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葯方
A. 求葯方
你母親的手總是開裂,但皮膚是否乾燥?
皮膚下面總是生包,是指哪裡的皮專膚?生什麼樣的屬包?
這些問題必須說清楚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中醫的精髓是四診合參,辨證論治,這樣才能把病治好.
手上皮膚開裂其實很容易治癒的,方法也很簡單,但要知道具體的病情,不是單一應用偏方或是飲食調養就能自愈的.
歡迎QQ:1885899咨詢.
請放心,這里不是賣葯也不是做廣告的,只為你免費提供中醫葯咨詢解答你的疑難.
B. 買本草綱目怎麼選 和神農本草經有啥區別
買本草綱目選擇須知:就國內而言,最早的版本是由南京胡承龍約在1593年刻成的「金陵本」,於1596年由李建元進疏、發行。胡承龍對這部偉大巨著的問世,建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然而「初刻未工,行之不廣」。至1603年,由夏良心、張鼎思序刊的江西本,刻印精良,並改正了金陵本的很多錯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錯誤。再次是1606年由楊道會、董其昌序刊的湖北本,它與石渠閣(梅墅煙蘿閣)本、張朝瞞本,是照江西本翻刻的,但遜於江西本。不過石渠閣本和張朝瞞本保存下來不少。現許多圖書館所藏石渠閣本無扉頁、牌記,常被人們誤為江西原本。與張朝瞞版本相同的有金閶綠蔭堂、文雅堂本,清畏堂本和五芝堂本。1640年由六有堂出版的錢蔚起本,是對江西版本經過比較仔細的校勘,精心刻印成的。它改正了不少原本的錯誤,同樣也發生一些新的錯誤。它第一次對《本草綱目》附圖進行全面改繪,並請當時最有名望的畫工、刻工完成,但有的葯圖失真。1655年太和堂出版的《吳氏重刻本草綱目》,實際是錢蔚起本的原版,但經過吳毓昌認真校勘,又剜改了約二百處錯誤,而新出的錯誤不多,著名的四庫全書本即是以它作底本。現存太和堂本也較多,後期印本字跡已不太清晰,有的甚至十分模糊,或殘破空缺。
目前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本子應該比較全面。《本草綱目》(校點本)五十二卷 明•李時珍撰。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9四刷,據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夏良心、張鼎思等南昌初刊刻本為底本排印。
本草綱目和神農百草經的區別:
《本草綱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葯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葯374種,收集葯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專著,作者不詳,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書內記載的葯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書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並補充《名醫別錄》,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葯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神農本草經》為中國現存較早的葯物學重要文獻,本書把葯分為三品: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C. 神農本草健康館的祛痘中葯配方,誰用過呢
這東西是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和你的具體情況而定的,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想用中葯祛痘的話,建議你還是找個中醫看看再說,畢竟引起痘痘的原因有很多,不見得別人用的好的放在自己身上就同樣適合!
D. 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有什麼區別
《神農本草經》著作早於《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是對《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里的錯誤的修改和總結。
《本草綱目》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葯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包括《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是多種古代用葯經驗的總結,所以沒有具體作者,而《本草綱目》有明確作者,是李時珍。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葯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4)神農本草葯方擴展閱讀: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在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之前,該書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權威的醫書。
李時珍(約1518~1593)明代傑出醫葯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業醫,父言聞,有醫名。幼習儒,三次應鄉試不中。師事顧日岩,讀書十年。受家庭熏陶,兼好醫書,遂精醫葯。千里就醫於門,立活不取值。楚王聞之,聘為奉祠,掌良醫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經推薦,赴京師太醫院供職一年,或雲嘗授太醫院院判之職。
晚年因子建中為官,遂進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縣。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編修。
E. 和神農相關的醫書是那一本
先秦:《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
漢代:馬王堆漢墓醫書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蘇敬《新修本草》 、王燾《外台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北宋:宋慈《洗冤集錄》
回回葯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葯院方》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余論》、李東垣《脾胃論》、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聖濟總錄》
補充: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為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時期。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標志著中國醫學發展到理論總結階段。該書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部分內容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神農本草經》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非一人一時之作,「神農」為其託名。戰國及秦漢醫葯學家通過對葯學資料不斷搜集整理,最後成書。分為序例(或稱「序錄」)1卷,本文3卷。收載葯物365種,其中植物葯材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涉及病證約170多種,包括內、外、婦、兒等科疾病。該書根據功用毒性的不同,將葯物分為上、中、下三品,這是中國葯學史上最早的葯物分類法。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典籍,所收載的大多數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為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書中提出的葯物學理論和用葯原則大多正確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該書為中國古代的葯物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對後世葯物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為學習中醫葯的重要參考書。
《傷寒雜病論》又名《傷寒卒病論》,張仲景著於漢末。書中概括了中醫的四診、八綱、八法,理法、方葯齊備,確立了辯證論治原則;以臟腑論內科雜病,兼及婦、外科疾病,共記載40餘種疾病,對其病因、病機及診斷、治療均有精當論述;載方269首,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對方劑的君臣佐使及加減變化已有較高要求,所用劑型已有10多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系統的方劑學理論知識。該書為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對《傷寒雜病論》進行探索,留下近千種專著、專論,形成獨特的傷寒學派,自唐宋以來,其影響遠及國外。
《千金翼方》孫思邈撰於682年,系作者為補充《千金要方》而編集。卷首為「葯錄」,輯錄葯物800餘種,詳論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錄的新葯和外來葯物。書中對內、外各科病證的診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礎上均有增補,並收載了當時醫家秘藏的漢張仲景《傷寒論》內容,選錄《千金要方》所未載的古代方劑2000餘首。中國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種刻印本。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宋王惟一撰。刊於1026年,並刻石於相國寺仁濟殿內。系在作者創制的針灸銅人模型基礎上編撰的。書中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參考各家學說予以訂正。附經腧穴圖。該書總結了北宋以前針灸腧穴的主要成就,流傳甚廣,對針灸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949年後有影印本。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撰寫於1578年,初刊於1593年。全書載葯1892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其餘為礦物及其他葯物,由李時珍新增入的葯物就有374種。書中附有葯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約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擬定的。每種葯物分列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也提出了相當科學的葯物分類方法,特別是書中將動物葯按「從賤到貴」的順序排列,記載了動物對生活環境適應的重要資料,說明李時珍具備生物學進化思想。此書曾先後刻印數十次,在中國促進了本草學、生物學研究,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出現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的節譯本或全譯本。其中的一些資料,直接影響達爾文進化論的形成。
《溫熱論》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續臨證指南》中稱為《外感溫熱篇》;《溫熱經緯》中稱作《葉香岩外感溫熱病篇》;《醫門棒喝》則稱《葉天士溫熱論》。闡明溫病發生、發展規律,歸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上,逆傳心包」;提出溫病發展的衛、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有多種刊本。
F. 為何《神農本草經》中有很多將現在是毒葯的葯物看做是葯
首先我認為,因為古人的醫療技術有限,他們沒有先進的儀器去檢測這些葯物的成分。比如神農嘗百草,他們是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和嘗試來判斷這些葯物有沒有毒,只要不是立馬死亡或者是有嚴重過度反應的葯物,他們都認為這是無毒的。
中醫有一句話叫做:是葯三分毒。古人已經承認了,只要能治病的東西本身就是含有一定毒性成分的。這些毒性成分在中醫中是被認可的,古人相信一物化一物,一物降一物。要治療一種毒,就必須用另一種毒來把前面的毒攻出來。就像很多武俠小說中寫的那樣,如果誤中了一種毒葯,那在它周圍的三米之內必定會有這種毒葯的解葯。
所以中葯是不能常吃的,古人的大夫在開葯方的時候,一般都是開幾副方子,吃完之後就不能再吃了。
G. 中國傳統醫書有哪些,比如本草,黃帝,還有神農本草等等,還有那些
先秦:《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
漢代:馬王堆漢墓醫書版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權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蘇敬《新修本草》 、王燾《外台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北宋:宋慈《洗冤集錄》
回回葯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葯院方》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余論》、李東垣《脾胃論》、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聖濟總錄》
H. 古代有一本和神農相觀的醫書是什麼
希望對你有幫助
太多了啊 列舉一下吧
先秦:《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
漢代:馬王堆漢墓醫書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蘇敬《新修本草》 、王燾《外台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北宋:宋慈《洗冤集錄》
回回葯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葯院方》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余論》、李東垣《脾胃論》、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聖濟總錄》
補充: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為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時期。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標志著中國醫學發展到理論總結階段。該書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部分內容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神農本草經》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非一人一時之作,「神農」為其託名。戰國及秦漢醫葯學家通過對葯學資料不斷搜集整理,最後成書。分為序例(或稱「序錄」)1卷,本文3卷。收載葯物365種,其中植物葯材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涉及病證約170多種,包括內、外、婦、兒等科疾病。該書根據功用毒性的不同,將葯物分為上、中、下三品,這是中國葯學史上最早的葯物分類法。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典籍,所收載的大多數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為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書中提出的葯物學理論和用葯原則大多正確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該書為中國古代的葯物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對後世葯物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為學習中醫葯的重要參考書。
《傷寒雜病論》又名《傷寒卒病論》,張仲景著於漢末。書中概括了中醫的四診、八綱、八法,理法、方葯齊備,確立了辯證論治原則;以臟腑論內科雜病,兼及婦、外科疾病,共記載40餘種疾病,對其病因、病機及診斷、治療均有精當論述;載方269首,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對方劑的君臣佐使及加減變化已有較高要求,所用劑型已有10多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系統的方劑學理論知識。該書為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對《傷寒雜病論》進行探索,留下近千種專著、專論,形成獨特的傷寒學派,自唐宋以來,其影響遠及國外。
《千金翼方》孫思邈撰於682年,系作者為補充《千金要方》而編集。卷首為「葯錄」,輯錄葯物800餘種,詳論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錄的新葯和外來葯物。書中對內、外各科病證的診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礎上均有增補,並收載了當時醫家秘藏的漢張仲景《傷寒論》內容,選錄《千金要方》所未載的古代方劑2000餘首。中國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種刻印本。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宋王惟一撰。刊於1026年,並刻石於相國寺仁濟殿內。系在作者創制的針灸銅人模型基礎上編撰的。書中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參考各家學說予以訂正。附經腧穴圖。該書總結了北宋以前針灸腧穴的主要成就,流傳甚廣,對針灸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1949年後有影印本。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撰寫於1578年,初刊於1593年。全書載葯1892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其餘為礦物及其他葯物,由李時珍新增入的葯物就有374種。書中附有葯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約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擬定的。每種葯物分列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也提出了相當科學的葯物分類方法,特別是書中將動物葯按「從賤到貴」的順序排列,記載了動物對生活環境適應的重要資料,說明李時珍具備生物學進化思想。此書曾先後刻印數十次,在中國促進了本草學、生物學研究,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出現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的節譯本或全譯本。其中的一些資料,直接影響達爾文進化論的形成。
《溫熱論》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續臨證指南》中稱為《外感溫熱篇》;《溫熱經緯》中稱作《葉香岩外感溫熱病篇》;《醫門棒喝》則稱《葉天士溫熱論》。闡明溫病發生、發展規律,歸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上,逆傳心包」;提出溫病發展的衛、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有多種刊本。
I. 本草綱目中草葯方治活血化淤的草葯
《本草綱目》記載的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茜草具有化瘀涼血止血,通經;《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蒲黃具有化瘀,止血,利尿;《證類本草》記載的降香化瘀止血,理氣止痛;《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土鱉蟲破血(活血力強稱為破血)逐瘀,續筋接骨;《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J. 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綱目》草學是怎麼發展的
本草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保障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醫本草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以及其他製成品,但以植物葯為多,所以在古代人們統稱葯物學或葯物學專著為「本草」。
《神農本草經》被奉為葯學經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學代表性著作,因為其收載葯物之產地遍布全國,所記內容亦淵源久遠,所以相關學者認為,《神農本草經》並非出自一人一時,而應該是東漢之前本草學的總結。神農氏,即炎帝。是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古代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神農氏在民間傳說中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他不僅是傳授人類播種五穀的農業祖先,也是傳授人們嘗百草以葯治病的醫學發明人。傳說炎帝神農,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葯,以救夭傷之命,《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神農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共收載葯物365種,把葯物分成上、中、下三類,其宗旨是「上葯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葯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贏者,本中經;下葯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原書共分4卷,卷1是序錄,為葯物學總論;卷2—4是葯物學理論,按上葯、中葯、下葯分別論述,即所謂的上經、中經和下經。它的論述內容已涉及葯學的多個方面,在其記載的葯物中,有200餘味葯物至今仍為我國臨床的常用葯物。
漢以後,由於人們的經驗日益增多,對葯學知識以及用葯經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醫葯學家認真整理並總結了一些本草著作,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梁代陶弘景撰著的《本草經集注》,其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神農本草經》,二是《名醫別錄》,三是陶弘景的注文。
公元657年,蘇敬與當時位列三公的長孫無忌、李勛等唐代朝廷全部醫療機構的最高醫官共同對本草學進行了新的總結。這種新修本草的工作以《本草經集注》為藍本,同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葯物普查。並繪制葯物圖譜。公元659年,《新修本草》問世,由朝廷頒布天下,這是我國也是世界第一部國家葯典。
到了宋代,民間流傳了一定數量的本草學著作。而在金元時期,無論從經濟還是文化方面來比較,都較之宋代時發展緩慢,在本草學上雖然有一些突破,但其著作規模仍不極宋。此時臨床實用本草佔了主導地位,比如:《珍珠囊》、《葯類法象》、《湯液本草》、《飲膳正要》和《日用本草》皆以臨床實用為主。
明代中期,隨著經濟的復甦和發展,科技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天文、地理、水利、農學、工藝、文學、史學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醫葯成就最為突出的就是《本草綱目》的問世,它是由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歷經30餘年的嘔心瀝血編著而成的。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於世醫之家。1552年,李時珍開始搜集材料,為編著《本草綱目》作準備。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以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為藍本,集唐、宋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葯藉之不足,繼承我國本草研究的傳統,獨辟蹊徑,把本草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李時珍對葯物採用親自採集、仔細觀察,以得其真的方法,獲得很大成功。李時珍打破本草學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使分類體系更為科學化。他還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分類法,創立了葯物歸經分類法。李時珍為弄清每味葯物,提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八項任務,這八項不是每味葯全有,有的五項、六項不等。書中對每種葯物的產地、性味、形態、採集方法、炮製過程、葯理研究、方劑配合都詳加敘述。特別是在葯物分類方面,採用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方法,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等到高等,順序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部等16部,每部又分若干類,共62類。這種以綱摯目,綱舉目張的分類方法,在當時世界上是最進步的。書中的植物分類法,對植物學的研究工作有很大貢獻,比西方植物分類學創造人瑞典的博物學家林奈的《自然系統》(1735)提出的植物分類法早157年。全書共有52卷,記載了1892種葯物,又將這些葯物分成了60類,其中李時珍新增加了374種葯物。更具特點的是此書精心繪制了1100多幅精美插圖,並附有11000多個葯方。它總結了我國幾千年葯物學的發展,不論是書中嚴密的科學分類,還是它包含葯物的數目來看,歷代沒有任何一部醫籍能及此書。《本草綱目》中對葯物品種的考訂、葯物的臨床應用以及葯物栽培、炮製、制劑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貢獻。
從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本草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到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本草學著作——《本草綱目》的問世,見證著我國本草學從起步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見證了中國各族人民在發現、認識和利用中葯的歷史過程中所作出的各種實踐與探索,為豐富中醫葯學和世界醫葯學寶藏做出不可磨滅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