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十八反十九畏具體內容
A. 中葯的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的具體內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葯。「十九畏」的具體內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另有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具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B. 中葯的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歌」源自:張子和《儒門事親》
文: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笈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註:十八反列述了三組相反葯,分別: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川烏、附子、草烏)反半夏、瓜蔞(全瓜蔞、瓜蔞皮、瓜蔞仁、天花粉)、貝母(川貝、浙貝)、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南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葯(赤芍、白芍)。此後的《本草綱目》及《葯鑒》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
「十九畏歌」源自:劉純《醫經小學》
文: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檻炙焯莫相依。
註:
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神農本草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爾,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後,將「相畏」關系也列為配伍禁忌,與「相惡」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與「配伍」一節中所談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並不相同。
1.用葯說明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葯,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並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鬱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現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葯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於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於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並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採取慎重態度。一般說來,對於其中一些葯物,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2.妊娠用葯禁忌:
某些葯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葯物。根據葯物對於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葯性猛烈的葯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葯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乾薑、肉桂等。凡禁用的葯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葯物,則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斟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以防發生事故。
3.服葯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某些葯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於疾病的關系,在服葯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高燒患者還應忌油。
C. 中葯十八反十九畏口訣
十八反口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具戰草,回諸參辛芍叛藜蘆。答
十九畏口訣: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D. 中葯「十八反、十九畏」是什麼意思
中葯來配伍的問題 十八反是本源草綱目里的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具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E. 中葯中「十八反,十九畏」是哪些
十八反是指半夏,栝樓,川貝,白蘞,白芨,反烏頭,海藻,大薊,甘隧,爰花,反甘草。各種參,細辛,芍葯,反黎盧。
F. 中醫學里十八反十九畏的內容是什麼
樓上的意見就是我就不用復制了
。
附:《為「十八反」平反》
葯有相反,其說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序例》(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所輯出者)。五代時韓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種」,當為「十八反」說的藍本。迨至金代,張元素《珍珠囊補遺葯性賦》將「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編成歌訣廣為流傳,相沿至今。千百年來,父以傳子,師以授徒,葯房見有「反葯」,則拒絕配葯。若干有「反葯」的良方被束之高閣。至於醫生因用「反葯」而負屈含冤者,古往今來,更不知凡幾!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還有「株連」:筆者一次處方中半夏與附子同用,患者去市內葯店配葯,葯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說:「醫生連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這應該是常識。」附子乃附生於川烏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牽連到子了,這不是「株連」、「擴大化」是什麼?
對此,我們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論述。
處方中用反葯者,首推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篇》之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芍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書《腹滿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細辛、烏頭、半夏),烏頭與半夏同用。
唐代有「葯王」之稱的孫思邈。在其兩部《千金方》中用反葯的處方乃多達數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風緩湯,烏頭與半夏同用;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與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飲丸既有人參、苦參與藜蘆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與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頒布推行的《局方》,其潤體丸、烏犀丸二方皆川烏與半夏同用。陳無擇《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湯,甘草與甘遂同用。許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與川烏同用。
金代李東垣散腫潰堅湯海藻與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脈因證治》蓮心散芫花與甘草同用。
明代吳昆《醫方考》卷一通頂散,人參、細辛與藜蘆同用。陳實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壺湯海藻與甘草同用(此方後來載入吳謙等編《醫宗金鑒》中)。
清代余聽鴻《外證醫案匯編》輯錄名家方案,其中瘰癧門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過信手拈來,漢、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見所謂反葯也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聽鴻語)。那麼,前人於此持什麼態度呢?一種意見是:既有成說,不如不用為好。如陶宏景說:「凡於舊方用葯,亦有相惡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細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樓、乾薑之類,服之乃不為害,或有將制者也,譬如寇賈輔漢,程周佐吳,大體既正,不得以私情為害。雖爾,不如不用尤良。」(原書佚,轉引自《本草綱目》)。另一種意見是:賢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摶說:「其為性相反者,各懷酷毒,如兩軍相敵,決不與之同隊也。雖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論也。如古方感應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積葯,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輩,以治血塊。丹溪治屍瘵二十四味蓮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劑,而謂好處在此。是蓋賢者真知灼見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試以殺人也。夫用葯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後成,若韓信行背水陣也;不善者徒取滅亡之禍耳,可不慎哉。」再一種是李時珍的意見,他說:「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註:這里的「相畏」,是依《本經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與後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耳。」他還指出:「胡冶居土治痰僻,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頸下結核,海藻潰堅湯,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勞瘵蓮心飲,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惡相反,並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說,用者能夠「妙達精微」,有所「識悟」,還是可以用的,不過需要特別慎重而已。以上這三種意見,應該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作者:天涯乾坤
G. 「中葯十八反」是什麼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國古代醫家所總結的中葯配伍禁忌經驗。反是指兩種葯物配伍後能產生毒副作用。金元時期的醫家將反葯概括為18種 ,故稱十八反,並沿用至今。其內容是:甘草反大戟、海藻、芫花、甘遂;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苦參、細辛、芍葯。
反葯能否同用,歷代醫家意見不同。現代臨床、實驗研究也報道不一。有反葯同用引起中毒的例證,也有反葯同用無明顯中毒的例證。因此,對十八反有待進一步研究,在一般情況下不宜同用,以免發生意外
H. 中醫中的"18反 19畏"具體只哪些
「十八反」的具體內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葯。
「十九畏」的具體內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另有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具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歌訣》為十四句: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喜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需要注意的是,經過多年研究證明很多葯物並不是就一定反,一定畏的.
I. 中醫十八反十九畏要怎麼解釋
十八反:第一句:本草明確的指出了十八種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蔞(瓜蔞)貝(貝母)蘞(白蘞)芨(白芨)攻擊或與烏(烏頭)相對。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 遂(甘遂)芫(芫花)都與草(甘草)不和。第四句:諸參(人參、黨參、沙參、元參等所有的參)辛(細辛)芍(赤芍白芍)與藜蘆相背叛。古今中醫在開方用葯時都沿用上述禁忌原則,也是學習中醫中葯必須要弄懂的。 十九畏具體內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六陳:枳殼、陳皮、半夏、麻黃、吳萸、狼毒, 六陳歌此說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先是陶宏景提出陳皮、半夏宜陳久用之,之後《唐本草》又補充了四味。《類證本草》總結之,並正式提出「六陳」說。與六陳歌不同者的是枳殼和枳實有區別。其實枳殼和枳實皆為一物,只不過是前者為未成熟果實,後者為成熟果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