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葯沙鍋
⑴ 熬中葯一定要用沙鍋么
湯劑是中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種服法。古人對煎葯的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論述。如《醫學源流論》中就說道:「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用中葯治病無論是用單味葯,還是用多味葯配成的方劑,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葯液做成湯劑後,才能服用,因此湯劑的煎法是很有講究的,它對葯物的療效有很大的決定作用。
煎湯葯的程序雖然簡單,但其中包含的學問可大了,那麼,怎麼樣煎才能有效的發揮葯物的作用呢?我們先從煎葯的容器說起吧。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葯要用砂鍋,而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做的鍋,這是為什麼呢?
用陶瓷砂鍋煎葯是因為它的性質穩定,不容易與葯物起化學反應,另外,它傳熱慢、受熱勻,不容易糊鍋,而且價格便宜,所以選用陶瓷製的砂鍋、瓦罐是最方便實用的。如果沒有砂鍋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銹鋼、搪瓷製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但是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容器,因為金屬容器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發生化學發應,影響葯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後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加重病情。
水是煎中葯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干凈的水就行,井水、自來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就很重要,不同葯劑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樣的,水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誤時間,還會使湯液的濃度降低,同樣會影響療效,那麼一劑湯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
煎煮中葯的水量是根據葯物的性能、具體服用要求、葯物的大小以及葯味的多少來定的。首先,在煎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鍾,使葯物完全被水滲透,便於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後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為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醫生有具體的要求,應遵醫囑。
煮湯葯的時候長短也會直接影響葯物的質量,那麼一劑湯葯一般要煮多長時間最好?由於葯物的質地不同,煎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說有些葯要先煎後下,有些要另煎等等,這樣做起來雖然是很講究,但比較繁瑣,如果不這樣做會不會影響葯物質量和它的治療效果呢?
煎葯時間要根據葯物的性質來定。通常頭遍煎時,應在中葯煮開後再熬20分鍾左右為好,二遍煎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視具體葯物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一些解表葯的煎煮時間就應該短一些,因為解表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莖和葉的部分,質地疏鬆,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時間可以短一些。芳香類的葯物象藿香、佩蘭、薄荷和一些鮮用的葯物,由於揮發性較大,質地柔軟,久煎容易喪失過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時間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葯物快要煎好時再下,聞到葯香味就可以了。而一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葯物,象生石膏,磁石,還有象生牡蠣、生石決明這些葯,由於質地比較堅硬,就需要先煎20分鍾左右,再下其他的葯物同煎。另外,還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葯物,比如種子類體積較小的、粉末狀的、粘性的、容易燒焦的葯物,或帶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葯物等,就應該用紗布包好之後再煎煮。
湯葯的頭煎和二煎是什麼意思呢?
中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關鍵,所以人們都認為中葯還是煎兩遍好,頭一遍就叫「頭煎」,第二遍叫「二煎」。這樣可以使葯物之間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徹底,增強療效。通常把這兩次煎出的葯湯混在一起服用,總量大約300~500毫升,對於服中葯困難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的分服,或者是濃縮給葯。但是有些葯,象解表類的就不能濃縮給葯,而應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葯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那麼什麼時候用文火,什麼時候用武火呢?
武火的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溫度急速的上升,使葯液很快的沸騰,但也容易燒焦;而文火的火焰較小,力道比較溫和。所以煎葯時,通常先用武火將葯液燒開,再用文火慢慢的煎。
把中葯煎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看了以上的介紹之後對您是不是有一點幫助呢。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做一下總結吧。
煎煮中葯應注意:
1.禁用銅、鐵、鋁等金屬容器,以免影響葯效。
2.加水量要適當,煎之前要浸泡,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
3.注意特殊中葯的煎煮方法,保證療效。
4.變質或煎糊的中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一般來說,沙鍋、瓦罐,陶瓷都可以實在不行不銹鋼鍋或銅鍋也可以,但 一定不可以用鐵鍋和鋁鍋.
6.沙鍋、瓦罐,陶瓷比較好,搪瓷盆、不銹鋼鍋次之。但一定不可以用鐵鍋和鋁鍋。銅鍋最好也不要用。
7.注意服葯時間和方法,謹遵醫囑。
⑵ 煎中葯一定要用沙鍋嗎,用平常的鐵鍋怎麼樣
鐵鍋不能煎中葯的,最好是用沙鍋,超市裡就有賣的,十塊錢左右
⑶ 准備熬中葯時新砂鍋該怎麼處理
新買的砂鍋最好是先熬一次大米粥,(熬到稍稍粘稠就可以了)然後倒掉刷干凈,就可以用了,(注意:砂鍋熱的時候不可以用涼水刷,否則砂鍋冷熱一交替會裂的)
另外如果醫生開的葯劑多的話,建議你用個大一點的砂鍋,因為葯太多鍋太小的話,開鍋後容易溢出葯來。
⑷ 為什麼要用砂鍋來熬中葯
用砂鍋煎葯是因為它的性質穩定,不容易與葯物起化學反應,另外,它傳熱慢、受熱勻,不容易糊鍋,而且價格便宜,所以選用陶瓷製的砂鍋、瓦罐是最方便實用的。
如果沒有砂鍋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銹鋼、搪瓷製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但是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容器,因為金屬容器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發生化學發應,影響葯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後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加重病情。
⑸ 中葯為什麼要用沙鍋來熬
湯劑是我國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葯物劑型。自伊尹創制湯劑以來,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由於其能隨臨床需要加減葯物,具有易吸收、發揮療效迅速、制備簡單等特點,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現代湯劑仍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湯劑的療效與其煎煮質量密切相關,徐靈胎曰:「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指出:「凡服湯葯,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葯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煎煮質量。現代研究更證明了這一點,並用科學的方法對此加以改進。
煎煮器具的選擇對葯液質量有重大影響。歷代醫家對此都很重視。陶弘景曰:「溫湯忌用鐵器。」李時珍說:「凡煎葯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煎葯忌用鐵器是因為鐵器化學性質不穩定,並能在煎煮過程中與中葯所含多種成分發生化學變化,如與鞣質、油脂、生物鹼、蒽醌類、香豆素及其他成分都能發生化學反應。銅器煎葯可在煎出液中檢出微量銅離子,某些葯物尚可與銅生成鹼式碳酸銅,故不是理想的煎葯器具。用銀器煎葯,其化學性質穩定,但由於價格昂貴、得之不易,且導熱性強、鍋底溫度高、不耐高溫的成分易破壞,水分蒸發快,易產生葯材糊底焦化現象,故也無實際應用意義。研究發現鋁鍋也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它不耐強酸、強鹼,從PH1~2或PH10的煎液中可檢出鋁離子。有研究認為人體某些疾病可能與體內鋁的含量過高有關。
目前家庭煎葯多用砂鍋,其導熱均勻,化學性質穩定,鍋周保溫性好,水分蒸發量小。缺點是其孔隙和紋理多,易吸附各種葯物成分而竄味。也可用陶瓷、白色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它們也不會與中葯有效成分起化學反應。另外在以陶瓷為煎葯器皿的基礎上出現了紫砂葯壺,採用分體加熱。電熱裝置設計在內膽之外,內膽為紫砂表面光滑,結構緊密,透氣性強,便於清洗也不會留下葯味,更具有保鮮功能。與砂鍋相比,加熱更快捷,而且還保留了砂鍋的優點,家庭煎葯可以採納使用。在醫院、葯店裡普遍採用的是以不銹鋼為煎葯器皿的現代煎煮裝置,不銹鋼質輕、受熱快、耐酸、耐腐蝕,而且化學性質穩定,是十分優良的煎葯器具。
家庭煎葯一般以煤爐或液化氣加熱。目前醫院、葯店煎葯用蒸汽中葯煎爐、多功能自控中葯煎煮裝置、多孔遠紅外中葯煎煮爐以及中葯煎煮機等,加熱方式多是蒸汽或電。
⑹ 為什麼要用砂鍋熬中葯
因為中葯在燉的過程中由於葯汁會加熱使得會與鍋起化學反應,如果用其他的會由於化內學反應影響葯材的功容效,而且有的鍋會在熬的過程中出現有毒物質。用砂鍋煎葯是因為它的性質穩定,不容易與葯物起化學反應,另外,它傳熱慢、受熱勻,不容易糊鍋,而且價格便宜,所以選用砂鍋是最方便實用的。「用平定的砂鍋熬米湯稀飯,水米交融,色澤金黃、香味濃郁;用砂鍋燉肉,無腥膻氣,而且存放兩天也不變味;用砂鍋燉豆腐,色正味醇;用砂鍋煎葯,葯性不變。此外,平定砂鍋與外地砂鍋最大的區別在於外觀特有的發亮光澤,『平定砂鍋亮晶晶』的說法也就是由此而來。」
⑺ 為什麼一定要用砂鍋才可以熬中葯
一般來說,在熬制中葯的時候都會用砂鍋,但是可能熬中葯為什麼要用砂鍋的原因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
1、大家開中葯的時候,上面會寫明哪些葯材是後加入熬得;如果沒有這個說明也可以問問醫生是不是全部下去一起熬制的。
2、准備好砂鍋,中葯無需特別清洗,直接放入砂鍋中,然後倒入水至剛好沒過葯材(漂浮型的葯材一定要用手按下去測了是否沒過),按照經驗一般3-3碗半(小飯碗)即可。大家根據碗的大小按在我上面說的測量方法自己進行調整。
3、熬制大概半個小時候後,如果有後加入的葯材,這個時候可以加入了(後加入的葯材提前加入會起不到效果的所以一定要記得後5分鍾加入),大概再熬制5分鍾即可倒入小飯碗,一般剛好一小碗為最好,多一點少一點都沒有事,如果熬制完還有1碗多很多,那就重新倒入再熬制一會,如果熬制玩只有半碗,只能說明這次熬制不成功需加水重新再熬一會。
⑻ 煎中葯為什麼一定要沙鍋啊`
熬中葯不見的一定要用沙鍋,但最好是用沙鍋,其實是一種專門的熬葯的鍋。
這主要是因為,中葯成分復雜,用鐵,鋁等金屬器皿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葯效。同時沙鍋的保溫較好,並且對於熱傳導較金屬器皿均勻,熬制起來更容易發揮葯效。
⑼ 普通砂鍋能煎中葯嗎
煎中葯要求導熱均勻,用金屬鍋會和葯物產生反應,使其喪失葯性甚至產生毒性。最好用砂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