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土生地
⑴ 生地、土茯苓燉排骨湯有什麼功效
生地也叫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葯用白者良。
值得注意的是茯苓與土茯苓是二種不同的葯物,茯苓生長的營養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土茯苓是常綠攀緣狀灌木。
肝腎陰虧者慎服。 土茯苓-原植物
據河南鶴壁市中醫院報道1例因皮膚病服含土茯苓的中葯後致過敏,周身皮膚瘙癢,並起散在性大小紅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後不發生過敏症狀,如再加土茯苓則過敏症狀又出現。 ①《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②《綱目》:「服時忌茶。」 ③《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清陰虛假火、治內熱上亢,目赤便閉、濕困瘡毒。
食用方法:
生地黃和土茯苓都用水泡了1小時,然後放入飛水過的脊骨湯里,加5-6顆紅棗,燉兩個小時就ok了!出鍋之前用鹽調味!
⑵ 中葯土生地別名
是自己種的生地,剛出土命鮮生地,出土曬乾的生地是干生地,葯店平時出售的是干生地,乾地黃,蒸熟曬乾的是熟地黃,倍稱熟地。
你無圖樣,究竟你所問的是何物,就無法知曉了。
⑶ 生地土伏湯怎麼做
生地土茯苓煲龍骨
材料:龍骨(豬脊樑骨)500克,生地20克左右(或取塊根一塊),土茯苓20克(切片)。
做法:瓦煲中放適量清水,大火煲滾,放入各種材料,再滾後,改用中小火,煲3小時左右,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中葯材講究
這款湯取材簡單,做法也簡單。生地和土茯苓價格低廉,此湯中所用材料,在中葯店大約花2元錢即可購得。湯中選用的生地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的功效。土伏苓有清熱,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梅雨季節濕氣重,皮膚容易瘙癢、起無名腫癤,喝此湯非常有效。
此湯煲好後,湯色呈黑色,中葯味較重,所以水可以適量放多一些。飲習慣後,會喜歡上此湯特別的味道。廣東人還喜歡用土茯苓煲蛇,對於養顏、潤膚、解皮膚瘙癢都非常有效。
⑷ 請我老師中草葯生地和地黃有什麼區別,鮮生地怎麼儲藏
生地和熟地均為地黃的塊狀根,只是生地經加工蒸制後則稱為熟地黃,簡稱熟地。生地長於涼血、清熱、滋陰;熟地則長於補血、滋陰。熟地還可炒炭應用(熟地炭),可用於崩漏等出血症。
黑色的是熟地,土黃色的是生地熟地黃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
生地性寒,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症。由生地為主製成的六味地黃丸,就是著名的補腎良葯,臨床還常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
生地製成熟地後,葯性由寒變微溫,其功能也發生變化,成為補血葯。熟地配當歸、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常用於治療血虛症。熟地配白芍能養肝,配柏子仁可養心,配龍眼肉能養脾,配麻黃則通血脈。但熟地滋膩滯脾,有礙消化,故脾虛少食、腹滿便溏者不宜服用。
貯藏: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生地黃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
⑸ 生地是中葯嗎治什麼病
沒錯,生地是中葯
⑹ 生地有什麼功效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1)地黃既有止血作用, 又有抗凝血作用。
(2)抗真菌作用地黃水浸劑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及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等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製作用.
(3)對內分泌的影響生地黃具有對抗地塞米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抑製作用, 並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
性味歸經
甘,寒。歸心,肝,腎經。
(6)中葯土生地擴展閱讀:
功能主治
1、生地治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並治鼻衄、吐血不盡,內有瘀血,面黃,大便黑: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葯三兩,牡丹皮二兩。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2、生地治時氣熱毒在臟腑,欲發赤斑:地黃汁五合。上件葯於鍋中,以煉成了豬脂半斤相和,煎十餘沸,濾去滓,入麝香攪勻。每服二合,盡服之,毒當從肉中為汗出,便愈。(《聖惠方》)
3、生地治熱病,初覺煩躁頭痛,腰腳疼:地黃汁三升,黃芩二分,生薑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葯,細銼黃芩、生薑二味,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黃、蜜,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聖惠方》解毒飲子)
4、治小兒熱疾,煩渴頭痛,壯熱不止:生地黃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勻,時時與一合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
5、治吐血: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一兩,以銅器盛。蒸之令消。(《醫心方》單神方)
6、生地治小腸實熱,心中煩悶,小便出血:生地黃、白茅根各半兩,蔥白二莖。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7、治心熱腸風臟毒出血: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黃連四兩,二味拌勻曬干。上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醫統》千金地黃丸)
8、生地治婦人傷血不止,兼赤白帶下:生地黃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葯,取水半盞,同煎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濟方》地黃益母草湯)
9、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黃搗爛,熨熱過之,日夜數易。若血聚,以針決之。(《衛生易簡方》)
10、治傷肢折臂,斷筋損骨,但有皮相連者:用生地黃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連續;並杵碎,炒熱封損處。(《衛生易簡方》)
11、生地治因勞損尿血不止:生地黃汁五合,車前葉汁五合,鹿角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上件葯,將二味汁相合,每於食前曖一小盞,調下膠末二錢。(《聖惠方》)
12、生地治產後小便出血:生地黃、生刺薊各半斤。上搗絞汁,每服一小盞,食前飲下。(《普濟方》)
13、治暴赤眼腫痛:生地黃(凈洗,切,研)、黑豆各二兩,生搗末。上二味,搗成膏,臨卧時以鹽湯洗眼後,閉目,以葯膏厚罨眼上,更不動,至曉水潤葯令軟,取下。(《聖濟總錄》地黃膏)
14、治骨槽風痛,齦腫齒疏:生地黃一斤(取汁),胡桐淚半兩(細研),白礬半兩(枯,研),麝香一分(細研)。上三味,研為極細末,與生地黃汁,相和勻,於銀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熬成膏。臨時以葯於牙齦上塗之,有津即咽。每用一字,食後,夜卧。(《聖濟總錄》)
15、生地治傷寒心熱,口舌生瘡:生地黃汁三合,蜜五合。上二味攪勻,慢火煎如稠餳。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不拘時。(《聖濟總錄》)
16、生地治勞熱咳嗽,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生地黃汁半斤,蜜三合,青蒿汁三合。上葯相和,不計時候,溫服一合,宜頓服之。(《普濟方》地黃湯)
17、生地治虛勞乾咳嗽,好酒者久嗽不愈尤效:人參十二兩,白茯苓十五兩,琥珀、沉香各半兩,大生地黃十斤(洗凈,銀石器內杵細,取自然汁。甚忌鐵器),白蜜五斤(熬去沫)。先以地黃汁同蜜熬沸,攪勻,用密絹濾過,將人參等為細末和蜜汁入磁瓶或銀瓶內,用綿紙十數層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鍋內或銅鐵鍋內以長流水煮沒瓶頸,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換過油單蠟紙扎口,懸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氣,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水氣,然後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後取一二匙,用溫酒一兩調服,不飲酒人白場調亦可。(《古今醫統》)
18、生地治產後腹痛,眼見黑花,或發狂如見鬼狀;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語,心胸脹滿,水谷不化,口乾煩渴,寒熱往來,口內生瘡,咽喉腫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產後中風,角弓反張,面赤,牙關緊急;
或崩中如豚肝,臍腹(疒虧)痛,煩躁恍惚,四肢腫滿;及受胎不穩,唇口指甲青黑:生地黃、生薑各二斤,研,取汁留滓,蒲黃、當歸各四兩。上於銀石器內,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薑滓,以生薑汁炒地黃滓,各令干。四味同焙乾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當歸酒化下。(《婦人良方》地黃丸)
19、治產後血暈危困:生地黃汁一大盞,當歸一分(銼),赤芍一分(銼)。上水煎三五沸,溫服,如覺煩熱,去當歸,入童子小便半盞服之。(《雲歧子保命集》)
20、生地通經脈,補虛弱,強腳膝,潤肌膚:生地黃一斤取汁,牛膝制了末二兩。上件葯,攪勻,銀石器中熬,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下。(《普濟方》)
化學成分
生地黃根莖主要含B-谷甾醇與甘露醇,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Campesterol),還含地黃素(Rehmannin)、生物鹼、脂肪酸、梓醇(Catalpol)、葡萄糖與0.0053%的維生素A類物質;根又含水蘇糖、4.2%精氨酸與3.0% r-丁氨酸。
懷慶地黃的根莖也含甘露醇、水蘇糖、0.11%的梓醇、蔗糖、4.2%精氨酸、3.0% r-丁氨酸。乾地黃中分得糸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櫚酸、丁二酸、胡蘿卜甙及S8環狀化合物。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桃葉珊瑚甙、梓醇甙、二氫梓醇甙。
生長習性
生地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太嚴。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而疏鬆的壤土或砂壤土生長較好。較過沙的土壤,蔭蔽處生長不好,土壤過黏或過硬,都會造成其塊根發育細長,產量降低。如果土壤積水,塊根很容易腐爛。
栽植方法
北方4月上旬至4月下旬,栽早地黃或春地黃,在北方,小麥收獲後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晚地黃或麥在地黃。在南方驚蟄至春分栽種,在打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厘米開深7厘米左右、寬10~13厘米的溝,以25~30厘米株距,錯開放入根莖,覆土蓋平畦面,如果早春栽植,外溝深10~15厘米,將挖出的土蓋在下種溝上面,在溝內澆水,當大部分生地生芽時,把溝填平,做成平畦,保持地溫和水分,地面不板結,出苗整齊。每公頃地用種栽450-600千克。
田間管理
生地出苗後至封壟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中耕除草,應特別小心,勿傷害幼苗,深3厘米以內,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兩次肥,以農家肥為主,每次每公頃15000千克左右,第一次苗高6-10厘米時,第二次苗高15~25厘米時追一次,一定是腐熟肥料,開溝施於行間。
灌水排水:生地既怕旱又怕澇。春季栽種時,天旱必須澆水,栽種後第一次可多澆水,以後經常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即可,雨季注意排水,防止亂根。
採收加工
生地於寒露至立冬收獲,在畦的一端開溝,順序採挖,去莖葉、須根、泥土,忌水洗,分開大小,置於火炕上,先微火3天,待大部分生地發汗後,可加大火。頭1~3天,每天翻一次,以後每天翻2~3次,一直到生地發軟,內沒有硬核,顏色變黑,外皮變硬時取出來即為生地。
⑺ 中葯生地炭是怎麼製成的
中葯生地和熟地是同一味葯,熟地是生地製成的。
黑色的是熟地,土黃色的是生地內熟地黃為生地黃經加容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
中葯地黃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每年10—11月採集,曬干即成生地。將生地以砂仁、酒、陳皮為輔料,反復蒸曬至顏色變黑,質地柔軟即為熟地。生地與熟地葯理作用是不同的,臨床醫生和消費者切記不可將兩葯互相替用。
生地性寒,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症。由生地為主製成的六味地黃丸,就是著名的補腎良葯,臨床還常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
生地製成熟地後,葯性由寒變微溫,其功能也發生變化,成為補血葯。熟地配當歸、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常用於治療血虛症。熟地配白芍能養肝,配柏子仁可養心,配龍眼肉能養脾,配麻黃則通血脈。但熟地滋膩滯脾,有礙消化,故脾虛少食、腹滿便溏者不宜服用。
⑻ 中葯生地有何功效
生地黃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有涼血清熱和滋陰補腎的作用。 1.涼血清熱:生地黃甘苦而寒,能涼血而清熱,並能涼血止血。最常用於濕熱病,熱邪侵入營分(高熱、甚或神志恍惚,口反不渴、舌質紅或絳、斑疹隱隱欲現、脈象數而略細)或血分(高熱、譫語、舌質紫絳少津、斑疹透露、或吐血、衄血、晝靜夜躁、脈象細數)時,常與元參、連翹、梔子、鬱金、竹葉心、丹皮、赤芍、生石膏、犀角等同用,如清營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等。據近代研究報導,生地有止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凝固。 2.滋陰補腎:本品能滋陰補腎,可用於陰虛有熱而產生的骨蒸癆熱、乾咳、咽喉燥痛、痰中帶血、手足心熱、盜汗等症。常與地骨皮、炙鱉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參、天冬等同用。 另外,溫熱病後期,因熱邪傷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慾不振、下午煩熱、暮熱早涼等症,也可用本品與麥冬、玉竹、沙參、梨汁、冰糖、藕汁、生麥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養陰生津,清熱益胃(如益胃湯等)。 對於陰虛不能勝熱,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飲,飲不解渴,人漸瘦弱,小便頻多,易餓等),常以生地黃與山萸肉、山葯、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我常重用生地黃、熟地黃、山葯,配合山萸、茯苓、澤瀉、丹皮、五味子、紫肉桂(不可太多,0.9~2.5克即可)等,隨證加減,用於治療糖尿病、尿崩症等,每獲良效,請參考試用。據近代研究報導,本品有明顯降低血糖作用。 生地黃簡稱生地,主用於涼血、清熱、滋陰、生血;炒炭稱生地炭,主用於止血(衄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崩漏等);用黃酒蒸制者,名熟地黃,主用於補腎滋陰、養血;地黃從土中挖出洗凈即用者名鮮生地,性大寒,主用於溫熱時疫,血中火毒熱熾而狂熱譫語等症。 另有細生地或小生地,養陰而不膩,適用於溫熱病後期、陰津不足而食納不好的情況。生地黃味厚滋膩,用大量或久服時,容易滯膩有礙胃口,此時宜用細生地;或配用一些砂仁,或用薑汁炒用。 配麥冬潤肺清火;配天冬滋腎降火;配元參解毒清熱涼血;配犀角涼血化斑。 用量一般9~15克;重症可用30克,或更多些。鮮生地常用30~60克。 脾胃虛寒、大便溏軟者不能用;暑濕盛、胸悶不言者禁用。
⑼ 請問各位朋友中草葯中除了土伏靈、茨實、意米、生地還有別的去濕的中葯材
蒼術、藿香、厚朴、白豆蔻、茵陳、滑石、薏苡仁(健脾燥濕,行氣化濕)、(黃芩、黃連、黃柏……清濕熱的)、(車前子、木通、燈心草……利水通淋的)、石菖蒲、半夏(燥濕降逆)、豬苓、茯苓、澤瀉(利水滲濕)。………………這里有燥濕健脾的,行氣化濕的,清濕熱的,利水通淋祛濕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