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大熱中葯排行
❶ 我國的四大中葯指哪四種
在中葯上有一些作用比較強的葯物,稱為四大天王。但是針對疾病不同,葯的品種也有所不版同,不過一般泛指中權葯的四大
天王:
意見建議:
1、人參: 補氣挽脫,補益脾肺;生津,安神
2、大黃: 具有瀉熱通便功效,用於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疼痛拒按,
3、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
4、附子: 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大辛大熱,溫陽逐寒。
❷ 這味中葯叫啥 非常硬,煎葯時還讓先煎
是制附片,屬溫里葯,性味大辛、大熱、有毒,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之功效,先煎能減低其毒性。
❸ 中草葯安全嗎
中草葯不是都安全的。其實有的中草葯的副作用我們並不知曉。
凡辛散耗氣、大辛大熱、滑利、祛瘀、破血、有毒的中葯都應慎用或禁用。
❹ 中葯白附子與黑附子在使用上有什麼區別
白附子有祛風豁痰,散結消腫之功效的,而黑附子大辛大熱,有回陽救逆,補陽溫中,蠲痹止痛之功效的。
你要根據自己的症狀來選用是白附子或是黑附子的好,一定要辯證施治的
❺ 什麼叫大辛大熱,孕婦不能吃是嗎大辛是指哪些東西,大熱又是指哪些東西
大辛是指:辣椒,姜等辛辣.大熱指狗肉等,中葯有人參等,身體健康最好是不吃這類東西.
❻ 大熱的中葯都有哪些
巴豆(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巴菽、剛子、老陽子、猛子仁、巴果、巴米、雙眼蝦、紅子仁、豆貢、毒魚子、鑾豆、貢仔、巴仁、巴貢、葯子仁、蘆麻子、臘盤子、大風子、瀉果)
味性:辛,熱。歸經:入胃、大腸經。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巴豆霜
味性:辛,熱。歸經:歸胃、大腸經。峻下積滯,逐水消腫,豁痰利咽。用於寒積便秘,乳食停滯,下腹水腫,二便不通,喉風,喉痹。
巴豆油
味性:辛,熱。歸經:心;大腸經。通關開竅;峻下寒積。主厥證;喉痹;寒積腹痛
䰾魚(青竹、青魚、竹䰾、青竹鯉、青鮒鯉)
味性:味甘,性熱。補腎陽;壯腰膝。主腎虛陽萎;腰膝酸軟
白降丹(降丹、降葯、水火丹)
味性:辛;熱。歸經:脾經。消癰;潰膿;蝕腐;殺蟲。主癰疽發背;疔瘡;瘰癧;膿成不潰;腐肉難消;風癬疥癩
斑蝥(花斑蝥、花殼蟲、斑貓、龍尾、螌蝥、斑蚝、龍蚝、斑菌、晏青、龍苗、羊米蟲、老虎斑毛、花斑毛、小豆蟲、放屁蟲、花羅蟲、章瓦、斑毛、班蝥)
味性:辛,熱。歸經:肝;胃;腎經。攻毒蝕瘡;逐瘀散結。主癰疽;瘰癧;頑癬;經閉;症瘕;癌腫
蓽茇(蓽拔、鼠尾、蓽撥、蓽撥梨、阿梨訶吔、椹聖、蛤蔞、阿梨訶他)
味性:辛;熱。歸經:入脾、胃經。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偏頭痛;外治牙痛。
草烏(烏頭、五毒根)
味性:辛、苦,熱。歸經:歸心、肝、腎、脾經。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草烏頭(堇、芨、烏頭、烏喙、奚毒、雞毒、茛、千秋、毒公、果負、耿子、帝秋、獨白草、土附子、草烏、竹節烏頭、金鴉、斷腸草、即子、五毒根、耗子頭)
味性:辛,熱。歸經:心;肝;脾經。搜風勝濕,散寒止痛,開痰,消腫。治風寒濕痹,中風癱瘓,破傷風,頭風,脘腹冷痛,痰癖,氣塊,冷痢,喉痹,癰疽,疔瘡,瘰癧。
側子(即子、荝子、荝)
味性:辛,熱。歸經:肝;心;脾經。祛風散寒,除濕。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腳氣,風疹。
川烏(烏頭、五毒根)
味性:辛、苦,熱。歸經:歸心、肝、腎、脾經。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川烏頭(川烏、烏喙、奚毒、即子、雞毒、毒公、耿子、烏頭)
味性:辛,熱。歸經:心;肝;脾;腎經。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風寒濕痹,歷節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
大草烏(昆明堵喇、草烏)
味性:味辛;苦;性熱。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主風寒濕痹;手足厥冷;跌打損傷;瘡毒
大獨葉草(化血丹、大馬蹄香、獨葉草)
味性:辛麻微苦,熱。散瘀活血;止痛。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風濕痹痛
❼ 葯性大熱的中草葯有哪幾種有什麼分別叫什麼名字
常見食物寒熱屬性分類
1、水果類
寒涼性:西瓜、楊桃、奇異果、香瓜、柚子、李子、梨子、草莓、葡萄柚、蕃茄、櫻桃、鳳梨、椰子、檸檬。
平和性:枇杷、梅、柿子、香蕉、葡萄、蘋果、甘蔗、釋迦、加州李、菠蘿蜜、無花果、木瓜、棗子、蕃石榴、柳橙、杏仁。
溫熱性:龍眼、桃子、芒果、橄欖、金棗、榴連、桑椹。
2、蔬菜類
寒涼性:蘆薈、蘿卜、蓮藕、茭白荀、海帶、紫菜、苦瓜、竹筍、豆腐、絲瓜、萵苣、菠菜、白菜、冬瓜、莧菜、茄子、芥菜、芹菜、芥藍菜、黃瓜、空心菜、油菜、包心白菜、荸薺、豆薯、甘薯葉、黃豆芽、匏子、枸杞葉、落葵、綠豆、薏苡仁。
平和性:甘薯、蠶豆、木耳、馬鈴薯、香菇、菱角、花生、玉米、胡蘿卜、甘藍、洋菇、馬鈴薯、豌豆、黑豆、黃豆、菜豆、紅鳳菜、麵筋、麥粉、金針菜。
溫熱性:南瓜、蔥、韭菜、生薑、洋蔥、糯米、芫荽、茴香、九層塔、大蒜、辣椒、胡椒、芥茉。
3、中葯類
寒涼性:菊花、決明子、薄荷、仙草、西洋參、人參須、青草茶、苦茶、菊花茶、洛神花茶。
平和性:靈芝、蜂蜜、山葯、蓮子、白木耳、芝麻、枸杞子、百合、四神湯、清補涼湯、山楂。
溫熱性:酒、醋、栗子、核桃、當歸、人參、黃耆、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烏雞白鳳丸。
4、動物類
寒涼性:豬肉、鴨肉、野雞、牛乳、田雞、螃蟹、鴨蛋、田螺、鱉肉、蛤肉、蚌肉、海蜇。
溫熱性:牛肉、羊肉、犬肉、鯉魚、鰻魚、雀肉、雀蛋、鵝蛋、海蝦、鯽魚、鱔魚、鰱魚、草魚、白帶魚、烏骨雞。
平和性:雞肉、鴿肉、雞蛋、鱸魚、鯧魚、泥鰍、鮑魚、鯽魚、烏魚、羊乳、海參。
依照個人體質及狀況約可分為熱症型、寒症型、實型、虛型、燥型、濕型六個類型,從下面的內容簡單的檢測一下,你是哪一種體質?
寒症型: 1.臉色蒼白2.不容易覺得口渴3.尿量多而且顏色淡4.月經遲且色暗紅、白帶多5.易下痢6.喜喝熱飲7.不愛吹冷氣8.脈搏弱
不宜多吃:寒涼性食物,如冰品、西瓜、柚子、柑橘、梨子、孛薺、冬瓜、苦瓜、茄子、茭白筍、海帶等。
實症: 1.身體直2.聲音宏亮、體力充沛3.無汗、脈搏強4.皮膚紅潤、指甲光澤
燥症: 1.排尿次數少2.易便秘3.生理前痛、經血量少4.皮膚粗糙、易乾癢
5.舌乾燥、易沙啞
濕症: 1.身體浮腫2.腹鳴3.痰多、尿少4.經血多、易下痢5.白帶多
虛症: 1.聲音小2.體力虛弱、多汗、脈搏弱且不明顯3.皮膚粗糙、蒼白、指甲淡白4.生理中痛、經血量多或少5.腸胃虛弱、舌濕潤6.排尿次數多、易下痢
熱症型: 1.臉色通紅、面紅耳赤2.容易覺得口渴3.尿量少而且顏色偏黃
4.月經早而且色鮮紅、白帶少5.容易便秘或較乾硬6.喜歡喝冷飲吃冰、吹冷氣
7.脈搏強8.脾氣較煩燥、靜不下心
不宜多吃:溫熱性、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物、辣椒、胡椒、芥末、姜、蔥、蒜、韭菜、香菜、荔枝、龍眼、榴連、羊肉、狗肉、煙、酒之類。
❽ 有哪些中葯是相剋的
中葯相剋古稱"反,畏".
中葯「十八反、十九畏」,乃古人在與疾病作斗爭中,逐漸總結出的其性味功能的相反畏惡(如「神農」嘗百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祖國醫學在用葯上的安全,其功不可滅。然而,因受歷史的局限,中葯「十八反、十九畏」並非盡善盡美,尚有探討之處。為此,筆者不揣淺陋,斗膽對此進行探討分析,以期引起專家學者的注意,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為敘述的方便,首先摘抄中葯「十八反、十九畏」的全文如下。十八反: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葯;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十九畏:硫磺畏朴硝(通用名:芒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通用名:丑牛);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脂;官桂畏石脂。
反葯畏葯不一定都反都畏
就拿甘草所反之葯來說,在臨床上,曾有中醫師治乳腺增生,用「小柴胡湯」加海藻、浙貝母、甘草等葯,療效不錯,而且治癒十餘例。至於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三峻利之品合用是否相反或不反,尚未見臨床報導。據文獻記載:甘草與上述三葯共浸組的毒性較分浸組的毒性顯著增高,從而抑制三者的利尿、瀉下作用,同時還增強甘草的毒性。對此,筆者不敢苟同。余以為,甘草乃調和諸葯、清熱解毒的佳品,對於一些有拮抗作用的中葯合用,便能調和,如抵當湯等(註:成方本無甘草,因用湯劑,有人加入甘草,使之相安無事,且效果滿意)。此外,甘草還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如對半夏、烏頭等品之毒,甘草有解除或減輕作用,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甘草能否與上述三個品種合用,有待臨床檢驗。
再則,「十九畏」中的狼毒與密陀僧,雖兩者均有毒,但民間有醫者將兩者精製成膏,外用治疥、癬、濕疹,有一定療效。「十八反」中的生烏頭、生半夏搗爛外敷,治寒痰積聚所致的腿痛,已有用於臨床。「十九畏」中的肉桂與赤石脂,民間已有合用治虛寒腹瀉的,處方:赤石脂、乾薑、白術、肉桂、炙甘草(註:官桂系肉桂較薄的一種,兩者性味功能相同,但官桂比肉桂的作用差)。由此可見,上述相反相畏的葯合用,或內服或外用,均未出現反、畏的不良後果。
不存在配伍,便無所謂反、畏
「十八反、十九畏」中的一些葯本風馬牛不相及,因而不存在配伍的問題。如藜蘆乃催吐之品,與補氣之人參、和血之丹參、養陰潤燥之沙參、玄參,以及解表之細辛、和陰之芍葯;大辛大熱之烏頭,與潤肺止咳祛痰的貝母、瓜蔞,以及清熱解毒、止血的白蘞、白及;大寒大涼之犀角,與大辛大熱之川烏、草烏;火煅之品硫磺,與大寒之品芒銷等。凡通曉祖國醫學理、法、方、葯的中醫師,便不會將以上那些不相乾的反、畏之葯同處一方。
合用單用皆「反」皆「畏」之品
有的中葯由於本身的劇毒,故合用單用均有反、畏的後果。如砒霜、水銀、硫磺、巴豆。砒霜、水銀、硫磺因系含砷、汞的礦物品,具有很強的腐蝕、燒灼性,如果內服,會突發急性胃腸炎、咽部燒灼,甚者還會導致胃大出血等中毒症狀。當然,上述品種經精製成中成葯,且含量低,可作內服用。但不宜久服,否則會造成慢性中毒。尤其是砒霜,外用內服皆易中毒。
有待臨床驗證的相畏品
除已經提到的相反相畏品外,剩下還有三組相畏中葯。即: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棱,人參畏五靈脂。余大膽假設,如果給上面三組相畏葯加入甘草、大棗進行調和,能否去除相畏而達到治療目的呢?再則,五靈脂乃破血耗氣之品,為防止攻伐過甚,加入扶正氣之人參(是謂攻補兼施),有何不可?當然,這僅是余之假想,是否可行,有待臨床檢驗。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繼承和發展祖國醫葯學,乃後輩中醫葯工作者的神聖使命。然而,繼承的目的在於發展,否則就談不上真正繼承。既然要發展,那就要敢於對古人的經驗、成果進行必要的探討、研究、修正,使之推陳出新,日臻完善。B17.2
《中國中醫葯報》
❾ 誰知道有哪些中葯是相剋的
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剋;藜蘆與人參、丹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葯相剋;烏頭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相剋。十九畏:硫磺畏朴硝(通用名:芒硝);人參畏五脂;官桂畏石脂,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丁香畏鬱金;巴豆畏牽牛(通用名:丑牛);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一般來說,在服用清內熱的中葯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症」時,應禁食生冷食物;在服用含有地黃、何首烏的葯物時,忌服蔥、蒜、蘿卜;服用含薄荷的中葯時,不應吃鱉肉;茯苓不宜與醋混吃;吃鱉甲時,不要配莧菜;服用瀉下劑如大承氣湯、麻仁丸時,不宜食用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驅蟲類中葯也應避免油膩食物,並以空腹服葯為宜。在患病服葯期間,凡是屬於生冷、黏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等,都應避免食用。古代文獻中曾大量記載一些葯物、食物同食可導致的不良反應,如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雞肉忌黃鱔;蜂蜜忌生蔥;天門冬忌鯉魚;荊芥忌魚、蟹、河豚、驢肉;白術忌大蒜、桃、李等。以下介紹幾種與常用中葯相忌的食物。1.人參忌蘿卜、大蒜西洋參等都是常見的補葯,而蘿卜有順氣、促消化的作用,同時服用,蘿卜會化解人參的葯力。同理,在吃其他大補的葯物時,前後一小時內也不能吃蘿卜、大蒜等促消化的食物。2.雙黃連忌大蒜雙黃連是清熱解毒、治療外感風熱的常見葯物,性涼,而大蒜性熱。服雙黃連的同時如果食用大蒜,會降低葯效。3.板藍根忌冷飲板藍根是居家常備葯,因為此葯性涼,服用前後若吃冷飲,將會涼上加涼,導致腸胃難以承受而引起腹瀉。綠豆、香蕉、黃瓜等涼性食物都不宜與板藍根同食。4.發汗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醋和生冷食物有收斂作用,服發汗葯物時若與之同時食用,就會與葯效相抵。5.皮膚疾患服葯期間忌魚蝦、鵝肉魚蝦、海鮮富含蛋白質,鵝肉屬於粗纖維肉,過敏性體質的人容易對這兩種物質過敏,所以忌食。6.硃砂安神丸不能與碘化鉀同服因硃砂含硫化汞,在腸道內與碘化物發生作用,生成刺激性很強的碘化汞,形成赤痢樣的大便,導致醫源性腸炎。羅布麻、人參等中草葯含強心甙,故不能與西葯強心甙類葯配伍,以防強心甙中毒。7.驅蛔蟲葯忌喝熱茶8.龍膽酊等苦味健胃葯忌蜂蜜、大棗、甘草等甜味中葯因蜂蜜、大棗等食物的甜味可掩蓋苦味,從而減少苦味對味覺神經末梢的刺激,降低其健胃的作用。
❿ 溫里的中葯有哪些
附子
[性味]辛、大熱、有毒。
[功用](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於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參,或乾薑、甘草)。(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用法]生附子有毒,多用熟附子。熟附子用3~9克,宜先煎。
乾薑
[性味]大辛、大熱。
[功用](1)溫中暖脾:用於脾胃虛寒之惡心、嘔吐、腹痛、泄瀉。(2)溫肺化飲:用於寒飲伏肺之咳嗽痰稀兼有泡沫者,常配細辛、五味子。(3)回陽救逆:常配附子治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用法]適量。
小茴香
[性味]辛、溫。
[功用](1)散寒理氣止痛:用於寒疝、小腹冷痛、睾丸偏墜,常配橘核、荔枝核。(2)調中開胃:本品氣味芳香,能開胃進食。
[用法]3~9克。
高良姜
[性味]辛、大溫。
[功用]溫胃止痛:用於胃寒之脘痛、嘔吐等。溫胃止痛,常配香附,名良附丸。
[用法]3~9克。
川椒
[性味]辛、熱、有毒。
[功用](1)驅寒止痛:用於陰寒內盛之脘腹絞痛。(2)殺蟲:用於蛔蟲所致之腹痛、吐蛔,並有驅蛔作用,常配烏梅。
[用法]3~5克。
畢澄茄
[性味]辛、溫。
[功用]散寒行氣:用於胃寒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以及寒疝疼痛。
[用法]1.5~5克。
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
[功用](1)補火助陽:用於腎陽虛衰之水腫尿少、腹冷久瀉、四肢發涼,常配附子。(2)祛寒止痛:用於寒證的胃痛、腹痛、痛經等。前人有"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之說。常配吳萸、乾薑。
[用法]3~6克。有效成分煎煮後易於揮發,故研末沖服效著。孕婦忌服。
丁香
[性味]辛、溫。
[功用](1)溫中降逆:本品為治療胃寒呃逆之要葯。用於脾胃虛寒之呃逆,常配柿蒂。亦用於虛寒性嘔吐、泄瀉。(2)溫腎助陽:用於腎陽虛之陰冷、陽萎等。
[用法]1.5~3克。
吳茱萸
[性味]辛、苦、大熱。
[功用](1)溫中止痛:用於寒證之胃痛、腹痛、疝痛。(2)降逆止嘔:用於胃寒惡心、嘔吐、吞酸。如吞酸偏於熱者,可配黃連。(3)引火下行:研末外用,醋調貼兩足心,治口舌生瘡。
[用法]1.5~5克。
艾葉
[性味]苦、辛、溫。
[功用](1)溫經止血:用於虛寒證子宮出血。為加強止血常炒炭(艾炭)用。(2)暖宮散寒:用於子宮虛寒不孕、虛寒痛經。
[用法]3~10。搗絨可作艾灸。
畢拔
[性味]辛、熱。
[功用]溫中散寒:用於胃寒所致之脘腹痛、嘔吐、腹瀉,常配高良姜。
[用法]1.5~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