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中葯的名稱及葯用功效
❶ 中草葯的名稱及作用
1、薄荷:
剛採摘的薄荷葉清爽可口,有清心明目、解毒敗火、疏風散熱、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等多種保健功效。薄荷除了用來泡茶外,還可以和豆腐一起烹炒,或者與鯽魚一起煲湯。有夜間盜汗、煩躁不安、皮膚瘙癢、吹風容易感冒等症狀的人以及脾胃虛寒、腹瀉者要少吃。
2、蒲公英:
據《本草綱目》記載,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及催乳作用。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解腹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吃法多樣,可生吃、炒食、做湯,還可焯水後涼拌。但臉色蒼白、無力怕冷、受風易感冒及脾胃虛弱者最好不要吃。
3、馬齒莧:
馬齒莧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的作用,其嫩莖葉可作為蔬菜食用,也可曬製成乾菜。馬齒莧可以用來炒雞蛋,還可涼拌。但其含草酸較多,烹調前最好焯水。馬齒莧為寒涼之品,脾胃虛弱、受涼易腹瀉的人及孕婦忌食。
4、穿心蓮:
穿心蓮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等作用,可治療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泄瀉痢疾、毒蛇咬傷等。穿心蓮能夠清熱解毒,涼拌吃更能保持其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但穿心蓮性涼,體虛、容易腹瀉和體寒的人應少吃。
5、車前草:
車前草為車前草科植物車前及平車前的全株,味甘,性寒。具有利尿、清熱、明目、祛痰的功效。幼株可食用,4~5月間采幼嫩苗,沸水輕煮後,涼拌、蘸醬、炒食、做餡、做湯或和面蒸食。
❷ 中草葯的全部名字和作用
這是常見的。全部的....有點....
甘草(葯材名稱:Radix
Glycyrrhiza),是一種補益中草葯。葯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葯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陽光充沛,日照長氣溫低的乾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姜,姜科姜屬植物,開有黃綠色花並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莖。根莖鮮品或干品可以作為調味品。姜經過泡製作為中葯的葯材之一。姜姓,中文姓氏之一。
淮山又名淮山葯,是山葯(學名:Dioscorea
opposita)的成品名。為薯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薯蕷的塊根,冬季採挖。生長於海拔350米至1,1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山谷林下、路旁的灌叢中、溪邊及雜草中。山葯易栽培,最適宜在黃沙土生長,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栽培山葯歷史。它的分布很廣,著名的有河南、福建、山東、河北等地。營養豐富,葯用價值極高。功能主治: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
常見中草葯太多,這里單列舉3中最常見的,你要的話可以把名字列出來後跟你講解,中草葯也有地區葯等,地區不同草葯也有區別,我列舉的南方常見三種中草葯。
❸ 全部中葯的名稱 以及葯要的作用 謝謝了
解表葯
1.發散風寒葯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桂枝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紫蘇 發汗解表,行氣寬中。
生薑 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香薷 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荊芥 發表散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
防風 發表散風,勝濕止痛,止痙,止瀉。
羌活 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白芷 解表散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細辛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藁本 祛風散寒,勝濕止痛。
蒼耳子 散風除濕,通竅止痛。
辛夷 發散風寒,宣通鼻竅。
2.發散風熱葯
薄荷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 疏散風熱,透疹利咽,解毒散腫。
蟬蛻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止痙。
桑葉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
菊花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蔓荊子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柴胡 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
升麻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葛根 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升 陽止瀉。
淡豆豉 解表,除煩。
清熱葯
1.清熱瀉火葯
石膏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
寒水石 清熱瀉火。
知母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蘆根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
天花粉 清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
竹葉 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淡竹葉 清熱除煩,通利小便。
梔子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結。
決明子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2.清熱燥濕葯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
龍膽草 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秦皮 清熱燥濕,解毒,止痢,止帶,明目。
苦參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白鮮皮 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3.清熱解毒葯
①治濕熱病葯
金銀花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
大青葉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板藍根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青黛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貫眾 清熱解毒,殺蟲,涼血止血。
蚤休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
②治熱毒瘡瘍葯
蒲公英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通淋。
紫花地丁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野菊花 清熱解毒。
魚腥草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紅藤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敗醬草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白花蛇舌草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土茯苓 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熊膽 清熱解毒,息風止痙,清肝明目。
③治熱毒瀉痢葯
穿心蓮 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白頭翁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④治咽喉腫痛葯
射干 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山豆根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4.清熱涼血葯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玄參 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牡丹皮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赤芍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紫草 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 清熱,涼血,解毒。
5.清虛熱葯
青蒿 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
白薇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地骨皮 涼血退蒸,清肺降火。
銀柴胡 清虛熱,除疳熱。
胡黃連 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瀉下葯
1. 攻下葯
大黃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 瀉下,軟堅,清熱。
番瀉葉 瀉下導滯。
蘆薈 瀉下,清肝,殺蟲。
2. 潤下葯
火麻仁 潤腸通便。
郁李仁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3. 峻下逐水葯
甘遂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京大戟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芫花 瀉水逐飲,祛痰止咳,殺蟲療瘡。
商陸 瀉下利水,消腫散結。
牽牛子 瀉下,逐水,去積,殺蟲。
巴豆 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
祛風濕葯
1. 祛風濕散寒葯
獨活 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威靈仙 祛風濕,通經絡,消骨哽。
川烏 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蘄蛇 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雷公藤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木瓜 舒筋活絡,除濕和胃。
2. 祛風濕清熱葯
秦艽 祛風濕,止痹痛,退虛熱,清濕熱。
防己 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豨薟草 祛風濕,通經活絡,清熱解毒。
絡石藤 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3. 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 祛風濕,強筋骨,利尿。
桑寄生 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
狗脊 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
化濕葯
藿香 化濕,解暑,止嘔。
佩蘭 化濕,解暑。
蒼術 燥濕健脾,祛風濕。
厚朴 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砂仁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安胎。
白豆蔻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利水滲濕葯
1. 利水消腫葯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薏苡仁 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豬苓 利水滲濕。
澤瀉 利水滲濕,泄熱。
香加皮 利尿消腫,祛風濕,止痛。
2. 利尿通淋葯
車前子 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 利水通淋,清解暑熱,收濕斂瘡。
關木通 利尿通淋,通經下乳。
通草 清熱利濕,通氣下乳。
瞿麥 利尿通淋,活血通經。
扁蓄 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地膚子 清熱利濕,止癢。
海金沙 利尿通淋。
萆薢 利濕去濁,祛風除濕。
3. 利濕退黃葯
茵陳蒿 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金錢草 除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虎杖 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溫里葯
附子 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
乾薑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肉桂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吳茱萸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小茴香 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高良姜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花椒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丁香 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理氣葯
橘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青皮 疏肝理氣,消積化滯。
枳實 破氣除痞,化痰消積。
木香 行氣止痛。
沉香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香附 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川楝子 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烏葯 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荔枝核 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佛手 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香櫞 疏肝解郁,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薤白 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柿蒂 降氣止呃。
消食葯
山楂 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神曲 消食和胃。
麥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脹。
谷芽 消食健胃。
萊菔子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雞內金 消食健胃,澀精止遺。
驅蟲葯
使君子 驅蟲消積。
苦楝皮 殺蟲,療癬。
檳榔 驅蟲消積,行氣利水。
南瓜子 殺蟲。
鶴草芽 殺蟲。
雷丸 殺蟲。
止血葯
1. 涼血止血葯
大薊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小薊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地榆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槐花 涼血止血,清肝火。
側柏葉 涼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 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薴麻根 涼血止血,安胎,解毒。
2. 化瘀止血葯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涼血化瘀止血,通經。
蒲黃 化瘀止血,利尿。
3. 收斂止血葯
白及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 收斂止血,補虛,消積,止痢,殺蟲。
紫珠 收斂止血,清熱解毒。
棕櫚炭 收斂止血。
4. 溫經止血葯
炮姜 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艾葉 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
活血化瘀葯
1. 活血止痛葯
川芎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延胡索 活血,行氣,止痛。
鬱金 活血行氣止痛,解郁清心,利膽退黃,涼血。
姜黃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乳香 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沒葯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五靈脂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2. 活血調經葯
丹參 活血調經,涼血消癰,安神。
紅花 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桃仁 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益母草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
牛膝 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雞血藤 行血補血,調經,舒筋活絡。
3. 活血療傷葯
蟅蟲 破血逐瘀,續筋接骨。
自然銅 散瘀止痛,接骨療傷。
蘇木 活血療傷,祛瘀通經。
骨碎補 活血續傷,補腎強骨。
馬錢子 散結消腫,通絡止痛。
血竭 活血療傷,止血生肌。
4. 破血消症葯
莪術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三棱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水蛭 破血逐瘀消症。
穿山甲 活血消症,通經,下乳,消腫排膿。
化痰止咳平喘葯
1. 溫化寒痰葯
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天南星 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外用消腫止痛。
禹白附 祛風痰,燥濕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
白芥子 溫肺化痰,利氣散結。
皂莢 祛頑痰,通竅開閉,祛風殺蟲。
旋覆花 降氣化痰,降逆止嘔。
白前 降氣化痰。
2. 清化熱痰葯
前胡 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桔梗 宣肺化痰,利咽,排膿。
川貝母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浙貝母 清熱化痰,開郁散結。
瓜蔞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
竹茹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竹瀝 清熱豁痰,定驚利竅。
天竹黃 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海藻 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昆布 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黃葯子 消痰軟堅散結,清熱解毒。
2. 止咳平喘葯
苦杏仁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蘇子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百部 潤肺止咳,殺蟲。
紫菀 潤肺化痰止咳。
款冬花 潤肺止咳化痰。
馬兜鈴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枇杷葉 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桑白皮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葶藶子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白果 斂肺定喘,止帶,縮尿。
安神葯
1. 重鎮安神葯
硃砂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磁石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
龍骨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琥珀 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2. 養心安神葯
酸棗仁 養心益肝,安神,斂汗。
柏子仁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遠志 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平肝息風葯
1.平抑肝陽葯
石決明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珍珠母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
牡蠣 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代赭石 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刺蒺藜 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2.息風止痙葯
羚羊角 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牛黃 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鉤藤 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天麻 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地龍 清熱息風,通絡,平喘,利尿。
全蠍 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蜈蚣 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僵蠶 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開竅葯
麝香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催產。
冰片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蘇和香 開竅醒神,辟穢止痛。
石菖蒲 開竅寧神,化濕和胃。
蟾酥 開竅醒神,止痛,解毒。
補虛葯
1. 補氣葯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參 補氣養陰, 清火生津。
黨參 益氣,生津,養血。
太子參 補氣生津。
黃芪 補氣生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白術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山葯 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
白扁豆 健脾,化濕,消暑。
甘草 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葯性。
大棗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葯性。
2. 補陽葯
鹿茸 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巴戟天 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淫羊藿 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
仙茅 溫腎壯陽,強筋骨,祛寒濕。
補骨脂 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暖脾止瀉,納氣平喘。
益智仁 暖腎固精縮尿,溫脾止瀉攝唾。
肉蓯蓉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菟絲子 補腎固精,養肝明目,止瀉,安胎。
沙苑子 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續斷 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折。
蛤蚧 助腎陽,益精血,補肺氣,定喘嗽。
冬蟲夏草 益腎壯陽,補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車 溫腎補精,益氣養血。
3. 補血葯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
熟地黃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白芍 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
何首烏 制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須;生首烏截瘧解毒,潤腸通便。
阿膠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4. 補陰葯
北沙參 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參 養陰清肺,化痰,益氣。
百合 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麥冬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天冬 養陰潤燥,清火,生津。
石斛 養陰清熱,益胃生津。
玉竹 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黃精 滋腎潤肺,補脾益氣。
枸杞子 補肝腎,明目。
墨旱蓮 補肝腎陰,涼血止血。
女貞子 補肝腎陰,烏須明目。
龜甲 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
鱉甲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收澀葯
1. 固表止汗葯
麻黃根 斂肺止汗。
浮小麥 斂汗,益氣,除熱。
糯稻根須 止虛汗,退虛熱。
2. 斂肺澀腸葯
五味子 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
烏梅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五倍子 斂肺降火,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斂汗止血。
罌粟殼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止痛。
訶子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利咽開音。
石榴皮 澀腸止瀉,殺蟲。
肉豆蔻 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赤石脂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斂瘡生肌。
禹余糧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止帶。
3. 固精縮尿止帶葯
山茱萸 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桑螵蛸 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海螵蛸 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
金櫻子 固精縮尿,澀腸止瀉。
蓮子 益腎固精,補脾止瀉,止帶,養心。
芡實 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濕止帶。
涌吐葯
常山 涌吐痰涎,截瘧。
瓜蒂 涌吐痰食,祛濕退黃。
膽礬 涌吐痰涎,解毒收濕,祛腐蝕瘡。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葯
雄黃 解毒,殺蟲。
硫黃 解毒殺蟲止癢,補火助陽通便。
白礬 外用解毒、殺蟲、止癢;內服化痰、止血 止瀉。
蛇床子 殺蟲止癢,溫腎壯陽。
大風子 攻毒殺蟲,祛風燥濕。
土荊皮 殺蟲止癢。
蜂房 攻毒殺蟲,祛風止痛。
大蒜 解毒殺蟲,消腫,止痢。
拔毒化腐生肌葯
升葯 撥毒化腐。
輕粉 攻毒,殺蟲,斂瘡。
砒石 外用蝕瘡去腐,內服劫痰平喘。
鉛丹 拔毒生肌,殺蟲止癢。
爐甘石 解毒明目退翳,收濕生肌斂瘡。
硼砂 外用清熱解毒,內服清肺化痰。
只有些常用的,你參考吧。
❹ 中草葯名稱及作用大全
《中草葯彩圖匯編》《本草綱目》
❺ 中草葯名稱及功效
用途:用棉花沾取樟腦油,做成樟腦棉花丸,放在鋼琴內,或木製傢具、衣櫥、專梳理台內,可防蟲蛀、防蟑螂屬。將樟腦油沿門窗、牆邊塗抹,可防蟑螂入內。
樟腦油的特殊清香,除能防蟲驅蚊外,還具有癒合傷口、除臭等功能,用途十分廣泛。
❻ 中葯名稱大全和作用
對黃精的最早認識,應是小時候家裡的黃精酒,從那時就有了黃精是補品的印象,因為一般只有補葯才會用來泡酒的。的確,這黃精酒就有益精補血,健骨壯陽,抗衰延壽的作用,對體寒,腎虛腰痛,陽萎等人士頗有療效。
黃精是以根莖入葯,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功能,是老年人較理想的補養之品,無大補溫燥之品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而且,黃精還具有降血壓及降血糖作用,可以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起降低血脂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入葯黃精又分為生黃精,熟黃精,甜黃精,酒黃精等,功效略有不同,各有增減。
黃精除了入葯,泡酒,還可以做葯膳,像黃精燉瘦肉湯,黃精玉竹豬橫?湯,黃精當歸雞蛋湯,黃精粥,黃精蒸雞等。黃精粥適用於陰虛肺燥,咳嗽咽干,脾胃虛弱,黃精蒸雞則對冬季體倦乏力,腰膝酸軟,怕冷等甚有療效。
黃精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黃精的作用介紹:
1。黃精的作用,用於陰虛肺燥,乾咳少痰,及肺腎陰虛的勞嗽久咳等。
能滋腎陰,潤肺燥。治陰虛肺燥咳嗽,可單用熬膏服,或配川貝母,知母等同用;
治勞嗽久咳,可配地黃,天冬,百部等同用。
❼ 各種中葯的作用
人參: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心、腎經,氣雄體潤,升多於降;
具有內補氣固容脫,健脾益肺,寧心益智,養血生津的功效;
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脫液所致元氣欲脫,神疲脈微;脾氣不足之食少倦怠,嘔吐泄瀉;肺氣虛弱之氣短喘促,咳嗽無力;心氣虛衰之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體虛多汗;津虧之口渴,消渴;血虛之萎黃,眩暈;腎虛陽萎,尿頻,氣虛外感。
大黃: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白術:
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芳香質柔,可升可降,守而不走;
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的功效;
主治脾氣虛弱,食少腹脹,大便溏瀉;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濕痹酸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
❽ 中葯葯名及作用大全
蜂王蜜:源自天山五彩蜜蜂釀制,入口爽滑,清香甘美,恢復氣血方面很有效朱果
:紅色仙果,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對氣血恢復非常有效純陽正氣丹:當年太上老君的珍藏,金黃顆粒,散發仙氣,是仙家恢復氣血的極品五龍丹,紅雪散,定神香,金香玉,血珊瑚,潭煙溶絡膏,神農濟世丸
❾ 中草葯的名稱及其作用(副作用也要寫)
【中文名】龍葵(《葯性論》)
【類 別】全草類
【異名】苦菜(《唐本草》),苦葵、老鴉眼睛草、天茄子(《本草圖經》),天茄苗兒(《救荒本草》),天天茄(《滇南本草》),救兒草、後紅子(《滇南本草圖說》),水茄、天泡草、老鴉酸漿草(《綱目》),天泡果(《植物名實圖考》),七粒扣、烏療草(《福建民間草葯》),黑天棵(《江蘇植葯志》),黑天天、黑星星、野茄子(《東北葯植志》),惹子草、野辣子(《中國土農葯志》),黑姑娘(《河北葯材》),野辣椒樹(《江西民間草葯》),烏歸菜(《閩南民間草葯》),野海椒(《四川中葯志》),龍眼草(《遼寧經濟植物志》),黑茄(《杭州葯植志》),地泡子、地葫草、山辣椒(《湖南葯物志》),山海椒、耳墜菜(《貴州草葯》)。
【來源】為茄科植物龍葵的全草。
【植物形態】龍葵一年生草本,高約60厘米。
莖直立或下部偃卧,有稜角,沿稜角稀被細毛。
葉互生;卵形,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漸狹小至葉柄,先端尖或長尖;葉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長4~7厘米,寬3~5厘米,大者長可達13厘米,寬至7厘米;葉緣具波狀疏鋸齒,每邊約3~4齒,齒寬約5毫米,長約3~4毫米;葉柄長15~35毫米,大葉的柄長可達5厘米。
傘狀聚傘花序側生,花柄下垂,每花序有4~10花,花白色;萼圓筒形,外疏被細毛,裂片5,卵狀三角形;花冠無毛,裂片輪狀伸展,5片,呈長方卵形;雄蕊5,著生花冠筒口,花絲分離,內面有細柔毛;雌蕊1,子房2室,球形,花柱下半部密生長柔毛,柱頭圓形。
漿果球狀,有光澤,成熟時紅色或黑色。
種子扁圓形。
花期6~7月。
生於路旁或田野中。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龍葵根)、種子(龍葵子)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秋採收。
----------------------------------------------------------------------------------------------------------------------------------------------------------------------------------------------------------------------------------------------------------------
莨菪葉
(《科學的民間葯草》)
【異名】鈴鐺草(《青海常用中草葯手冊》),麻性草(《湖南葯物志》)。
【來源】為茄科植物莨菪的葉片,植物形態詳"天仙子"條。
【採集】立夏後採收,曬干。
【葯材】乾燥葉大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呈長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約26厘米,寬約10厘米,葉端尖,葉緣不規則羽狀分裂,裂片三角形,上面黑綠色,下面淡灰綠色,密具毛茸,主脈上毛茸更多。由腺毛分泌的物質,在葉片不很乾燥時帶粘著性。以葉片綠色,密生茸毛、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莨菪葉含灰分20%,總生物鹼0.045~0.14%,其中主要是天仙子胺、東莨菪鹼及阿托品;另含一種苦甙名天仙子苦甙。
【性味】《陝甘寧青中草葯選》:"苦,寒,有大毒。"
【功用主治】鎮痛,解痙。治胃痛,齒痛,氣管炎咳喘。
①李承祜《生葯學》:"鎮靜,鎮痛。用於支氣管疾病引起的咳嗽、喘息,齒痛等症。又可為麻醉劑、催眠劑。"
②《中國葯植志》:"為膀胱炎與淋病的鎮痛葯,與瀉葯共用,可防上腸絞痛。"
③《東北葯植志》:"治胃痛,神經痛,氣喘等。"
④《內蒙古中草葯》:"鎮痛,解痙,止瀉,治氣管炎,咳嗽,氣喘。"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3~5厘;製成酊劑、浸膏。流浸膏或混入煙葉內燒煙吸。
【選方】①治氣管炎:莨菪葉、三棵針、金剛骨各等分為末。每次服一分五厘。(《內蒙古中草葯》)
②治老人咳嗽、氣喘:莨菪葉少許,混煙葉中吸之。(《內蒙古中草葯》)
③治牙疼:莨菪葉少許,混煙葉中,吸(煙)含口內。(《黑龍江常用中草葯手冊》)
--------------------------------------------------------------------------------
上下兩層,有一尺多高,根部為葯,
是不是葯名應該叫「重樓-七葉一枝花」,如果是七葉一枝花那它的性味是苦,微寒;有小毒.
主治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用於疔腫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仆傷痛,驚風抽搐.
----------------------------------------------------------------------------------
天門冬
天門冬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又名天冬。性寒,味甘,微苦。具有養陰清熱,潤肺滋腎的功效。
用於治陰虛發熱、咳嗽吐血、肺癰、咽喉腫痛、等
氣味:(根)苦、平、無毒。
主治:1、肺痿咳嗽,吐涎,回燥而不渴。用生天門冬搗汁一斗、酒一斗、飴一升、紫苑四合,濃煎成丸子。每服一丸,如杏仁大。一天服三次。
2、肺勞風熱。用天門冬(去皮、心)煮食,或查干為末,加蜜做成丸子服下。
3、風顛發作(耳如蟬鳴,兩脅牽痛)。用天門冬(去心、皮),曬干,搗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宜久服。
4、小腸偏墜。用天門冬三錢、烏葯五錢,水煎服。
5、癰疽。用天門冬三、五兩,洗凈,搗細,以好酒濾取汁,一次服下。未效,可再次服葯,必愈。
植物特性
為多年生長綠,半蔓生草本,莖基部木質化,多分枝叢生下垂,長80~120厘米,葉式叢狀扁形似松針,綠色有光澤,花多白色,花期6~8月,果實綠色,成熟後紅色,球形種子黑色。
生長特性
喜溫暖濕潤、半陰,耐乾旱和瘠薄,不耐寒,冬季須保持6℃以上溫度。
-------------------------------------------------------------------------
三葉鬼針草
別名 鬼針草。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莖直立,四棱形,疏生柔毛或無毛。中下部葉對生,葉片3~7深化裂至羽狀復葉,很少下部為單葉,小葉片質薄,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有鋸齒或分裂,下部葉有長葉柄,向上逐漸變短;上部葉互生,3裂或不裂,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開花時直徑約為8mm,有長梗;總苞片7~8,匙形,邊緣有細軟毛;外層托片狹長圓形,內層托片狹披針形;舌狀花白色或黃色,4~7朵或有時無,部分不育;管狀花黃褐色,長約4.5mm,5裂。瘦果線形,成熟後黑褐色,長7~15mm,有硬毛;冠毛芒刺狀,3~4枚,長1.5~2.5mm。花果期9~11月。
生於路邊、荒野。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
採制 夏、秋季採收,曬干或鮮用。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瀉。用於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咽痛、肝炎、蛇蟲咬傷。
------------------------------------------------------------------------------
紫蘇的葉或帶嫩枝。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60~90cm,上部有白色柔毛。葉對生,葉片卵圓形或圓形,長3~9.5cm,寬2~8c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近圓形,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呈紫紅色,淡紅色,有腺點。輪傘花序2花,組成偏向一側的假總狀花序;苞片卵形,頂端急尖或呈尾狀;花萼鍾狀,外有柔毛及腺點;花冠紫紅色或淡紅色,花冠筒內有環毛,2唇形,上唇微凹,下唇3裂; 雄蕊4。小堅果近球形,黃褐色,有網紋。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採制 夏季枝葉茂盛時採收,除去雜質,曬干。
葉片多皺縮捲曲、破碎,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的腺鱗。葉柄長2~7cm,紫色或紫綠色。嫩枝直徑2~5mm,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
性味 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嘔惡、、魚蟹中毒。
------------------------------------------------------------------------------------
紫珠葉
別名 大風葉、白狗腸、大葉紫珠。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的葉。
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被灰白色長茸毛。葉對生,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上面有短柔毛,老時稍粗糙,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兩面有不明顯的金黃色腺點,聚傘花序5~7次分歧,總花梗長2~4cm;花萼4齒裂,被星狀柔毛;花冠紫色,管狀,先端4裂,略被細毛;雄蕊4;子房上位,4室。漿果狀核果,小球形,有腺點,熟時紫紅色。花期夏季。
生於山坡 、路旁、疏林中。產於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採制 夏、秋季采葉,曬干或鮮用。
性狀 葉多捲曲、皺縮,有的破碎。完整者展平後,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5~30cm,寬5~11cm,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氣微,味微苦。
性味 性平,味微辛、苦。
功能主治 止血消炎,散瘀消腫。用於胃及十二指腸貴瘍出血、外傷出血、扭傷腫痛、化膿性皮膚潰瘍、燒傷、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