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怎麼煎中葯
① 中葯先煎怎麼煎
煎中葯最好用砂鍋、砂壺或搪瓷鍋,忌用鐵鍋。砂鍋受熱均勻,不會使中葯的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而降低葯效。一劑中葯是由多味葯物配起來的,每味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註明:
1.「先煎」者要先煎15分鍾,再加入其他葯。
2.「後下」者要在葯煎好以前5~10分鍾放入。
3.「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鍋內同煎。
4.「溶化」者則置於煎好的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
5.「沖服」的葯是用煎好的葯液送服。
煎頭煎葯時,加冷水超過葯面1~2橫指,浸泡半小時,其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用大火煎沸後,再用小火煎20~30分鍾,濾渣備用。
煎二煎葯時水量要少些,沸後再煎15~20分鍾。
葯品質地堅實者要多煎5~10分鍾。
滋補葯可煎煮40~60分鍾。
清熱解表葯應少煎5~10分鍾。
頭煎和二煎葯液的量,以共計一茶杯左右為宜,混合後分兩次服用。
② 中葯怎麼煎
先把抓回的中葯 放入砂鍋里,然後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鍾,再加水沒過葯物,將葯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葯: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葯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葯,把葯液倒出150~200毫升一共煎出葯汁600ml左右。可分兩次或三次日服。這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
③ 中葯怎麼煎
在中醫,不同的葯煎葯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
正常來說,中醫大夫給開完中葯以後應該告訴你怎麼煎葯的,不告訴你就是這個大夫有問題,你需要找他問這個葯怎麼煎
不要自己瞎弄,中葯不好好煎葯會影響葯效的
④ 怎樣熬中葯
1、先用冷水(高出葯面少許)充分浸泡20~30分鍾,目的是使葯物完全滲透,煎煮時便於葯物有效成份溶解。
2、煎葯前,水不足時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葯面3--4厘米為易。
3、大火煮開後,再慢火(小火)使葯液保持較小沸騰即可。從煮開後算起,時間約20分鍾。
4、以上為頭煎,倒出煎好的葯液,再加冷水(等砂鍋稍冷卻後再加水,這樣砂鍋不易破裂。)量比頭煎時稍少,大火煮開,再小火煮約15分鍾即可。些為二煎。
5、頭煎、二煎葯液合起來(約300~500毫升),分數次溫服。
⑤ 怎樣熬中葯才是正確的
我家是開中醫葯店的,所以一般就是這樣教人熬中葯的。因中葯一般乾的較多,有的是植物的根所以都是很乾燥的。所以熬中葯時不能放入水後馬上就烈火熬開。而是應先把中草葯放入鍋後再放入水泡上20分鍾左右。再慢火熬開。這樣才能熬出質量來。
至於水,第一次一般多一點,上面說了葯物干會吸水。第二次放的水自然得少一點。我們一般是讓人家熬二遍,反正總比白開水好吧。用水量和第二次一樣的。
⑥ 怎麼熬中葯
煎葯的正確程序 先把抓回的中葯 放入砂鍋里,然後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鍾,再加水沒過葯物,將葯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葯: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葯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葯。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這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計算煎葯的時間 從水開後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散性葯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0~15分鍾左右。 (2)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葯物。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0~3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5~20分鍾左右。 (3)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葯,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葯物。頭煎從沸後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鍾左右,第二煎葯沸後再煎20~30分鍾。 為什麼某些飲片在煎煮時要「後下」 芳香類葯物,含有容易揮發的成分,煎時間長了損失葯效,所以要等其他葯煎好之前5分鍾放入鍋內,後下葯一般由葯房包好並注有「後下」字樣。 含有芳香性及揮發油的葯材,如:桂枝、薄荷、佩蘭、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屬輕清發散葯,有效成分容易隨水蒸氣擴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時間太長,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將減少,直接影響功效。
⑦ 中葯自己煎服法怎麼煎
你說的方法和醫生說的方法並不矛盾,
醫生讓你2次混合 是為了服葯2次的葯效一樣。
一般來說 第一次 葯效強,第2次葯效弱
如果你不是很講究 這樣煎葯也可以
⑧ 中葯怎麼煎才好
湯劑是中醫臨床上應用最早、最廣泛的劑型。煎葯給葯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煎葯的目的,是把葯物里的有效成分,經過物理、化學作用(如溶解、擴散、滲透和脫吸附等),轉入到湯液里去。一包包中葯,不能簡單地加些水煎煮一下就算完事,還需要注意一些原則、方法和條件。一般說來,需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用具 中葯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葯器具有密切的關系。現在仍是以沙鍋為好,因為沙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葯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且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容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在煎煮葯時可能與中葯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溶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中葯湯劑的臨床療效。
◆水 現在大都是用自來水、井水、泉水來熬葯,只要水質潔凈即可。自來水只要符合國家規定的飲用標准就可以了,如果考慮到殘余氯的問題,將自來水在容器內放置數小時再用來煎葯,即可明顯減少氯的含量。
◆溫度 溫度是煎葯時使中草葯有效成分析出的重要因素。煎葯時一般以小火(文火)為宜。因為一開始就用大火煎熬,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葯所含蛋白質很快凝固而影響有效成分析出。故最好是在煎葯前,先用冷水將中草葯浸泡15分鍾,這樣做可使植物性中葯的細胞經過浸泡而脹大,再用小火煎葯,可使蛋白質慢慢析出,這樣葯性可不被破壞,水分也不會很快被煎干。
◆時間 因葯性不同而長短不一,一般以30分鍾左右為宜。但發汗葯、揮發性葯只要20分鍾(大約在水沸後再煮5分鍾左右)就夠了;對強壯補益葯則煎的時間要長一些。
很多人習慣以顏色的深淺來決定煎葯時間的長短,認為把湯液的顏色煎到最深才算煎好,這也是錯誤的。因為有些中草葯的顏色可以越煎越深,但實際上葯的有效成分卻早已煎出來了。有的葯煎的時間太長,會造成某些揮發性物質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壞。
◆次數 中草葯湯劑,每劑一般需煎2次(第一次的葯液叫「頭汁」,第二次的叫「二汁」)。頭汁的加水量以蓋過葯面為宜,大約為葯料體積的2~3倍;二汁的加水量可適當減少一些。對一些較難煎出有效成分的葯料如礦物葯、貝類葯等,則需煎3次。
另外,有些葯物如礦物類的紫石英、寒水石等,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一般需先煎一段時間再加其他葯同煎,有的還須先打碎再入煎。另一些葯,如發汗葯(薄荷、荊芥等)或芳香健胃葯(如木香、丁香等),因含有揮發性的有效成分,故不宜久煎,須待其他葯物先煎一段時間後再加入(叫「後下」)同煎。有些貴重葯品如犀角、羚羊角等須磨碎沖服,三七、白葯等葯粉也需沖服。
以上列舉的只是一般情況下的注意事項,平時在看病拿葯之後還應詢問醫生,自己的葯有沒有煎葯上的特別要求,別因為煎葯不慎而影響療效。
⑨ 誰能告訴我中葯怎麼熬
泡茶的話很多比較難以浸出的葯物成分,就不容易釋放,而在高溫的煎煮下就相對要容易很多
正確的服用方法是這樣的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ZT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
(1)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2)服葯方法也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②中成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葯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葯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葯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葯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用葯護理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葯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葯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葯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葯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