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材菊花
Ⅰ 菊花有哪些葯用價值
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花入葯。菊的花、葉、莖均含揮發油,花含菊甙腺嘌呤、膽鹼、水蘇鹼、微量維生素A、維生素B、氨基酸、刺槐素及龍腦等。味甘、苦,性微寒。有養肝明目、疏風清熱的功能。
主治感冒、風熱、頭痛、耳鳴、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主產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等省,全國各地都可種植。因產地和品種的不同,有不同的商品名稱:如杭菊(浙江杭州)、毫菊(安徽毫州)、滁菊(安徽滁縣)、懷菊(河南懷慶府今新鄉等地)、川菊(四川中江)、貢菊(安徽歙縣)等。當年收獲,年年採花。
菊花喜溫暖耐寒冷,耐旱怕澇。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0攝氏度左右,能忍受霜凍,花期能忍受-4攝氏度,冬季地下根部能忍受-17攝氏度低溫。不宜連作。主要採用無性繁殖,分根或扦插,生產上不同種子繁殖。
Ⅱ 菊花是中葯嗎,可以治啥病呀
菊花用於觀賞為盆景,用以為茶則為飲料,用於治病則為中葯。可以清熱疏風,平肝明目。
Ⅲ 中葯,菊花的作用
菊花,中葯名。在植物分類學中是菊科、菊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為多頭菊、獨本菊、大立菊、懸崖菊、藝菊、案頭菊等栽培類型;有按花瓣的外觀形態分為園抱、退抱、反抱、亂抱、露心抱、飛午抱等栽培類型。不同類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種各樣的品種名稱。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產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名句。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唐·孟浩然《過故人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菊花為菊科植物的乾燥頭狀花序。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等地。9-11月花盛開時分批採收,陰干或焙乾,或熏、蒸後曬干。生用。葯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等。由於又有花的顏色不同,又有黃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Ⅳ 中葯菊花
1.《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2.《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3.《本草經疏》:菊花專制風木,故為去風之要葯。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人心、小腸,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沛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葯先人肝,肝開竅於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於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並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療瘡,血線疔尤為要葯,療者風火之毒也。 4.《葯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余邪。佐黃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疔腸紅,止下血。領石斜、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游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5.《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於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問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熱,必宜陰寒之葯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育過於大峻,未免大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6.《本草經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於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葯中可相需而用也。 8.《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菊花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本經》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鳳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鳳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靜鎮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鳳痛甚,至於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於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於下,故為目科要葯。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則血熱而絡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菊花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謂清利血脈,而痹著濕邪,得以開泄,持論甚正。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隧積淤之濁血,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而遽疑《經》言之不可信也。《別錄》謂洽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是亦腎陰不足,而濕邪痹著為患,故其痛續續不息。菊花滋腎陰而清濕熱,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情肅泄熱之功用也。甄權謂治頭目風旋倒地,腦骨疼痛,則肝陽內風頭痛,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若風旋倒地,則血沖腦經,而失其知覺運動矣。又謂治身上一切游風,令消散,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之症,苦泄清理,而風自息。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潔古謂養目血,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蓋亦養肝陰,滋肝血之意。雖其氣味清芬,然終非肝家氣葯。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療尤為要葯。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葯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河車、芙蓉葉、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纓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時膝者。治皆以內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 9.《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生川澤及田野。
採收和儲藏
11月初開花時,待花瓣平展,由黃轉白而心略帶黃時,選晴天露水干後或午後分批採收,這時採的花水分少,易乾燥,色澤好,品質好。採下鮮花,切忌堆放,需及時乾燥或薄攤於通風處。加工方法因各地產的葯材品種而不同;陰干,適用於小面積生產,待花大部開放,選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縣員通風處,經30-40d,待花乾燥,後摘下,略曬;曬干,將鮮菊花薄鋪蒸籠內,厚度不超過3朵花,待水沸後,將蒸籠置鍋上蒸3-4min,倒至曬具內曬干,不加翻動;烘乾,將鮮菊鋪於烘篩上,厚度不超過3cm,用60℃炕干。
菊花食譜
菊花鱸魚羹 菊花鱸魚羹
原料:原料:鱸魚半條、白菊花1朵、冬筍1支、草菇40克、豆腐半盒、薑片2片、青蔥1根、高湯1大碗輔料:鹽半大匙、胡椒粉少許、料酒適量、水澱粉3大匙 製作:①鱸魚洗凈,加姜、蔥、酒蒸熟後拆肉備用;豆腐切小丁。②冬筍先煮熟再切片;草菇片薄片,並以熱水汆燙備用。③所有材料(菊花除外)加鹽、胡椒粉煮滾後,加入水澱粉煮至濃稠成羹,盛於湯碗。④將已剪掉根部的白菊花置於面上,趁熱食用時拌勻即可。 [1]菊花黃魚羹 原料:黃魚中段250克,姜2克, 蔥20克,雞清湯1000克,冬菇、筍絲各50克,金華火腿絲20克,軟豆腐160克,雞蛋2個,生粉15克,油、香菜各5克,大白菊、香油、精鹽各3克,胡椒粉1克,醬油6克,料酒3克 製作:1、用蔥段、姜塊、料酒、精鹽腌制魚10分鍾後,上籠蒸6分鍾取出; 2、將熟火腿、冬菇切成絲細,雞蛋黃打散,待用; 3、將炒鍋加油置旺火上,投入蔥段煸出香味,舀入雞湯煮沸,加入料酒、筍絲、冬菇絲、再煮沸後,將魚肉同蛋黃、豆腐原汁落鍋,加醬油、精鹽、醋攪勻,起鍋裝盤,撒上菊花、熟火腿絲、姜絲和胡椒粉即可。
Ⅳ 中葯菊花的主要省份
中葯菊花根據其產地、性狀不同有多種商品規格:
①白菊:主產安徽亳縣,稱亳菊,品質最佳。另有懷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屬白菊一類。但質量較次。
②滁菊:主產安徽滁縣,品質亦佳。
③貢菊:主產安徽歙縣,亦稱徽菊。過去浙江德清亦產,稱德菊。
④杭菊:又分杭白菊、杭黃菊,均產浙江。
Ⅵ 中葯菊花的用途
醫葯價值
【功能主治】散風清熱,平肝明目。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