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合的中葯
❶ 中葯配伍
配伍中沒有十八反十九畏,也沒有大毒葯材,所以可以搭配。看次配伍是活血調經兼補陰陽氣血的方子。應該是用於月經不調並體虛用的。
❷ 幾種中葯合起來有什麼效果
中葯治病在運用上一般都是幾種中葯共同作用,有攻有補,補益結合。
❸ 這幾味中葯可以配伍嗎有什麼作用
紅花15克、丹參30、黃芪20、當歸15、元胡15、肉桂50、桂枝30、川牛膝15、生薑二兩,甘草10,水煎,每日一副,經期不停,連服一月,痛經可愈。若經量稍大,是正常反應,不必驚慌。
❹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中葯有那些
解表葯
發散風寒葯
發散風寒用生薑,桂枝紫蘇和麻黃,
辛夷胡荽與香薷,白芷蔥白加荊防,
羌活藁本蒼耳子,檉柳細辛效果良。
發散風熱葯
發散風熱有升麻,浮萍薄荷桑菊花,
柴葛蔓荊牛蒡子,木賊豆豉蟬衣加。
祛風濕葯
祛風濕散寒葯
除風除濕散寒凝,海風藤莖雷公藤,
獨活川烏威靈仙,烏稍蘄蛇尋骨風,
木瓜老鸛伸筋草,蠶沙松節路路通。
祛風濕清熱葯
祛風除濕消熱腫,秦艽海桐臭梧桐,
桑枝防己豨薟草,絲瓜絡石穿山龍。
祛風濕強筋骨葯
祛風除濕強筋骨,寄生狗脊功不沒,
五加根皮千年健,芳香揮發浸酒服。
化濕葯
芳香化濕用蒼術,藿香佩蘭加厚朴,
草果砂仁二豆蔻,溫脾健胃寒濕除。
利水滲濕葯
利水滲濕葯分三,消腫茯苓豬苓先,
澤瀉澤漆薏苡仁,冬瓜葫蘆薺菜添,
香加皮和玉米須,螻蛄入葯用生干。
利尿通淋關木通,萆薢扁蓄和車前,
瞿麥通草燈心草,石韋滑石海金沙,
莫忘地膚冬葵子,利濕通黃用金錢,
茵陳虎杖地耳草,垂盆全草功夫全。
保濟丸由鉤藤、菊花、厚朴、蒼術、藿香、茯苓、橘紅、白芷、薏苡仁、谷芽等組成。其功效解表、祛濕、和中。保濟丸用葯種類雖多(16味),但葯物均為副作用極小的植物葯組成,加之配伍合理,君臣佐使分明,既有治病作用,也有防病保健的功效。
臨床證明,保濟丸為治濕邪侵襲機體引起的感冒、泄瀉、嘔吐等的有效中成葯。方中藿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濕兼能止嘔,蒼術、橘紅、白芷解表散寒,燥濕寬中,厚朴燥濕除滿,下氣和中,共為主葯。菊花、白蒺藜、薄荷解表祛邪,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濕,神曲、谷芽、木通醒脾健胃,葛根升清止瀉,天花粉生津以防陰液受傷,另配鉤藤既起清透作用,又可防脾虛肝盛而生風,共為佐使葯。諸葯配伍,可共奏解表、祛濕、和中之功。
一、解表葯
1.1辛溫解表葯
麻黃:發汗、平喘、利水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通陽
紫蘇: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炭) 止血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白芷:祛風解表、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止痛
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香薷: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
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辛夷:散風寒、通鼻竅
藁本:發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蒼耳子: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1.2辛涼解表葯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
蟬蛻:疏風熱、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桑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
菊花:疏風清熱、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發表解肌、升陽透疹、解熱生津
柴胡: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
升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
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淡豆豉:解表、除煩
二、清熱葯
2.1清熱瀉火葯
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梔子: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
蘆根:清熱生津、止嘔、除煩、利尿
天花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
淡竹葉:清熱除煩、利尿
2.2清熱燥濕葯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火
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
2.3清熱涼血葯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止血
玄參:清熱涼血、解毒、養陰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退虛熱
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熱、涼血、解毒
紫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2.4清熱解毒葯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清熱解暑(露)
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癰散結
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
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清斑
牛黃: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化痰開竅
魚腥草:清熱解毒、排膿、利尿
射干: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
板蘭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散腫
土茯苓:解毒、除濕、利關節
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喉、散腫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消癰
紫花地丁:清熱解毒
穿心蓮:清熱解毒、燥濕
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清熱解毒、清肝明目
白鮮皮: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鴉膽子:清熱解毒、截瘧治痢、(外) 腐蝕贅疣
熊膽:清熱解毒、止痙、明目
2.5清虛熱葯
青藁:退虛熱、涼血、解暑、截瘧
地骨皮:涼血退蒸、清泄肺熱
白薇:清熱涼血、利尿通淋
銀柴胡:退虛熱、清疳熱
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❺ 中葯配伍禁忌表
(1)十九畏:
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2)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萎、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葯。
此後的《本草綱目》及《葯鑒》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樣普遍認可和傳播習誦。
《神農本草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爾,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後,將「相畏」關系也列為配伍禁忌,與「相惡」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與「配伍」一節中所談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並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葯,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並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鬱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現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葯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於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於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並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採取慎重態度。一般說來,對於其中一些葯物,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❻ 中葯五味子的功效
五味子性酸溫,對常見的一些老年病症,如老年心血不足、心氣虛、心腎不交、失眠心悸等有較好的療效。五味子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提高機體活動既能,減緩疲勞,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2、五味子有一定的抑制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繁殖的功效,五味子水煎劑對結核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有較強的抑製作用。臨床上利用五味子收澀的功效,用於斂肺、止汗、澀精止瀉等。
3、北方人常採集五味子樹葉烹製成各種美味佳餚,它作為一種食材,具有一定的食療效果長期食用可以起到一定的溫補、益氣、生津的作用,可有效調料機體失衡。尤其對於久病體虛的人,常食用五味子樹葉進行食補,絕對是大有裨益。
4、五味子是一種良葯,除了食用或葯用之外,它還有不同的作用。比如五味子的葉、果實可提取芳香油,製成香水等;五味子的種仁中含有豐富的脂肪油,榨油可用作工業原料、潤滑油等。五味子的莖皮纖維柔韌性極佳,可用於製作繩索等等。
二、五味子的作用
1.保肝及再生肝臟組織
五味子能促進肝臟的解毒過程、保護肝臟免受毒害,並能再生因濫用酒精、葯物或肝炎而受損的肝臟組織。
2.保護及增強心臟機能
五味子有利於組織細胞的氧氣交換,而且在一些缺氧和心肌受損的個案中,已獲證實能對心臟組織產生保護作用。它也能平緩心跳頻率和紓解高血壓。
3.養陰固精,男女皆宜
五味子是功效卓著、男女皆宜的養陰固精補劑之一,能促進性事持久力及增進女性外陰的刺激感受性。它能激活一氧化氮(NO)的產生,進而增強男性的體力和持久力。
4.增進智能健全
五味子能激活神經系統,促進反應能力、精神集中力和協調作用,並增強思維清晰。盡管它具有激活的作用,卻沒有*焦躁不安的副作用。這種小小的漿果,有時也被用於治療憂鬱症,並且有助改善煩躁和健忘問題。
❼ 中葯是怎樣配伍的
同一動物同時或短期內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葯物,稱為配伍用葯或合並用葯。目的是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為了治療不同的症狀或合並症。配伍用葯後,葯物作用增強者為協同作用;配伍用葯後,葯物作用減弱者為頡頏作用。
❽ 合成中葯有哪些
合成的基本是西葯,中葯多是天然的,難道你說的是多種中葯組和在一起嗎,那應該是復方中葯吧,屬於方劑了。
❾ 這中葯方子治什麼,配伍合理有效嗎
可以的
黃芪:補中益氣,治療脾虛
附片: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鉈m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症,皆可應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術、乾薑、炙甘草等葯同用。
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白芍,茯苓。麥冬、砂仁,木香,陳皮等與上述葯物共同配伍治療脾虛瀉泄!因此可以治療腸炎
❿ 中葯配伍的比例關系
一般來說處方中的配伍的比例關系是沒有嚴格規定的。是根據病情的需要,靈活運用的。比如說:一個病人有很多症狀,但是通過辨證以後要抓住主症是什麼,那麼在用葯的時候就要以治療主證為重點,其它兼症所佔比例就相應的小一些。但是,沒有嚴格的規定,是大夫自己掌握的。你搞清楚什麼是配伍就明白為什麼了。下邊說說什麼叫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葯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葯物合在一起應用。
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由於葯物與葯物之間出現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有些葯物因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但是也有些葯物卻可能互相對抗而抵銷、削弱原有的功效;有些葯物因為相互配用而減輕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葯物反而因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減弱或發生不利人體的作用等等。對於這些情況,古人曾將它總結歸納為七種情況,叫做葯性「七情」,內容如下:
(一)單行:就是單用一味葯來治療疾病。例如用一味馬齒莧治療痢疾;獨參湯單用一味人參大補元氣、治療虛脫等。
(二)相須:就是功用相類似的葯物,配合應用後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了葯物的療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熱瀉火,配合應用作用更強;大黃、芒硝都能瀉下通便,配用後作用更為明顯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種葯物作為主葯,配合其它葯物來提高主葯的功效。如脾虛水腫,用黃耆配合茯苓,可加強益氣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種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種葯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薑來消除它的毒性,
(五)相殺:就是一種葯能消除另一種葯物的毒性反應。如防風能解砒霜毒、綠豆能減輕巴豆毒性等。
(六)相惡:就是兩種葯配合應用以後,一種葯可以減弱另一種葯物的葯效。如人參能大補元氣,配合萊菔子同用,就會損失或減弱補氣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兩種葯物配合應用後,可能發生劇烈的副作用。
以上葯性「七情」,除了單行以外,都是說明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須、相使,是臨床用葯盡可能加以考慮的,以便使葯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一般用葯「當用相須、相使者良」。
相畏、相殺,是臨床使用毒性葯物或具有副作用葯物時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
相惡、相反,是惟床用葯必須注意禁忌的配伍情況,所以「勿用相惡、相反者」。
你所說的葯的用量與3有關,那是因為從七十年代的改革開始用公制替代舊制計量單位,換算而來的。
1斤(16兩)= 0.5kg = 500g
1市兩= 31.25g
1市錢= 3.125g
1市分= 0.3125g
1市厘= 0.03125g
為了方便,書寫時就習慣上把過去的一錢寫成3克。而三錢寫成10克、四錢寫成12克。在以後就以三的倍數增加了。也就是你所見到的與3的倍數有關了。
供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中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