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葯磺胺葯
⑴ 磺胺類葯有哪些
磺胺類葯物種類很多,臨床可根據病情及葯物特點進行選用。
(1)磺胺噻唑
抗菌力專強,由於屬乙醯化物溶解度低,副作用較多,排泄快,但由於價廉,臨床上仍舊廣泛使用。
(2)磺胺嘧啶
抗菌力強,排泄慢,血中有效濃度高而維持時間長,易透入腦脊液,適用於腦膜炎等疾病,但因溶解度低,應注意對腎臟的損害作用。
(3)磺胺二甲基嘧啶
抗菌作用和療效較磺胺嘧啶稍差,但對某些立克次氏體和原蟲(如球蟲)有抑製作用,對腎臟損害作用小,在家畜中維持有效血濃度達24小時。
(4)磺胺甲氧嗪
又名長效磺胺,一天用一次,抗菌作用和療效比較好,但副作用大。
(5)磺胺脒
內服後約有30%~50%吸收,但達不到有效濃度,而腸道濃度高。
⑵ 常見磺胺類葯物都有哪些
磺胺類來葯物種類很多自,臨床可根據病情及葯物特點進行選用。
(1)磺胺噻唑
抗菌力強,由於乙醯化物溶解度低,副作用較多,排泄快,但由於價廉,臨床上仍舊廣泛使用。
(2)磺胺嘧啶
抗菌力強,排泄慢,血中有效濃度高而維持時間長,易透入腦脊液,適用於腦膜炎等疾病,但因溶解度低,應注意對腎臟的損害作用。
(3)磺胺二甲基嘧啶
抗菌作用和療效較磺胺嘧啶稍差,但對某些立克次氏體和原蟲(如球蟲)有抑製作用,對腎臟損害作用小,在家畜中維持有效血濃度達24小時。
(4)磺胺甲氧嗪
又名長效磺胺,一天用一次,抗菌作用和療效比較好,但副作用大。
(5)磺胺脒
內服後約有30%~50%吸收,但達不到有效濃度,而腸道濃度高。
⑶ 磺胺類葯物是什麼
磺胺類葯物能抑制大多數革蘭染色陽性及一些陰性球菌,對少數真菌、病毒及瘧原蟲亦有抑製作用。臨床上常用的磺胺制劑分兩類:一類是腸內易吸收的磺胺葯如磺胺嘧啶(SD)、磺胺異口唑(SIZ)、磺胺甲基異口唑(SMZ)及磺胺對甲氧嘧啶(SMD)等。另一類是腸內吸收較少的磺胺葯如磺胺脒(SG)、酞磺胺噻唑(PST)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等。
【葯理和毒理】
腸內易吸收的磺胺葯,服後吸收快而完全,2~3小時血葯濃度達高峰,吸收後廣泛分布在全身組織及體液中。磺胺葯主要在肝臟代謝,發生乙醯化,其溶解度降低,易析出結晶,損害腎臟。易吸收類主要通過腎臟排泄,少量可由膽汁及乳汁排泄,亦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腎功能損害時,葯物的半衰期明顯延長。鹼性溶液可促進磺胺的排泄。磺胺葯物還可影響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並可發生過敏反應。
【診斷要點】
1.病史有應用磺胺類葯物史。
2.臨床表現
(1)泌尿系統症狀血尿、尿急、尿痛、尿少、尿閉,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有磺胺結晶。
(2)神經系統症狀頭痛、頭暈、乏力、失眠、嗜眠、精神錯亂、共濟失調、耳鳴、重聽、良性顱內壓增高等,可有多發性神經炎症狀。
(3)血液系統症狀粒細胞減少、急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高鐵血紅蛋白血症。
(4)消化系統症狀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肝臟可腫大、壓痛、黃疸及肝功能損害等。(5)過敏反應可出現葯物熱、皮疹、過敏性休克、剝脫性皮炎及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等。
【急救治療及預防】
(1)誤服大量者盡早催吐、洗胃、導瀉。
(2)多飲水,加服與磺胺葯等量的碳酸氫鈉,使尿液呈鹼性,促進毒物排泄。
(3)如因磺胺結晶阻塞發生嚴重症狀時,可行輸尿管插管術,並用無菌鹼性液體如2%~5%碳酸氫鈉溶液沖洗腎盂,以減輕或解除梗阻。
(4)若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徵象,應及時處理。
(5)注意保肝,治療高鐵血紅蛋白血症及溶血性貧血等其他對症處理(參見有關章節)。
(6)預防嚴格掌握適應證及劑量。肝腎功能減退、早產兒、新生兒及孕婦、有磺胺類葯物過敏史者忌用。應用時須多飲水,和碳酸氫鈉合用,使尿呈鹼性,以利排泄。
⑷ 磺胺葯有什麼作用
磺胺葯是現代醫學中常用的一類抗菌消炎葯,其品種繁多,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葯卻是染料中的一員,從染料變成抗菌消炎的尖兵,其經過是頗耐人尋味的。
在磺胺葯問世之前,西醫對於炎症,尤其是對流行性膜炎、肺炎、敗血症等,總是棘手得很,因無特效葯可施。19世紀後半葉,微生物學家發明細菌染色法後,有人觀察到一些染料的殺菌作用,可是後來又發現,不少染料在試管內有殺菌作用,但對人體卻有毒性而不能應用。
1932年,德國化學家合成了一種名為「百浪多息」(Prom-tosil)的紅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了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的用於治療丹毒等疾患,雖獲得一些療效,但它在試管內卻無明顯的殺菌作用,因此未引起醫學界的重視。
同年,德國生物化學家杜馬克在試驗偶氮染料過程中,發現「百浪多息」對於感染了溶血性鏈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療效,後來他又用兔、狗實驗,獲得成功。此間,杜氏的小女兒正巧因手被刺破引起感染,不久發生了敗血症,雖經名醫多方醫治,均無濟於事。杜氏在焦急不安之中決定用「百浪多息」給女兒一試,結果她竟從九死一生中得救。
1935年初,杜馬克發表論文報告了他應用「百浪多息」的效果。當時許多學者對這種染料在試管內無殺菌作用,而在動物及人體內竟會有如此大的功效,莫不感到驚訝與迷惑,因此紛紛對這種奇妙的紅色染料進行研究。不久,法國特利弗爾等研究認為,上述染料的抗菌消炎作,是由於它在體內分解為氨苯磺胺(簡稱磺胺)的緣故。他們將「磺胺」進行動物實驗,發現對鏈球菌的療效與「百浪多息」相同,於是磺胺的名字迅即在醫學界廣泛傳播。其實,氨苯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化學家合成了,可惜它的醫療價值當時沒有被人們發現,因而默默無聞了20多年。磺胺迄今仍然是消炎殺菌的重要「武器」之一。最早的叩診
叩診,是現代臨床醫學常用的一種物理診斷方法。醫生通過手指叩擊人體的一定部位,根據各部位質地、密度及其器官中氣體和液體含量不同所產生的各種不同聲音,來判斷各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狀態。這種方法由於簡便易行,因此即使在醫學科學日趨發達的今天,仍然被世界各國的醫生廣泛應用。
叩診是在18世紀中葉發明的。一位名叫奧恩布路蓋的維也納醫生在進行屍體解剖的時候,發現有些死者的胸腔內充滿著液體。這種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為什麼胸腔積液在死者生前不能被發現?應該怎麼發現?一次,他忽然想起他那經營酒業的父親,經常用手指敲打酒桶,憑其發生的清、濁聲音來估計桶內酒量的多少。人體的胸腔不也可以用手指叩擊它,聽其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估計胸腔內有無積液。經過不斷的摸索,奧恩布路蓋終於發明了最早的叩診方法,即用四隻指頭直接叩擊人體胸部,並對胸部疾病與叩擊音的變化關系作了較深刻的研究,於1761年在維也納發表了題為《用叩診人體胸廓發現胸腔內部疾病的新方法》的論文。
但是,奧恩布路蓋的發明在當時並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相反還遭到了某些名醫的冷嘲熱諷,甚至被指責為「瘋子」。到19世紀初,由於法國醫生高爾維沙爾的推薦和法國臨診病院的應用,叩診才逐漸被人們重視。1818年,在上述直接叩診法的基礎上,創制了叩診板和叩診錘,於是就產生了間接叩診法。1838年,維也納著名醫生斯科達對叩診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並應用聲學原理闡述了出現不同叩擊音的原因,為叩診找到了理論依據。以後,以對上述兩種叩診法作了改進,醫生用自己左手中指的背部作為叩診板,用右手中指進行叩診。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