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房和西葯
醫院葯房管理制度
為了規范我院醫院葯房管理,保障用葯安全、有效,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及《實施條例》、《山東省葯品使用條例》、《山東省葯品使用質量管理規范》、《山東省葯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 人員管理
一、人員檔案
從事葯品質量管理、購進、驗收、養護、保管、調配工作的人員應當建立個人檔案,包含資料有身份證復印件、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復印件、專業技術職稱復印件、年度業務考核表等。
二、健康檔案
從事葯品質量管理、調配、驗收、養護、保管等直接接觸葯品的工作人員,每年應當在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指定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或者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健康查體,並建立健康檔案。
三、學習制度
從事葯品質量管理、購進、驗收、養護、保管、調配工作的人員應當接受葯事法律、法規及專業知識培訓,每周集中學習時間不少於1小時。
第二章 葯品管理
一、葯品的購進與驗收
購進葯品應當以保證質量為前提,從具有合法資格葯品生產、葯品批發企業采購葯品,嚴格審核供貨單位、購進葯品及銷售人員的資質,建立供貨單位檔案。
建立並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收人員要逐批驗明葯品的包裝、規格、標簽、說明書、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不符合規定要求的,不得購進。
建立真實、完整的葯品購進驗收記錄,做到票、帳、物相符。購進驗收記錄保存至超過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於3年。
二、葯品的保管
設置與診療范圍和用葯規模相適應的、與診療區和治療區分開的葯房、葯庫。葯房、葯庫的內牆壁、頂棚和地面應光潔、平整,門窗應嚴密。
在常溫(溫度為0—30℃)、陰涼(溫度不高於20℃)、冷藏(溫度為2—10℃)條件下儲存葯品,相對濕度保持在45—75%之間。 對儲存有特殊要求的葯品應當按照葯品說明書或包裝上標注的條件及有關規定儲存。做好溫濕度的監測和管理,溫濕度超出規定范圍的,應及時調控並予以記錄。
葯品養護人員應當定期進行檢查和養護,並做好記錄,庫存葯品每季度養護一次,陳列葯品每月養護一次,重點品種每半月養護一次;對影響葯品質量的隱患應當及時排除;對過期、污染或變質等不合格產品,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予以處理。
三、葯品的調配
進行葯品調配的人員必須具備葯學專業技術相關資格。
調配的葯品應當與診療范圍相適應,必須憑注冊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或者鄉村醫生開具的處方或醫囑進行,非經醫師開具處方不得調配葯品。
葯品發放應當遵循「先產先出」、 「近效期先出」和按批號發放的原則。
調配、拆零葯品,應當根據臨床需要設立獨立調配、拆零場所或者專用操作台並定期清潔消毒,保持工作環境衛生整潔;使用的容器和工具應定期清洗、消毒,防止污染葯品;拆零時不得裸手直接接觸葯品,應當做好詳細記錄,至少保存一年。
在完成處方調配後,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妥善保存處方。
⑵ 請問開中葯房好還是開西葯房好啊
葯房基本都是中西葯都經營,單純經營中葯飲片的葯店是極少的,除非是開中醫診所,中葯除了一般人意識里的要煎的飲片外,還包括中成葯(中葯製成的葯片、口服液、膠囊、顆粒之類),真正意義上的西葯是化學葯,現在看西醫已經不再是純西醫,西醫也會用中成葯。
⑶ 中葯與西葯有什麼區別
80年代至今,隨著化學葯品開發漸趨艱難,葯害問題不斷被認識,國際葯學界對中葯的興趣漸增,中葯熱逐漸升溫。在我國,中葯在醫療保健事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占葯品市場消費總量的40%,呈現出中葯與西葯半壁江山的格局。那麼中葯與西葯的區別到底應該如何認識呢?為此,中新葯業天津達仁堂制葯廠廠長徐曉陽專程拜訪了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原所長、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姜廷良教授,以下是與姜教授的談話記錄。
徐: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中葯是由天然葯物製成的,而西葯是化學物質合成的,但中葯與西葯的區別還遠遠不止這些,您怎樣認為它們的區別?
姜:中葯與西葯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差別,正像你所說的那樣。首先,它們的活性物質基礎是不一樣的,西葯都是化學合成產物,而中葯則多由植物、動物和一些礦物經過炮製和其他工藝加工而形成的活性物質群構成,這也是大家常說的天然產物與化學產物的區別。
徐:我注意到您在多種場合下提到中葯是由天然的活性物質群構成的,那麼這些物質群在人體內發揮的作用與西葯又有什麼不同呢?
姜:西葯由單一的或有限的幾個化合物單體組成,所以在人體內的作用模式與中葯有所不同,西葯主要作用於體內特異的靶點,一般來說具有相當高的選擇性和專一性,即被人體吸收後在特定的系統、組織、甚至器官中有相當高的含量分布,並作用於這一部分而發揮治療作用。如治療高血壓常用擴張血管劑等,但如果在其他靶點也有作用的話,那產生的後果就是我們常說的副作用了,而中葯也有特定的活性物質作用於特定的靶點,但更多的是不同的活性物質作用於多個不同的靶點而產生協同、放大的優勢作用,以整體的觀念治療病症,可以把中葯形象地比喻為「霰彈」,如用桂枝湯解熱是多種活性成分分別作用於外源性、內生性致熱源,及體溫調節中樞中多種神經遞質而起作用的,又如用大承氣湯瀉下,是芒硝、大黃分別通過高滲性、反射性的腸運動增加的綜合作用,可以說西葯作用於特定的靶點,而中葯則作用於多靶點。
徐:實際上每個單一的中葯,其本質都是一個活性物質群,可以作用於多靶點,那為什麼中成葯常常是由幾味或十幾味中葯組成的復方呢?
姜:這個問題也正好反映了中葯與西葯的另一個區別,即中葯多為復方而西葯多為單一化學成分,我們現在使用的無論是中成葯還是大夫開的湯劑,絕大部分都是復方。之所以是這樣要從中葯和西葯的發展史說起。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中葯出現在先秦的《山海經》,但記錄的都是單味葯,這說明自古先民們用中葯還是以單味葯開始的,但從戰國以後的所有中葯古書中記載的幾乎都是復方,這也充分說明了正是由於單味中葯不能很好地解決治療中出現的問題,而嘗試用復方並取得了成功,從而成為中葯發展的方向。此外,由於人體是多個復雜系統組成的有機體,同一種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或一種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在同一個人身上所表現的情況千差萬別。由君臣佐使 組成的復方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辨證施治,標本兼治,這也是中葯復方得以發展的另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段中葯演變發展的歷史記錄了中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實際上西葯與中葯發展的軌跡又驚人地相似,西葯的起源也是由單味草葯開始的,如現代仍然廣泛使用的阿斯匹林就是水楊柳樹皮中的主要成分,它的另一個名字就叫乙醯水楊酸。但與我們不同的是,隨著西方化學工業的不斷發展,西葯從18世紀就開始嘗試從單味草葯中提取,精製其中的主要成分,並試圖用化學的方法合成得到大批量的、廉價的單體化合物,正是由於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的草葯走的是一條由復雜到簡單的道路。
有趣的是發展了幾千年的辨證施治的中葯復方居然正好與現代西方追求的個性化診療和回歸自然的潮流不期而遇。相反在化學葯的毒副作用、治療方案的無差別化和對疑難症的束手無策面前,復方中葯顯示出了它的優勢,就在我們將很多精力放在從單味中葯中提取單體的時候,美國人卻開始了治療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中葯與西葯再一次表現出差異。
徐:中葯與西葯確實存在著很多客觀的差異,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么大的差異呢?
姜:葯品都是為診療服務的,所以中葯與西葯自然和中醫與西醫的理論密不可分,所以這一切的差異都是來自於中醫與西醫對人類疾病與健康有著不完全相同的認識。
西醫是建立在病理解剖學基礎上的醫學體系,隨著現代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人體的認識由組織器官發展到細胞、分子甚至DNA的水平,認為疾病是由於這些臟器發生病理變化造成的。所以治療多以恢復這些臟器的實體為目的,治的是「病」,用葯的機理也多為「對抗」。而中醫是一種循證醫學,認為疾病是由於人體與環境不協調或自身臟腑間失去平衡而造成的,治療不完全在於病理的變化,更多地考慮機體功能的恢復,治的是「症」(即病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用葯的機理多為「調整」。
以治療腫瘤為例,西醫多用放化療法以縮小腫塊為最終目的;而中醫除考慮抑瘤以外,還以緩解癌症患者的各種症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為目的。如你們廠生產的益肺清化膏(肺瘤平)在治療肺癌上的實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徐:您能概括地總結一下西葯與中葯的不同嗎?
姜:簡單地說,西葯多為化學合成的單一成分,多以恢復發生病理的臟器為目的,它是針對「病」引進「對抗」。而中葯是以天然植物、動物、礦物等,按照一定原則組成的復方,多是恢復人體與環境或人體各臟腑間的不平衡狀況,它是將「證」引進調整。總之,西葯主要是以消滅「病灶」為目的,中葯是以調整人體機能,達到「陰平陽秘」的目的。中葯與西葯的本質區別還是源自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不同理解,中醫葯正是基於傳統文化的指導,像中新葯業達仁堂制葯廠這樣悠久歷史的企業,在中葯現代化的進程中千萬不要丟掉中醫葯傳統文化的優勢。
註:雞尾酒療法是由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提出的治療艾滋病的方法,即像調制雞尾酒一樣,同時使用3-4種葯物,每一種葯物針對艾滋病毒繁殖周期的不同環節,從而達到治療艾滋病的目的。
⑷ 中葯和西葯有什麼區別西葯里有植物成分嗎
西葯來源於西醫理論,中葯來源於中醫理論。
西葯里有一些是植物提取物,所以,你的提問的答案是:有時有,有時沒有。後者沒有的,大多是現代化學工業產品。例:銀杏葉片劑,應納入西葯,是由西方人提取並精製,按照西醫臨床試驗標准進行了西醫西葯的研究,大的數據比對,認為該葯有效。
除了中國大陸有草葯及對應的醫學外,據我所知,德國、非洲某些部落或國家也會有植物類提取物當作葯物的。在這其中,德國會將植物提取物中最有葯效的部分提取出來,形成植物提取物類葯物,在德國葯典中,也是德國的正式葯物,進口到中國境內後,也會被視為西葯(來自西方的,採取西醫醫學學體系進行了醫學研究,可重復)。例如,在SARS時期,國內少數人知道並進行內服,提升抵抗力預防SARS的葯物:德國產的施保利通片劑)。所以,西葯並非絕對不含植物提取物。
日本:日本國很有意思的一個國家。由於在唐代派了很多遣唐史,也帶回很多中葯,醫學也受到中國大陸的中醫學影響,所以,日本會有一個分支醫學,稱為漢醫,同時,在明治維新後,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從而進入近代發達國家,二戰後,對於漢醫的研究也採取西醫西葯方式,將植物提取物進行細化,尋找植物中的提取物中的最有效成份,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所以,漢醫漢方在日本可視為,中葯西醫化的方式之一。也是大工業生產的成果。其葯效對於一些疾病也是相當有效。(之所以稱中醫為漢醫,而不是中醫,可能的原因之一,近代中國積弱,日本人認為宋代以後無中國,只有漢唐才值得尊重與學習。某種意義上,近代來看,日本對於中醫中葯的重視反而比中國強,由於投入科研力量多,做事又嚴謹,沽名釣譽的人少一些,從群體來看,中醫中葯已在部分領域大大落後於日本,有如當年的圍棋)。
到了中國大陸,雖然西醫基礎研究不多,但將中成葯納入到西葯中,成為中西葯復方制劑,在中國大陸也是常見的現象之一。不過,自2000年以內,國家葯監局SFDA鼓勵單體,也就是說,鼓勵中葯西醫化。例如:999皮炎平,本質上應該是中西復方制劑,內含樟腦、薄荷等成份,西葯成份為醋酸地塞米松。
中葯的分類:中葯分為湯劑 (即中醫師處方,中葯房配葯,回家煎煮或委託機構煎煮)、中成葯(現代劑型:配方顆粒劑 、片劑、滴丸劑、膠囊劑。傳統劑型:膏丸丹散)。中成葯如999感冒靈膠囊或顆粒劑、天津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等——中成葯意味著你不用回家去煎煮,購回直接服用就好。中成葯是現代工業化大生產的產物。
保健品:食品類,不算葯品 。但由於普通民眾很多人分不清楚,常誤以為補葯也是葯品或中葯。例如:山東東阿阿膠,既可以理解為中葯,也可理解為保健品(食品),還可理解為食品
葯食同源:這類中葯材,與食品相同,毒性極低,中國民眾平素也會吃,尤其是產地。如:魚腥草,在四川省,當地民眾就直接拿來做菜。你當然也可以將之入葯。新鮮的魚腥 草因為揮發油沒有揮發,葯效較乾的為強。
中葯種植:由於現代工業大生產的緣故,原來依賴自然界慢慢長成的中葯材基本在國內絕跡,所以,很多品種現在都採取農業方式種植生產,因此,其葯效有所下降,所以,偶爾劑量處方稍大,也未必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當然,與服葯時間長短也有關,大劑量不宜長期服用。由於采自植物 ,所以,中葯湯劑 呈弱鹼性,對胃部有一定的損傷作用。所以,服用中葯宜間斷服用,一般連續服葯兩周後建議停服一周。當然還得聽主診中醫師的意見。我的意見供參考。
在我看來,中醫應該劃分為:內治法(湯劑、膏丸丹散)、外治法(推拿按摩、針灸)、氣功,缺一不可。前二者是醫生對病人,後者氣功是病人自己增強抵抗力的妙法。這三者組合起來,才是完整的中醫療法,所以,中葯不過是三種組合中之一,且其療效有限,應佐以另二種。
⑸ 中葯和西葯有什麼區別
中葯和西葯概念,各是一類葯物本質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內涵。只有明確其內涵范疇,才便於深入研究和擴展。中葯和西葯,是中醫葯學和西醫葯學理論體系內的概念,因此,在確定它們的內涵包括劃分原則和標准時,均不能離開各自的醫葯學理論體系、然而目前,對中葯和西葯概念內涵的認識,卻極混亂,實有必要加以分析,並給予科學的劃分。故作嘗試性探討。 一、中葯和西葯概念內涵混亂情況分析 中葯和西葯是於西方近代醫葯學傳入我國後而出現的概念,西方近代醫葯學所使用的葯物為西葯,我國原來已有的葯物稱葯。而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已非如此簡單,理解各異,實極混亂,試歸納如下。 1.按地域來源或產地劃分。即外國製造和主產的葯物為西葯,中國特指的傳統葯物稱中葯。這在現代醫葯學剛傳入我國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現在,由於我國葯學研究和制葯工業的發展,不僅能製造生產外國最先研製的葯物,亦研製了很多為我國首創的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產物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葯物,這些葯物,事實上是西葯,而不是中葯。故此種劃分,顯然不合適。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產物劃分。即人工合成的葯物為西葯,天然產物葯物為中葯。這種劃分也不合適。因為很多現在所稱的西葯如黃連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類葯物等,均是天然產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葯卻為人工合成的,如中葯冰片,現已有人工合成的龍腦供用。更在我國古代,早就用雄黃(硫化砷 AsS)煉制(氧化)而得中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見砒石乃為人工合成的中葯。 3.按組成成分較純或結構清楚乃至單 體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來劃分。有的將成分較純或結構清楚乃至單體化合物的葯物稱西葯,而將樹皮、草根、全蠍等不純的天然混合物葯物稱作中葯或稱中草葯.這種標准亦不確切。如西洋參、洋地黃葉、大黃蘇打片等西葯,即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銨)、冰片、砒石等中葯,卻為成分清楚或單體化合物的葯物。 4.按劑型不同來劃分。有的將現代制劑如針劑、片劑等稱作西葯,而將中國的傳統制劑如丸、散、膏、丹、湯劑等稱作中葯。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顯然更不合適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翹解毒片等是中葯,卻是現代劑型的片劑。而西葯的一些合劑是與中葯湯劑無本質區別,更亦有丸、散、膏等劑型。 5.按使用人員劃分。即中醫使用的葯物為中葯;西醫使用的葯物為西葯。籠統講,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細分析起來,亦不確切。如西醫也使用甘草、大黃等,但並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將它們稱作西葯;既使中醫自服維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稱其為中葯。更在臨床有時可遇到這樣情況:某中醫開了一張中葯處方,且方中葯物為常用中葯,而有的中醫則認為其不是中醫葯處方,而是西醫葯處方。因為方中葯物並未考慮中葯基本內容——內涵,又違背中葯使用規律,實屬通稱的中葯西用。 二、中葯和西葯概念內涵的 確定中葯和西葯劃分的基本原則,是不能離開相應的醫葯學理論體系、即概念的內涵——基本內容應適應醫葯學理論體系的要求,並據此而使用。故先明確相應醫葯學理論體系的內容,才能確定葯物概念的內涵。 1.中醫葯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中葯概念內涵 (1)中醫葯學理論體系的內容 中醫葯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應這樣表述: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用臟腑、經絡、衛氣營血、三焦等表示機體的功能部位;以八綱——陰、陽、表、里、寒、熱、 虛、實來表示機體的功能狀態;四診的望、聞、問、切作為了解機體狀況的手段; 按辨證論治的原則,確定機體狀況(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狀況)而採取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如果採用葯物來影響機體狀況的話 (因尚可用針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葯的程序,即先辯別病證的機理(包括病因、病位、病況),採用相應防治法則如八法的何種,確定基本方劑類型,最後選擇合適葯物而施治於人,以達防病治病目的,在診治的全過程中,始終強調機體內因為主而不忽視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觀。總之,具備如上基本內容的醫葯學理論體系即為中醫葯學理論體系。 (2)中葯概念內涵 中葯應具備與中醫葯學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徵,其具體內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葯物性能的表達有性味,即四氣(寒熱 溫涼)五味(酸苦甘辛咸);歸經,包括臟腑、經絡、三焦、衛氣營血等歸經;升降浮沉。這些,有時又稱中葯特性,即狹義的中葯葯性。第二,葯物功效以中醫葯學術語,表述,如解表、涼血、平肝、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等。第三,葯物配合使用 時,按君臣佐使關系配伍,使各味葯共同構成一個功效整體與機體證相對應而發揮作用,配伍組方時還要考慮到葯物的七情、反畏、葯對等關系。簡言之,以中醫葯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葯物,稱作中葯。這是中葯概念內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備如上基本內容的葯物,並且只有按中醫葯學理論使用時,方稱作中葯。若按其它醫葯學理論使用時,還可不稱作中葯(見後)。 2.西醫葯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國葯概念內涵 (1)西醫葯學理論體系的內容 西醫葯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應這樣表述:以現代科學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為基礎;用直觀或解剖後所見(包括用各種放大倍數的顯微鏡)的實體來表示機體的部位:以組織形態(有時稱病理形態)、生理 功能、生化變化的相應指標和術語來表述機體的功能狀態,並以此作為診斷的標准和採取相應防治措施的依據;如果採用葯物治療的話(因尚可採用非葯物治療如物理療法、手術等),主要考慮影響機體病理、生理、生化指標變化而選用相應葯物以達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診治的全過程中,強調的是外因對機體功能指標的針對性而較少考慮機體內因的綜合影響。總之,具備如上基本內容的醫葯學理論體系即為西醫葯學理論體系。 (2)西葯概念內涵 西葯應具備與西醫葯學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徵,其具體內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學性質來表示,如是液體還是固體,是酸性還是鹼性 等,第二,葯物功效以相應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標和術語來表示,如抑制細菌、 降低血壓、升高血糖等。第三,葯物配合使用時,考慮葯物間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 、變化,如沉澱、分解等,至於生物活性則考慮各個葯物各自作用的結果,而不是把各種配合使用的葯物作為一個功效整體。簡言之,以西醫葯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葯物,稱作西葯。此為西葯概念內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備如上內容的葯物,並且只有按西醫葯學理論使用時,才稱作西葯。若按其它醫葯學理論使用時,還可不稱作西葯(見後)。 三、應澄清的幾個問題 中葯和西葯概念內涵確定後,如下幾個問題就易得到澄清。 1.中國的葯並不就等於中葯所謂中國的葯,應包括中國生產的所有葯物。更從醫葯學理論體系講,不僅包括中醫葯學理論體系的葯物,尚包括其它醫葯學理論體系的葯物如蒙葯、藏葯、傣葯、維族 葯等以及民間葯(有時可稱作草葯),因它們均為各自醫葯學理論體系內的葯物,即具相應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規律,故不能簡單地將它們稱作中葯。如果稱它們為中葯的活,只能說是泛指的中葯,即中國的葯,而不是特指的中葯。至於草葯,即尚不具備一定醫葯學理論體系中的葯物基本內容,而在民間確實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葯物。不論草葯還是如上提到的中醫葯學理論 體系之外的葯物乃至西葯,當經過研究確定其中葯基本內容後,再按中醫葯學理論使用時,就可稱作中葯。如草葯穿心蓮,民間用其治療痢疾、發燒等,近年通過研究已總結歸納出它的中葯基本內容如性味一苦寒,中葯功效表示如清熱解毒等,已能按中醫葯學理論使用。故已可稱之為中葯。 2.一個葯可稱作中葯又可稱作西葯到底如何稱呼,應看葯物概念內涵的兩方面(如上述)。為進一步說明問題,試再舉例。如大黃,無疑是一味中葯,因它具中葯基本內容而能按中醫葯學理論使用。但西醫葯學體系亦使用它,使用時並不考慮其中葯基本內容,只考慮其西醫葯學術語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如味苦,少量使用 作為苦味健胃葯;具致瀉作用,用來治療便秘等。故在此種情況下,只能稱之為西葯。 其它如氯化銨(硇砂)、甘草等,均可稱作中葯或西葯。 3.從中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葯還是算西葯? 到目前為止,一般來講,還是稱作西葯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葯元胡,且為其鎮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備中葯基本內容,只能按西醫葯學理論使用,即考慮其具鎮痛、鎮靜催眠作用,對慢性持續 性鈍痛尤內臟痛效佳,主要用來治療內臟鈍痛、腦震盪後頭痛及痛經等。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稱作西葯。其它如降壓靈、黃連素、麻黃素等亦然。然而,現在不能稱作中葯,並不意味著永遠絕對不能稱作中葯。只要將它們放到中醫葯學理論體系內進行研究,使之具備中葯的內涵即中葯的基本內容,還是能成為中葯的。即西葯還是能中葯化的。 中草葯的葯理是與「四氣五味」來調理人體「五臟六腑」之間之「陰陽平衡」,以固本培元為目的,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把病毒排出體外來達到治病的目的。什麼叫「四氣五味」?指葯物的氣與味,四氣即溫、熱、寒、涼,五味即甘、酸、苦、辛、咸。根據中草葯氣味不同來決定葯物之功效, 比喻甜味必和中, 芳香能止痛, 辣味能驅風, 味苦是清涼等。什麼叫陰陽平衡? 簡單來說就好比水與火, 水如太大必克火, 火如太大必燒干水。亦好比汽車的發動機一樣, 要靠水箱之水來冷卻才能正常運轉, 如水箱沒水肯定燒壞發動機,就是這個道理。 西葯屬於化學性葯物, 由化學份子組成, 它的治病機理是用葯物產生化學反應來殺滅病菌或病毒, 與抗菌消炎為主。所以一般淺表性病菌病毒用西葯治療, 效果非常快速。很多漫性病用西葯治療效果不見明顯, 原因很簡單, 漫性病多由治療不及時所造成, 久病人必虛, 體虛得不到滋養就會波及其它器官引起連鎖反應。因為人體是由多個器官所組成, 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分工及作用。比喻心臟是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但是單靠心能泵血嗎?不能。心要靠肺的供氧, 有肺氣的充盈才有脈博的跳躍。所以話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是相輔相連的, 決一不可。任何一個器官有病變不及時治療都會影響到其它器官, 西葯治療只是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能醫好慢性病嗎?但凡事都有一分為二, 中醫所講叫辯證施治, 有些病用中西結合來治療能起到事半功倍之療效。舉個例:好比一棵樹已被蟲食到七零八落, 首先要將蟲殺死, 再漫漫淋水施肥才能使樹從新生長。 如果單殺蟲不淋水施肥可能亦生長不了, 單淋水施肥不殺蟲也不行。因為樹生長得再快都不夠蟲食, 所以要先殺蟲, 就如西醫的殺菌消炎, 淋水施肥就如中醫的固本培元。 在中國落後的年代我國中醫葯被先進的西方醫療所鄙視, 但近代有很多在外國居住的華僑得病, 先進的西方醫療已診斷為絕症, 回到祖國尋求中醫葯治療能神奇般好轉。去年在香港治療非典就是一個實例, 開始用西葯治療反復發作, 後來還是靠廣東的專家用中醫葯治療, 得到世界衛生組識的認可。也引起國際上的關注, 在美國也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究我國的中草葯。我衷心希望中草葯給人類的健康帶來更加巨大的貢獻。
⑹ 中葯和西葯有什麼區別
中葯和西葯的區別在於:西葯的組成成分人們能比較清楚的認識,對組成西葯的化學結構能比較清楚的認識,起到關鍵作用成分能夠比較清晰。而中葯往往是復方,經過長時間的煎熬,組分的改變、不同的組分混在一起,關鍵成分還不了解。
中葯是中國傳統醫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經過加工炮製製得.是國粹!是本土!是我們自己的東西!西葯是我們引進西方的!著是最根本區別!
⑺ 請問中葯和西葯有什麼區別
你好:這個問題也正好反映了中葯與西葯的另一個區別,即中葯多為復方而西葯多為單一化學成分,我們現在使用的無論是中成葯還是大夫開的湯劑,絕大部分都是復方。之所以是這樣要從中葯和西葯的發展史說起。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中葯出現在先秦的《山海經》,但記錄的都是單味葯,這說明自古先民們用中葯還是以單味葯開始的,但從戰國以後的所有中葯古書中記載的幾乎都是復方,這也充分說明了正是由於單味中葯不能很好地解決治療中出現的問題,而嘗試用復方並取得了成功,從而成為中葯發展的方向。此外,由於人體是多個復雜系統組成的有機體,同一種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或一種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在同一個人身上所表現的情況千差萬別。由君臣佐使 組成的復方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辨證施治,標本兼治,這也是中葯復方得以發展的另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段中葯演變發展的歷史記錄了中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實際上西葯與中葯發展的軌跡又驚人地相似,西葯的起源也是由單味草葯開始的,如現代仍然廣泛使用的阿斯匹林就是水楊柳樹皮中的主要成分,它的另一個名字就叫乙醯水楊酸。但與我們不同的是,隨著西方化學工業的不斷發展,西葯從18世紀就開始嘗試從單味草葯中提取,精製其中的主要成分,並試圖用化學的方法合成得到大批量的、廉價的單體化合物,正是由於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的草葯走的是一條由復雜到簡單的道路。
⑻ 中葯和西葯有什麼區別
西葯是單個化學成分的合成物,中葯是天然植物/動物/礦物,每一味均含有過千上萬種化學成分,經配方的中葯處方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正是這樣,中葯的療效是通過多靶點而起作用,因此,具有多重作用,包括調節作用,所以相對而言,中葯的毒副作用較小。 西葯是典型的頭疼治頭,腳疼治腳。而且毒副作用及後遺症較大。一般在短期內感覺不到, 西葯一般是靠葯品中的有效成份來完成功能,中葯一般是靠葯理,並根據病症,用一些葯物組合來發揮作用,所以中醫葯一般比較難於掌握,也就是目前中醫沒有更大范圍的發展的原因
⑼ 西葯和中成葯分別在西葯房和中葯房合理不合理
我覺得,合理與否,要看患者哪裡取葯比較方便.我們是放在西葯一起的,因為整個葯品的使用告知,我們的電腦系統成葯和西葯是做到一起的,臨床醫生處方這兩個葯也是一張處方,故我們認為,西葯\成葯一起患者最方便(不用跑兩個葯房),我們的管理也順暢.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