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西葯治療 » 辛寒的中葯

辛寒的中葯

發布時間: 2021-03-08 22:59:54

❶ 去寒的中葯有那些

辛溫解表葯和溫里葯,補腎壯陽葯都是去寒葯,辛溫解表葯:麻黃,荊芥,桂枝,防風,紫蘇,白芷,辛夷花,蒼耳子,細辛,香薷,生薑等。溫里葯:附子,乾薑,肉桂,高良姜,吳茱萸等,補腎壯陽葯:鹿茸,仙毛,仙靈脾,巴戟天,杜仲,續斷,補骨脂,肉蓯蓉等另外補氣葯紅參,黨參等都可以去寒。

❷ 帶寒字 中葯

寒水石 是一種礦石中葯材,中葯名,清熱瀉火葯, 又稱凝水石、水石、鵲石,本內品為天然容沉積礦物單斜晶系硫酸鈣或三方晶系碳酸鈣礦石。本草》所載的寒水石,據考證應為芒硝的天然晶體,
已經研磨的寒水石
但近代寒水石葯材的商品,有紅石膏與方解石二種,前者多用於北方,後者多用於南方。原礦物參見石膏及方解石條。

凝水石其氣大寒,其味辛咸,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 天然寒水石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

❸ 辛寒葯有什麼

主要有:麻黃 桂枝 紫蘇 生薑 荊芥 防風 羌活 細辛 白芷

❹ 涼性中草葯有那些

1、金銀花,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又可祛邪。金銀花版既能宣散風熱,還善權清解血毒。

2、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之功效。

3、菊花,味苦、甘,性微寒。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

4、荷葉,味苦,性平。主要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散瘀止血的功效。用於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

5、夏枯草,辛、苦,寒。可以清火明目,能治目赤腫痛、頭痛等作用。常見的涼茶夏桑菊源自清代名方,三味葯均通肝經。

❺ 寒性中葯的分類

中葯分類方法

中草葯的種類很多,根據近年的初步統計,總數約在八千種左右,常用中草葯亦有700種左右。如此繁多的種類必須按照一定的系統,分門別類,才便於學習、研究和應用。

葯物分類的方法是根據人們對於葯物認識的逐漸深化而不斷發展的。例如中國最早的葯書——《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365種葯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壽葯,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是防病補虛葯,有毒無毒,根據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癒疾的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這種分類方法簡單而粗糙,其中有些葯物的分類也不一定恰當。但當時,可能在避免因用錯葯物而中毒的問題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梁代陶弘景編《本草經集注》時,增葯365種,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類,每類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這是根據葯物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開端,但仍較粗糙。直到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一書,分類方法始有重大的發展。他採用了根據以前本草的分類方法略加修改,把葯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葯物按照其生態及性質分為六十類。例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而且他還往往把親緣相近或相同科屬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類中的53種葯物中,有21種屬於菊科,而且其中10種是連排在一起的。這種分類方法有助於葯材原植物(或動物)的辨認與採收,對於澄清當時許多葯材的混亂情況起了很大作用。

現代記載中草葯的教科書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目的與重點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種:

1.按葯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葯、清熱葯、理氣葯、活血化瘀葯等。

2.按葯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3.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鹼的中草葯、含揮發油的中草葯、含甙類的中草葯等。

4.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先把中草葯分為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動植物葯材再根據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系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缺點,究竟以採用哪一種分類方法比較適宜,主要取決於我們的目的和要求。

例如按葯物功能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草葯的作用和用途;

按葯用部分分類便於學習和比較各類葯材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因而有利於葯材的性狀鑒定和顯微鑒定;

按有效成分分類有利於學習和研究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學鑒定。

採用按葯材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的方法,這是由於同科屬的中草葯在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化學成分和醫療應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處。採用這種分類方法不但便於學習和研究這些共同點,也便於比較它們的特異點,以揭示其規律性,這樣,既有利於中草葯的鑒定也有利於從同科屬動植物中尋找含有相同或類似成分的動植物,以擴大葯物資源。

古代分類方法
上古醫書《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365種葯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延年益壽,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防病補虛,有毒無毒,視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治病癒疾,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明代李時珍編的《本草綱目》一書,把葯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又把各部的葯物按照其生態及性質細分為六十類。
[編輯]現代分類方法
現代記載中草葯的教科書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目的與重點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種:

按葯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葯、清熱葯、理氣葯、活血化瘀葯等。
按葯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鹼的中草葯、含揮發油的中草葯、含甙類的中草葯等。
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先把中草葯分為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動植物葯材再根據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系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茛科等等。

[編輯]外部參考
中葯按葯性的分類
取自"http://www.eeeeee.org/wiki/%E4%B8%AD%E8%8D%AF%E5%88%86%E7%B1%BB%E6%96%B9%E6%B3%95"

❻ 中葯中「辛溫葯物」

中葯按葯性分為:
解表葯
、清熱葯、瀉下葯、祛風濕葯、版芳香化濕葯、利權水滲濕葯、補益葯、理氣葯、消食葯、驅蟲葯、止血葯、活血祛瘀葯、化痰止咳平喘葯、止咳平喘葯。

其中,
解表葯物
有溫性和涼性之分,溫性的就叫辛溫解表葯物,涼性的就叫辛涼解表葯物。所以,
辛溫葯物
只是
解表葯物
的一個分類。

辛溫葯物
指具有發散風寒、解表作用的味辛、葯性溫的中葯。主要用於風寒表證及風濕、風水兼有表邪者。主要症狀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脈浮緊為主症。

辛溫葯物
很多,這里只能說出比較常用的:麻黃、桂枝、紫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蔓荊子、辛夷、香薷、生薑、細辛、藁本等。

❼ 辛涼解表的中葯有哪些

薄荷:辛涼。歸肝肺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
蟬蛻: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透疹、明目退翳,熄風止痙。
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
桑葉:苦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疏風清熱,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生陽止瀉。
柴胡:苦辛微寒,歸心包絡、肝、三焦、膽經。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傷寒邪在少陽、肝氣郁結、氣虛下陷致肛脫等)
升麻:辛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中氣虛弱、氣虛下陷致肛脫等)

❽ 哪些中葯屬於苦寒葯

中葯的「辛溫」、「苦寒」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實用意義中草葯雖然成份復雜、功能不一,但祖國醫學根據中葯共同的特點將其歸類,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四性五味便是人們從長期醫療實踐中悟出來的不同草葯的特性之一。

四性也稱四氣:即:寒、熱、溫、涼,它反映中葯具有內在性能。凡性屬寒、涼的葯物,多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等作用,適用於治療熱性病;而性屬溫、熱者,多具有溫中散寒、助陽通脈等作用,適用於治療寒性病。例如,石膏、枙子都屬於寒性,它們具有鮮明的清熱瀉火作用,可用於治療高熱煩渴、面紅耳赤、舌燥苔黃等實熱症;乾薑、附子性屬大熱,都具有溫中散寒作用,可用於治療脘腹冷痛、脈沉無力等虛寒症。

中葯的四性中,寒與熱屬質的不同,臨床若錯用,不僅於病無益,而且反可為害;寒與涼、溫與熱則屬同一性質而程度不同,其臨床選用有一定的靈活性。中葯四性是指導中葯臨床應用的重要標准之一,古醫籍《神農本草經》中就有「療寒而熱葯,療效以寒葯」的規定,可見四性分辯的重要。當然,除四性之外,有些草葯性質居中或兼有各性,在葯典上被標明為性「平」,即該類葯無明顯偏性或者說使用時無明顯針對性。

五味也同樣是人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中草葯特徵。相對四性,五味可表現得較為直觀,辛、甘、酸、苦、咸五味,典型者口嘗即可分辨。與四性相同的是,五味之外,也有無味或淡味的,習慣上將其歸入甘味之中。

長期的醫療實踐不僅使人們通過味的區別將中草葯加以分類,而且還發現不同味的葯物具有不同的葯理作用或性能:辛有行散消滯、活血化瘀作用,甘有滋補強身、緩急止痛作用,酸有收斂固澀、止瀉止汗作用,苦有清熱燥濕、瀉火鎮咳作用,咸有軟堅化結、潤燥通便作用,五味之外的「淡」味也有利於滲濕、利尿消腫作用。

中葯的四性五味常常是互為相關、互相聯系的,兩者的結合才能真正反映出一味草葯的性能,並使中葯的性能變得豐富多彩;凡性味相同的中葯,其作用也多相同,如黃芪、人參都屬甘溫,它們都具有補益脾氣、強壯身體的作用;天麻、鉤藤雖也味甘、但性不微溫,故均無滋補作用。如此組合已使中草葯的性能千差萬別,更何況有些中葯具有兼味,如百部味瘺甘、苦、杏仁兼苦、辛等等,這就更使中草葯性能多樣。無疑,這給臨床准確選用中草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與此同時,如果人們能切實掌握每味草葯的細微差別,能夠做到投葯准確、選擇細膩、不是更能發揮中葯因人因症因時而異的優點了嗎?

❾ 散寒的中葯處方!

當歸四逆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當歸三兩()桂枝三兩(9g)芍葯三兩(9g)細辛三兩(3g)通草二兩(6g) 大棗(擘)二十五枚(8枚) 甘草(炙)二兩(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配伍意義】本方證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本方以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合為君葯。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葯。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葯。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葯性而為使葯。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本方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鑒別】《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葯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里,陽氣內郁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並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症;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不在臟,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並兼見肢體疼痛等症。因此,三方用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

陽和湯

【方源】《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熟地黃一兩(30g)鹿角膠三錢(9g)肉桂一錢(3g)炮姜炭五分(2g) 麻黃五分(2g)白芥子二錢(6g)生甘草一錢(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配伍意義】陰疽一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於肌肉、筋骨、血脈而成。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法。方中重用熟地黃溫補營血,填精補髓;鹿角膠溫腎陽,益精血。二葯合用,溫陽補血,共為君葯。肉桂、姜炭葯性辛熱,均入血分,溫陽散寒,溫通血脈,為臣葯。白芥子辛溫,可達皮里膜外,溫化寒痰,通絡散結;配用少量麻黃,辛溫達衛,宣通毛竅,開肌腠,散寒凝,為佐葯。方中鹿角膠、熟地黃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麻、芥、姜、桂得熟地黃、鹿角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生甘草為使,解毒而調諸葯。本方溫陽與補血並用,祛痰與通絡相伍,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除,治療陰疽猶如仲春溫暖和煦之氣,普照大地,驅散陰霾,陽氣布達和暢,故以「陽和湯」名之。

❿ 辛涼解表的中葯有哪些

柴胡

[性味]苦、微寒。

[功用](1)解表退熱:用於寒熱往來,常配黃芩。用於瘧疾,常配草果、常山。(2)疏肝解郁:用於肝鬱引起的脅痛(如肝、膽疾患)或月經不調,常配當歸、白芍。(3)升提中氣:用於氣虛下陷之證,如子宮脫垂,脫肛等,常配黃芪、升麻。

[用法]3~10克。

葛根

[性味]辛、甘、平。

[功用](1)發汗解熱:用於外感風熱之項背發緊疼痛。(2)生津止渴:用於熱病口渴,常配天花粉、蘆根。(3)透疹,止瀉:用於麻疹不透及腹瀉、痢疾。配升麻透疹。配黃芩、黃連等治腹瀉、痢疾。

[用法]10~20克。

桑葉

[性味]苦、微寒。

[功用](1)疏散風熱:用於風熱感冒及目赤腫痛,常配菊花。(2)清肝明目:用於風火目疾(如急性結膜炎)。配黑芝麻名桑麻丸,用於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視物昏花。

[用法]5~10克。

菊花

[性味]苦、微寒。

[功用](1)清熱散風:用於風熱頭痛、目赤,可配桑葉、白蒺藜。(2)平肝明目:治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兩目昏花,可配石決明、枸杞子。

[用法]10~15克。

薄荷

[性味]辛、涼。

[功用](1)散風熱,清頭目:治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配菊花、白芷治頭痛;配桔梗、甘草治咽痛。(2)疏肝解郁:用於肝鬱氣滯、情志抑鬱及胸脅脹滿,常配柴胡、白芍。

[用法]2~10克。散風熱宜後下。

升麻

[性味]甘、辛、微寒。

[功用](1)透疹:用於痘疹或麻疹初期,常配葛根。(2)解毒:用於咽喉腫痛、口瘡、牙痛。(3)升提:用於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胃下垂及子宮下垂等症,常配柴胡、黃芪。

[用法]3~10克。

牛蒡子

[性味]辛、微苦、寒。

[功用](1)散風濕熱:用於外感風熱及熱性病初起。(2)利咽,透疹:用於風熱咽痛、喉腫,風熱瘡疹及麻疹不透,配山豆根治咽喉腫痛,配紫草透發麻疹。

[用法]3~10克。性偏滑利,氣虛便溏者慎用。

蟬蛻

[性味]咸、微甘、寒。

[功用](1)散風熱:用於外感風熱時的聲音嘶啞及皮膚瘙癢。(2)透斑疹:用於麻疹未透,常配葛根、薄荷。(3)解痙攣:用於高熱驚厥及破傷風,常配全蠍、僵蠶。

[用法]3~9克。解痙攣用15~30克。

蔓荊子

[性味]苦、辛、微寒。

[功用]散風熱,止頭痛:用於風熱感冒之頭痛,常配菊花。

[用法]3~10克。

浮萍

[性味]辛、寒。

[功用](1)發汗解表:用於風熱感冒發熱汗少,可配薄荷;用於透發斑疹,常配升麻。(2)行水消腫:用於水腫尿少而兼有表證者(如急性腎炎初期水腫),常配麻黃、桑白皮。(3)配蟬蛻治皮膚瘙癢。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小男孩在農場遇到一隻白狗 發布:2024-08-19 08:36:47 瀏覽:594
微光上有什麼恐怖片 發布:2024-08-19 05:25:40 瀏覽:915
穿越香港鬼片滅鬼的小說 發布:2024-08-19 03:36:10 瀏覽:833
惡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發布:2024-08-19 02:22:07 瀏覽:321
thai好看電影 發布:2024-08-18 11:34:37 瀏覽:795
電影內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褲子,男的很窮單身漢 發布:2024-08-18 10:31:36 瀏覽:129
雙機巨幕廳和4k廳哪個好 發布:2024-08-18 10:18:41 瀏覽:818
日本僵屍片上世紀 發布:2024-08-18 07:32:00 瀏覽:537
怪物 韓國電影在線 發布:2024-08-18 03:49:17 瀏覽:491
第九區一樣的 發布:2024-08-17 23:16: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