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湯葯一般啥時吃
A. 中葯應該什麼時候吃
一般情況下,多數中葯湯劑都是煎好後涼溫服用,服葯與進食間隔時間應在1個小時以上。需特別注意的服法包括以下幾種: 飯前服多數葯尤其是胃腸道疾病用葯,都宜飯前服用,此時,腸胃可以充分吸收。 飯後服對胃腸道刺激大的葯物、消食葯宜飯後服。睡前服補心安神的中葯,睡前30分鍾至1小時內服用,葯效發揮更好。 空腹服補養葯宜在早晚空腹服,有利葯物吸收,而瀉葯宜在早上空腹服。 涼服與熱服治療熱證的葯,如熱在腸胃,患者可涼服;相反,治療寒證,如外感風寒的葯,宜熱服,而且熱服後應再喝些熱粥,蓋被出汗,以便葯效發揮。 頓服即一次將葯服完,迅速發揮葯效,此服法多用於重症患者。 頻服即不分次數頻頻飲用,多用於咽喉、口腔疾病患者。嘔吐較重者,少量頻服。
B. 中葯什麼時候喝
服用中葯湯劑講究多(方法-時間-調護)
服葯時間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葯,避免食物對葯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葯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葯也亦如此,以增強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葯後宜仰卧;有頭、口、耳病等,服葯後宜去枕而卧;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葯後應按葯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葯性升發,應擇健側卧,如葯性沉降,應擇患側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葯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葯。
總之,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揮葯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參考資料:http://q.163.com/cnchq/blog/linda1980112/587066852007121852580/all/#587066852007121852580
C. 什麼時候吃中葯最好
一.服用中葯的抄時間:補養葯與健胃葯應飯前服用,增加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率。辛辣而有刺激性的葯物應在飯後服用,以減少對胃的刺激。驅蟲或攻下葯適宜在空腹時服用,以增強葯效。治瘧疾時宜在發作之前服葯,用安神葯時應在臨睡前服葯,急性病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葯。
二.服葯的次數:一般每日服葯2~3次,維持療效者改為每日一次,有的一日多次或煎湯代茶,不拘次數。
三.一般中葯煎劑以溫服者多。根據病情及治療的需要也有採用冷服用於熱症者,採用熱服用於寒症者。
四.葯飲選擇:一般用白開水送下,因嘔吐而服葯困難者,可飲薑汁,葯液中加白糖或矯味劑。送服消淤活血劑,增強葯效以黃酒為飲。
五.忌口:一般在服葯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膚病及瘡傷應忌食魚蝦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等。
D. 中葯什麼時候吃效果最好
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葯是治療什麼病,如果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疾病,腸道病等,飯前服,葯性易下達,易被吸
收,療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葯,可使葯性上引;
毒性較大的葯,飯後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葯劑涼後服,如治療大熱病等;熱性葯劑涼後服。如治真寒假熱病,效果好。
解毒葯、止吐葯、清熱葯,均宜涼服。凡平和的葯,補益的葯均宜在溫服,能益氣、增補。凡傷風感冒、解表驅寒的葯,應趁熱大口服下,促使發汗。葯性強烈的小劑量湯葯,應一次服完。應使葯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葯力,
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嘔吐病、宜多次頻服,緩緩飲用,使湯葯充分接觸患部,使其見效快。凡滋補葯劑,宜早晨空腹服飲,便於充分吸收。安眠鎮靜葯,宜睡前服。注意:積滯、胸部病患者,葯後仰卧為好;頭、腦、耳
、眼患病者,葯後去枕卧好;左右兩肋病者,服後左右側卧。驅蟲葯,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腸道內蟲更易被殺傷,以便排出體外。
E. 中葯什麼時候吃最好
古代醫學家就十分注意掌握中葯的服用時間,知道在不同時間里服葯,葯物療效差異很大。因此,了解選擇服葯時間方面的知識,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吃葯,有助於我們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服葯時間,以發揮葯物的最好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葯易使葯力得到發揮,東晉時期著名醫葯學家葛洪說:「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多用於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從部位上看,它適宜於治療人體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脈)。具體服葯時間包括:雞鳴時服(如雞鳴散);平旦時服(如十棗湯);飯前服等。
2.飯後服法:適用於人體上部的疾病。中醫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後服葯方法,能使葯性留連於上。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後服葯」。偏於滋補一類的葯物,也宜飯後服。如葛洪說:「服治病之葯以食前服之,服養身之葯以食後服之。」
3.頓服:病情較急者,煎好後立即服下,稱為頓服,取急病急治之意。東漢醫學家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的治急症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於此類。目前,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亦採用頓服法。
4.睡時服:這是服用安神葯和治遺尿症葯物常採用的服法,睡前服葯能使葯效及時發揮作用。
5.晝夜服:一些急、慢性病,亦可晝夜服葯,使葯效持續發揮治療作用。對慢性病來說,人們多嫌麻煩,不易做到,但急、重證則常須這樣。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常用銀翹散治風熱病證,他在所著的《溫病條辨·上焦篇》中規定:「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作服」。現在,用銀翹散治療外感風熱十分普遍,但極少按此法服葯,違背服葯方法,焉望有佳效。正如丹波元堅在《葯治通義》中所說:「世人服葯,多隻日間服之,往往夜間不服,致葯力不相接續,葯不勝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再一種方法是根據人體自身固有的時間節律,擇時用葯,以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自身有各種時間節律,如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時節律。以日節律為例:一日中,人體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有一定規律,清晨之時,氣血流注手太陰肺經,次為大腸、胃、脾、心、小腸等。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資料均表明:某個臟腑的病變,在其經氣旺盛之時施治,會大大提高療效。目前中葯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劑,上下午分服的方法,從時間治療學看不盡合理。辨證屬陰虛的病證,使用補陰葯可安排於傍晚一次服葯。陽虛病人使用補陽葯可考慮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簡化給葯次數,增強和提高療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時服葯,腎臟疾病則可考慮下午五時左右用葯。
F. 湯葯什麼時間喝最好
中葯養胃、脾、肝臟,在你感覺身體最舒服的時候喝,葯效最好;
西葯最好是在胃中有東西的時候喝,切記空腹或者過飽的時候喝中葯
G. 中葯在一天中什麼時候吃好
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信賴中醫,通過中醫來調理身體和預防疾病,雖然醫生在中葯的時候會給病人說一下注意事項和喝葯時間,但還是會有很多人時常因為自己的經驗而亂吃亂喝,下面告訴大家喝中葯的最佳時間。
喝中葯的最佳時間
飯前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飯後服
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餐間服
在兩餐之間服用葯物,這樣可以避免食物對葯物產生影響,適宜餐間服用的葯物是治療脾胃病類的。
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葯後宜仰卧;有頭、口、耳病等,服葯後宜去枕而卧;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葯後應按葯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葯性升發,應擇健側卧,如葯性沉降,應擇患側卧。
隔夜服
主要是指驅蟲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葯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葯。 總之,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揮葯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注意事項
1、喝中葯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以免中葯成分與茶的鞣質,咖啡因及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可以喝水。
2、如果服用中葯後有不舒服或腹瀉等現象,請及時與當地主治醫生聯系,感冒咳嗽請停服湯葯。
3、如果覺得口味較苦,可以加些糖再服用!
溫馨提示
中葯能不能空腹吃
對於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適合在早晨的時候空腹食用,這樣能夠更好的吸收。除此之外,還有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是空腹服用的,這樣能夠使得葯物迅速進入腸道,且葯效發揮到最大。瀉下作用的湯葯也是這樣的。
H. 中葯一般什麼時間吃最有效
服用中葯湯劑講究多(方法-時間-調護)
服葯時間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葯,避免食物對葯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葯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葯也亦如此,以增強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葯後宜仰卧;有頭、口、耳病等,服葯後宜去枕而卧;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葯後應按葯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葯性升發,應擇健側卧,如葯性沉降,應擇患側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葯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葯。
總之,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揮葯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服用方法
中葯一般服法是一付湯葯每天分兩次溫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據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幾次,有的又可以煎湯來代替茶飲。具體服用方法介紹如下:
1.溫服:一般葯物均宜溫服,葯煎好後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葯物。
2.熱服:凡傷風感冒的葯,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葯也如此,以利於祛寒活血。
3.冷服:在葯液冷卻後服。一般是指解毒葯、止吐葯、清熱葯,均應冷服。
4.頓服:是指葯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葯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葯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葯等。
5.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葯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此外,使用峻烈葯與毒性葯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見效了就要立即停葯,千萬不要過量,以免發生中毒和損傷人體正氣。
總之,應根據病情、病位、病性和葯物的特點來決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葯後調護
很多病人都容易忽略服葯後的調養和護理,其實服葯後的調養和護理也很重要,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葯效,而且關繫到病體的康復。
1.飲食宜忌:一是疾病對飲食的宜忌,如水腫病宜少食鹽,消渴病宜忌糖等。另一方面,是葯物對飲食的宜忌,如含地黃的方葯,應忌食蘿卜;有土茯苓的忌茶葉;服荊芥時宜忌河豚與無鱗魚等。總之,服葯期間忌食肉蛋魚蝦等發物和蔥、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調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2.情志調護:避免情緒大幅波動,因情緒刺激有礙於機體的運化及調整,加重臟腑的負擔。比如憂思傷脾,大怒傷肝,大喜傷心,驚恐傷腎等。
3.特別調護:一般服用治療傷風感冒等解表葯時,服葯後應服用熱粥一碗,以達到服葯後微微出汗為最佳效果。服用瀉下葯後,應注意飲食,不宜進食生冷油膩以及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
另外,服葯出汗後要注意避風,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不然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
I. 中葯什麼時候喝最好
一般中葯在飯後半小時--一小時吃最好。一副葯,煲兩次來喝好。一、中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葯大都是生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葯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葯療效。
二、中葯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
煎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不銹鋼亦可,但忌用鋁、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葯物產生反應,影響葯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葯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 。
三、中葯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葯物倒入葯鍋內攤平,然後加冷水至高出葯平面寸許,浸泡0.5-1小時。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特別在夏季,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葉類葯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使水高出葯平面約1-2厘米。
②加熱火候 一般在葯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後宜改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疾病的中葯也可在煮沸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5分鍾左右即可。
③煎煮時間 應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葯情況而定。一般來講,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25分鍾,二煎15~20分鍾,解表葯頭煎煮10~15分鍾,二煎煮10分鍾。滋補頭煎煮30~40分鍾,二煎煮25~30分鍾,有先煎葯需先煎10~30分鍾,後下葯應在最後5~10分鍾入鍋。
④二煎(復煎) 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鍾即可。
四、關於葯物的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烊化等的說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葯物的溶解度,降低葯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葯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鍾。
②有毒的葯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葯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葯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
(3)包煎
①花粉類葯物,如粉花粉、蒲黃;細小種籽類葯物,如葶藶子;葯物細粉,如青黛等等均應包煎。
②對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葯物如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對附絨毛葯物,如旋覆花等,採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沖入
對於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葯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
(5)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葯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葯汁去滓後再煎他葯。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7)另煎後兌入
一些貴重的葯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
(8)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薑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9)合葯沖服
某些貴重的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後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葯物,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葯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
五、一副中葯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