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例梅毒
① 我國第一部梅毒學專著是什麼,還有作者
《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梅毒學專著。1632年陳司成著。陳司成字九韶,浙江海寧人。陳家八代行醫,精外科。陳年輕時曾參考祖傳秘授,治癒友人性病。
② 我國是哪一年報告發現第一例艾滋病的
1985年6月,北京協和醫院首先報告中國境內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③ 我國第一部梅毒學專著是什麼,還有作者
梅毒又稱黴毒,又因形似楊梅,亦稱楊梅瘡,是性病的一種。國內許多醫史書籍都稱:明代以前我國醫學文獻無梅毒記載,明代因海外貿易發達,外國商人來華的日漸增多,大約是在十五世紀或稍前些,由葡萄牙傳入中國。
其實,這種「性病」在很古的時候就有了。《呂氏春秋恃居覽》說:「昔太古......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列子.湯問》中也說:「男女雜游,不媒不娉」。上述這些情況說明了原始人類婚姻狀況混亂的程度。這種「雜游」狀況的存在是產生性病的主要原因。
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古方書《五十二病方》已有「蠱者」這一病名。《左傳》說:「近女室.疾如蠱「,認為是淫亂之所生也。也就是後來人稱的「花柳病」。我國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也有「蠱」字的記載,而且科學工作者證實,在古人的骨上找到了梅毒疾病的痕跡。以上這些足以說明「性病」自古有之。不過明代以前對此研究論著者甚微,只是到了明代或者稍早些才有人致力於研究。
十六世紀初明代醫學家韓懋寫出了專治梅毒的《楊梅瘡論治方》(1卷),這是我國最早的梅毒學專著,惜已佚失。與韓懋生活在同時期的大葯物學家、《本草綱目》的編著者李時珍曾說:「楊梅瘡是由於「男女淫猥,濕熱之邪蘊積既深,遂至相傳染。」此病初傳,無葯可施,致使許多患者「終身廢疾」,形損骨枯、口鼻俱廢,甚或傳染妻孥,因而逐漸引起了許多醫家的注意。
④ 中國首例艾滋病人是誰
艾滋病是1985年6月份在北京協和發現中國首例艾滋病的病人,這個病人是一位境外的旅遊者,是美籍的阿根廷人。到現在為止,艾滋病經歷了傳入、擴散和快速增長的過程,在我們國家有30年的時間。從現在的疫情狀況看,從85到88年,這幾年發現的艾滋病的感染者和病人多數都是境外旅遊人員,其中有4例是國內的,是輸入進口血液製品造成感染的。
到89年時,我國首次在吸毒人群當中發現了HIV感染者,一年發現146例,這對於中國艾滋病的流行來說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它標志著從那個時候艾滋病在中國已經有本土的傳播。
從89年之後,經歷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到1998年,艾滋病在中國全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都有發現,都有報告上來。到07年8月底為止,我們國家31個省市自治區發現並報告上來的感染者和病人累計超過21萬。
中國首例艾滋病發現者——王愛霞
她1932年出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同年到北京協和醫院工作。多年來一直從事感染病的診治工作,對發熱待查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對感染性休克的診斷和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對艾滋病的臨床均有豐富的經驗,對內科其他專業組的疑難病種的診斷也有獨到見解。先後發現了我國第一個艾滋病病人和第一個中國人經性傳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1995年制定了艾滋病診治的國家標准,2001年主持了該國標的修改。
1985年6月3日,北京的初夏剛剛湧上些許燥熱。一位阿根廷籍病人因嚴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被收入北京協和醫院重症監護病房。當晚,病人氣管被切開,神智開始昏迷。6月4日一大早,時任內科副主任的王愛霞教授就被請去會診。病人胸片為典型的肺孢子蟲肺炎(PCP),病情進展異常迅速,「太典型了,艾滋病(AIDS)晚期!」,一個驚人的診斷馬上跳入王愛霞的腦中。
根據病人攜帶證件,外賓醫療科同志當晚(因為與北京有時差)把電話打到病人在美國洛杉磯駐地的電話局。在電話局的幫助下,她們很快聯繫上了病人的家庭醫生,結果證明病人在他們國內早就被診斷為艾滋病。
是要說服同仁相信中國已經出現了艾滋病人,必須拿出證據,血清學證據!
當天會診同時,王愛霞取走病人5毫升的血,親自跑到實驗室分離出只有2.5毫升的血清標本。這是一份讓大家聞風喪膽、躲之不及的血樣。「誰也不許動,我親自來做」,她請衛生部葯品生物製品鑒定所的張華遠同志幫忙檢測,幾天後,結果出來了,艾滋病病毒(HI V)血清抗體陽性。
1985年6月5日下午,病人死亡。幾天後的病理報告與血清學報告一樣,支持艾滋病的診斷。
當年的報紙、電視台連篇累牘地報道北京協和醫院發現全國首例艾滋病,可謂舉國震驚,國際震驚。因為傳統的中國很難接受以性傳播為主要特徵的艾滋病在自己的國土上出現,因為這一年距全球首例艾滋病的發現僅有4年。
首例艾滋病人畢竟是外國人,是不是中國人中就沒有?國際報道的病例中,艾滋病多見於同性戀、吸毒人員和獻血人員。1989年,王愛霞在中國的獻血員中開展了HIV的篩查工作。那時候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鳳毛麟角,哪裡會輕易找到?苦思冥想後,王愛霞思緒豁然開朗:梅毒與艾滋病同為性傳播疾病,梅毒血清陽性患者中會不會隱匿著HIV陽性?她立刻找到醫院檢驗科,得到了檢驗科所珍藏的已確診為梅毒的病人血清標本,結果在67份血清中篩查出了一份HIV陽性。為了得到臨床證實,根據病人在病歷中所留的家庭地址,在當地派出所幫助下,她的學生拿著介紹信上門家訪,結果得到的消息是病人已經出國去了澳大利亞。這份病例的追蹤就這樣擱淺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幾年後的一天,王愛霞突然接到了東城區防疫站劉英同志的電話:「王教授,您還記得那年報告的那例HIV陽性病人嗎?前幾天,我去澳大利亞悉尼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活動,順便聊起來,澳大利亞官員說,確實有一位叫某某某名字的北京來的病人,是他們當地一個艾滋病人的同性戀伴侶,剛來的時候只是HIV陽性,但僅僅過了一年之後就出現了艾滋病症狀,現在已經是艾滋病人了。」這是我國發現的首個成年男性同性戀患者HIV感染。
第三個艾滋病人的發現同樣充滿了福爾摩斯探案般神奇的色彩。一位29歲的男青年,因發燒初步診斷為肺結核,住進協和醫院老樓8樓三層病房第六床。那個病床離衛生間很近,可是小夥子總說,從病床步行到衛生間,感覺憋氣,總想吸點氧。下級大夫流露出「病人太 嬌氣」的抱怨。王愛霞在聽完病歷匯報後,來到病人床旁,仔細聽診後,她讓病人從床上坐起來,就在那一瞬間,一個小小的細節被王愛霞捕捉到了,病人的鼻翼出現扇動。這是嚴重的呼吸窘迫才會有的表情呀。即刻做血氣分析,氧分壓只有70多一點,極有可能是PCP引起的氣短。為肯定診斷,立即抽血化驗。當時病房裡不少人說,「王大 夫對艾滋病太著迷了吧,見什麼都是艾滋病」。
診斷並不順利,防疫站對這名病人所做的蛋白印跡法檢查結果抗體陰性,不支持臨床診斷。王愛霞想:病人在感染早期,會出現抗體低、抗原高的情況,於是再抽20毫升血,果然不出所料,預防醫學科學院的檢測中P24抗原確實特別高,結果再次支持了王愛霞的判斷。病人經積極治療,病情迅速穩定。當他對王愛霞表示千恩萬謝時,王愛霞說,「謝我,就把你的夥伴勸來找我看門診」。如今13年過去了,病人已病故,而他的性伴侶仍然活得很好。
在國際艾滋病學界和科研項目的支持下,王愛霞把從各種渠道獲得的免費治療葯物長期用在前來就診的病人身上,使他們中多數獲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多年來王愛霞堅持在各種學習班上宣講HIV/AIDS的防治知識和新進展,又為全國培養了一大批艾滋病的專科醫生。
在她的倡導下,協和醫院於2001年3月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在所有患者手術前、血透前和有創操作前的抗HIV抗體的檢驗,目前,這一做法已在全國推廣。她把學生李太生等送出國培養,如今協和醫院已經有了一個令同行刮目相看的艾滋病學術團隊,僅僅在今年一年內就連續診斷了國內首例合並格林巴利和合並多灶性腦白質病的艾滋病病例。由協和醫院牽頭的「中國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療研究」,證實了國產抗艾滋病葯的療效不次於歐美,科技部為此召開新聞發布會來宣布這一重大成果。aware天貓
⑤ 37. 我國大陸於哪一年發現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因此,人體易於感染各種疾病,並可發生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HIV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潛伏期內,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外文名
AIDS
別名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多發群體
青壯年人
常見病因
因HIV感染引起
快速
導航
疾病症狀
疾病對策
臨床表現
檢查
疾病診斷
治療
預防方法
最新進展
歷史背景
研究認為,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病例。
疾病症狀
HIV感染者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機體抵抗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肺炎、腦炎,念珠菌、肺孢子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嚴重感染等,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並發生長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疾病對策
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製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葯物,也還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
臨床表現
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在感染艾滋病後往往患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如肺孢子蟲肺炎、弓形體病、非典型性分枝桿菌與真菌感染等。
HIV感染後,最開始的數年至10餘年可無任何臨床表現。一旦發展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現各種臨床表現。一般初期的症狀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樣,可有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等,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黏膜出現白念球菌感染,出現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皰、淤血斑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促、呼吸困難、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等。臨床症狀復雜多變,但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侵犯肺部時常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還可侵犯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
一般症狀
持續發燒、虛弱、盜汗,持續廣泛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明顯。淋巴結直徑在1厘米以上,質地堅實,可活動,無疼痛。體重下降在3個月之內可達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別明顯。
呼吸道症狀
長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痰中帶血。
消化道症狀
食慾下降、厭食、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可便血。通常用於治療消化道感染的葯物對這種腹瀉無效。
神經系統症狀
頭暈、頭痛、反應遲鈍、智力減退、精神異常、抽搐、偏癱、痴獃等。
皮膚和黏膜損害
單純皰疹、帶狀皰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潰爛。
腫瘤
可出現多種惡性腫瘤,位於體表的卡波濟肉瘤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潤性腫塊。
檢查
機體免疫功能檢查
主要是中度以上細胞免疫缺陷包括:CD4+T淋巴細胞耗竭,外周血淋巴細胞顯著減少,CD4<200/μl,CD4/CD8<1.0,(正常人為1.25~2.1),遲發型變態反應皮試陰性,有絲分裂原刺激反應低下。NK細胞活性下降。
各種致病性感染的病原體檢查
如用PCR方法檢測相關病原體,惡性腫瘤的組織病理學檢查。
HIV抗體檢測
採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明膠顆粒凝集試驗、免疫熒光檢測法、免疫印跡檢測法、放射免疫沉澱法等,其中前三項常用於篩選試驗,後二者用於確證試驗。
4.PCR技術檢測HIV病毒。
疾病診斷
急性期
診斷標准:病人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後6周初篩試驗可檢出抗體,幾乎100%感染者12周後可檢出抗體,只有極少數患者在感染後3個月內或6個月後才檢出。
無症狀期
診斷標准:有流行病學史,結合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
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續不規則發熱38℃以上,>1個月;
(2)慢性腹瀉次數多於3次/日,>1個月;
(3)6個月之內體重下降10%以上;
(4)反復發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復發作的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蟲肺炎(PCP);
(7)反復發生的細菌性肺炎;
(8)活動性結核或非結核分枝桿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樞神經系統佔位性病變;
(11)中青年人出現痴呆;
(12)活動性巨細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蟲腦病;
(14)青黴菌感染;
(15)反復發生的敗血症;
(16)皮膚黏膜或內臟的卡波濟肉瘤、淋巴瘤。
治療
整體對策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葯物。現階段的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載量;獲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維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HIV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抗病毒治療、恢復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療及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的治療。
一般治療
對HIV感染者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均無須隔離治療。對無症狀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抗病毒治療,並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對艾滋病前期或已發展為艾滋病的患者,應根據病情注意休息,給予高熱量、多維生素飲食。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及營養支持療法,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
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是艾滋病治療的關鍵。隨著採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聯合療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療效,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後。
痊癒
艾滋病被發現的40年時間里,全球僅兩位患者確認治癒,即均使用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在2020年7月的第23屆國際艾滋病大會上,來自巴西聖保羅聯邦大學的臨床研究人員公布巴西一名男子可能已成為第一個接受抗病毒葯物治療即得到治癒的艾滋病患者。
2020年8月26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美國麻省總醫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拉根研究所,哈佛大學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研究團隊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題為「Distinct viral reservoirs in indivials with spontaneous control of HIV-1」。該研究通訊作者為拉根研究所的免疫學家Xu Yu教授。
研究團隊發現,在某些未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而能夠控制病毒復制的HIV-1感染者中,病毒經常整合到人類基因組的特定區域,其中的病毒轉錄受到抑制。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分析的一例患者可能實現了HIV的清除性治癒(sterilizing cure)。
1987年,36歲的旅美華僑林某,因患「怪病」在國外久治不愈,到福建省立醫院就醫。當時接診的主任醫師鄭育英已經89歲高齡,而主管醫生鄭小敏,如今還工作在臨床一線。
⑥ 中國第一例艾滋病出現在哪裡
1987年福建省立醫院。
1987年,36歲的旅美華僑林某,因患「怪病」在國外久治不愈,到福建省立醫院就醫。當時接診的主任醫師鄭育英已經89歲高齡,而主管醫生鄭小敏,如今還工作在臨床一線。
當時國際上判斷艾滋病主要有三大特徵:發燒超過一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腹瀉超過一個月。鄭小敏腦中盤旋著想法:「會不會是艾滋病?」鄭小敏所了解到的林某在美國的生活經歷,也符合艾滋病的傳染途徑。
林某的檢測樣本寄到了北京。報告結果顯示HIV抗體陽性。衛生部及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等專家旋即趕赴福建會診,最終確診為艾滋病。
(6)我國第一例梅毒擴展閱讀: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1、性接觸傳播:包括同性及異性之間的性接觸。肛交、口交有著更大的傳染危險。
2、血液傳播:包括:輸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製品;靜脈葯癮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針頭及注射器;共用其他醫療器械或生活用具(如與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經破損處傳染,但罕見。
3、母嬰傳播:也稱圍產期傳播,即感染了HIV的母親在產前、分娩過程中及產後不久將HIV傳染給了胎兒或嬰兒。可通過胎盤,或分娩時通過產道,也可通過哺乳傳染。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醫生憶中國內地首例艾滋病病例:各種病都對不上號
人民網-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⑦ 第一個人的梅毒是怎麼引起的
梅毒的起源
關於梅毒()的起源和傳播有很多爭執,據西方學者認為,在15世紀以前歐洲無梅毒。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一些水手與美洲婦女發生過性關系,水手回到歐洲時,將此病傳播到義大利、西班牙。1494年法蘭西國王查理第八世募集各國士兵三十餘萬人,遠征義大利,梅毒正蔓延於義大利國內,當圍攻那波里時,軍營中發生了梅毒大流行。1495年這些患有梅毒的士兵回國後,造成歐洲梅毒流行。有人認為1488年,葡萄牙艦隊將梅毒帶到印度。也有學者認為,1498年哥倫布的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由於感染梅毒船員的到達,將梅毒也帶到印度。通過商業往來,梅毒也進入了我國,1505年在廣東省首先發現和記述了梅毒病例,此後,梅毒便從沿海到內地在我國廣泛傳播開來,發病率居高不下,居性病之首。解放後,由於黨和政府有效地取締了妓院,禁止賣淫活動,對性病進行廣泛的普查普治,經過十年的努力,已於 1959年基本上消滅了梅毒,1964年我國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滅了性病,這一舉動震驚了世界,轟動了全國。
7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性病又在我國死而復生,特別是梅毒發病人數大大增加,發病人數急劇上升。
(syphilis)是由蒼白螺旋體所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慢性傳染病,按傳染方式可分為後天(獲得性)梅毒(acquired syphilis)及先天(胎傳)性梅毒(congenita1 syphilis)兩種。前者主要通過性接觸而傳染給對方,後者由母體內蒼白螺旋體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
梅毒的病因
病原體蒼白螺旋體(treponema pallim),又稱梅毒螺旋體,為細長螺旋形微生物,長7~14um,寬0.25um。有6~12個螺旋。其螺旋規則約1um。螺旋體透明不易著色,故用普通顯微鏡很難看到,臨床上常用暗視野顯微鏡進行檢查並觀察其特殊的運動方式①圍繞長軸旋轉而前後移動;②螺旋自身屈伸如蛇行;③靠螺旋伸縮而移動。此外亦可用銀浸染法(Levaditi法)和免疫熒光技術進行檢查。迄今為止梅毒螺旋體在人工培養基上尚不易培養成功,但其可在猿猴、荷蘭豬、家兔、白鼠體內繁殖,其中以家兔的暈丸最為敏感,故一般多使用家兔進行接種,以保存梅毒螺旋體菌株,製作梅毒血清反應抗原。
梅毒螺旋體在適當生活條件下要進行橫斷分裂生殖,每30~33小時繁殖一次,為厭氧微生物,在體外很容易死亡。在潮濕之器皿和毛巾上可生活數小時。100oC 溫度立即死亡,60℃2~5分鍾,40℃3小時,39℃4小時死亡。對寒冷抵抗力強,0℃1~2夭,-78℃經數年不喪失傳染性。一般消毒葯物如升汞、苯酚、乙醇等均很容易將其殺死。
梅毒的病原體是一種螺旋體,醫學上稱之為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im) ,1905年由法國科學家Schaudinn 與Hoffmanu發現並報告的。
梅毒螺旋體是一種小而纖細的呈螺旋狀的微生物,長度為5-20nm,直徑 <0.2nm。它有6-12個螺旋,肉眼看不到,在光鏡暗視野下,人們僅能看到梅毒螺旋體的折光性,其活動較強。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樣細纖維束,其末端呈捲曲狀。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時,螺旋是規則的。因其透明不易著色,又稱之為蒼白螺旋體。
梅毒螺旋體是厭氧菌,在體內可長期生存繁殖,只要條件適宜,便以橫斷裂方式一分為二的進行繁殖。在體外不易生存,煮沸、乾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劑(如升汞、石碳酸、酒精等)很容易將它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