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含百字
Ⅰ 中葯名稱大全
都給你了,喜歡哪個,你就用哪個。。。
一、解表葯
品 名 別名
麻 黃 西麻黃,草麻黃、木麻黃、龍沙,狗骨
桂 枝 川桂枝,桂枝尖、桂枝木、桂木、柳桂
生 姜 姜
羌 活 川羌活,西羌活、羌青、黑葯
荊 芥 荊芥穗,芥穗、假蘇,四棱桿蒿
蔥 白 蔥莖白,蔥白頭
防 風 風肉、屏風、銅芸、百枝、水風,蘇風
辛 夷 辛夷花,木筆花,迎春,辛矧、春花
細 辛 北細辛,遼細辛,小辛,獨葉草,山人參
藁 本 西芎,地新、香藁本
白 芷 芳芷、川白芷,澤芳,香白芷
香 薷 香菇,細香薷,香菜,西香薷
紫蘇葉 蘇葉,紅紫蘇
紫蘇梗 蘇梗,紫蘇桿
胡 荽 胡菜,芫菜、滿天星
牛蒡子 大力子、鼠粘子、牛子、惡實,大牛子、黑風子
薄 荷 蘇薄荷,雞蘇、升陽菜、夜息香,卜荷、南薄荷
桑 葉 冬桑葉、霜桑葉,雙葉,鐵扇子
菊 花 川菊,懷菊,甘菊,金菊,葯菊
葛 根 甘葛、粉葛、葛麻茹,葛子根
升 麻 綠升麻,黑升麻,空升麻、周麻
柴 胡 茈胡、茹草、柴草
蟬 蛻 蟬衣,枯蟬,蟲退,蟬殼
蔓荊子 萬京子,荊子、萬金子、蔓青子
浮 萍 水萍,浮萍草、田萍,水白、水蘚、水簾
二、清熱葯
品 名 處方別名
石 膏 石羔、軟石膏,細石,白虎,冰石
梔 子 山枝,枝子、紅梔子、梔子仁、蘇梔子,江梔子
知 母 知母肉,肥知母、連母、穿地龍、芪母,苦心
蘆 根 葦根,蘆通、順江龍,甜根子,蘆茅根
夏枯草 夏枯球、夏枯花、乃東、棒槌草,鐵色草
淡竹葉 竹葉門冬青,迷身草、淡竹米,竹葉麥冬
鴨跖草 雞舌草,耳環草,水竹子、竹葉水草,竹葉菜,藍花草
寒水石 凝水石,白水石
天花粉 花粉,瓜蔞根,栝樓根,瓜樓根
黃 連 王連、支蓮、川連,元連、雅連
黃 柏 川柏、黃檗,檗皮,元柏、檗木
黃 芩 子芩、條芩。元芩,經芩,腐腸,淡黃芩
小 櫱 子櫱,三顆針,山石榴
龍膽草 膽草、龍膽,地膽草
苦 參 苦骨,川參、牛參、鳳凰爪
十大功勞 土黃柏、功勞葉
秦 庫 北秦皮,苦秦皮,芩皮,秦白皮,蠟樹皮
金銀花 雙花,忍冬花,銀花、蘇花、二花、二寶花
連 翹 連翹殼,旱連子、空殼,連召,元召
貫 眾 貫仲、貫節、葯渠、伯葯、鳳尾草
蚤 休 七葉一枝花、重樓,草河車,三層草
大青葉 大青,青葉、淡婆婆根
穿心蓮 一見喜,欖核蓮,苦草,日行千里、四方草
紫花地丁 地丁,地丁草
蒲公英 黃花地丁,鬼燈籠,黃花苗,奶汁草
白蘚皮 北蘚皮
金蕎麥 天蕎麥,五毒草、開金鎖
白 蘞 白蘞根,白根,見腫消、貓兒卵,鵝抱蛋
虎耳草 滴耳草,石荷葉,老虎耳,天荷葉,絲棉吊梅
敗醬草 敗醬、苦苴
紅 根 見血飛、長蟲包穀
魚腥草 蕺菜、菹子,狗貼耳,奶頭草、臭菜
土茯苓 仙遺糧,冷飯團,土苓、過山龍、奇糧
杠板歸 三角草,蛇見怕,蛇倒退,河白草、刺犁頭
馬齒莧 長命莧,馬齒草,長命菜、五行草,長壽菜
白頭翁 野丈人,白頭公
翻白草 雞腿兒,胡雞腿,土萊、綺角草
鐵 莧 海蚌含珠,血見愁、半邊珠、鳳眼草,血布袋
千里光 九里明,千里前、黃花草、九龍光、千里及、眼明草
水 蓼 辣蓼草,川蓼,白辣蓼,紅辣蓼
天葵子 千年老鼠屎,散血珠,雞腿
土大黃 吐血草、救命王,鐵蒲扇
律 草 拉拉藤、黑草,五爪龍、葛律草
板藍根 藍靛根,靛根
青 黛 青蛤粉,靛沫花、靛花,蘭靛、建黛
虎 杖 活血丹,陰陽蓮,苦杖、酸湯桿、大蟲丈,斑根
鴉膽子 苦參子、鴉蛋子,鴨膽子
山豆根 黃結、苦豆根
射 干 寸干、烏扇,夜干,扁竹,剪刀草
馬 勃 馬疙,灰菇,炮菌,牛屎茹,地煙、灰包
金果欖 金苦欖、天鵝蛋、九龍膽,雪裡開
忍冬藤 金銀藤
人中自 中白,千年冰,尿乾子,秋白霜、溺塹
酸 漿 掛金燈。醋漿、葉下燈,山瑚柳、花姑娘
生地黃 生地、鮮生地、乾地黃,大生地、小生地
玄 參 元參、黑玄參、野脂麻、正馬、重台
牡丹皮 粉丹皮、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赤 芍 亦芍葯,紅芍葯,京赤芍、臭牡丹根
犀 角 烏犀角、犀角粉、低密、香犀角、犀牛角,暹邏角
紫 草 紫草根、紫丹、紅石根、鴉銜草
地骨皮 骨皮、枸杞根皮,地節
白 薇 香白薇、嫩白薇,龍膽白薇、春草
胡黃連 胡連,割孤露澤
銀柴胡 銀胡,土參,牛肚根,山菜根
青 蒿 香青蒿,野蘭篙、黑蒿,青蒿草,方潰
決明子 草決明、還瞳子,羊角,假綠豆
谷精草 谷精珠,流星草,移星草,佛頂珠
密蒙花 小綿花,疙瘩皮樹花
青葙子 牛尾花子、狗尾巴子
木 賊 木賊草,節節草、無心草、節骨草
夜明砂 天鼠屎,黑砂星、檐老鼠屎
三、溫 里 葯
附 子 黑附片、制附片、天雄,生附片
川烏頭 川烏、烏頭
草烏頭 草烏,竹節烏頭,烏喙,雞毒
干 姜 均姜,白姜
吳茱萸 吳萸,吳於、吳芋,左力
花 椒 蜀椒、川椒,點椒、南椒
高良姜 良姜、小良姜、海良姜
丁 香 公丁香,母丁香,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
小茴香 茴香、谷茴、小香,西小香
胡 椒 白鬍椒,浮椒、玉椒,古月、白大川
蓽 撥 必發,鼠尾,椹聖,胡椒花
蓽澄茄 山雞椒,畢茄,山蒼子
大茴香 八角茴香、大料、廣大料
肉 桂 紫桂,上肉桂、桂心、玉桂、官桂、安桂
四、瀉 下 葯
番瀉葉 瀉葉,泡竹葉
蘆 薈 盧會,訥會,勞偉
大 黃 川軍、錦紋、將軍,庄黃、生軍,火參,綿紋軍
芒 硝 朴硝,玄明粉,皮硝,風化硝,盆消
巴 豆 巴菽、剛子、巴果,巴米,老陽子,猛子仁,江子
火麻仁 大麻仁、麻仁、麻子仁、火麻子
郁李仁 李仁,郁子,李仁肉
蜂 蜜 石蜜、食蜜,白蜜、蜂糖
蓖麻子 萆麻字、紅大麻子、大麻子
甘 遂 主田、甘澤,鬼丑、腫手花根
大 戟 京大戟、紅芬大戟、下馬仙
芫 花 陳芫花,去水,頭痛花,鬧魚花,銀腰帶
牽牛子 黑丑、白丑、二丑、丑牛子
續隨子 千金子。聯步,千兩金、灘板救
商 陸 易根、當陸、山蘿卜、水蘿卜,狗頭三七
五、祛 濕 葯
茯 苓 雲苓,茯苓、松苓
木 通 細木通、萬年藤
豬 苓 野豬食、朱苓、地烏桃、野豬糞
澤 瀉 水瀉,澤芝,及瀉、澤下、川下,天鵝蛋
薏苡仁 苡仁,米仁、薏仁米、薏珠子、芑實,六穀米
赤小豆 紅豆,紅小豆、朱赤豆、朱小豆
半邊蓮 急解索、細米草、蛇啄草
澤 漆 五鳳草、涼傘草,一把傘
冬瓜子 冬瓜仁、白瓜子,瓜子, 瓜瓣
滑 石 滑石粉,飛滑石,脫石
通 草 白通草、蔥萆,花草,通花、寇脫
燈芯草 燈草、白燈草,碧玉草,赤須、水冰心
萆 薛 粉萆薛、百枝、竹木、硬飯團,赤節,必下
瞿 麥 瞿麥穗,巨句麥、大蘭。巨麥、具麥
篇 蓄 七星草,扁蔓、烏蓼,牛鞭草
石 韋 石蘭,生扯攏、石背柳,石皮
三白草 水木通,三點白、天性草
地膚子 掃帚子,帚菜子、益明、千頭子
冬葵子 葵子,葵菜子,苘麻子
海金砂 海金沙、左轉藤灰
茵陳蒿 茵陳、綿茵陳,臭茵,西茵陳,嫩茵陳
金錢草 白耳草、金錢艾、透骨消、胡薄荷、一串錢、連錢草
漢防己 粉防己、土防己
地耳草 田基黃、雀舌草,香草,合掌草,降龍草
廣防己 木防己
生薑皮 姜皮、生薑衣
薏苡根 米仁根、佛珠根
車前草 車前、蝦蟆衣、豬耳草、地膽頭、黃膜葉
車前子 車前仁,前仁、前子,車前實、鳳眼前仁
藿 香 廣藿香,合香
佩 蘭 蘭草,女蘭、大澤蘭,香草、省頭草
砂 仁 縮砂仁,春砂仁,陽春砂,西砂仁
蒼 術 茅術,仙術,赤術
草豆蔻 草蔻、大草蔻,偶子、豆蔻、草叩
白豆蔻 白蔻仁、白蔻,多骨
草 果 草果仁,草果子
獨 活 大活,玉活,獨搖草,長生草,獨滑
秦 艽 西秦艽、秦膠,秦爪、大艽,左扭,左寧根
威靈仙 靈仙,能消,風車,鐵桿威靈仙,鐵腳威靈仙
蠶 砂 晚蠶砂,蠶矢,蠶糞,原蠶砂
尋骨風 清骨風
海桐皮 釘桐皮.丁皮,刺桐皮,刺通
桑寄生 寄生,柳寄生,蔦木,寄生草,廣寄生
五加皮 南五加、五加蕻
狗 脊 金毛狗脊,百枝、扶筋,毛犬
續 斷 川續斷,六汗、川斷,龍豆,接骨草
骨碎補 毛薑,猴姜、申姜,石良姜,過山龍
木 瓜 宣木瓜,酸木瓜,鐵腳梨
桑 枝 桑條、嫩桑枝,桑枝尖
伸筋草 石松、寬筋藤、獅子草,獅子毛草
稀薟草 綠薟草,希仙.毋豬油,虎薟
絲瓜絡 絲瓜殼,天羅線,千層樓
白花蛇 腹蛇,五步蛇, 嶄蛇
烏 蛇 烏蟲、青蛇,烏梢蛇
松 節 油松節,松榔頭
絡石藤 白花藤,爬山虎,明石、—鬼系腰、雙合草,綠刺
海風藤 風藤,巴岩香,老君須,雲霧草
老鸛草 五葉草、天罡草,老貫草
八角楓根 白龍須,白金條
徐長卿 消遙竹,別仙蹤,料吊,料刁竹,一枝香,九頭獅子草
千年健 千年見,一包針
虎 骨 大蟲骨
蒼耳子 刺兒果,—野茄,豬耳,遭人頭、刺兒顆,痴頭婆
六、化痰止咳平喘葯
白附子 獨角蓮,雞心白附
白芥子 辣菜子,芥子
半 夏 地文,守田,三步跳、地雷公、蠍子草、和姑
天南星 南星,虎掌、蛇芋,野芋頭
白 前 石藍,嗽葯
旋覆花 全福花,伏花,夏菊,金沸花,金錢花、復花
皂 莢 牙皂、皂角,大皂角,懸刀
膽 星 膽南星
貝 母 象貝,大貝,尖貝、浙貝母
瓜 蔞 栝樓,地樓,大肚瓜,天瓜、澤巨
瓜蔞子 栝樓子,瓜蔞仁
竹 茹 竹皮、青竹茹,麻巴,竹二青
竹 瀝 竹汁,竹油
天竺黃 竹黃,竹糖
海浮石 海浮石,水花,羊肚石、海石.浮石,浮水石
礞 石 青礞石,金礞石
海 藻 烏菜、海帶花,海蘿、胡須泡、玉海草、燈籠藻
胖大海 大海、通大海、大洞果,大海子
昆 布 綸布、海昆布、面其菜
海蛤殼 海蛤、蛤殼
枇杷葉 巴葉
前 胡 信前胡
葶藶子 丁力子、大適
白毛夏枯草 金瘡小草、雪裡青,見血清,退血草,葉下紅
桔 梗 白葯,苦梗、苦桔梗、大葯
杏 仁 苦杏仁,杏子
蘇 子 紫蘇子、黑蘇子、家蘇子,鐵蘇子
紫 菀 青菀,紫菀茸、返魂草根
款冬花 冬花,冬花蕊
百 部 九叢根,九蟲根,山百根、九十九條根
桑白皮 桑皮、桑根白皮,白桑皮
馬兜鈴 馬兜苓、兜鈴,蛇參果
紫金牛 平地木、矮茶,映山紅,矮腳草,千年不大
鼠麴草 無心草、香茅,佛耳草,黃蒿,毛耳雜,一面青
杜鵑花葉 杜鵑、艷山紅
胡頹子葉 胡頹葉,蒲頹葉
曼陀羅 洋金花,風茄花
七、理 氣 葯
陳 皮 橘皮、貴老,紅皮,桔皮,廣皮、新會皮
木 香 廣木香,川木香,雲木香、青木香、五香,蜜香
青 皮 花青皮,均青皮,青柑皮,四花,個青,扣青
枳 實 江枳實,川枳實,只實
厚 朴 川朴,厚皮,根朴、紫油朴
香 附 莎草根,香附子,香附米,雷公頭,苦羌頭,三棱草根
烏 葯 台烏葯,夭台烏,台烏.烏嘴
佛 手 佛手片、佛手柑,五指柑,福壽柑
大腹皮 腹毛,腹皮,檳榔皮,大腹絨,檳棉衣
檀 香 白檀香,浴香
沉 香 蜜香,沉水香,海沉香、南沉香
薤 白 晶頭、野蒜,薤白頭,茭白
枳 殼 江枳殼,川枳殼、只殼
川楝子 楝實、金鈴子,苦楝子、川楝肉
橘 核 橘子仁、橘米、橘仁,橘子核,桔核、柑核
荔枝核 荔仁,大荔枝,荔核
柿 蒂 柿丁,柿子把,柿萼、柿錢
八、理血葯
川 芎 芎勞、香果、京芎,西芎,撫芎
丹 參 赤參,紫丹參,赤丹參、紅根、活血根
桃 仁 桃核仁、桃仁泥、光桃仁,單桃仁
藏紅花 西紅花、番紅花、撒法即
益母草 郁臭草,豬麻、益母艾、扒骨風,枯草、坤草,四棱草
茺蔚子 苦草子,茺玉子,小胡麻、益母草子,六角天麻
紅 花 紅藍花、刺紅花,川紅花、草紅花
澤 蘭 地瓜兒苗,風葯、龍棗.接古草、甘露秧、地筍
牛 膝 懷牛膝、淮牛膝、雞骨膠、百部
蘇 木 棕木,赤木、紅柴、蘇枋
五靈脂 五靈米,靈脂塊、寒雀糞,葯本、靈脂
蒲 黃 蒲花、蒲草黃
乳 香 馬尾香、西香,浴香、天澤香、塌香、爾香
沒 葯 末葯,明沒葯、克香
郁 金 玉金,廣鬱金,馬述,川鬱金,黃郁
姜 黃 片姜黃,黃姜,寶鼎香
延胡索 玄胡,元胡,延胡。玄胡索
夏天無 伏地延胡索,無柄紫堇
三 棱 荊三棱、紅蒲根、光三棱,京三棱
莪 術 蓬莪術,文術、蓬術
穿山甲 山甲珠、川山甲,甲片、三甲、鯪鯉甲
王不留行 留行子,不留、禁官花,金盞銀台
雞血藤 血風藤、活血藤、大血藤
劉寄奴 六月雪,九里光,九牛草、金寄奴、苦連婆
月季花 月月紅、月月開,長春花,四季青
凌霄花 墮胎花、芰華,藤羅花、紫葳
自然銅 然銅、石髓鉛
血 竭 騏瞵竭、海蠟,木血竭、朱血竭
水 蛭 馬蛭、馬蟥,內鑽子
虻 蟲 牛虻,牛蚊子、瞎蠓、蜚虻
干 漆 漆渣、漆底,漆腳
廑 蟲 地鱉、土鱉,地烏龜、土元
毛冬青 烏尾丁、山冬青,水火葯、毛披樹
馬鞭草 鐵馬鞭、鳳頸簞,狗牙草,田鳥草,紅藤草
路路通 楓實、楓果,狼目、楓球子,狼眼,楓樹球
祖師麻 金腰帶,小葉枇杷
瓦楞子 蚶殼,瓦壟子,血蛤皮,瓦壟哈皮
仙鶴草 龍芽草,黃龍尾、子母草、龍頭草、傑里花,鐵胡蜂
白 芨 甘根,白根、—白給、利知子、羊角七
藕 節 藕節疤、光藕節,老節
血餘炭 亂發、血餘、人發
棕櫚炭 棕櫚木皮、棕毛、棕皮
紫 珠 紫珠草、鴉鵲板,白毛柴、紫荊
雞冠花 雞公花、雞角槍
三 七 田三七,田漆,田七、參三七、山漆,金不換,血參
菊三七 菊葉三七,土三七、血當歸、狗頭三七,烏七
茜草根 茜草、血見愁、活血丹、土丹參,過山龍
花蕊石 花乳石
降真香 降真、降香,紫藤香
側柏葉 柏葉,叢柏葉、側柏
白茅根 茅根、蘭根,地筋、茅草根,絲毛草根
槐 角 槐實,槐豆、天豆、槐連豆
槐 花 槐米、槐蕊
地 榆 赤地榆,山紅棗根
大 薊 刺薊、雞項草,雞腳刺,牛口刺、老虎刺、馬刺草
小 薊 千針草、刺兒菜、青青菜、野紅花, 小薊草、刺刺芽
薴麻根 薴根
灶心土 伏龍肝
艾 葉 艾蒿、圻艾
九、芳香開竅葯
麝 香 元寸、當門子、臭子,香臍子、四味臭,寸香
牛 黃 西黃、犀黃
冰 片 梅片、龍腦香,片腦、龍腦、梅花冰片
石菖蒲 菖蒲、昌羊、望見消,水劍草、溪菖,粉菖
蘇合香 蘇合油,帝膏,膏油流, 蘇合香油
十、安 神 葯
朱 砂 辰砂,飛辰砂,丹砂、赤道、丹粟
磁 石 活磁石,靈磁石、吸鐵石,玄石
琥 珀 血珀、虎珀屑、育沛、江珠,雄珀
龍 骨 五花龍骨、土龍骨、青龍骨
牡 蠣 牡蛤、古賁。蠣房,左殼
龍 齒 青龍齒、龍牙
珍 珠 真珠,蚌珠,濂珠,珠子
酸棗仁 棗仁,酸棗核,早仁
柏子仁 柏實、柏仁,側柏子
遠 志 棘菀、苦遠志
合歡皮 合昏皮、夜合皮、合歡木皮
合歡花 夜合花、烏絨
茯 神 伏神
夜交藤 棋藤、首烏藤
十一、平肝熄風葯
鉤 藤 勾丁、鶯爪風、掛鉤藤、釣鉤藤、釣藤釣子
天 麻 定風草、赤箭,明天麻,水洋芋
白僵蠶 僵蠶、天蟲、僵蟲
刺蒺藜 旁通,止行,白蒺藜,休羽、旱草、三角刺,地菱
代赭石 須丸,代赭,血師,鐵朱、赭石,紅石頭
全 蠍 全蟲,蠍尾、蠆尾蟲、淡全蟲,竭子
珍珠母 珠牡、珠母,明珠母
蜈 蚣 百足蟲、天龍、百腳、川足,吳公
石決明 真珠母,九孔螺、千里光,鮑魚皮,全蛤蜊皮
錦雞兒 陽雀花,土黃芪
羅布麻 紅麻、吉吉麻、紅花草
地 龍 蚯蚓、丘嫡,地龍子、土嬗,蟲蟮、土龍
神 曲 元曲、建曲,六神曲
山 楂 鼠查、亦爪實、棠球子,映山紅果, 海紅,山梨
雞內金 雞肫皮、雞黃皮、雞合子、化骨膽
麥 芽 大麥聚、大麥毛、大麥芽
谷 芽 櫱芽、稻聚、稻芽
隔山消 耳葉牛皮消,隔山撬
萊菔子 蘿卜子
十二、涌 吐葯
藜 蘆 鹿蔥、山棕櫚、豐蘆,七厘丹、蔥苒
常 山 互草,七葉,翻胃木
甜瓜蒂 瓜蒂,苦丁香、瓜丁
膽 礬 石膽,黑石、基石、藍礬
十三、驅蟲葯
使君子 史君子,病柑子,君肉
南瓜子 南瓜仁、金瓜米、白瓜子
鶴 虱 鬼虱、北鶴虱,南鶴虱
檳 榔 大白、大腹子。花大白、白檳榔、青仔、榔玉
榧 子 彼子、榧實、赤果、玉山果
大 蒜 胡蒜、獨蒜、獨頭蒜
雷 丸 白雷丸、竹林子、竹鈴芝
蕪 荑 臭蕪荑,白蕪荑,無夷,山榆果、大果榆糊
Ⅱ 百字開頭的葯品名字有哪些
貴州百靈
Ⅲ 中葯有哪些
中葯文化 底蘊豐富
說到中國的葯文化,由於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們對葯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葯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這里,擇其要者,略加論述,以饗讀者。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葯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葯物經驗,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葯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葯、中葯材。
有人說中葯就是樹皮,草根,這話說對了一部分。
中葯離不開樹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葯,但不是所有的樹皮,草根都是中葯;中葯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葯以外,動物葯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葯。少數中葯源於外國,如西洋參。
目前,隨著對中葯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葯物也歸入中葯的范疇。所以,中葯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於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於中國,外國均稱中葯。中葯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其一,毒葯非「毒」
追溯到遠古神農時代,《淮南子·修務訓》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葯物泛稱「毒葯」。《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葯。」在古人看來,是葯三分毒,實際上是指葯物的特性;後來才用以專指毒性較大的葯物。《醫學問答》對此有解釋:「夫葯本毒葯,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葯之治病,無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醫聖張仲景更有精闢之論:「葯,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以能治病,皆謂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稱之為毒葯。」神農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說他一日之中,辨別了 70餘種葯物的特性。葯之特性,用對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錯了就會傷人害命。對中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葯治病。神農嘗百草的本草,是一種勇於探索的偉大義舉,是一種捨生忘死的高尚行為。無怪對起步於先秦、成書於東漢、歷經幾百年、融匯了幾代醫葯學家的辛勤勞動與智慧的第一部中葯學巨著,作者們寧肯要隱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農」之名——《神農本草經》,除了受託古之風的影響之外,恐怕也是對這位中華民族葯物學的聖祖的一種紀念吧 ! 由此不難看出,「毒葯」一詞的豐富文化內涵。正是這毒葯,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療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二,四氣療疾
中葯有「氣」,「氣」是什麼?它能治病?我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農本草經》中說:「葯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葯之「四氣」便由此而來。中醫葯理論中說到「氣」,居然有 27個義項。這個「氣」,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葯性」。我們的先祖用寒、熱、溫、涼來詮釋葯的特性,比「毒」要具體、科學多了,這中葯的補,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別具文化情趣。有補氣、補心、補血、補腎、補脾、補肝、補肺、補陰、補陽等等,與之相應的 方葯有「補心丹、補肝散、補肺散、四物湯、歸脾湯、補陰丸、補血榮筋丸、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百合固金湯、補陽還五湯、補腎磁石丸、補肺阿膠湯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單味葯,不下數十種,舉不勝舉。此類補法多是補臟氣。這個「補」,是調理、增強的意思;這個「氣」,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葯物來調理增強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發揮正常作用,充分體現中葯對人體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中把葯分為上、中、下三品 (即「類」),並說:「上葯養命,中葯養性,下葯治病。」又說:「上葯……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葯……為臣,主養性以應人」,「下葯……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
所謂養命、養性,都是突出了中葯調養人體的功效,從而保證機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正常,這就是許多人信奉中葯的原因之一。這是中葯學的進步,也是它的特色,這其中也充滿了文化意味。中葯的這種特性,被一一體現在每一味葯中,因為它對於療疾治病十分重要。對於寒病就要用熱性葯,對於熱病就要用寒性葯,這里葯性與病性是相逆的,所謂相反相成,這就是葯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若非如此,如果「以熱益熱 (用熱葯治熱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會導致「精氣內傷,不見(現)於外」,這是治療上的嚴重失誤 (《漢書·藝文志·文技略》)。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嚴肅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卻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熱而溫之」的醫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導致死亡。中醫葯學上稱這種用葯方法為「正治」,即常規治法。還用一種「反治」,將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見,運用葯的「四氣」來治病,是多麼重要,許多服用過中葯的人,或許對此知之甚少。
其三,葯補趣話
此外,還有味補。《神農本草經》中說:「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這五味對人體有何作用呢?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講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進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可見葯味不同,功效各異,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補能緩,辛味能散能行,鹹味能軟堅潤下。根據五味的葯用功能與進入相應臟腑的情況,也可以發揮其「補」 (或補養、或調理)的作用。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並不熟知內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補,將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個政治術語,古代天子、諸侯都稱君,輔佐君者稱為臣,君臣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古代葯學家將它引入葯物配伍組方中,成為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早在西漢初年成書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岐伯回答黃帝關於「方制君臣」時說:「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神農本草經》說:「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齋更進一步闡釋說:「大抵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使治病之葯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講明了君、臣、佐、使之葯的功能。更詳盡一點說,君葯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臣葯是輔助君葯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葯物,或者是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佐葯是輔助君臣葯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症狀,或消除 (減輕)君、臣葯的毒性,或用於反佐葯,使葯是起引經或調和作用的葯物。以《傷寒論》中第一方「麻黃湯」為例,主治外感風寒的表實證。君葯——麻黃 (3兩),辛溫,發汗解表以散風寒,宣發肺氣以平喘逆。臣葯——桂枝 (2兩),辛甘溫,溫經和營,助麻黃發汗解表。佐葯——杏仁(70個),苦溫,降肺氣助麻黃平喘。使葯——炙甘草(1兩),苦溫,調和諸葯又制約麻、桂發汗太過。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經之效,故不再用引經的使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葯性有有次,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協調作用,形成一股強大的葯力,去攻克外感風寒這一堡壘,臨床療效十分顯著,成為千古名方、經方。中葯方劑的組成不是幾種葯物的簡單組合,而是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本上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文化內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和」。
其五,葯中哲理
中葯自有它的葯理,如前所述;還有它的哲理,常為人所忽視或不識。我們知道,哲學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層次認識事物、認識世界,並從中找出規律,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這里僅就葯中哲理略談一二。 (一)葯性有「陰陽」:「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概括了天下萬物相對的兩種不同屬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魚蟲的矛盾與對立、共性與個性,無不盡在其中。這里僅擇一些與自然、醫葯、人身有關的概念,以見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剛柔、動靜、升降、生死、長消、寒熱、正邪、益損、增減、氣血、臟腑……《神農本草經》說:「葯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後世醫葯學家多用「陰陽」來闡釋葯理。金代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葯類法象」一章中說道:「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咸,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甘涌泄為陰。」通過陰陽,既闡釋了葯之特性,又闡明了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規律性。(二)治則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還有「反治」。反治與正治相反,是當疾病出現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時,對正治法發生格拒而採用的治法。其中有「熱因寒用」,是以熱葯來治療真寒假熱證,要佐以少量寒葯,或熱葯涼服才發揮作用;有「寒因熱用」,是指用寒涼葯治真熱假寒證,要佐以少量溫熱葯,或寒葯熱飲才發揮作用。這既體現了中醫的辨證,又體現了用葯的辯證法,具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這是中醫葯文化的獨特之處。(三)補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講到兩方面的葯補,金代醫家張以正論補,頗具哲理,別樹一幟。1、他在《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一文中,從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醫五行理論,認為祛邪就是扶正,獨出心裁,提出了與《素問》不同的「五補」:「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的觀點。以「辛」為例,辛味原本入肺,屬金;肝屬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補肝」(以下均仿此)。張以正治病強調以祛邪為主,認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謂「補」,實際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後世稱他為「攻下派」。2、他在《補論》中,更是高論迭出:「予請為言補之法,大抵有餘者損之,不足的補之,是則補之義也。陽有餘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餘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那麼,具體如何補呢?他是這樣闡述的:是熱證,就用芒硝大黃一類的寒葯,為了「損陽而補陰」;是寒證,就用乾薑附子一類的熱葯,為了「損陰而補陽」。他的結論語出驚人:「豈可以熱葯而雲補乎哉?而寒葯亦有補之義也。」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這正是張從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處。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蘊,需要我們細細品味,方解葯文化之三昧。(四)用葯講「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學,認為能「致中和」,則無事不達於和諧的境界。《說文》雲:「……事之調適者謂之和。」中和,用於葯理之中,含義有三層:一是調和,以不同的因素適度配合,使之比例恰當,如廚師之烹調羹湯,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諧、均衡、統一的狀態。「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是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目附和。可見,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們的古代醫葯家們就是這樣的君子!楊伯峻在《論語注釋》中形象地解釋「和」:「和,如五味之調合,八音之和諧,一定要有水、火、醬、醋各種不同的材料才能調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長短、疾徐各種不同的聲調才能使樂曲和諧。」君臣佐使之中,還有一個最佳組合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麻黃湯中的幾味葯能達到最佳的辛溫解表之效,而麻黃與細辛、羌活等辛溫解表葯物相配,卻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間,不但有相互協調(配合)的關系,還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晏子說:「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何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這樣,不能君說可,臣也說可;君說否,臣也說否,這樣「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應當君說可,臣獻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方葯中的君臣,也是這樣的道理。從麻杏石甘湯,是治療邪熱壅肺的名方,用麻黃為君葯,宣肺平喘,是「火郁發之」之義,但其性溫,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葯,石膏既可清宣肺熱,又可制約麻黃溫性,使其去性存用,兩者相配,肺郁解,肺熱清,咳喘平,療效可靠,深得配伍變通之妙,此可謂「臣獻其可而去其否」之範例。我想,中葯方劑之所以有數千年的生命力,決不是偶然的,我們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內容,在世界葯學理論和文化中,都是獨具特色、獨一無二的。它們不僅融匯了我們祖先在葯學上的唯物辯證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葯方劑必須遵循的圭臬,還具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
其六,用葯有兵法
古人說:「用葯如用兵,任醫如任將。」用兵用兵法上的戰略和戰術,而用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葯性,更要切中病機,有的放矢,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若說用葯如用兵,就必須要了解它們的比擬中的聯系:葯有性屬類別,兵有種類裝備;葯有輕用重用,兵有輔攻主攻;葯有緩急攻補,兵有虛實強弱;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勝……清代名醫徐大椿,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深諳兵法,「舞刀奪槊、勾卒嬴越(布陣指揮作戰)之法,靡不宣(廣泛)究」,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專著《用葯如用兵論》,以講述其中的道理。他十分形象而透闢地論述道:對於循著六經傳變的病邪,要預先佔據它尚未侵襲的部位,就好比切斷敵軍的必經之路一樣;對來勢兇猛的病邪,要趕快守護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衛我方險要的疆土一樣;對挾帶積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積食,就好比敵方的輜車糧食已經燒毀一樣;對新舊病的並發症,一定要防止新舊病邪會合,就好比切斷敵方的內應一樣……此外,還說到用葯要辨明經絡,好比派出偵察部隊;依據病的寒熱有反治之法,好比實施分化離間的策略……病勢正在發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時攻治,應堅守正氣,好比使敵軍疲憊;病勢衰退,就一定要窮追病邪退去之處,再增加精銳葯物,這好比摧毀敵人的巢穴。還涉及到許多方面,這里不一一例舉。總之它充分啟迪我們,在用葯、用兵之間,去深入探討其中的道理,決不是故意聳人聽聞。徐大椿最後總結道:《孫子兵法》一書,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裡面了。多麼催人深思
其七,中葯理念
說到中葯理念,似乎沒有問題,但實際並非如此。在許多普通人、乃至專業人士中,仍對此存在模糊的認識。這里僅就一個熱門話題「天然葯物等於中葯嗎」談談看法。前些年當世界興起「天然葯物」熱的時候,我們自己業內的人也主張用「天然葯物」來取代「中葯」,並說這是與世界接軌,是讓西方人接受中葯的一個重要舉措。此舉曾在葯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續至今。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天然葯物」的提出和興起,是西方醫葯界針對西方人懼怕化學合成葯物的毒副作用,從而轉向自然界尋找新的葯物途徑,通過研究,從某些含有特殊葯用成分的動植物身上,運用科技提取一種或(幾種)葯用成分,製成葯物,用於臨床,這無疑是當代制葯學的一個新的領域、一種新的發展。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為什麼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為幌子,一下子就聯繫上中葯了,認為中葯湯劑西方人說它是「一鍋濃濃的草根樹皮黑湯,既不衛生,又難喝,還說不清它的成分,實在可怕」;中葯丸劑西方人說它是「一團黑乎乎的葯丸,難以接受」。於是就下了這樣的結論:中葯落後,成分講不清,應該趕緊改成「天然葯物」,否則就會在國際上沒有市場、沒有前途。難道「中葯」真的面臨絕境,慘到要改名換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嗎?我們的觀點是明確的:「天然葯物」不等同於「中葯」,務請諸君保持清醒頭腦。對於「天然葯物」的概念與內涵,上文已做簡述;而「中葯」的概念與內涵,與之決不相同。盡管中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葯用,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葯」,我們稱之為「中葯」的,也不是可以籠統而言的,首先,是指經過炮製的各類飲片。炮製的作用,除了清除雜質,便於制劑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減低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變葯物的性能,加強療效。以地黃為例,生地黃清熱涼血,經用酒蒸曬成熟地黃之後,就具有溫性而滋腎補血的功效。炮製總分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漬、水飛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種方法中又細含若干種具體方法,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而這些炮製方法,現在已成為我們國寶級的機密。其次,中葯是指按照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與法則配比而成的方劑葯物,而不是隨心所欲的雜合物,然後根據需要,或湯、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見,「中葯」與「天然葯物」,既不可混為一談,又不可相互取代。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葯,有什麼必要因「天然葯物」的興起,就亂了陣營,自動退避,主動靠攏,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葯,就是中華民族的葯,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的四氣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獨特法則與文化內涵,是不可輕意棄置,更不可隨意取代的。不能西方人說它是「一鍋濃濃的黑湯」、「一團黑黑的葯丸」,我們就自覺中葯落後,沒了底氣。如果放棄了湯葯,中醫的特色(辨證論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後果嚴重。 現在有模糊數學、模糊邏輯,無疑都是高深的科學門類。由此我聯想到了一鍋湯葯、一團葯丸,目前對它們經過配比後的葯物成分暫時說不清,那麼,何不將它稱之為「模糊葯學」呢?由此我又聯想到世界無論是自然界或是科學界不是有著許許多多的「模糊」難題在困惑著人類,等待我們去考察、研究、揭秘嗎?對宇宙,我們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們不是有綜合宇宙學嗎?對人類居住的地球,我們依然存在許多模糊與未知,不是有綜合地球學嗎?就說對人體自身,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模糊與未知,人類基因圖譜的問世,無疑是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而綜合性的人體科學還面臨著多少有待探索的課題。人類不會因為對某種自然現象處於模糊之中,而去指責它;人類不會因為對金字塔等許多古代建築處於模糊之中,而去指責它們;人類更不會對自身的器官、組織、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責怪它們……同理,人類暫時對一鍋葯湯、一個葯丸的成分處於模糊之中,又有什麼了不起呢?何況它們已存在了幾千年,救治和保養的人數以億計,僅這一條就足以證明中葯的科學性與實效性。我不相信把這些道理告訴西方人,他們還要跟中葯較勁 !要讓世人都知道中葯的內涵、中葯的文化,其底蘊是何其豐富!我們的任務,在把中葯推向世界的同時,要加大葯文化宣傳的力度。我主張「中葯」與「天然葯物」應該相互並存、相互借鑒、友善共存、各謀發展。世界如此遼闊,人類如此之多,不可能容不下這兩種事物同生共存。它們各有特色,各有優勢,完全不必「合二為一」。是金子總在閃光。西方人不是照樣吃上了中國的煎餅、油條、豆汁和菜餚嗎?照樣唱上了中國的歌曲、京劇,說上了中國的相聲,穿上了中國的旗袍、布鞋嗎?如果真有需要,外國人照樣會喝中葯湯、吃中葯丸的。
中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葯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常表現為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故單用一葯是難以兼顧各方的。所以臨床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葯物。葯物配合使用,葯與葯之間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葯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葯物配伍關系問題。前人把單味葯的應用同葯與葯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葯物為「七情」,「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餘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系。現分述如下: (一)單行:即不需配伍,單用一味葯即可治癒疾病,稱為單行。如清金散就是單用一味黃芩,治肺熱咳血的病證。(二)相須:即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葯物配合應用,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葯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葯為主,加一種葯為輔,能提高主葯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四)相畏:即一種葯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葯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薑。(五)相殺:即一種葯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葯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六)相惡:即兩葯合用,一種葯物能使另一種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七)相反:即兩種葯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葯物。上述除單行外的六個方面,其變化關系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①有些葯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葯時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葯時應加以注意;③有些葯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葯或烈性葯時必須考慮選用;④一些葯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基於上述,可知從單味葯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葯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製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葯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葯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Ⅳ 帶白字的所有中葯
白術、白芷、白芨、白蘞、白附子、白豆蔻、白通草、白僵蠶、白芥子、白茯苓、白花蛇舌草、人中白、桑白皮、白蒿、蔥白。
白蒿
Ⅳ 有一個中葯名字是兩個字的,前面是個帶草字頭的字,後面是個百字,是什麼中葯啊
蔥白, 有點像了.
Ⅵ 有「白」字的中葯有些什麼.
白術,白芍,白芷,白及,白鮮皮,白頭翁,白花蛇舌草,白蘞,白薇,白豆蔻,白芥子,白附子,白茅根,白果,白前,蔥白,薤白,北沙參,桑白皮,百部,百合,白礬
Ⅶ 全部中草葯名
中葯名稱大全
人參 卜芥 兒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乾薑 大黃 大棗 大蒜 大薊 山奈
山姜 山葯 山楂 川烏 川芎 馬寶 馬勃
天冬 天麻 元胡 元參 木瓜 木耳 木香
木通 木賊 牛黃 牛膝 升麻 丹皮 丹參
烏韭 烏葯 烏桕 烏梅 水蛭 巴豆 玉竹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葉 石韋 石斛 石膏
石燕 龍膽 龍齒 龍骨 龍葵 生地 生薑
仙茅 白芨 白術 白芍 白芷 白礬 白果
白前 白薇 瓜萎 玄參 半夏 地龍 地榆
芒硝 朴硝 百合 百部 當歸 肉桂 硃砂
竹葉 竹瀝 竹茹 竹黃 血餘 血竭 全蠍
冰片 防己 防風 紅花 紅粉 麥冬 麥芽
赤芍 芫花 砂仁 花椒 蒼術 芡實 蘆薈
蘆根 蘇子 蘇木 蘇葉 杏仁 杜仲 崗梅
牡蠣 佛手 龜板 羌活 遠志 連翹 沙參
沉香 沒葯 訶子 阿膠 阿魏 陳皮 附子
青皮 青蒿 青黛 苦參 鬱金 虎杖 虎骨
昆布 知母 乳香 佩蘭 狗脊 澤蘭 澤瀉
降香 細辛 玳瑁 珍珠 荊芥 茜草 篳撥
草烏 草果 茵陳 茯苓 枯礬 枳殼 枳實
梔子 杞子 柿蒂 厚朴 砂仁 輕粉 虻蟲
鉤藤 香附 香薷 重樓 膽木 膽礬 獨活
炮姜 姜黃 前胡 首烏 神曲 秦艽 秦皮
蓮子 蓮房 蓮須 莪術 荷葉 桂枝 桔梗
桃仁 鹽蛇 柴胡 黨參 鐵屑 射干 豹骨
狼毒 益智 海馬 海龍 海藻 浮萍 通草
桑葉 桑枝 黃芩 黃芪 黃連 黃柏 黃精
黃藤 菖蒲 菊花 雪膽 常山 蛇蛻 豬苓
麻黃 鹿角 鹿茸 商陸 續斷 琥珀 斑蟊
葫蘆 葛根 扁蓄 硫黃 雄黃 紫草 紫菀
貫眾 蛤殼 蛤蚧 黑丑 鎖陽 滑石 犀角
蒺藜 蒲黃 椿皮 槐米 槐花 槐角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蠟 蜂蜜 榧子 檳榔
磁石 蟬蛻 辣蓼 熊膽 赭石 蕤仁 蘄蛇
樟腦 稻芽 僵蠶 熟地 漏蘆 鶴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紅 橘核 紫蘇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節 礞石 瞿麥 藿香 蟾酥 麝香
一點紅 丁公藤 九里明 九香蟲 了哥王 二母寧
土茯苓 土鱉蟲 大頭陳 大腹皮 山芝麻
山萸肉千斤拔千年健千里光女貞子
山豆根小飛揚小茴 馬齒莧馬錢子
馬兜鈴馬鞭草天花粉天竺黃天南星
木棉花木蝴蝶木患子五加皮五靈脂
五味子五倍子車前子車前草瓦楞子
牛大力牛蒡子毛冬青月季花烏梢蛇
鳳尾草六月雪火炭母火麻仁水蜈蚣
巴戟天玉米須石決明石菖蒲石榴皮
布渣葉龍膽草龍眼肉龍(月利)葉四方藤
仙鶴草白頭翁白芥子白茅根白蘚皮
白僵蠶瓜萎仁冬葵子冬蟲草冬瓜皮
玄明粉半邊蓮絲瓜絡地膚子地骨皮
地膽草西瓜皮西河柳旱蓮草肉豆蔻
肉蓯蓉丟了棒自然銅血餘炭合歡皮
決明子燈心草安息香農吉利陽起石
延胡索豆豉姜麥門冬赤小豆赤石脂
芸香草苣蕒菜花蕊石蒼耳子蘇合香
兩面針吳茱萸牡丹皮何首烏皂角刺
余甘子谷精草龜板膠辛夷花連錢草
沙苑子補骨脂灶心土忍冬藤雞內金
雞血藤雞冠花雞骨草青葙子苦瓜干
苦楝皮枇杷葉板栗殼板藍根松節油
刺五加郁李仁羅漢果敗醬草垂盆草
使君子金沙藤金錢草金銀花金櫻子
魚腥草狗肝菜鬧羊花爐甘石茯苓皮
茺蔚子荔枝核柏子仁威靈仙牽牛子
鴉膽子骨碎補鍾乳石覆盆子禹余糧
急性子穿山甲穿心蓮穿破石孩兒參
絡石藤素馨花萊菔子蓮子心核桃仁
夏天無夏枯草鴨跖草倒扣草徐長卿
凌霄花寬筋藤高良姜益智仁益母草
海風藤海金沙海螵蛸海浮石桑白皮
桑寄生桑螵蛸菟絲子救必應野菊花
桑寄生 桑螵蛸菟絲子救必應野菊花
蛇床子蛇膽汁貓爪草鹿角膠鹿角霜
鹿銜草旋復花淮山葯淫羊藿淡竹葉
淡豆豉羚羊角密蒙花款冬花葫蘆茶
葶藶子紫河車番瀉葉寒水石臘梅花
蓖麻子蒲公英路路通鼠麴草蔓荊子
酸棗仁(豕希)薟草 罌粟殼薏苡仁
薄荷油 顛茄草澎蜞菊糯稻根鷹不泊
十大功勞 王不留行五指毛桃羅布麻葉臭梧桐葉
紫花杜鵑紫背天葵 鵝不食草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
Ⅷ 白字開頭的中葯有哪些
1、白芷
白芷具備芳香之氣,所以在平時使用時,可以製作香囊,「去肺經風寒,治風通用」,不管是風熱感冒,還是風寒感冒,起因都是風邪侵入人體,所以白芷可以預防感冒,能夠祛風,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健香料。
2、白及
《本草綱目》記載:白及「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玄》雲:試血法,吐水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肝、心蘸白及末,日日服之佳),肺損者能復生之」。
3、白果
白果在古代經常用來治療赤白濁,也就是陰道感染,其不僅僅對尿道感染有非常好的治療作用,對其餘地方出現了寄生蟲、細菌也有治療效果,對皮膚也非常好。正是因為如此,可以用來治療和預防前列腺炎。
4、白前
白前湯是《深師方》記載的治療痰飲嚴重而導致呼吸道疾病(就是現代的哮喘病)的一個重要方劑。主要表現是「體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卧,常作水雞聲者,白前湯主之」。一般氣喘病人很容易出現身體水腫,氣喘,喉嚨發出水雞聲,這個時候用白前湯作為主要方劑治療。
5、白蘞
又叫山地瓜、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入葯部位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苦,微寒。歸心、胃經。可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用於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燒燙傷。
Ⅸ 中葯材有哪些
常見中葯材 兩字 人參 人發 卜芥 兒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乾薑 乾漆 廣白 廣角廣丹 大黃 大戟 大棗 大蒜 大薊 小薊 小麥 小櫱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棗 山梔 山姜 山葯 山楂 川羌 川軍 川連 川朴 川烏 川柏 川穀 川斷 川椒 川貝 川芎 馬蘭 馬辛 馬菜 馬蓮 馬寶 馬勃 馬藺 衛茅 子苓 天冬 天蟲 天龍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參 木瓜 木耳 木蓮 木香 木通 木賊 木豆 木筆 木藍 牙皂 瓦松 瓦韋 貝子 貝母 貝齒 牛至 牛黃 牛膝 牛蒡 見愁 手參 毛雞 毛茛 毛薑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參 烏茜 烏韭 烏葯 烏頭 烏桕 烏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雙花 雙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葉 艾片 艾蒿 石韋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龍膽 龍齒 龍骨 龍葵 龍腦 龍眼 歸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薑 生軍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術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礬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參 白蘇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蘞 白微 玄參 半夏 地龍 地黃 地椒 地榆 地筍 地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當 百合 百部 當歸 當葯 中草 曲蓮 肉桂 肉果 硃砂 向前 竹葉 竹苓 竹瀝 竹菇 竹黃 血餘 血蠍 全蠍 全參 全草 合歡 合萌 守宮 冰片 決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燈草 防己 防風 紅花 紅根 紅粉 紅參 紅糖 紅藤 紅升 豆豉 麥冬 麥芽 赤芍 赤葯 赤箭 芫花 芫荽 蓯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蒼術 蕪荑 芹菜 芡實 蘆薈 蘆根 蘆丁 蘇子 蘇木 蘇葉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園參 旱芹 旱蓮 崗松 崗梅 牡蠣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條苓 龜甲 龜板 忘憂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遠志 連翹 沙參 沙棘 沉香 沒葯 訶子 沒石 陸英 靈芝 雞頭 阿膠 阿魏 陳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參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節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鬱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導 昆布 岩陀 知母 側柏 乳香 灸草 佩蘭 狗寶 狗脊 迭達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蔥 法夏 澤蘭 澤瀉 泡參 降香 飴糖 細辛 玳瑁 珍珠 荊芥 茜草 蓽拔 草烏 草果 茶油 茵陳 茯苓 茯神 薺菜 薺草 莎草 莽草 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礬 枯草 枯芩 柳葉 柳芽 柳枝 枳殼 枳實 梔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輕粉 虻蟲 胎盤 將軍 鉤藤 鉤吻 香附 香櫞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樓 膽木 膽礬 膽星 脈通 獨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針 食鹽 炮姜 姜黃 薑汁 姜皮 前胡 首烏 洪連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貫眾 貫仲 秦艽 秦皮 蓮子 蓮肉 蓮房 蓮芯 蓮須 莪術 荷葉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薺 莎草 惡實 桔梗 桃仁 桃汁 鹽蛇 柴胡 崖香 黨參 蚌花 鐵屑 鋁丹 蠶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參 益智 海馬 海龍 海芋 海藻 海蟄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葉 桑枝 桑皮 桑椹 黃芩 黃芪 黃連 黃櫨 黃柏 黃精 黃藤 黃丹 黃獨 黃杞 黃宣 黃蠟 黃櫱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營實 蘿卜 菘藍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膽 常山 野薑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蛻 蛇莓 蚯蚓 銀杏 銀耳 銀花 銀翹 豬苓 兜鈴 麻油 麻黃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陸 商枝 續斷 綏草 緣豆 琥珀 斑蟄 斑蟊 葫蘆 蔥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殼 硫磺 雄黃 喜樹 椒目 棕板 掌參 紫蘇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紺 紫葳 蛤殼 蛤蚧 黑丑 黑錫 黑鑽 黑菜 鎖陽 象貝 奧尕 猴頭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黃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實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蠟 蜂蜜 腰黃 錦紋 腹皮 榧子 檳榔 酸漿 酸模 鹼花 磁石 豆姜 蟬衣 熊膽 蟬蛻 辣蓼 赭石 蕤仁 蘄蛇 樟腦 稻芽 僵蠶 螻蛄 鯉魚 熟地 漏蘆 鶴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紅 橘核 燕窩 靛藍 糙蘇 鯪鯉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節 礞石 瞿麥 藿香 蘑菇 鱉甲 蟾酥 麝香 三字 一見喜 一見消 一點紅 一枝香 一葉萩 一條鞭 二葉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葉蓮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楓 八角蓮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龍根 九節茶 九香蟲 了哥王 刀傷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槍 三角草 三顆針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貝母 土三七 土當歸 土荊皮 土茯苓 土黨參 土大黃 土牛膝 土人參 土木鱉 土槿皮 土鱉蟲 大頭陳 大血藤 大紅袍 大青葉 大青鹽 大力參 大力子 大風子 大貝母 大飛揚 大馬勃 大黃炭 大洞果 大茶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薊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梔皮 山梔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龍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雞椒 山蒼子 山海螺 千日紅 千斤撥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榮 千里及 千張紙 千層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楝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鬱金 廣鬱金 廣地龍 廣木香 廣地丁 廣防己 廣藿香 女貞子 女兒香 飛刀劍 飛揚草 飛滑石 小飛揚 小薊炭 小網路 小石韋 小紅蓮 小紅參 小胡麻 小蘭花 小駁骨 小葉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黃葯 萬年青 馬蹄金 馬齒莧 馬前子 馬尾蓮 馬利筋 馬蘭頭 馬蘭草 馬牙硝 馬尿泡 馬兜鈴 馬纓花 馬檳榔 馬鞭草 也白頭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黃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門冬 天南星 天漿殼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寶草 開金鎖 雲母石 雲木香 雲實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鱉子 木防己 木筆花 木賊花 木菠蘿 木靈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參 太陽花 五加皮 五靈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斂子 扎蓬果 支柱蓼 無漏子 無名子 無名異 無患子 車前子 車前草 瓦楞子 瓦壟子 瓦挖草 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書帶草 毛冬青 毛訶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風茄花 風化硝 風仙花 鳳凰衣 鳳尾草 烏頭鹼 烏賊骨 烏梢蛇 烏蘞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雙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車前 水龍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揚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須 功勞木 甘草節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龍 石灰華 石見穿 石吊蘭 石決明 石龍芮 石鑽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葉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鍾乳 石荷葉 石蓮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葉 龍膽草 龍眼肉 龍利葉 龍牙草 龍腦香 平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參 北沙參 北柴胡 北野菊 葉上珠 葉底珠 四方藤 四葉參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黃 田字草 甲魚骨 生薑皮 生曬參 生石膏 生地黃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靈脾 仙遺糧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鶴草 過路黃 白頭須 白頭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葯子 白首烏 白扁豆 白鮮皮 白蔻仁 白貝齒 白背葉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膠木 白膠香 白商陸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車 白馬骨 白平子 白鬍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鮮皮 白僵蠶 鳥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蟲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蓮 半邊旗 半楓荷 半邊蓮 半天雷 漢肌松 漢宮秋 漢桃葉 對座草 母丁香 台烏葯 絲瓜絡 絲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鸛草 老鸛嘴 老鴉瓣 吉祥草 亞麻子 亞乎奴 亞吉瑪 地錦草 地膚子 地骨皮 地鱉蟲 地耳草 地龍炭 地楓皮 地膽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盤根 西瓜皮 西洋參 西河柳 百兩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當門子 當歸尾 當歸身 蟲百臘 呂宋果 回回來 肉豆末 旱蓮草 肉豆蔻 肉蓯蓉 丟了棒 自然銅 血餘炭 合歡皮 決明子 燈芯草 安息香 農吉利 陽起石 延胡索 麥門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蒼耳子 蘇合香 兩面針 吳茱萸 牡丹皮 何首烏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龜板膠 辛夷花 連錢草 沙苑子 補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雞內金 雞血藤 雞冠花 雞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葉 板栗殼 板蘭根 松節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羅漢果 敗醬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錢草 金銀花 金櫻子 長春花 魚腥草 狗肝菜 鬧羊花 爐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靈仙 牽牛子 鴉膽子 骨碎補 鍾乳石 復盆子 禹余糧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蓮 穿破石 孩兒參 絡石藤 素馨花 萊菔子 蓮子心 核桃仁 夏天無 夏枯草 鴨跖草 倒扣草 徐長卿 凌霄花 寬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風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絲子 羚羊角 救必應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膽汁 貓爪草 鹿角膠 鹿角霜 鹿銜草 旋復花 淮山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蘆茶 葶藶子 紫河車 番瀉葉 寒水石 臘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麴草 蔓荊子 酸棗仁 罌粟殼 薏苡仁 薄荷油 顛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鷹不泊 灰兜巴 西紅花 四字以上 十大功勞 王不留行 冬蟲夏草 五指毛桃 羅布麻葉 臭梧桐葉 紫花杜鵑 紫背天葵 鵝不食草 五字以上葯材 白花蛇舌草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