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西葯治療 » 中葯毒性大嗎

中葯毒性大嗎

發布時間: 2021-03-25 14:19:26

⑴ 經常吃中葯對身體有危害嗎

中葯也有副作用
中葯大部分是天然葯物,有效成分比較復雜,如生物鹼、皂素、鞣酸質,揮發油等。既然是葯,其多數則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講,中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葯要小些,但也有些葯物毒性較大,如紅砒石、白砒石、水銀、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藤黃等。毒性稍輕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馬錢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鬧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鱉、呂宋果、雲軸子、楓茄子、楓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罌粟殼等。當使用這些葯物時,必須慎重,如楓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劑量過大,常會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葯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那麼,平時在中葯方劑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烏、草烏等,為什麼不發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於對這些葯物進行了炮製,如生半夏口服會引起嘔吐。唇舌發麻。聲音嘶啞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薑汁、明礬、鹽等炮製後,其毒性大為降低。另一方面,還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如水銀用做主葯治療皮膚癌、宮頸癌時,只能限於外用,嚴禁內服,不然會發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葯雖然毒性輕微,若使用劑量過大,則會產生嚴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劑量(50克)與豬蹄同煮,服後會發生腎功能損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氫氰酸,在過量情況下,就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瀉、驚厥、抽搐、肢體強直、皮膚青紫、瞳孔散大、脈弱而亂,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現象。
當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葯時,首先應慎重,要嚴密觀察,並注意劑量是否恰當,前者時間應稍長些。其次可與一些葯物配伍,以減少毒性。如用於肝硬化腹水的十棗丸,就是配伍大棗來緩和甘遂、大戟、芫花這些有強烈瀉下作用的中草葯,起到減少毒性的作用。對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葯,常配伍甘草來緩和毒性。現已證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葯理上確有解毒作用,證實了《本草綱目》上記載甘草「解百葯毒」的正確結論。
吃中葯如何減少副作用
文章來源:黑龍江日報
《神農本草經》中,將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葯與一般葯物明顯區分,並指出了對中葯的炮製原則。
一個胃病患者,當身體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葯時,這時如果不照顧脾胃,也許在其他病痊癒之時,胃痛反而加重了,可以說這也是中葯的副作用。
寒涼葯雖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葯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葯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葯固能扶正,但能戀邪。因此,一方面要通過炮製、配伍、減輕葯量、改進用葯方法等以減少葯物的偏性,同時要掌握葯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葯安全。中醫所說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葯毒副作用的有關論述。
在臨床上,中醫講究「整體調理、辨證施治」,用葯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讓人們使用中葯時要區分個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例如,在用中葯梔子時,它有清三焦之火的用途,但一些人服後可出現腹痛,少數可見腹瀉,而這部分人在停葯後大多自行緩解。如果因病不能停葯時,可加理氣止痛、健脾止瀉的中葯或服用炒梔子,即可消除其副作用。
總之,只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合理地使用中葯,注意加工、炮製及配伍,完全可以減輕或消除其副作用。

⑵ 中葯的毒性有多大

看是什麼中葯了,有的毒性很大,如;附子,硃砂
,川烏,草烏,雷公藤等,一般的毒性不是很大,甚至都沒有毒性

⑶ 中葯真的比西葯毒性小嗎

對中葯和西葯的毒性問題,一些人有這樣的看法:中葯毒性小,西葯毒性大。近些年內,有的葯品和保健品的廣告宣稱容:本品由純中葯製成,無任何毒副作用。言外之意,只有西葯,才有毒性。以上看法,並不能說毫無根據。的確,人們在請中醫診治疾病,服用中葯後,較少見到毒副作用。但在淆西醫診治,應用西葯後,卻往往侔有毒副作用。但是,就此而簡單地認為中葯毒性比西葯毒性小,卻不能說是合適的,甚至可以說,實在是一種誤解。若用此種看法指導葯物的選用,更潛在著極大的危險性。
首元應當明確,中葯不僅有毒,有的中葯,毒性還很大。中醫葯學書中,有的葯記為有大毒,有的葯記為有小毒。如烏頭、附子類中葯,則屬有大毒的中葯。近代研究表明,烏頭、附子中所含的烏頭鹼,其劉人的致死量為2.5毫克。筆者在研究這類化合物時,朋友自遠方寄采一點樣品,晚上打開紙包香了看,又包上,僅如此可能數量少的粉塵,就使我口、寥發弦,莞二天不得不到醫院水治。司見,毒性之大。另一方面,還應明確,並不是所有西葯的毒性都大。

⑷ 中葯的毒副作用有多大

有毒的中葯只要辨證正確也能治病,就是人參你辨不正確服用了也有副作用的.有些真熱假寒症你再用熱葯那副作用就大了

⑸ 是中葯毒性大還是西葯毒性大

拜託,給點專業精神好不?

中葯要看配伍和產地的

不同產地的同一個中葯就有可能有毒性

有毒性的中葯經過炮製和配伍是可以用的

而且葯具體到用葯劑量,針對的病症

根本沒有辦法比較

現在真正懂中醫葯的人實在太少了

所有西醫大家最後都會去研究使用中葯

而中葯大家很少懂西葯

半瓶水就是西葯也不懂,中葯也不明

他們只知道那個葯回扣高

⑹ 中葯有毒嗎

牡蠣用的是殼,分為生牡蠣和煅牡蠣,主要成分是碳酸鈣。
如果不是污染嚴重水域產的沒有毒素,也沒有什麼依賴。功效中醫為軟堅、潛陽。鍛用可以抑制胃酸,收斂。主要為煎服,適合久煎。

⑺ 中葯也有毒嗎

哪些中葯有毒,怎樣看待中葯毒性等問題,是當前中葯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本文就中葯的毒性問題,淺談一些想法:
中葯的毒性,是中葯治療疾病有效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對中葯毒性的認識,我國最早的第一部本草即《神農本草經》,對中葯的毒性就有論述。清代名醫徐大椿在《醫學淵源》中說:「醫書之最古者內經,本草起於神農。」《神農本草經》這部著作大約成書於東漢末年,即公元前25年~200年之間,在這部書中收載有365種中葯,按葯物的毒性和療效分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120種,能補養,「無毒」,可以長服、久服之品;中品120種,能治病補虛,無毒或有小毒,斟酌使用;下品125種,專治大病,多為有毒,不可多服,不能久服。徐大椿《醫書六種》中論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又論述:「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這些中醫葯的理論,至今仍為中醫辨證施治、指導使用中葯治療疾病的重要法則。
所謂中葯的毒性,是指葯物對人體有毒副作用。
凡是有毒的葯物,大部分都性質強烈,能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一般使用量都較小或極小。這些葯物安全性低,用之稍有不當或過量,即可對人體產生毒害,輕者對人體造成損傷,重者對人之健康或生命造成嚴重的不可挽回的後果。這些葯物必須嚴格在執業醫師指導下使用,絕對不能隨意服用,如砒石、芫花、烏頭、千金子等。
另外,過去曾有個說法:「是葯三分毒」,即葯就有毒副作用。中葯有「四氣、五味、歸經」之科學理論。中葯之毒性正體現了某種中葯所含成分「四氣五味」之偏性。葯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也正是因為其具有葯物之偏性。或者說,凡是葯物都有它的偏性。這正是中葯以偏糾偏治病的基本原理。如黃連、黃芩,其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燥濕解毒,能治熱性病;又如乾薑、附子,性味辛熱,功能溫陽散寒,能治寒性疾病。傳統醫葯學所說:「葯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葯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唯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葯。」
對中葯毒性的認識,總的來說在醫師辨證施治、常用量的情況下,毒性較大的葯物對人體作用就強烈,如中葯的巴豆、烏頭等;毒性小或無毒葯物,對人體作用就較緩,如麥芽、茯苓等。
但在中葯使用量不當的情況下,中葯的毒副作用也會產生。如甘草,《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因其味甘甜而故名,其功能為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為緩和及調補之葯,歸經能入十二經。中醫在處方中常用甘草來調和諸葯性,起協調作用等。現有資料報道,如用量超大、久服,即可出現毒副反應,如脘腹痞滿或水腫等病。又如人參,它的功能可以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增強免疫力等。據《醫學源流》中「方葯論」,徐大椿論人參,「夫人參用之而當,實能補養元氣,拯救危險。故病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或邪微而正亦憊,或邪深或正氣怯若,則於除邪葯中……乃不察其有邪無邪,是虛是實,又佐以純補溫熱之品,將邪氣盡行補往,輕者邪氣永不復出,重者即死矣」。現有資料報道:「服用人參適量對身體各生理器官有益,如服用超量,對人的神經有興奮的作用,或出現口鼻出血、煩躁不安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對人體可導致不良的後果。
中葯的毒性與用葯量是否適當有關。
中葯大多數是屬於多成分的天然葯物,過去曾有「一種中葯,就等於一個小復方」的說法。可以想像,用葯量不當可以導致葯物毒副作用的產生。現有資料報道:如關木通用量成人為3~lOg,若一次用量超過60g,即可引起中毒,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又如苦杏仁是有小毒的葯物,其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氫氰酸。而氫氰酸為劇毒物質,極微量應用,能輕度抑制呼吸中樞,而顯示止咳平喘的治療作用;稍大量應用,即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一般生苦杏仁用量在10~20g之間,即為無毒,而超過20g,即為有毒。如近期有資料報道:有一歲女嬰,因一次口服生苦杏仁末20粒(約10g)而中毒致死,原因是過量服用所致。
有關葯品的特殊性,葯品管理法中早有明確規定。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具有毒性的葯品,使用得當,管理得法,有利於人民健康,可以達到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的目的。反之,則有害於人民身體健康,甚至產生葯源性疾病等嚴重的後果。所以葯為特殊商品,應對症用葯,千萬不能盲目地亂服用葯物。
中葯的毒性與產地和採集時間有關。
中葯的特點是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品種繁多,屬性復雜,既有野生,又有人工種養。中葯傳統上講究「地道葯材」,如白芍講究杭白芍,澤瀉講究福建產的澤瀉,大黃講究西寧產的大黃等。對於中葯的採集時間,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及全草等用葯部位,根據其生長成熟期,都要嚴格按季節採集,以確保葯效成分。俗話說:「當季是葯,過季是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這都是對中葯採收的經驗之談。說明只有做到適時採集,才能達到葯物優質有效。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葯品種比較混亂,有的葯物一個品種多個品名,還有的是同名異物等,由於品種復雜,產地又異,其含的葯效及毒性也有差別。如據有關資料報道:中葯貫眾品種約有36種,《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貫眾屬蕨類植物,品類繁多,商品一名多物。其功能清熱散瘀,解毒,殺蟲。據考證,除綿馬貫眾主含綿馬酸類物質有毒外,其他品種未發現有毒。又如五加皮,《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較常用中葯,歷代本草所記載的五加皮為五加科五加屬植物的根皮。過去京津慣用的五加皮為蘿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產於河北等地,其功能祛風濕、強筋骨。據資料報道: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屬五加科,不含強心苷而無毒;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屬蘿摩科,含強心苷而有毒。
即使是源於同一種的中葯,因用葯部位的不同,其成分的含量及所含毒性也有差異。如蒼耳全株有毒,但果實蒼耳子比全草毒性大,嫩葉比老葉毒性大等。故植物類中葯的採集時間可直接影響葯物的效能與毒性。傳統的經驗是:對植物中葯的地下部位根及根莖類葯材,一般是在秋後至春初的時間採集,此期葯物的有效成分及毒性含量較高;對莖枝葉全草類葯材,一般應在植物生長旺盛時及花朵末開時採集為宜,因這時葯效成分貫滿全株,質量最佳。
中葯的毒性與環境污染有關。
據1994年《中葯資源志》收載的葯物種類,現我國共有中葯資源種類12807種,其中植物類葯為11146種,動物類葯為1581種,礦物類葯為80種。中葯的資源種類主要是來源於植物葯。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由於較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有機氯、有機磷等有毒物質的農葯及含有鉛、鉻、砷等有害金屬的工業廢料、廢水、廢氣等,對土壤、空氣等自然環境的污染愈加嚴重。這些污染源必然會對中葯植物造成影響,有的可能較長期殘留在被污染的環境和植物內。如屬有機氯類除蟲劑的六六六、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時間較長,據研究前者需3~10年,後者需4~30年。如在這種環境中,對植物中葯必然會造成污染。
據報道:××市對全國各地300多種中葯材檢測發現,全部樣品均殘留農葯六六六,除吉林的龍膽草、福建的陽春砂外,其餘都有DDT殘留。又據××市葯檢所曾對50種70多批次葯材檢驗發現,砷污染較為突出,有些甚至含量較高。人服用了這樣的葯材,亦會導致蓄積性中毒,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等問題。
為使我國中葯進入國際市場,現我國政府已著手對中葯施行GAP、GMP、GSP管理,以達到中葯成分的穩定、安全、有效。
我認為中葯質量標準的制定,應立足於中醫葯有效的科學理論,借鑒學習其他國家醫葯先進技術經驗,拿出我國的中葯質量標准。這個標准應是嚴謹的、高起點的,也是中葯在國際醫葯市場的標准。

⑻ 中葯的副作用比西葯大嗎

中葯也有副作用

中葯大部分是天然葯物,有效成分比較復雜,如生物鹼、皂素、鞣酸質,揮發油等。既然是葯,其多數則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講,中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葯要小些,但也有些葯物毒性較大,如紅砒石、白砒石、水銀、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藤黃等。毒性稍輕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馬錢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鬧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鱉、呂宋果、雲軸子、楓茄子、楓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罌粟殼等。當使用這些葯物時,必須慎重,如楓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劑量過大,常會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葯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那麼,平時在中葯方劑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烏、草烏等,為什麼不發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於對這些葯物進行了炮製,如生半夏口服會引起嘔吐。唇舌發麻。聲音嘶啞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薑汁、明礬、鹽等炮製後,其毒性大為降低。另一方面,還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如水銀用做主葯治療皮膚癌、宮頸癌時,只能限於外用,嚴禁內服,不然會發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葯雖然毒性輕微,若使用劑量過大,則會產生嚴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劑量(50克)與豬蹄同煮,服後會發生腎功能損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氫氰酸,在過量情況下,就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瀉、驚厥、抽搐、肢體強直、皮膚青紫、瞳孔散大、脈弱而亂,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現象。

當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葯時,首先應慎重,要嚴密觀察,並注意劑量是否恰當,前者時間應稍長些。其次可與一些葯物配伍,以減少毒性。如用於肝硬化腹水的十棗丸,就是配伍大棗來緩和甘遂、大戟、芫花這些有強烈瀉下作用的中草葯,起到減少毒性的作用。對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葯,常配伍甘草來緩和毒性。現已證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葯理上確有解毒作用,證實了《本草綱目》上記載甘草「解百葯毒」的正確結論。

吃中葯如何減少副作用
文章來源:黑龍江日報

《神農本草經》中,將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葯與一般葯物明顯區分,並指出了對中葯的炮製原則。

一個胃病患者,當身體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葯時,這時如果不照顧脾胃,也許在其他病痊癒之時,胃痛反而加重了,可以說這也是中葯的副作用。

寒涼葯雖能清熱,但易傷陽;熱性葯雖可祛寒,但能耗陰;攻伐葯固可祛邪,但能傷正氣;滋補葯固能扶正,但能戀邪。因此,一方面要通過炮製、配伍、減輕葯量、改進用葯方法等以減少葯物的偏性,同時要掌握葯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葯安全。中醫所說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葯毒副作用的有關論述。

在臨床上,中醫講究「整體調理、辨證施治」,用葯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讓人們使用中葯時要區分個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例如,在用中葯梔子時,它有清三焦之火的用途,但一些人服後可出現腹痛,少數可見腹瀉,而這部分人在停葯後大多自行緩解。如果因病不能停葯時,可加理氣止痛、健脾止瀉的中葯或服用炒梔子,即可消除其副作用。

總之,只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合理地使用中葯,注意加工、炮製及配伍,完全可以減輕或消除其副作用。

⑼ 哪些中葯毒性最大

從中葯學葯理上講,所有的葯物都有毒。只不過是量的問題以及是否對症。毒性大而猛烈的有砒霜、水銀等,曼陀羅、彌陀僧、巴豆、蜈蚣、蟾酥……很多。細辛也有毒,關鍵在用量,細辛一般用量不過錢。滿意請點擊採納!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小男孩在農場遇到一隻白狗 發布:2024-08-19 08:36:47 瀏覽:594
微光上有什麼恐怖片 發布:2024-08-19 05:25:40 瀏覽:915
穿越香港鬼片滅鬼的小說 發布:2024-08-19 03:36:10 瀏覽:833
惡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發布:2024-08-19 02:22:07 瀏覽:321
thai好看電影 發布:2024-08-18 11:34:37 瀏覽:795
電影內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褲子,男的很窮單身漢 發布:2024-08-18 10:31:36 瀏覽:129
雙機巨幕廳和4k廳哪個好 發布:2024-08-18 10:18:41 瀏覽:818
日本僵屍片上世紀 發布:2024-08-18 07:32:00 瀏覽:537
怪物 韓國電影在線 發布:2024-08-18 03:49:17 瀏覽:491
第九區一樣的 發布:2024-08-17 23:16: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