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塗陰癬
A. 陰蘚如何治療
您好!
病情分析考慮是股癬
股癬是指股內側,會陰,臀部感染真菌後引起的皮膚病在我國引起股癬的病原體主要是毛癬菌屬的紅色毛癬菌和石膏樣毛癬菌,表皮癬菌屬的絮狀表皮癬菌以及少數白色念珠菌.
中醫認為:由外受風毒,凝聚皮膚,郁久血燥暑濕漬毛竅,機體免役力低下,;機體功能失調紊亂,體內有一些血毒和血熱的症狀存在.在體內淤積,與外界因素相刺激會下注到表皮,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
建議:在提高自身機體免疫力的情況下,結合祛風止癢,軟堅消積,疏通氣血等功效的中葯,內在的調理.外在的可以配合抗真菌的葯物治療.
注意事項:
1,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戒掉不良習慣
2,內衣應柔軟松寬,以棉織品為好.避免羽絨,尼龍及毛織品衣服貼身穿戴.
3, 應保持局部清潔衛生,切忌搔抓不潔.
B. 治療股癬的中葯是什麼急需,謝謝!!!
股癬用中葯來的比較慢,而且步驟比較繁瑣,中葯好處是可以固本清源。
而且你的描述還不一定是股癬。建議到皮膚科診斷。
如果是股癬,直接去葯店買 達克林軟膏,回去塗就行。
C. 治頭癬的中葯方
治療頭抄癬的四大偏方之一、爆竹蒜
組成:生蒜頭、爆竹葯適量。
用法:磨擦患處,連搽幾次。
主治:頭癬。
治療頭癬的四大偏方之二、大蒜汁
組成:大蒜頭適量。
用法:打碎用汁擦3 天。
主治:頭癬。
說明:亦可用獨頭蒜放在銹鐵板上磨成漿,搽患處,連塗3 次。
治療頭癬的四大偏方之三、高粱酒
組成:白礬、酒適量。
用法:白礬半生半煅,酒調之塗患處。
主治:癬、干濕頭瘡。
治療頭癬的四大偏方之四、生薑高粱酒
組成:生薑數塊、高粱酒適量。
用法:將生薑浸入高粱酒內,用時取出擦患處,每日2~3 次。
主治:頭癬。
綜上所述,以上內容講述的是治療頭癬的四大偏方,可以讓人們更好的治療頭癬,人們一旦發現有頭癬,要選擇合適的偏方治療,而且還要保持局部的清潔,建議對頭癬煩惱的朋友不妨試試。
D. 中醫叫陰蘚陰瘡是什麼病,這種病有什麼症狀
樓上的不懂不要亂說。外陰白斑只是屬於陰癬陰瘡的范圍而已。更形象的講是屬於陰瘡的范圍。外陰白斑有癌變的可能。癌變後自然就會形成瘡,流血流膿感染組織壞死等等。很多病也屬於陰瘡的。比如外陰感染潰瘍,前庭腺感染流膿。子宮頸癌後期,結核潰爛。梅毒合並急性感染等等。范圍很大。中醫的標准解釋是女子外陰部結塊紅腫或潰爛成瘡,黃水淋漓局部腫痛,甚則潰瘍如蟲蝕者稱陰瘡又稱陰蝕或陰蝕瘡。醫宗金鑒外科卷的婦人陰瘡解答的比較詳細點。建議買本看看。
E. 中醫治療頭癬
這種情況建議最好采
用中醫治療,西醫雖然可以短期緩解症狀,但無法除根,而通過中醫的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可以達
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頭癬屬於真菌感染引起,建議口服抗真菌葯物對症治療,可以選擇酮康唑、伊曲康唑進行治療。
F. 追加分數【有圖】大腿上長的是圓癬/銅錢癬么,塗達克寧不管用,反而癢
病情分析:
你好,股癬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一半和腳氣傳染有關系。治療的話需要腳氣和股癬一塊兒治療。
指導意見:
平時注意好個人衛生,襪子,內褲不要在一塊兒洗,治療的話可以選擇轩|肌|浄外用,一天兩次,連續治療最少三周以上。
|
|
|
|
|
2、取一個中間發酵好的面團,在案板上搓成細長的面條。
3、取一條脆皮腸,用搓好的長面條一圈一圈地繞在脆皮火腿腸上。
4、長面條的頭和尾都要壓好,不然再一發酵就掙出來了。若火腿腸是較長的,可以把頭尾留出一段來,烤好後就會有一部份火腿腸露在外面。我買的一個是較小的,二次發酵後就包在面團里了。
5、做好所有的火腿麵包卷排在鋪錫紙的烤盤里,放入烤箱,溫度調在38度,烤箱底放一碗熱水,再進行40分鍾左右的二次發酵,直到面團變成原來的2倍大。
6、發酵好的面團表面輕輕刷上一層全蛋液,再撒上白芝麻,烤箱預熱到180度,將烤盤放入烤箱中層,烤焙18分鍾左右,至表面金黃色即可出爐。
G. 有懂中葯白癬皮的,介紹一下!謝謝
H. 玄參、丹參.生地黃.當歸.澤瀉.茯苓.白癬皮.地膚子.蛇床子這些中葯對什麼起作
可以治療皮膚病如皮膚瘙癢等
I. 怎樣用葯浴治療癬(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
癬是由於感染真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病,屬於淺部真菌病,因其發病部位和形狀不同,臨床有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疊瓦癬、花斑癬等不同類型。
頭癬多發生於兒童,俗稱「癩痢頭」或「禿瘡」等。其主要症狀是頭皮結痂或產生鱗屑,瘙癢,頭發逐漸失去光澤,易於拔除和折斷,甚至禿頭。由於引起頭癬的真菌有所不同,因此臨床有黃癬、白癬和黑癬三種頭癬。
體癬是指發生於面、頸、軀乾和四肢皮膚上的癬,中醫稱其為「銅錢癬」、「圓癬」。其症在光滑皮膚上出現丘疹、丘皰疹、水皰、鱗屑組成的圓形或同心圓病損,中央皮膚正常或有色素沉著,劇癢,有時抓破結痂。
股癬與體癬基本症狀相同,是指局限於大腿內側靠近生殖器和臀部的癬,中醫稱其為「陰癬」。
手足癬是指發生在手掌和足底(趾)的癬。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濕腳氣」、「香港腳」。皮損以水皰、糜爛、脫屑、角化、伴有瘙癢為特徵。根據症狀的突出表現,可分為:①指(趾)間浸漬型:主症為指或趾間浸潤發白,脫皮,剝去表皮,其下為濕潤的潮紅糜爛面;②水皰型:主症為手掌或足底出現密集或分散的粟粒至帽針大小的水皰,皰液澄清,外周可有輕度潮紅,干破後疊起白皮,日久又生水皰,反復發作;③鱗屑增厚型:主症為皮損乾燥粗糙變厚,形如胼底,皮紋增寬加深,冬天裂開。以上3種類型均自覺劇癢。
甲癬俗稱「灰指(趾)甲」,常伴發於手足癬。其主症為指(趾)甲初起出現灰白斑點,日久增厚變形,表面不平,失去光澤,呈灰白色。
疊瓦癬的形狀比較特殊,很像疊瓦,故有此名。其症表現為鱗屑組成的許多同心環,猶如大樹橫切面的樹輪,由於不斷搔抓,癬向周圍蔓延擴大,同心環逐漸模糊而變成不規則的花紋狀。
花斑癬中醫稱「汗斑」,多發生於頸、胸、背、上臂和下腹部等處。皮膚呈黃豆大小的圓形斑疹,上有細小鱗屑,隨著皮疹的增多,可融合成大片狀細小鱗屑斑,呈黃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較為清楚。病情夏重冬輕,無明顯自覺症狀,或出汗時有輕度瘙癢,病程漫長,不治則多年不愈。
方一【組成】鮮蠶豆適量。
【用法】將鮮蠶豆搗爛如泥,榨取汁水,外洗患處,每日數次。
【功用】祛濕解毒。
【適應證】禿瘡。
【說明】蠶豆性味甘平,微辛,功能祛濕解毒,故適宜於濕熱禿瘡。如無鮮蠶豆,可用於豆以水煎汁外洗,或搗敷亦有效。
方二【組成】生白果適量。
【用法】將白果去殼,切開,水煎取汁,頻洗癬瘡面。
【功用】消毒殺菌。
【適應證】頭面癬瘡。
【說明】白果,能消毒殺蟲。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白果水浸劑對真菌有抑製作用。但須注意的是白果含有小毒,不可內服過量。
方三【組成】清油1碗,豬膽汁1個。
【用法】將清油用文火熬熟,與豬膽汁和勻。將患處剃光發,然後取汁擦洗,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禿癬。
【說明】豬膽汁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可敷惡瘡。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豬膽汁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方四【組成】蔥1把,蜂蜜少許。
【用法】將頭部患處用米泔水洗凈,蔥搗爛如泥,和蜂蜜共拌勻,外洗患處,再以清水洗凈。
【功用】解毒滅菌。
【適應證】小兒禿瘡。
【說明】蔥含有的揮發油中主要成分是蔥蒜辣素,又叫植物殺菌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特別是對皮膚真菌抑製作用更強。
方五【組成】干桃30克,黑豆50克。
【用法】將干桃、黑豆共煮,濾取汁,與豬油少許調和,外洗患處。
【功用】解毒收斂。
【適應證】白禿頭瘡。
【說明】干桃是未成熟桃的乾燥果實,又稱碧桃干,有收斂之功。黑豆功能解毒,療一切毒腫。兩者相合,解毒收斂,對頭皮癬有一定的療效。
方六【組成】火麻仁適量。
【用法】將火麻仁研為末,以水和絞取汁,與蜂蜜和勻,外洗患處。
【功用】抗菌殺蟲。
【適應證】小兒頭面癬瘡或疥瘡。
【說明】火麻仁為大麻的種仁,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外敷治瘡癩,殺蟲。蜂蜜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兩者合用,對小兒皮膚真菌或疥蟲感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方七【組成】烏梅數枚。
【用法】將烏梅入鍋中,加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抗真菌。
【適應證】小兒頭瘡。
【說明】烏梅的水煎液在試管內對須瘡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孢菌等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八【組成】黑豆適量。
【用法】將黑豆炒焦,入鍋中,水煎取汁,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祛風清熱,活血解毒。
【適應證】小兒頭瘡。
【說明】黑豆,外敷一切毒腫。能祛風熱、活血解毒。故可用於熱毒引起的小兒頭瘡。
方九【組成】生薑適量。
【用法】將生薑搗取汁,加溫後外洗頭上患處,每日2次。
【功用】殺菌止癢。
【適應證】禿頭瘡。
【說明】生薑含辛辣芬香的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姜醇、姜烯、姜酚等,對皮膚真菌具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方十【組成】花椒10克。
【用法】將花椒入鍋,加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燥濕殺蟲。
【適應證】頭上白禿。
【說明】花椒有除濕止痛、殺蟲解毒之效,主治禿斑。
方十一【組成】鯽魚1條,醬汁適量。
【用法】將鯽魚燒灰存性,醬汁和勻,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適應證】小兒禿瘡。
【說明】鯽魚功能清熱利濕解毒,主各種瘡瘍,又方用去腸鯽魚,入皂礬再燒研,外搽患處。或用鯽魚去腸後,填入大附子1枚,炙焦研末,外敷患處。
方十二【組成】香油適量。
【用法】將香油與水等份拌和,外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赤禿發落。
【說明】香油,生用,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功效。
方十三【組成】馬齒莧250克。
【用法】將馬齒莧煎煮取汁,外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小兒白禿。
【說明】馬齒莧對真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可治濕癬白禿,本方還可用馬齒莧燒灰,調豬油外塗患處。
方十四【組成】鮮桑椹適量。
【用法】將桑椹搗爛,取汁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赤禿。
【說明】桑椹為桑樹的果穗,能治禿瘡,故以桑椹外洗對治療因真菌引起的禿瘡有較好的效果。
方十五【組成】鮮馬齒莧、米醋各適量。
【用法】將鮮馬齒莧洗凈,搗爛絞取汁,用等量米醋混合後,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現代葯理研究證明,馬齒莧煎劑對某些致病真菌有不同的抑製作用,米醋亦有解毒殺蟲之功。兩者合用,其效更佳。
方十六【組成】茶葉適量。
【用法】將茶葉煎煮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腳癬。
【說明】茶葉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茶葉浸劑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方十七【組成】鹽適量。
【用法】將鹽溫水化開,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瘡癬初起。
【說明】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性味咸寒,功能清熱解毒,能去皮膚風毒,故能有效地治療腳癬。
方十八【組成】米仁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葯共煎取汁,趁熱蘸葯液擦洗患部,每日數次,至愈為止。
【功用】利濕解毒。
【適應證】手癬。
【說明】米仁功能健脾利濕。甘草有解毒作用,以其煎劑外洗,能治療陰下濕癢等,說明甘草對癬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方十九【組成】韭菜根適量,豬油少許。
【用法】將韭菜根燒灰存性,搗為末,以豬油調和,擦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體癬、股癬。
【說明】韭菜根性味辛溫,能治各種癬疾,再配合豬油外敷,其祛風解毒作用更強,故可有效地治療體癬、股癬等各部位癬瘡。
方二十【組成】豆豉、醋各適量。
【用法】將豆豉研細末,過篩,和醋相合,擦洗患處。
【功用】祛風宣郁,解毒殺菌。
【適應證】白禿。
【說明】豆豉是豆科植物大豆種子經發酵加工而成,具有祛風宣郁、解毒的作用。米醋功擅散瘀解毒殺蟲,現代研究證實有抗菌作用。兩者合而用之,對皮膚真菌病有一定療效。
方二十一【組成】紫甘蔗皮適量。
【用法】將紫甘蔗皮加水煎煮,濾去渣,取葯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頭癬。
【說明】甘蔗皮功能清熱解毒,能治百毒諸瘡,民間常用此治療瘡瘍腫毒及癬瘡。
方二十二【組成】黃柏、黃精各適量。
【用法】將上葯煎成湯液,用葯汁外洗頭皮,每次15分鍾,每日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白禿瘡(頭癬)炎症明顯,分泌物多者。
【說明】黃柏功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其所含的小檗鹼對常見的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黃精對多種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二十三【組成】淘米水3大碗,川椒3克,白礬6克,麻柳葉1把。
【用法】將上葯煎熬後熏洗頭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殺蟲止癢。
【適應證】頭癬。
【說明】淘米水功能解毒止癢,配伍川椒、白礬、麻柳葉,有解毒、殺蟲、止癢功效,故對頭癬有效。
方二十四【組成】當歸、生百部、木槿皮、紫槿皮、白鮮皮各15克,川椒10克,醋100毫升。
【用法】上葯共入黑醋中,浸泡2小時後煎煮至沸,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洗至葯液涼後止,用布擦乾,暫禁下水。
【功用】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潤膚。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當歸能養血潤膚,百部、木槿皮、紫槿皮、白鮮皮、川椒均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
方二十五【組成】側柏葉250克,艾葉65克,桐油適量。
【用法】先將柏葉、艾葉加清水適量,煎至3 000毫升,候用。再用桐油抹擦患處,以紙蘸桐油,用火點燃,候溫度稍低,即將患手置湯中浸泡,泡至葯液涼止。
【功用】涼血祛風,消炎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側柏葉功能涼血祛風,葯理學研究亦證實,本品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艾葉、桐油均有殺蟲止癢之效。
方二十六【組成】貫眾、烏梅等量。
【用法】用陶器盛葯,加水高出葯面約4厘米,煎沸20分鍾後,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浸患處,待葯溫變涼即停,每日2次,2日1劑。
【功用】清熱解毒,護發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貫眾功能清熱解毒,烏梅有殺蟲止癢作用,葯理學研究亦表明,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二十七【組成】新艾葉90克,蒼耳草60克,白鮮皮30克。
【用法】先將上葯入瓦罐中,加水3 000毫升煮沸取汁,將葯汁倒入臉盆內,上覆毛巾,再將兩手伸於毛巾下熏一會兒,待葯汁』轉溫時,將兩手放入葯液中浸泡,並轉擦洗滌,直至葯汁將冷為止,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護皮,祛風,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艾葉苦溫燥濕,能殺蟲,葯理學實驗證明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配伍蒼耳草、白鮮皮則作用更強。
方二十八【組成】川烏、草烏、何首烏、天花粉、赤芍、防風、荊芥、蒼術、地丁草各30克,艾葉120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適量煎沸,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每劑連用2日。
【功用】祛風濕,活血通絡,解毒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川草烏辛熱能散風寒,何首烏、天花粉、赤芍、艾葉活血通絡,防風、荊芥、蒼術祛風化濕,地丁草解毒。諸葯合用,對久治不愈的鵝掌風有一定的療效。
方二十九【組成】荊芥、防風、紅花、地骨皮各15克,皂角、大楓子各30克,明礬18克,米醋1 500毫升。
【用法】將上葯用米醋1 500毫升,放盆中浸泡3~5日後,備用。治療時,每晚將手或足人葯醋中浸泡30分鍾。每劑葯可連續浸泡2周,為1個療程。用之有效,可連續泡2~3個療程。
【功用】滅菌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干腳癬。
【說明】方中荊芥、防風祛風勝濕,紅花、地骨皮活血潤膚,皂角、大楓子殺蟲,明礬燥濕。諸葯合用,祛風濕、殺蟲毒,對手足癬皮膚干澀者均有效。
方三十【組成】藿香、黃精、生大黃、皂礬各12克。
【用法】用米醋500毫升浸泡上葯5~7天,去渣備用,用時將患部放入葯液內浸泡。每次浸泡30~60分鍾,每日1或2次。
【功用】活血潤膚,殺蟲止癢。
【適應證】手癬。
【說明】藿香功能利濕除風,葯理學實驗表明,藿香煎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配黃精養陰潤燥,皂礬、大黃清熱解毒,故可用於治癬。
方三十一【組成】枯礬50克,地骨皮60克,豬牙皂、側柏葉、花椒、雄黃各15克,冰醋酸10毫升(或米醋50毫升)。
【用法】先將豬牙皂、地骨皮、側柏葉、花椒加水1 000毫升,煎至600毫升,過濾取液,將渣加適量水再煎,取濾液400毫升,將2次濾液混合後加熱並投入枯礬、雄黃、冰醋酸,攪溶;待溫浸泡病甲20~30分鍾,然後用刀削除肥厚病甲至甲床,外用紗布、膠布固定,每周2或3次,至新甲正常生長為止。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甲癬。
【說明】枯礬燥濕力強,豬牙皂搜風殺蟲,其他側柏葉等均有殺癬作用。
方三十二【組成】苦參50克,蛇床子、生百部、黃柏、土槿皮、白鮮皮各25克,明礬30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1 500~2 500毫升,浸泡1小時左右,文火煮沸15~30分鍾,將葯液倒入腳盆內,浸泡患足。每日1或2次,每次10~20分鍾,葯液第2天可以加溫再用。
【功用】清熱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足癬(腳氣)。
【說明】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在體外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蛇床子等均為燥濕殺蟲之良葯。
方三十三【組成】地膚子、蛇床子、苦參、白鮮皮、川黃芩各25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沸,將葯液倒入盆內,待溫時將患足浸泡在葯液中30分鍾,每劑浸泡2次,每日1劑。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地膚子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水煎劑對各種致病性真菌有抑製作用。蛇床子、苦參、白鮮皮、黃芩均有清熱燥濕殺蟲功效。
方三十四【組成】蒼耳子(搗碎)60克,明礬、苦參、地膚子、黃柏各25克,露蜂房20克。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沸後,將葯液倒入盆內,待溫時浸洗患處。每次30分鍾,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隔4日再繼續洗之。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足癬。
【說明】蒼耳子性味甘溫,能祛風濕,止痛。葯理實驗表明,其煎劑在體外對紅色毛癬菌有抑製作用。至於明礬等亦有抑制真菌功效。
方三十五【組成】徐長卿15克,甘草、牛蒡子各5克,蒲公英6克,紫草9克。
【用法】取上葯放入葯鍋或瓷盆內,加水1 500~2 000毫升,浸泡1小時左右,然後用文火熬至沸10~15分鍾,將葯液倒入盆內,待溫時將患足放入葯液中浸泡10~20分鍾,並反復擦洗之。每日臨睡前或早晚各1次,每劑可用2次。
【功用】活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足癬、體癬、股癬。
【說明】牛蒡子,為散風除熱毒之要葯。葯理實驗亦表明,其水浸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徐長卿、紫草則有活血解毒的作用。
方三十六【組成】浮萍、僵蠶各12克,防風、羌活、生川烏、生草烏、威靈仙、鶴草芽、白鮮皮、獨活、黃精各9克,鮮鳳仙花1株。
【用法】上葯用食醋1 000毫升浸泡24小時後,小火煎開,去渣取醋液備用,浸泡患處,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拭乾即可,勿用水沖洗,泡至第3日,煎開1次,再泡2天,1劑可用5日。
【功用】祛風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手足癬、甲癬。
【說明】浮萍能祛皮膚瘙癢之風,僵蠶功能清熱解毒,配伍防風、羌活祛風,川草烏散寒,白鮮皮、威靈仙燥濕,鳳仙花、鶴草芽殺蟲,故對手足癬有較好療效。
方三十七【組成】土槿皮、地膚子、蛇床子各25克,黃柏、沒食子各15克。
【用法】加水2 000毫升煮沸20分鍾,過濾後加入明礬12克溶化即可,每劑葯可連用2日。治療時將患足浸泡於微溫的葯液內,每次15~20分鍾,每日2或3次。療後暴露患處,保持清潔乾燥,不須包敷。
【功用】燥濕殺蟲。
【適應證】足癬感染。
【說明】沒食子性味苦溫,功能燥濕殺蟲,主治小兒疳積,濕瘡。土槿皮、黃柏、地膚子均有燥濕殺蟲的功效。
方三十八【組成】蒼術、黃柏各15克,川牛膝10克,皂角9克,龍膽草30克,枯礬40克。
【用法】上葯水煎取汁,浸洗患足,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鍾,浸洗後待其自然乾燥。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足癬並細菌感染。
【說明】龍膽草性味苦寒,主瘡癰腫毒,葯理學實驗證明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蒼術、黃柏、明礬均有清熱燥濕功效,川牛膝既祛風濕,又引葯下行。
方三十九【組成】辣蓼30克,桃葉、羊蹄各15克,烏臼子30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0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煎後過濾,先熏後洗30分鍾,1日2次。
【功用】祛風殺蟲。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辣寥性味辛溫,功能祛風消腫殺菌;桃葉祛風濕殺蟲;羊蹄清熱殺蟲,其酊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烏臼子亦能殺蟲。
方四十【組成】苡仁、甘草各適量。
【用法】將上方按3~4:1組成,濃煎成汁,趁熱洗患處,每日數次。若化膿者,除用上方外,可用鵝掌皮燒灰,菜油調塗患處,2日洗換1次。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苡仁能清熱除濕,甘草功能解毒,兩者相伍,解毒殺蟲之力更強。
方四十一【組成】樟木適量。
【用法】將樟木打碎煎湯,每日早晚各溫洗1次。
【功用】祛風勝濕。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樟木含有樟腦及芳香性揮發油,辛烈香竄,能去濕氣,民間常用以治療疥癬等症。
方四十二【組成】艾葉125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煎,取汁趁熱先熏後洗半小時,每日1或2次。
【功用】苦溫燥濕。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艾葉苦溫燥濕、殺蟲,葯理學實踐證明,本品對於多種致病真菌有殺滅或抑制的作用。
方四十三【組成】枯礬、皂礬各35克,兒茶15克,側柏葉60克。
【用法】上葯加水煮沸備用,用時先用桐油擦患處,再用浸透桐油的紙捻點燃,熏患處10分鍾,然後將上述葯液倒入小桶,將患手伸入,用布緊蓋桶口熏之,等葯液微冷後,再將患手浸葯液中20~30分鍾。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枯礬、皂礬、兒茶均有燥濕殺蟲的作用,側柏葉功能涼血解毒。諸葯合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故適用於鵝掌風病人。
方四十四【組成】冬瓜皮(干品為佳)50克。
【用法】上葯熬湯,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每日1次。
【功用】祛風勝濕。
【適應證】足癬。
【說明】冬瓜皮,利水除濕,干品則向內捲曲成筒狀,有粉霜,其祛風勝濕之力較佳。
方四十五【組成】葛根、千里光、白礬各等量。
【用法】將上葯烘乾研為細末,密封包裝,每袋40克備用。每晚取粉劑1袋倒入盆中,加溫水約3 000毫升混勻,將患腳置於葯水中浸泡20分鍾即可,7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葯物。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足癬及並發症。
【說明】葛根功能解毒散鬱火,千里光有清熱解毒作用,能去瘡癰腫毒。
方四十六【組成】丁香、藿香、百部、明礬、黃柏、苦參各30克,蛇床子、硼砂各20克。
【用法】用紗布將上葯包裹放入瓷盆或瓦罐內,以食醋1 000~2 000克浸泡2日,取上醋液浸泡患腳,每日1~3次,每次10~30分鍾。
【功用】殺滅真菌。
【適應證】足癬、灰趾甲。
【說明】丁香所含的揮發油對許蘭黃癬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四十七【組成】鮮蒲公英、鮮敗醬草各500克。
【用法】上葯洗凈切碎,放入盆內加水1 500毫升,煮開後再煎10分鍾,離火待溫,浸泡患部,每劑可如此用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足癬。
【說明】蒲公英功能清熱解毒,治癰腫療毒,敗醬草解毒,消癰排膿。兩者合用,清熱解毒殺蟲,故對真菌有抑製作用。
方四十八【組成】馬鞭草適量。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抑菌殺蟲。
【適應證】腳氣發腫。
【說明】馬鞭草性味苦涼,能破血殺蟲,葯理實驗表明,其水煎劑在體外有良好的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