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西葯治療 » 中葯材元芪

中葯材元芪

發布時間: 2021-03-21 21:51:15

❶ 北耆跟黃耆是一樣的嗎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中文名 黃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護級別 3
[漢語拼音]huángqí
[英文常用] Astragalus membranaceus,Huang-qi, Milk-Vetch Root,Huang Chi's
[別名大全]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葯棉,百葯綿,土山爆張根,獨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尤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於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於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於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岩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葯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葯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中葯材黃氏治什麼病

你的提問有問題,應該是黃芪吧。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葯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葯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黃芪,又稱北芪或北蓍,亦作黃耆或黃蓍,常用中葯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採挖,出去須根幾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岩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1]
主要是製成飲片,調劑於中葯方劑中。現代也用黃芪提取物製成工業制劑,口服或靜脈滴注。

黃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屬於豆科。夏季開花,結莢果。根很長,一般採挖4年以上的根。除去地上莖葉及須根,晾乾後截成一二尺長收藏或切片葯用。在秋季採收的黃芪含微量元素硒(Se)較多,因而質量較好。黃芪的莖葉營養豐富,是牲畜的優良飼料。此外,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地亦同供葯用。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西藏)、雲南黃耆(西藏、雲南)、彎齒黃耆(雲南)、阿克蘇黃耆(新疆)等。
地理分布
黃芪屬約有2000種,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但主要產於北溫帶。中國產270餘種,分布於東北至西南部。黃芪產於中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於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區,四川,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膜莢黃芪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甘肅、四川、西藏等省區;蒙古黃芪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葯之長,故名。今俗稱黃芪。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本草圖經》),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劉仕廉《醫學集成》),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葯性論》),戴芪,戴糝(《本經》),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百葯棉,百葯綿(侯寧極《葯譜》),土山爆張根(《新疆葯材》),獨根(《甘肅中葯手冊》),大抽,二人抬(《遼寧經濟植物志》),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於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於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主要功用

① 倪朱謨:「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葯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痾,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證,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本草匯言》)
② 張景岳:「(黃芪),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本草正》)
③ 賈所學:「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後,及痘疹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後,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葯品化義》)
④ 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於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葯。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葯,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聖葯。」(《本經逢原》)
⑤ 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葯,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⑥ 張山雷:「(黃耆)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凡飢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者,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授以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無不捷效,正以黃芪為參、術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則脾陽復辟,而中州之大氣斡旋矣。」(《本草正義》)
黃芪功補三焦
① 李東垣:「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芪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葯。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芪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引自《本草綱目》)
② 王好古:「(黃芪),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葯,又治膚痛,則表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葯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葯。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葯。」(《湯液本草》)
③ 鄒澍:「(黃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則《本經》所謂補虛,《別錄》肺胃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益氣也;能中行營氣,則《本經》所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名醫別錄》所謂逐五臟問惡血也;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名醫別錄》所謂婦人子臟風邪氣,腹痛泄利也。」「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本經疏證》)
黃芪主大風
「黃耆,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生山谷。《神農本草經》上經。

化學成分
1.膜莢黃芪含黃酮、皂甙類成分.黃酮類成分如芒柄花黃素、3'-羥基芒柄花黃素(毛蕊異黃酮)及其葡萄糖甙、2',3'-二羥基-7,4'-二甲氧基異黃酮、7,2'-二羥基-3',4'-二甲氧基異黃烷及其葡萄糖甙、7,3'-二羥基- 4',5'- 二甲氧基異黃烷、3-羥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較強的抗氧化活性.皂甙類成分有黃芪皂甙Ⅰ~Ⅷ及大豆皂甙Ⅰ;黃芪甲甙(即黃芪皂甙Ⅳ)與黃芪乙甙.
2.蒙古黃芪含黃芪多糖.芒柄花黃素R=H 7,3'-二羥基- 4',5'-二甲氧基異黃烷毛蕊異黃酮R=OH黃芪皂甙ⅧR=xyl (xyl=xylose,木糖;gal=galactose,半乳糖; glcA=glucuronic acid 大皂甙甙ⅠR=gal glcA=glucuronic acid葡糖醛酸;rha=rhamnose,鼠李糖)

葯理功用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本經》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日華子本草》記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
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黃芪能顯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細胞總數,促進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殺菌能力。黃芪水煎液小鼠灌胃給葯能明顯增強脾臟NK細胞的活性,這一過程與誘生干擾素同時發生。黃芪多糖也能刺激NK細胞的增殖,並使細胞體變大。黃芪對NK細胞活性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誘導淋巴細胞產生7-干擾素所介導的,黃芪對NK細胞活性的促進作用與其誘導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黃芪在體外與小鼠脾臟細胞一起培養,也能誘生γ-干擾素。對大黃造成的脾虛小鼠黃芪水煎液和黃芪多糖,給葯後,均能恢復其脾臟產生IL-2的能力。黃芪並能增強外周血淋巴細胞對IL-2的反應性,使外周血淋巴細胞受IL-2刺激後其增殖指數增高。
增強特異性免疫功能
黃芪能明顯增強細胞免疫,促進PHA、COnA、PWM(美洲商陸)引起的淋巴細胞轉化。黃茂對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臟抗體生成細胞釋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對遲發型超敏反應及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紅細胞一免疫復合物的花環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或增強作用。
另外,盡管從黃芪中提取的黃芪多糖等成分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但從黃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強免疫抑製作用的成分。
增加紅細胞數
黃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紅細胞的比容,增加紅細胞數。對血虛證模型大鼠或小鼠,黃芪和黃芪多糖均能升高紅細胞比容或血紅蛋白含量。黃芪還能防治因輻射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白細胞總數、骨髓有核細胞數的減少,可促進造血幹細胞的分化和增殖。
對肝的作用
小鼠灌胃黃芪水煎液能明顯促進3H-亮氨酸摻入小鼠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速率,而對蛋白質含量無影響,即可以顯著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可增加脾臟蛋白質合成,並使脾臟細胞增生,胞漿內含大量粗面內質網。黃芪對糖代謝呈雙向調節作用,能顯著降低葡萄糖負荷後小鼠的血糖水平,對抗腎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又能對抗苯乙雙胍所致的小鼠血糖降低。黃芪對正常血糖無明顯影響。
保肝正常小鼠灌胃黃芪水煎液可使肝糖原增加。黃芪對四氯化碳造成肝臟損害引起的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並能預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減少。黃芪可增加3H-亮氨酸摻入肝臟蛋白質促進其更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細胞免疫功能紊亂,T細胞亞群中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黃芪注射液可使病人CD8下降,CD4/CD8升高,恢復正常免疫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擴散的能力。
對精子的作用
黃芪可延長小鼠的動情期,對小鼠的發育亦有良好的影響。黃芪可增強精子活力,在體外人的精液中添加黃芪水煎液,可使精子活動率、精子運動速度、精子前向運動速度、精子頭部擺動的頻率等均有顯著提高。這對於將黃芪作為體外添加劑在輔助生育技術方面(如人工授精、體外授精等)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增強抗疲勞的作用
黃芪能增強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大鼠灌胃黃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強大鼠游泳耐疲勞的作用,並使游泳應激大鼠血漿皮質醇含量明顯增加,超過空白應激組和正常對照組的水平。黃芪可使游泳應激大鼠腎上腺重量增加,腎上腺皮質增厚,束狀帶細胞體積增大、胞漿豐富。表明黃芪增強大鼠抗應激能力是通過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來實現的。
減緩自然衰老的作用
黃芪能延長家蠶和果蠅的平均壽命,減緩人胎肺二倍體細胞體外培養的自然衰老過程,使細胞壽命延長達98代,對照組僅為61-66代,使壽命延長l/3。對小鼠腎細胞培養也有保護作用。黃芪並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動物血清中過氧化脂質和肝臟脂褐素含量。過氧化氫損傷中國倉鼠肺細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黃芪總黃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減少脂質過氧化物對生物膜的損害。
對心臟作用
黃芪具有強心作用,,使心臟收縮振幅增大,輸出量增加,對中毒或疲勞衰竭心臟的作用更為明顯。黃芪對缺糖缺氧條件下培養大鼠心肌細胞所致的乳酸脫氫酶及細病變有保護作用。在加有黃芪培養的心肌細胞內,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糖原顆粒豐富,而糖原顆粒是細胞的能量來源,因此,黃芪可因加強心肌細胞的能量代謝而加強其功能。黃芪多糖可對抗垂體後葉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對抗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仿誘發的小鼠心室纖顫。
調節血壓黃芪對多種動物均有降壓作用。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灌胃黃芪水煎液可使血壓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黃芪的降壓成分為γ-氨基丁酸和黃芪皂苷甲。當動物血壓降至休克水平時,黃芪又可使血壓稍上升且保持穩定,對血壓具有一定的雙向調節作用。黃芪能明顯降低麻醉犬的腦血管、外周血管、冠狀動脈、腸系膜上動脈的阻力,對這些部位的血管有擴張作用,但對腎血管卻具有收縮作用。黃茂降壓作用主要為直接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結果。
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黃芪可通過增強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黃芪對大鼠心肌細胞柯薩奇病毒無直接殺滅作用,但黃芪預先作用於體外培養心肌細胞48小時後,可降低心肌細胞對病毒的敏感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機體清除免疫復合物的能力降低,導致病毒復制,加重炎症損傷。黃芪對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療3個月後,使NK細胞活性明顯提高,使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水平明顯降低,並增強心肌細胞產生干擾素及促誘生干擾素作用。
抗潰瘍
黃芪精對多種實驗性動物胃潰瘍有抑製作用,對95%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損傷及大鼠幽門結扎所致胃教膜損傷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可減少損傷面積,降低損傷指數,但對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無明顯影響,並可協同西米替丁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
其它作用
黃芪還有抗腫瘤、抗骨質疏鬆等作用。
綜上所述,與黃芪補氣固表功效相關的葯理作用為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造血功能。改善物質代謝、增強性腺功能、抗應激、延緩衰老等作用。黃芪還具有強心、調節血壓、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潰瘍等作用。黃芪多糖和黃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4]
當代臨床
高血壓病: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經驗用量為:黃芪30克、白術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克,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克、丹參12克。
缺血性心臟病:黃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症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30克,沸水沖泡當茶飲,1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癒19例,有效6例。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黃芪50克,沸水沖泡30分鍾當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癒,9例有效。
銀屑
黃芪30克,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癒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則用生黃芪60克,配合葛根30克,懷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參20克等。
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後
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慾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征。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曾治療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狀為多汗、惡風,發高熱,用黃芪60克、肉桂10克,配合真武湯,服葯1周後,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後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用比較普遍。其組成為:黃芪15克、肉桂3克、人參5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當歸6克、川芎6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國傳統有丸劑和膏劑,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便於久服。
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克、白術12克、防風10克。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薑3片、紅棗10粒。
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葯15克、生薑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當年範文虎治療醫家沈某之媳病肢體酸麻,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2劑即效。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芪之差異,一味葯的區別,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驗集》)。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生薑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沖服。多適用於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慾減退。
增強人體免疫力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麗塔·埃弗羅斯(Rita Effros),從中葯黃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葯物,可增強人體免疫細胞抵抗艾滋病病毒,並對人體一些器官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性味歸經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功效主治
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葯用配伍
補中益氣
1.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常與黨參、白術、山葯同用
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固表斂汗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葯同用。
利水消腫
1.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黃芪湯
2.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托瘡排膿
1.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2.瘡瘍久潰不愈,用於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稀,常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此外,黃芪還應用於糖尿病、腦血管意外後遺症、高血壓病、風濕病、多發性神經炎、肌無力症等多種疾病。

❸ 元芪怎樣葯用

黃芪,又名黃耆
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岩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主要是製成飲片,調劑於中葯方劑中。現代也用黃芪提取物製成工業制劑,口服或靜脈滴注。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肝、脾、肺、腎經。
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
在中醫五行理論中,春季對應的是肝臟,因此,調養肝氣對於春季的養生至關重要。
黃芪作為補氣佳品,在春季生發的季節能夠起到一定的補氣作用。
黃芪熬粥湯,具有益血補氣之功效

黃芪紅棗茶
1、紅棗用溫水泡發洗凈後,去核(不去核會有些燥熱,如果體質比較寒的也可以不去核);
2、黃芪和紅棗用清水浸泡20-30分鍾(正常煎中葯都需要把葯材泡20-30分鍾,以便於葯性的析出);
3、點火,煮滾了以後轉小火煮20分鍾以上(不要用電磁爐,要用明火)。黃芪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及蛋白質;紅棗能生津調節內分泌,促進第二性徵發育。

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克、白術12克、防風10克。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薑3片、紅棗10粒。
性味歸經性味:甘,微溫。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功效主治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葯用配伍
補中益氣
1.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常與黨參、白術、山葯同用
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固表斂汗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葯同用。
利水消腫
1.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黃芪湯
2.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托瘡排膿
1.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2.瘡瘍久潰不愈,用於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稀,常與黨參、肉桂等同用。此外,黃芪還應用於糖尿病、腦血管意外後遺症、高血壓病、風濕病、多發性神經炎、肌無力症等多種疾病。

配伍禁忌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食療組方
1、黃芪建中湯:黃芪15克,大棗10個,白芍15克,桂枝、生薑、甘草各10克,飴糖50克。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後飲用。
源於《金匱要略》。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薑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用於氣虛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
2、黃芪補肺飲:黃芪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烏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調味。本方以黃芪補肺益氣、固表,以五味子補腎斂肺,烏梅助五味子斂肺止咳,麥冬養陰潤肺。
用於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薑10克,大棗10個,煎湯飲。源於《金匱要略》。本方重用黃芪補氣,並鼓舞氣血運行,以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
用於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或半身不遂。
4、當歸黃芪烏雞湯:烏雞肉250克洗凈,切塊,當歸15克、黃芪20克洗凈,一齊置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調味服食。
功效:氣血雙補,固腎調精。適用於月經病氣血不足、腎虛者,症見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淡,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酸,面色蒼白等。
5、參芪大棗粥:黃芪15g,黨參10g,大棗30g,粳米100g。黃芪、黨參煎水取汁,與後二者一同煮粥食。本方以黃芪、黨參補脾益氣,用大棗協同奏效。
用於脾虛氣弱,體倦乏力,自汗,飲食減少,或易於感冒。
6、芪苓鯉魚湯:黃芪50g,茯苓30g,鯉魚1尾。鯉魚洗凈,黃芪、茯苓以紗布包紮,加水同煮,以生薑、鹽調味。飲湯吃魚。本方以黃芪補脾益氣、利尿消腫,茯苓利濕補脾,鯉魚滋養補脾、利濕。用於脾氣虛弱,水腫,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於老人體虛氣弱,小便點滴不暢。
7、黃芪山地粥:黃芪30g,山葯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葯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葯粉,攪勻,煮成粥食。本方黃芪、山葯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於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乾,尿頻

服用方法
①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鍾後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
②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食用禁忌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
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
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
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葯使用,
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
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葯,如黃連、茵陳、黃芩等。
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葯,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❹ 怎麼才能知道黃芪適不適合我服用呢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葯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葯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植物學名

黃芪-原植物(圖1)

黃芪-原植物(圖1)1、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膜莢黃芪)[1]
2、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蒙古黃芪)[2]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拉丁屬名:Astragalus
保護級別:3
中葯名:黃芪
科名:豆科
漢語拼音:huáng qí
英文名:Milkvetch Root
中葯拉丁名:RADIX ASTRAGALI
別名大全

黃芪-原植物

黃芪-原植物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
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葯棉,百葯綿,土山爆張根,獨根,大抽,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於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於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於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岩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葯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葯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編輯本段
歷代醫家論述
黃苠主要功用及機制
① 倪朱謨:「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葯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痾,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證,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本草匯言》)
② 張景岳:「(黃芪),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本草正》)
③ 賈所學:「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後,及痘疹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後,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葯品化義》)
④ 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於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葯。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葯,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聖葯。」(《本經逢原》)
⑤ 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葯,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⑥ 張山雷:「(黃耆)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凡飢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者,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授以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無不捷效,正以黃芪為參、術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則脾陽復辟,而中州之大氣斡旋矣。」(《本草正義》)

黃芪功補三焦
① 李東垣:「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芪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葯。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芪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引自《本草綱目》)
② 王好古:「(黃芪),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葯,又治膚痛,則表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葯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葯。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葯。」(《湯液本草》)
③ 鄒澍:「(黃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則《本經》所謂補虛,《別錄》肺胃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益氣也;能中行營氣,則《本經》所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名醫別錄》所謂逐五臟問惡血也;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名醫別錄》所謂婦人子臟風邪氣,腹痛泄利也。」「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本經疏證》)

❺ 你了解黃芪嗎 它從摘種 生長 成熟 大概得多長時間啊

一般2-3年採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採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凈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須根,曬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復晾曬,直至全乾,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葯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

❻ 黃芪 黃芪的介紹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葯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葯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黃芪知識網:www.lelingzao.com

❼ 黃耆跟黃芪是同一樣東西嗎

一樣的!
黃芪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葯棉,百葯綿,土山爆張根,獨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❽ 北耆和黃芪是一樣的嗎

怎麼說呢,北耆是東北黃芪,並不是其他地方的黃芪。只有東北產的才叫北耆。

❾ 棉芪和北芪參是一樣嗎(草葯

是的。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葯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於內蒙古、專山西、甘肅、黑龍屬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葯棉,百葯綿,土山爆張根,獨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葯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葯者。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小男孩在農場遇到一隻白狗 發布:2024-08-19 08:36:47 瀏覽:594
微光上有什麼恐怖片 發布:2024-08-19 05:25:40 瀏覽:915
穿越香港鬼片滅鬼的小說 發布:2024-08-19 03:36:10 瀏覽:833
惡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發布:2024-08-19 02:22:07 瀏覽:321
thai好看電影 發布:2024-08-18 11:34:37 瀏覽:795
電影內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褲子,男的很窮單身漢 發布:2024-08-18 10:31:36 瀏覽:129
雙機巨幕廳和4k廳哪個好 發布:2024-08-18 10:18:41 瀏覽:818
日本僵屍片上世紀 發布:2024-08-18 07:32:00 瀏覽:537
怪物 韓國電影在線 發布:2024-08-18 03:49:17 瀏覽:491
第九區一樣的 發布:2024-08-17 23:16: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