 www.tct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