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燉中葯
A. 熬中葯怎麼熬需要詳細步驟。
泡葯40分鍾~1小時。一般兩煎(煎煮兩次)
第一煎(大火開鍋後計時)30~40分鍾。篦出葯汁備用。第二煎加溫水(大火開鍋後計時)20~30分鍾。篦出葯汁。兩煎葯汁混合後分成2杯,早晚各一杯。
如果你的葯方里有先見葯,後下葯。(先煎葯,單獨准備一個小鍋,倒入先煎葯加入涼水,直接開火,大火開鍋後不用換火,計時30分鍾,把煎好後的葯湯和葯渣一起倒入泡好的群葯里再煎煮群葯)
(後下葯,第一煎出鍋前
5~10分鍾,倒入先煎葯。)
如果你的處方中有沖服葯。看清計量,用煎好的葯汁送服,或把重復要混合進煎好的葯汁里。比如處方中沖服葯為三七粉10g/付。那麼你要把一付量的三七粉分成2份,早晚各1次。混合在你煎好的葯液里服用。
如果你的葯是治療感冒的,(需要輕煎)那麼你一煎和二煎的時間應該是
一煎開鍋後20分鍾左右。
二煎開鍋後15分鍾左右。
另外如果大夫特別交代,遵醫囑就好了。希望能幫到您。歡迎追問。
還有。。。。如果你的葯里
材質堅硬厚實的比較多。。還可以適當多泡一會兒。以葯材泡透發軟最好。
B. 中葯怎麼熬
五號說的方法對、陶瓷的熬最好、用小火熬能把葯性很好得發揮、但是熬了之後要馬上倒出來、不然會反吸收、
C. 怎樣熬中葯
1器具:以陶瓷,瓦罐為最佳,其次是鋁製品,白鋼製品;生鐵建議不用
2葯物分類,專按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屬分好
3加水至將葯物淹沒,葯物先浸泡10-15分鍾,武火燒開後文火慢熬。。。
注意,熬中葯還要注意的是,葯物治療的目的,大約分為,解表葯需要武火快煎,15-20分葯香散發出來即可;滋補葯物需要文火慢熬,30--45分適中。等等,
有問題留言
D. 怎麼熬中葯
據我所知,煎服中葯的“六步”分別是選煎葯罐 、選純凈水 、葯材浸泡時長、煎葯火候、煎好的中葯汁混合和單葯材的特殊煎制方法 。“四招”是:煎出的中葯汁服多少, 煎出的中葯汁是飯前還是飯後服用, 煎出的中葯汁宜什麼溫度服用和煎出的中葯汁是否可以加糖同時服用 。
下面做出具體分析:
烤中葯有六步
第一步是選擇煎葯罐。
現在的年輕人對中醫飲片器的選擇知識很少,特別是城裡人、飲片器家一般沒有合適的飲片器。
所以,選擇煎葯罐是關鍵的第一步,罐最好選擇砂罐、瓦罐、陶罐。 搪瓷罐如下。 這些罐子化學性質穩定,所以熱量均勻,保溫性好,價格便宜。 如果真的別無選擇,玻璃和不銹鋼材質也可以。
特別注意禁用銅鍋、鐵鍋和鋁鍋。
因為這些鍋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氧化,容易與中葯內的化學成分相互作用。
用鐵鍋煎山楂和五倍子等中葯,會生成不溶於水的單寧鐵,對身體有害。
第三隻招:
熱性病最好放涼服用(如四虎湯)。 寒性病應該熱服,發散攻擊幫助葯力。
血脈通絡達筋骨者應熱服,澀固精止血劑應放涼服用。 厭倦解暑的葯劑應該熱服,解表的葯是辛散之品,功能應該疏散肌表,熱服。
清熱葯和消暑葯最好放涼服用。 熱病用的寒葯要溫服,大寒病用的熱葯要冷服。
煎的中葯汁可以加糖同時服用嗎?
第四招:
中葯果汁多味道苦,也有人喜歡加糖服用,加糖會影響葯物的吸收。 特別是慢性胃病,不能像上述那樣給腹部容易膨脹的患者加糖,容易引起胸悶的腹部膨脹。
吃葯後嘴裡難受的話,用清水漱口就好了。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飲片法中也是一樣,為了吃中葯精華,取得最佳療效,必須掌握科學的飲片方法,按照醫生的指示服葯。
E. 怎樣熬制中葯
應用中葯治療疾病,乃是我國人民常用的治病方法。在煎煮中葯方面,也有許多講究。
盛器的選擇往往是首先考慮的問題,由於中葯里含有不少鞣酸或其他生物鹼,遇到鐵或其他金屬時,可使中葯成分發生生物化學變化,輕則減輕葯的效力,重則生成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應選用砂鍋煎葯為最好,或用搪瓷器具也是可以的。對於鐵器則要忌用,鋁製品也要避免應用。
煎煮中葯前,通常要檢查一下,認清哪些是先煎的,哪些是沖服的,不能混在一起煎煮。有些中葯,如磁石、龍骨、牡蠣、龜板等較為堅硬的中葯,要敲碎後再煎。
祖國醫學曾講究用井水或泉水煎煮中葯,而現在普遍認為,用干凈的涼水即可,不清潔的河水與池塘水不可應用,有些人愛用開水煎葯也是不妥當的。
中葯煎煮前,通常要浸泡一下,用於慢性疾病的滋補葯品,常要先浸泡半小時至1小時,對一些急性病症,尤其是一些風寒表證的用葯,常常是隨泡隨煎,夏天或氣溫高的地方,中葯也不能久泡。
每劑中葯的加水量要參考中葯配方數量的多少、煎煮時間的長短靈活掌握,一般加水要超過葯面2~3厘米為好,使煎成的葯汁為150~200毫升。煎煮中葯的火候也很重要,總的原則是小火慢煎,家用電爐煎葯,常常不易掌握火候,不宜選用。煎煮的時間通常根據醫囑來定,一般地說,不同的中葯或不同的疾病,所要求煎煮中葯的時間而不盡相同,風寒解表葯、急症,要急火快煎,一般5~10分鍾;強壯滋補葯,慢性病症,煎煮中葯時間要長,可達1~2小時。例如應用中葯金銀花、菊花、紫蘇葉、地丁、魚腥草、大青葉、馬齒莧、車前草等以花、葉為主的中葯,或者是肉桂、陳皮、砂仁、藿香等含揮發油較多的中葯,不宜久煎,約10分鍾左右即可,而黃芪、黨參、當歸、龜板、鱉甲、巴戟天、肉蓯蓉等葯品,應煎半小時至1小時。有的老中醫認為,人參應以微火煎蒸,長達2~3小時更好;有些中葯如南星、半夏、附子等含有毒性,要先行煎煮,可以減少毒性;有些粉劑(青黛)、小顆粒葯品(車前子、萊菔子)要選用紗布包好,才能煎煮。一般的中葯均需分煎2次(頭煎和二煎),有人早晚各煎1次,隨煎隨服,有人連煎2次,將葯液兌混在一起,分2次服用。
煎煮中葯的要求,應結合地區、季節及家庭的具體條件,還要遵照中醫師的囑咐,以保證中葯得到合理的應用,發揮應有的效力。
F. 熬中葯怎麼熬
加水熬3次,第一次時間最長,用文火,後兩次熬開即可,將三次熬好的葯水,裝在一起。
G. 燉中葯怎麼燉
煲中葯前,也要有諸多的准備,如器具、用水、火器等,當然,作為現代人,很多時候也就因地制宜,不一定都按照既往的套跑去做了。
【器 具】
煲中葯一般選擇用砂鍋,避免用鐵制鍋具。用砂鍋煲中葯是最科學的用具,因為砂鍋是陶製品,不會產生化學反應。然後把需要煲的中葯飲片放進砂鍋中。
【加 水】
煲中葯用的水一定是涼水(至於是用自來水還是用純凈水,就看各位的條件了,推薦是用純凈水或自來水放置半天再用),不要用開水,加3~4碗水(一般是浸過葯面約1中指末節),把中葯完全浸泡,最好浸泡半小時再煲。至於古人根據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水煲葯,有條件的話也可參考,本公眾號的歷史消息中有相關的文章哦。
【煲 葯】
中葯泡好後,放在火上開始煎煮。在中葯煮沸之前用武火(大火),煮沸之後轉為文火(小火)慢慢煎煮,根據不同的葯物性質決定煎煮的時間。
一般情葯物煲葯時間大約在20分鍾左右,若觀察到葯煲中的水比較多,可適當煲久些許時間;解表葯煮開後再煎煮8~10分鍾即可;補益類的中葯要煎煮30分鍾以上等。
【翻 渣】
即煲第二次。第二次煲,加水量大概是第一次的一半左右,是煲20分鍾左右,煲完看看葯湯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來。若葯湯較多,可以再多煲一會兒。 發表解肌的葯物一般不翻渣。
切記千萬不能把中葯煲幹了,那隻能倒掉。所以煲中葯必須有人在旁邊守著才行。
H. 如何熬中葯
●煎葯器具
最好是用砂鍋,不易發生化學變化,忌用鐵鍋,因為鐵鍋煎煮會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
●煎葯用水
以水質純凈為原則,如自來水、井水或蒸餾水浸泡葯物(不能用熱水或開水),用水量以浸過葯物一寸左右為宜(第一次由於葯物浸泡的緣故用水量要適當增加,用水約1200毫升;二次、三次煎煮用水量應適當減少,約800毫升即可)。
●煎葯火候
宜先武後文,即開始用大火,煎沸後用小火。
●煎葯方法
將葯物放入容器內,加冷水浸泡0.5~1小時後再煮(中葯煎煮前浸泡既有利於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可以縮短煎煮時間,避免由於煎煮時間過長,有效成分被破壞;花、葉類葯物浸泡半小時即可,根莖及礦石類葯浸泡1小時為宜),煮沸後要再煎煮20分鍾;一劑中葯連續煎煮3次,然後將煎「煮」得的葯液混勻後服用。
●服用方法
飯前15-20分鍾溫服(或在上午10點左右、下午4點左右、晚上10點左右,半空腹狀態下溫服),中葯液口服的溫度最好在35-40度,一般一天服3次,一劑中葯分2天服完。
I. 如何熬中草葯
1 熬前不需要洗,
2 用溫水泡,一定要泡透,(根據中葯草,梗,果,貝,石等定不同時間)。
3 熬:草本的沸騰後5分鍾既可,
4 其他以熬到葯汁適宜既可。
5 最少熬3遍,把每次熬的摻和一塊,早,晚各一服。)。
6 最好是在飯前,中葯不刺激胃,飯前效果更好些。 (中醫師)
J. 怎樣熬中葯才是正確的
我家是開中醫葯店的,所以一般就是這樣教人熬中葯的。因中葯一般乾的較多,有的是植物的根所以都是很乾燥的。所以熬中葯時不能放入水後馬上就烈火熬開。而是應先把中草葯放入鍋後再放入水泡上20分鍾左右。再慢火熬開。這樣才能熬出質量來。
至於水,第一次一般多一點,上面說了葯物干會吸水。第二次放的水自然得少一點。我們一般是讓人家熬二遍,反正總比白開水好吧。用水量和第二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