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煎的中葯
⑴ 中葯的「不宜久煎」和「後下」是一個意思嗎
是的,「不宜久煎」所以應該「後下」。
⑵ 哪些中葯不宜久煎
問題分析:
你好,植物類中葯分葉、梗、根、子,一般上部部分比較輕浮,水煎易蒸發,所以有些葯物如「藿香,薄荷,荊芥等」多採用「後下」葯物的方法煎煮,以防葯物成分的丟失。
意見建議:
建議,煎中葯要兩次煎煮效果會好些,一劑葯物,第一次煎煮15分鍾;二次25分鍾,就能夠把葯物的成分煎煮出來,最好不採用一次40分鍾的煎煮方式。
⑶ 請教:煎中葯時不宜久煎的葯
先煎的葯用大火把水燒開後再用小火煎,如附子、川烏、草烏等,它們煎的時間愈久,葯效愈大,毒性愈小。後煎的葯在將停火前放下,加蓋10分後即可。
⑷ 師傅們幫我看看,這里有哪些中葯不宜久煎的謝謝了!!
槐花後下,另外水蛭最好不入煎劑,因其有有土腥氣,煎出來的湯葯很難喝,研末沖服裝腔囊為佳。
對於樓上所言不敢苟同,那雙鉤也不易久煎,大黃用其攻下時也提倡後下,難道他們都是解表葯,同樣的有些花類也不要久煎如玫瑰花,玳玳花,厚朴花,槐花,冬花等。
⑸ 什麼中葯是不宜久煎的
天麻可平肝息風,治療血虛肝風內動的頭痛、眩暈,亦可用於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同時可用於風痰引起的眩暈、偏正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
由於天麻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等效果顯著,故常被人當成「補葯」服用。一見眩暈,不分體質虛實,氣血盛衰,就妄用天麻,其實,使用天麻也有禁忌。
1.凡病人見津液衰少,血虛、陰虛等,均慎用天麻。
2.重視配伍應用。《本草衍義》有「天麻須別葯相佐使,然後見其功」的記述。古今醫家很少單味使用天麻,而多根據不同病證組方用葯。如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鉤藤飲、天麻丸等。
3.即使針對肝陽上亢、痰阻經絡等實證時,使用天麻也要詳審病情,把握病機,隨證加減,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4.天麻不宜久煎。天麻的主要成分為天麻甙,遇熱極易揮發。
5.使用單味天麻或天麻制劑時,如出現頭暈、胸悶氣促、惡心嘔吐、心跳及呼吸加快、皮膚瘙癢時,應立即停葯,症狀嚴重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⑹ 中葯教材中的不宜久煎和後下是一個意思嗎
不宜久煎和後下在很多情況下可以理解為一個意思
不宜久煎和後下大多是含有揮發油,或者葯性很容易滲出,所以不宜久煎,水開即可,
一些氣味芳香的葯物如薄荷、木通、藿香、砂仁、鉤藤、豆蔻、杏仁等,內含揮發油,煎煮過久,則因有效成分揮發而失效。又如大黃後下,可使其瀉下作用更強。
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份多的葯材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葯性損失,故宜後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葯成份對熱不穩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後下。如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入葯宜後下
⑺ 醫生說的煎15分鍾的中葯是什麼意思要怎麼熬呢
如果葯包內沒有另包分出先煎或者後下的,那應是整包葯共煎15分鍾...
有些葯物不宜久煎,葯物稍煎即可。如氣味芳香的葯物薄荷、木通、藿香等,內含揮發油,煎煮過久,則因有效成分揮發而失效...治痘方面大概歸這類...
若因上班沒時間,那也只好用全自動煎葯法...問題不大的...
⑻ 煎中葯是否越久越好
對於熬制中葯也是有很多的講究,不是說把它扔在鍋裡面一直煮就可以了。有人覺得熬中葯就越煮越久,中葯的葯效才會全部都被熬出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不同的中葯熬制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的中葯熬制的火候也是不一樣。有些中葯只需要熬制半個小時就可以了。冷水下鍋當水煮開了以後再繼續熬至半個小時,這樣就可以不用再熬制了。
什麼事情都是講究科學方法的,不要覺得自己理所當然的,認為該熬久一點就要熬制久一點。
⑼ 宜文火久煎的中葯是
補益類的葯。
如人參、黃芪、枸杞等
⑽ 中葯先煎、久煎、包煎分別是什麼意思
先煎:在中醫學中,指入湯劑的一些葯物需在未入其他葯時,先行煎煮。如有些礦石、貝殼類葯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易打碎先煎,即煎煮10——15分鍾後,再將其他葯物傾入同煎。如生石膏、生牡蠣等。對某些有毒葯物,為降低毒性,亦應先煎或久煎。如附子、烏頭、黑丑等。
久煎:是為了完全煎取補益調理葯中更多的營養成分,正確的方法是開始採用大火煎沸,然後改用小火慢煎。頭煎沸後再煎30~40分鍾左右,有的葯需要煎煮的時間更長,應遵醫囑,二煎沸後再煎約20~30分鍾,以飲片掰開無白芯為度。這樣的時間長度才可使葯材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出,發揮應有的療效。如黃芪、黨參、白術、當歸、白芍等。
包煎:即將葯物包括於原色稀棉布布袋中進行煎煮。具體有:花粉、細小種子及細粉類葯物應包煎,因其易漂浮在水面,不利煎煮,如蒲黃、葶藶子、滑石粉等;含澱粉、黏液質較多的葯物應包煎,因其易粘鍋糊化、焦化,如車前子等;絨毛類葯物應包煎,因其難於濾凈,混入葯液則刺激咽喉,如旋覆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