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松的中葯
A. 中葯干松是松樹上的東西嗎
是一樣的,甘松
多年生草本,辛、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胸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
甘松溫而不熱,甘而不滯,其氣芳香,能開脾郁
B. 松香的中葯材
1.喬木,高達45m,胸圍1.5m。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規則長塊狀裂。小枝常輪生,淡黃褐色,無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有長尖頭。葉針形,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30cm,細長而柔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後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cm,聚生於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於新枝頂端,淡紫紅色。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形,長4-7cm,徑2.5-4m,有短梗,下垂,熟時粟褐色;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cm;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鱗臍微凹,無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mm,連翅長2-2.7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2.喬木,高達25m,胸圍可達1m以上。樹皮灰褐色,呈不規則鱗甲狀裂,裂隙紅褐色。枝輪生,小枝粗壯,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寬橢圓形,先端尖,紅褐色。葉針形,2針一束,深綠色,粗硬,長10-15cm,徑約1.5mm,邊緣有細齒,兩面有氣孔線;葉鞘初時淡褐色,漸變成暗灰色。雄球花圓柱形,長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狀;雌球花序闊卵形,長7mm,紫色,著生於當年新枝上。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cm,有短梗,向下彎垂,熟時淡黃色或淡褐黃色,宿存數年之久;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1.6-2cm,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圓形,淡褐色,有斑紋,連翅長1.5-1.8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3..喬木,高達30m,胸圍達1.5m。樹皮橘紅色,不規則鱗片狀脫落。一年生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有白粉,無毛;冬芽長圓狀卵圓形,暗紅褐色,針葉2針一束,長5-12cm,徑約1mm,先端微尖,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半圓形,樹脂道約4-6個,邊生。雄球花淡紅黃色,圓筒形,5-12mm,聚生於新枝下部呈短穗狀;雌球花淡紅紫色,單生或2-3個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種鱗先端有短刺。球果熟時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張開,易脫落,有微隆起的橫脊,鱗臍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長4-7mm,連翅長1.5-2m,種翅寬5-7mm。花期4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4.喬木,高達30m,胸圍可達2m。幼樹皮暗灰色,老時灰黑色,粗厚,不規則塊裂。一年生枝淡褐黃色,無毛;冬芽銀白色,圓柱狀橢圓形或圓柱形,頂尖,芽鱗披針形,邊緣白色絲狀。針葉2針一束,深綠色,有光澤,粗硬,長6-12cm,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均有氣孔線,橫切面有樹脂道6-11個,中生。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長1.5-2cm;雌球花單生或2-3個聚生新枝近頂端,直立,卵圓形,淡紫紅色。球果熟時褐色,圓錐狀卵圓形或卵圓形,長4-6cm,徑3-4cm,有短梗,向下彎垂,中部種鱗卵狀橢圓形,鱗盾稍肥厚,橫脊顯著,鱗臍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長5-7mm,連翅長1.5-1.8cm,種翅灰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名稱】:松香
【英文名】:rosin,colophony
【拼音】:Sōnɡ Xiānɡ
【別名】:瀝青、松脂、松膠、松肪、松膏、松脂香、松膠香、白松香、黃香
【葯材類別】:其他
【性味】:苦;甘;性溫。①《本經》:味苦,溫。②《別錄》:甘,無毒。③《葯性論》:味甘,平。④《本草正》: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脾經。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入葯部分】: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油松或同屬數種植物的樹脂除去揮發油後,所留存的固體樹脂。
【產地和分布】: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形態特徵】:本品呈透明或半透明不規則塊狀物,大小不等,顏色由淺黃到深棕色。常溫時質地較脆,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樣光澤,氣微弱。遇熱先變軟,而後融化,經燃燒產生黃棕色濃煙。【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干摻;或調敷。內服:煎湯,3-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服。【注意事項】:血虛者、內熱實火者禁服。不可久服。末經嚴格炮製不可服。①《醫學入門》:不可單服,塞實腸胃。②《本草經疏》:病人血虛有火,及病不關風寒濕所傷而成者,咸不宜服。③《本草求真》:火實有熱者勿服。
【松香的功效與作用】: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主癰疽惡瘡;瘰癧;瘺症;疥癬;白禿;癘風;痹症;金瘡;扭傷;婦女白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適用於癰癤瘡瘍,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①《本經》:主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②《別錄》:主胃中伏熱,咽干消渴,及風痹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痹。③《葯性論》:殺蟲,用之主耳聾;牙有蛀孔,少許咬之不落;能貼諸瘡膿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風。④《日華子本草》:潤心肺,下氣除邪;煎膏主瘺爛,排膿。⑤《滇南本草》:療赤白癜風,厲風。⑥《醫學入門》:治歷節酸痛,生津止渴,固齒,聰耳明目;入滋補葯和服,壯陽,實陰莖,令人有子。⑦《綱目》:強筋骨,利耳目。治崩帶。⑧《本草備要》:祛風去濕,化毒殺蟲。
【附方】:①治一切腫毒:松香八兩,銅青二錢,蓖麻仁五錢,同搗作膏,攤貼甚妙。(《怪證奇方》)②治癤腫,癰疽,疔瘡:松香粉二兩,酒精二百毫升,加熱溶解,瓶口密封備用,以干棉球蘸取葯液搽患處,每天一至二次。(《江蘇省中草葯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③治癰疽腫毒潰破:膿水淋漓,膿頭不出:煉過松脂一兩,滴明乳香、真沒葯(俱放瓦上,焙出油)各五錢,樟腦一錢,共為細末,摻入毒內,拔膿散毒。(《外科全書》)④治一切瘺:煉成松脂末,填瘡孔令滿,日三、四度。(《聖惠方》)
⑤治淋巴結核潰爛:黃香一兩,研為細粉。有膿水者,干撒,干者用豬油調敷。(《青海省中醫驗方匯編》)⑥治疥癬濕瘡:松膠香研細,約酌少入輕粉,袞令勻,凡疥癬上,先用油塗了,擦末。(《劉涓子鬼遺方》)⑦治瘙癢瘡疥:用煉過松脂五錢,大黃、蓽撥各一兩;樟腦、檳榔各五錢。共為極細末,用豬油一兩,和研為丸,加水銀八錢再研,以水銀散,不見點為度。每遇瘙癢疥癬,以葯丸瘡上磨之。(《劉涓子鬼遺方》)⑧治神經性皮炎:松香、豬油各適量,煮成糊狀,塗患處,日數次。(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⑨治陰囊濕癢欲潰者:板兒松香為末,紙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燈盞內三宿,取出點燒,淋下油搽之;先以米泔洗過。(《簡便單方》)⑩治軟癤頻發:通明瀝青八兩,銅綠二兩,麻油三錢,雄豬膽汁三個。先溶瀝青,乃下油膽,傾入水中扯撥,器盛。每用緋帛攤貼,不須再換。(《綱目》翠玉膏)⑾治小兒白禿瘡:煉過松脂、黃丹各五錢,輕粉三錢。共為細末,菜油調搽;先用米泔湯洗凈搽葯,一日一次。(《簡集方》)⑿治頭癬:明礬一斤半,煅枯研細,嫩松香三兩,鮮豬油半斤。將松香包入油內,用松明柴點燃豬油,使松香油熔化滴下,冷卻後加入枯礬,調勻,塗患處,使之結痂;隔天去痂再塗,不用水洗。(《全展選編·皮膚科》)⒀治一切風熱瘡,小兒頭瘡:瀝青、黃蠟、芝麻油各十兩,巴豆十四個。上先將瀝青、麻油、黃蠟熬成汁;次入巴豆,不住手攪,候巴豆焦黑,去巴豆不用;次入膩粉二錢,再攪極勻,放冷,敷瘡上。(《衛生寶鑒》軟青膏)⒁治歷節諸風,百節酸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酒煮十遍,二十遍亦可;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⒂治歷節風: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再,數劑愈。(《千金方》)⒃治肝虛目淚:煉成松脂一斤,釀米二斗,水七斗,曲二斗,造酒頻飲之。(《綱目》)⒄治小兒緊唇:炙松脂貼之。(《聖惠方》)⒅治風蟲牙痛:刮松上脂,滾水泡化,漱口。(《瀕湖集簡方》)⒆治蟲蛀牙痛:煉過松脂一兩,菜油三錢,火上熬化,將冷凝,加入真蟾酥五分,用筋攪勻,取米粒大,內入牙痛隙處。(《梅師集驗方》)⒇治耳久聾:松脂三兩(煉),巴豆一兩,相和熟搗,可丸,以薄棉裹入耳孔中塞之,日一度易。(《梅師集驗方》)(21)治婦人白帶:松香五兩,酒二升,煮干,木臼杵細,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摘元方》)(22)治癘風,皮膚瘙癢,須眉脫落,身面俱起紫泡:白松香不拘多少,於砂鍋內煎九次,每煎一次,露一宿,九次煎如沙者良,方可服,若服此葯,終生不可吃鹽,若犯必發。 【性味歸經】苦甘,溫。①《本經》:「味苦,溫。」②《別錄》:「甘,無毒。」③《葯性論》:「味甘,平。」④《本草正》:「味苦辛,溫。」入肝、脾經。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功能主治】祛風燥濕,生肌止痛,適用於癰癤瘡瘍,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1~3錢,入丸散或浸酒服。外用適量,入膏葯或研末敷患處。
【異名】松脂、松膏、松肪(《本經》),松膠香(《劉涓子鬼遺方》),瀝青(《衛生寶鑒》),白松香(《滇南本草》),松膠(《綱目》),黃香(《本草原始》),松脂香(《草木便方》)。
【來源】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或其同屬植物樹干中取得的油樹脂,經蒸餾除去揮發油後的遺留物。植物形態參見松節條。
【採集】多在夏季採收,在松樹幹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紋槽,使邊材部的油樹脂自傷口流出,收集後,加水蒸餾,使松節油餾出,剩下的殘渣,冷卻凝固後,即為松香。置陰涼乾燥處,防火、防熱。
【葯材】松香為不規則半透明的塊狀,大小不等。表面黃色,常有一層黃白色的霜粉。常溫時質堅而脆,易碎,斷面光亮,似玻璃狀。有松節油臭氣,味苦。加熱則軟化,然後溶化,燃燒時產生棕色濃煙。以塊整齊、半透明、油性大、氣味濃厚者為佳。
產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化學成分】油松和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及松香酸約80%,樹脂烴約5~6%,揮發油約0.5%及微量苦味物質。
【炮製】松香:置銅鍋中,用微火加熱融化,撈去雜質,傾入水中,候涼後取出,乾燥。制松香:取蔥煎湯,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融化,乘熱倒入冷水中,取出,陰干。(每松香100斤,用蔥10斤)
①陶弘景: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按內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
②《本草圖經》:松脂皆先煉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於茅上,厚寸許可矣。然後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即添熱水,常令滿,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葯。
【性味】苦甘,溫。
①《本經》:味苦,溫。
②《別錄》:甘,無毒。
③《葯性論》:味甘,平。
④《本草正》: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脾經。
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C. 老是有貓來吃一種叫干松的中葯,不管藏哪它們都能找到!
是一樣的,甘松 多年生草本,辛、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胸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 甘松溫而不熱,甘而不滯,其氣芳香,能開脾郁
D. 干松和甘松有什麼區別
干松和甘松是同一種中葯材,只是寫時筆誤了
甘松的生理特徵:
1,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
2,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
3,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並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和須根。
4,質鬆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甘松的食療作用:
1,甘松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芳香行散;
2,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醒脾開胃的功效;
3,主治脘腹冷痛脹滿,不思飲食,胸痛,牙痛,跌仆傷痛,腳氣浮腫,霍亂轉筋。
E. 干松是什麼調料啊我在一款「鹵水」中得知,沒見過不曉得是什麼有知情的朋友麻煩幫忙解答下、謝謝!
甘松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芳香行散;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醒脾開胃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脹滿,不思飲食,胸痛,牙痛,跌仆傷痛,腳氣浮腫,霍亂轉筋。
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和寬葉甘松根及根莖。甘松為多年生草本,生於海拔3500至45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帶,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北部;寬葉甘松生於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疏林中,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F. 甘松是什麼中葯
多年生草本甘松的乾燥根莖及根,甘松全株有強烈松脂樣香氣。
別名:香松、甘松香,味辛、甘、溫。歸脾、胃經。行氣止痛,開郁醒脾。外用祛濕消腫。用於中焦寒凝氣滯,脾胃不和,食慾不振,嘔吐;外用治牙痛。
G. 中葯香松和干松一樣嗎
香松又叫甘松。甘松(拉丁文名: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多年生草本,全株有強烈松脂樣香氣。寬內葉甘松本種與甘松的容區別在於:根莖密被葉鞘纖維;叢生葉長是匙形或線狀倒披針形,基部漸窄而為葉柄。莖生葉下部的橢圓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葉柄,上部的葉無柄。花後花序主軸和側軸多數不明顯伸長。甘松的葯用部位是甘松和寬葉甘松的根和根莖,甘松有理氣止痛、醒脾健胃的功效,治療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牙痛、腳氣的作用,氣虛血熱者忌服甘松。
干松和甘松是同一種中葯材,只是寫時筆誤了
H. 中葯干松能代替松針的作用嗎
甘松為敗醬多年生草本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葉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乾燥根莖及根。功能與主治:行氣止痛,開郁醒脾。用於中焦寒凝氣滯,脾胃不和。
這二種不能相互代替!!!
I. 在中葯中,干松和甘松有什麼區別嗎
干松應該是筆誤,中葯中的是甘松
甘松
甘松
甘松
拼音名:Gansong
英文名: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65
本品為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或匙葉甘松 Nardos-
tachys jatamansi DC. 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雜質,曬干或
陰干。
【性狀】 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 根莖短小,上端有莖、 葉殘
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
分枝或並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及須根。質鬆脆,易折斷,斷
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鑒別】 本品粉末暗棕色。石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多角形,偶見長條形,單個或
成群,直徑33~64μm,長可至200μm或更長,壁甚厚,無色,胞腔狹小。梯紋或網紋導
管,直徑7~ 40μm,小型梯紋導管成束,其旁有時可見細長的木纖維。木栓細胞多為不
規則多角形,壁暗棕色,較薄,內含黃色至棕黃色揮發油。基生葉殘基碎片較多,細胞
呈長方形或長多角形,淡黃色至棕色,直徑20~ 31μm,長50~ 90μm,壁呈念珠狀增
厚。另一種碎片細胞呈長條形,長可達200μm,壁有時呈念珠狀增厚。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2.0%(ml/g)。
【性味與歸經】 辛、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 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用於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外治牙
痛,腳腫。
【用法與用量】 3~6g。外用適量,泡湯漱口或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