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枝中葯
A. 山支是什麼中葯
應該是 山枝仁吧
B. 這是中草葯炒山枝嗎,知道的告訴一下
這個外表碳化之後就不好看出來了 靠品嘗可能是可以唱出來的 ,這個炒山梔子 這個是一個清熱解毒涼血的利濕退黃 的一個葯物的,可以清瀉三焦火邪 的
C. 山枝有什麼葯效
山枝(光葉海桐)有消腫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毒蛇咬傷、癰腫瘡癤、水火燙傷、版外傷出血。
1、山權枝根(光葉海桐的根或根皮)功效:
具有補肺腎,祛風濕,活血通絡之功效。主治虛勞喘咳,遺精早泄,失眠,頭暈,高血壓病,風濕性關節疼痛,小兒癱瘓。
2、山枝仁(光葉海桐的種子)功效:
功能主治為:清熱,生津止渴。治虛熱心煩,口渴咽痛,瀉痢後重,倦怠乏力。
(3)山枝中葯擴展閱讀
1、山枝的別名
山梔、山梔、卮子、大山梔、黑梔子、黃梔子、黃枝子、鮮支、支子、山枝、枝子、黃枝、炒梔子、焦梔子、梔子炭等。
2、山枝仁葯材性狀
乾燥種子呈顆粒狀,為不規則的微下凹的多面體,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徑約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紅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質堅硬,不易粉碎,內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氣。以顆粒飽滿、色紅、香味濃、無果柄果殼等摻雜者為佳。
D. 中葯方子:(生地,白芍,當歸,川芎,山葯,棗仁,桃仁,紅花,山枝),治療什麼的,副作用
主要是調經養陰,破血散瘀,症狀是否是月經不調,伴有血塊
E. 枝仁是什麼
枝仁,是指的山枝仁,是一種中葯材名,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種子。不是梔子版。
秋後採摘果實權,曬干,擊破果殼,取出種仁再曬干。乾燥種子呈顆粒狀,為不規則的微下凹的多面體,棱面大小各不相同,徑約3~7毫米。外表呈棕色或紅紫色,少敷呈棕褐色,光滑。質堅硬,不易粉碎,內心白色,嗅之有油香氣。以顆粒飽滿、色紅、香味濃、無果柄果殼等摻雜者為佳,主要產自四川等地。
梔子的果實也是一種傳統中葯,屬衛生部頒布的第l批葯食兩用資源,梔子和山枝仁之所以經常被弄混,是因為二者皆可以作為中葯,非醫者不清楚各自的要用,所以,如果需要時最好求醫問診,不要盲目服用。
F. 柴胡 當歸 黃芩 山枝 丹皮 茯苓 白灼 薄荷 大棗 炙甘草 香附 這些中葯有什麼作用
中草葯有雙向復的調節作用,這制也是中醫中葯最最神奇的地方,所以說,任何一味葯都不可能只針對一種病或是一些病,根據組方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葯與葯之間有種協同作用,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必須協同起來對人體進行調理,。。。。。。你說的這幾味中草葯不知道是否是用在一副方上,也沒有說出它的劑量,所以不好說它有什麼作用,但是具體到每一味葯的作用,可以在網路搜索一下,就知道了,
G. 請問,中草葯中的梔子葯房的醫生給了我生山枝對嗎
對的!本就是這東西,正名叫山梔子
H. 中葯名 山枝 到底是什麼葯的別名
梔子
I. 什麼叫山枝木
山枝木是海金子的異名。
海金子【異名】:厓花子(《浙江天目山葯植志》),接骨丹、內粘子柴容、野黃梔、山枝木(金華《常用中草葯單方驗方選編》),山海桐(《浙江民間常用草葯》)。
常綠灌木,高達5米,嫩枝無毛,老枝有皮孔。葉生於枝頂,3--8片簇生呈假輪生狀,薄革質,倒卵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窄楔形,常向下延,上面深綠色,干後仍發亮,下面淺綠色,無毛'側脈6—8對,在上面不明顯,在下面稍突起,網脈在下面明顯,邊緣平展,或略皺折。
J. 中葯材山支根是否就是黃支根,山支根主冶什麼
是山枝根而不是山支根,山枝根不是黃支根。 【來源】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根或根皮。植物形態詳"山枝仁"條。 【採集】秋末採集。 【性味】甘苦辛,涼。 功用主治 補肺腎,祛風濕,活血通絡。治虛勞喘咳,遺精早泄,失眠,頭暈,高血壓病,風濕性關節疼痛,小兒癱瘓。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活血通絡,解痙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跌打骨折,小兒麻痹後遺症,產後風癱,心胃氣痛,牙痛。" ②《廣西植物名錄》:"祛風活絡,消腫解毒,活血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骨折,產後風癱,胃痛,毒蛇咬傷,瘡癤腫毒。" ③《常用中草葯配方》:"治腎虛遺精,多年哮喘,虛勞咳嗽,神經衰弱。"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錢。 選方 ①治風濕骨痛,產後風癱,胃痛,牙痛:光葉海桐根三至五錢。水煎服。(《廣西中草葯》) ②治多年哮喘:山枝根皮三錢,醉魚草根三錢,百合一兩。燉豬蹄吃。(《常用中草葯配方》) ③治虛勞咳嗽:山枝根皮、白花菜根各五錢,瑞香二錢。水煎,一日三次分服。(《常用中草葯配方》) ④治腎虛遺精,前列腺炎:山枝根皮半斤,浸米燒酒五斤,十天後過濾或澄清。每日服二次,每次一至二兩。(②方以下出《常用中草葯配方》) 臨床應用 治療高血壓 取光葉海桐根皮切細,加白酒以浸沒葯面為度,封閉浸泡7天後啟用。每次5~15毫升(根據患者酒量增減),日服3次。治療55例,其中血壓高於200/120毫米汞柱者13例,在200/110毫米汞柱左右者34例。隨診觀察6個月,於2周後血壓下降者39例,降至正常水平者19例。臨床症狀特別是伴隨的神經衰弱症群,均有不同程度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