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濕痰的中葯
⑴ 化痰利濕養脾的中葯方
陳皮15 克 法半夏 15 克 茯苓 15克 甘草克 6 白術克 15 白芍葯克15 神曲 10克 麥芽10 克 升麻 10 克 生薑6克 水煎服
⑵ 請問化痰去濕的中葯有哪些
病情分析:化痰中葯,鑒於中醫痰證分風熱燥濕等證型,不同證型應區別用葯,可用清燥救肺湯,二陳湯等;祛濕中葯包括芳香化濕,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等,證型不同用葯亦不同。意見建議:
⑶ 寒化濕痰、濕化內火怎麼治
寒化濕痰可以選擇中葯六君子湯回頭治療。濕化內火可以選擇中葯如三仁湯加減治療。
⑷ 如何用中葯祛痰濕
中葯的祛濕化痰葯就可以祛痰濕呀。如目前的中成葯復方鮮竹瀝就可有效祛除痰濕症狀。
⑸ 能化寒痰的中葯
小青龍湯加味就是治療寒痰的。半夏18乾薑15細辛3麻黃10桂枝15白芍15五味子10甘草10浙貝母15僵蟲10白芥子15(以克劑量)每天一劑連服一周。
⑹ 哪些中葯可以化痰
蘇子:4.5~9克。微溫,化痰,定喘。
萊菔子:4.5~9克。微溫,一切咳嗽因痰屬實者都可用,並可寬中消食。
半夏:4.5~9克。性溫,專治濕痰,並能鎮咳止嘔,和胃安神,用途甚廣。
桔梗:2.4~6克。微溫,清咽祛痰排膿,並能載葯上行,宣利肺氣。
天竹黃:3~9克。微寒,為涼性化痰葯,常用於痰熱驚搐,中風痰壅。
⑺ 祛濕化痰中葯處方
說一個化痰基礎方二陳湯
半夏15g
陳皮15g
茯苓10
甘草5
烏梅1個
生薑5g
作用是燥濕化痰
理氣和中。此方為治療濕痰之主方。臨床可加減用於痰濕蘊脾的咳嗽等證。
⑻ 跪求去痰濕的中葯方!!!
1
肺失宣降,津失輸布,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方選二陳湯;
2
脾不健運,濕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方選六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
3
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
⑼ 祛濕除燥痰的中葯該用些什麼葯
你好,濕和燥是互相矛盾的,沒有祛濕又能治療燥痰的葯,像祛濕的葯物比如半夏、蒼術等,對於燥痰是不能使用的。而治療燥痰的葯物,如果比較滋膩,濕證也不宜使用。
⑽ 清熱化濕,去痰生津中成葯
辯證施治
1.濕溫時疫,邪在氣分
(1)證候發熱睏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頤腫口渴,身黃,小便短赤,淋濁,吐瀉,舌苔淡白或膩或干黃者。
(2)治則清熱解毒,利濕化濁。
(3)主方甘露消毒丹加減。
(4)方葯茵陳、滑石、黃芩、藿香、連翹、白蔻仁、木通、半夏、厚朴、菖蒲。用法:水煎,取汁200~300毫升,分3~4次服用,每日1劑。
若脘腹痞悶,口苦納呆,身重,發熱,汗出而熱不解者,加黃連、梔子、蘆根以燥濕清熱。亦可吞服甘露消毒丹,每服5~10克,日服兩次。
2.暑穢夾濕
(1)證候霍亂吐下,脘痞煩渴,外顯惡寒肢冷者。
(2)治則清熱化濕,辟穢泄濁。
(3)主方燃照湯加減。
(4)方葯黃芩、桅子、滑石、省頭草、半夏、厚朴、白蔻仁、通草、黃連、吳茱萸。用法:水煎,取汁200~300毫升,分3~4次服用,每日1劑。宜涼服。
嘔吐驟作,嘔吐如噴,瀉下如米泔水,腹中絞痛,甚則轉筋拘攣,加蠶砂、木瓜以舒筋活絡,苡仁以利濕;如一時湯葯難備,或卒然腹中絞痛,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四肢厥冷,頭汗出,脈象沉伏,為干霍亂,是霍亂的危候,急服玉樞丹以辟濁解穢,利氣宣壅,並針刺十宣、委中出血或採用刮痧的方法以急救。霍亂吐瀉之後,大量失水,津液耗傷,筋失所養出現轉筋拘攣,屬嚴重證候,必須顧及津液,可配合補液療法。脾胃濕熱侵及大腸,而見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後重之痢疾,或瀉下急迫之泄瀉,其治療參見大腸濕熱證治。脾胃濕熱熏蒸肝膽,而見面目肌膚發黃,尿黃之證,治療參見肝膽濕熱證治。
3.中滿鼓脹
(1)證候腹大堅滿,脘腹脹痛,口苦納呆,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脈弦數。
(2)治則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3)主方中滿分消丸加減。
(4)方葯黃芩、黃連、知母、厚朴、枳殼、半夏、陳皮、茯苓、豬苓、澤瀉、滑石、甘草。用法:水煎,取汁200~300毫升,分3~4次服用,每日1劑。
若腹大堅滿,面目身黃者加茵陳、大黃以清利濕熱;若腹水量大者,尚可暫用甘遂末,或用九頭獅子草根(京大戟)洗凈曬干微炒研末,於早飯後2小時溫開水送服,服後稍有腹痛、惡心,半小時後腹瀉數次,隔3~7天再服一次(服法同前),至腹水基本消退,再予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