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癢發生機制
⑴ 癢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
癢,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它是皮膚上的一種特殊的感覺,也是皮膚病中最常見的症狀。
輕癢使人不適,劇烈瘙癢則使人坐立不安。癢的感覺是無法說出來的,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馬光醫葯集團中醫師鄭國明說,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一些常見的食物是有止癢作用的,比如綠豆、梨、紅棗和黃豆等。
中醫學是十分重視皮膚病的整體觀,即「病於內,必形於外」。綠豆是專門治療熱癢的。由於熱癢是因體內發熱引起的,而綠豆又有解熱的功效,因而適合治療熱癢。
他指出,只須將綠豆加水,泡煮到微發爛,飲用那綠豆水就行了。
此外,一些清涼的蔬菜,比如薄荷,對於風熱所導致的皮膚瘙癢則很有療效。薄荷可用於外敷或泡水飲用。
用一些普通的草葯像丁香、艾葉、苦參、金錢草外洗都能達到止癢的效果。
鄭醫師說:「值得注意的是,中醫除了治療內外症狀以外,也十分注重病人個人的護理。」
他也指出,很多瘙癢病患者有兩個錯覺,即喜用熱水燙洗和用手去搔抓。
「燙水會刺激皮膚,越燙越癢。而搔抓則會損壞皮膚,抓爛了還會使癢處出血惡化。
「病人癢的時候應盡力剋制自己,或輕輕地用手拍打發癢的部位,以轉移注意力的集中。」
安定情緒,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對止癢也有效。情緒不定,緊張或焦慮都是引發瘙癢的基本原因。
瘙癢的發生可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因此個人衛生也不可忽略。
中醫師也強調適時睡眠;不過,許多瘙癢病症都不必卧床調養。
皮膚癢多屬氣血不調造成
皮膚癢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多屬氣血不調造成的。食物能止
常見的食癢就包括進食魚、蝦、海味、公雞、鯉魚和牛肉等,都是些有「動風」效果的食物。含蛋白質的食物,食後也可能發疹或使原有的皮疹加重,出現紅斑,斑丘疹等。
另一種癢症是酒引發的,叫「酒癢」。這可能是飲酒後立即或次日發生的皮膚瘙癢。酒癢可能會出現潮紅或紅色小丘疹。
患者對海鮮、腌臘、鵝、筍、花生、腐乳之類食品,都要適當限制地食用。
瘙癢病患應盡可能吃多些蔬菜和黃豆製品,要求多吃低鹽、高維生素、清淡和新鮮的食物。
《聯合晚報》
⑵ 皮膚瘙癢的發生機制.為何肝炎和尿毒症都會有皮膚瘙癢
肝炎不是很清楚。尿毒症患者的皮膚瘙癢是由於血液中的磷分子太高了,皮膚才會干癢起屑。解決方法:1,血液濾過或血漿灌流可以很好的清除磷。
2,可以口嚼鈣片(碳酸鈣)。必須是餐中嚼服!才可以降磷。
3,外部止癢:可以用浴鹽,每周一次就行,渾身每個地方都用浴鹽搓到,效果也不錯的。
4,尿毒症患者要低磷飲食。乾果,肉類。注意少吃。新鮮水果也不要多吃鉀高。
⑶ 癢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
發生機制非常復雜:
1、一般認為癢覺與痛覺關系密切,可能是通過游離神經末梢或毛囊周圍末梢神經網傳導。
2、也有學者認為,癢覺主要是通過表皮、真皮交界處的感覺器官和淺層皮膚叢感受傳導。
許多體內、外因素,如機械性的搔抓、強酸、甲酸、醋酸、弱鹼、甲基溴化物、芥子氣、某些植物及機體細胞受損後所產生的一些物質等,都可以引起癢感。機體內臟性病變,如慢性感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肝臟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妊娠、腫瘤等,可以引起皮膚瘙癢。此外,精神情志因素,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抑鬱、焦慮等也可不同程度地引起或加重瘙癢。
(3)瘙癢發生機制擴展閱讀:
比較合理的止癢方法,除了有針對性地塗敷止癢葯品外,降低皮膚溫度,以皮膚冷覺來麻痹大腦皮層的癢覺也是比較有效的。冰敷可降低皮膚對刺激的「記憶」,尤其是不同的濕度、溫度對皮膚造成強烈刺激時,比如,我們的皮膚被太陽炙烤得發紅發癢、被風吹得發紅發癢等,採用冰敷,來緩解因刺激導致癢的感覺。在溫度低的環境下,皮膚的「記憶系統」會暫時降低活動狀態,對外界環境不那麼敏感,癢的感覺也就不那麼強烈了。
⑷ 發癢的原理是什麼
目前認為瘙癢與疼痛是通過共同的神經通路傳導的,癢覺的發生和痛覺一樣,是由表皮真皮交界處的游離神以末梢網受到刺激。通過傳入和傳出神經反射與大腦發生聯系。無論刺激為外來的,內在的,反應性或反射性在癢范圍內的刺激均可誘導出瘙癢的感覺。 引起瘙癢的刺激與游離神經末梢發生的沖動之間的基本但是是具有生理活性的介質。組胺是瘙癢的物質基礎。任何導至刺激肥大細胞的因素,如變應性的,物理的,精神的等均可使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出組胺。因此臨閑上用抗組胺和穩定肥大細胞減少組胺釋放的葯物,可治療由組胺所致的瘙癢。 肽類為一種水解蛋白質,在過敏性皮膚病中認為緩激肽也可能是一種產生瘙癢和風團的介質。 前列腺素及其其相關物質,人類皮膚炎症細胞與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有關。這些物質包括前列腺素,多形核白細胞趨化因子、白二烯。經研究發現前列腺素本身不能引起瘙癢,但它卻可降低皮膚對組胺所致瘙癢的閾值。從而使瘙癢加重。白細胞趨化因子和白三烯能否增強其他炎症介質所引瘙癢,目前仍不清楚。 環境和局部因素都 能直接影響皮膚對癢刺激的敏感性,皮膚溫度輕度增高,瘙癢的感覺就隨之增加。如熱水沐浴、室溫過高,烤火或運動後均可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癢感,空氣中的濕度過完全工導致皮膚乾燥也可引起瘙癢。這種情況在老年人時更較明顯。 精神和情緒不穩定亦可增加瘙癢的敏感性。過食辛辣,飲酒、咖啡均可引起皮膚瘙癢。 除很多皮膚病引起瘙癢外,一些全身疾病也可發生瘙癢,如尿毒症時發生瘙癢與體內某循環因子有關,阻塞性黃疸可引起頑固性瘙癢。 總之引起瘙癢的機制較為復雜,明確的機理仍不十分清楚。
滿意請採納
⑸ 皮膚瘙癢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引起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原發性皮膚瘙癢症是最常見的冬令皮膚病,無版論男女老幼都有可能患權上,但中老年者更為多見了。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觸「白天上班的時候還好,要幹活無暇分心顧及皮膚的瘙癢,最要命的是晚上,全身似有螞蟻在爬,真是無法忍受。」類似這種情況的,要及時治療,不要讓這個影響到生活。
⑹ 癢覺是如何形成的
人們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清楚「癢」到底是一種什麼樣感覺,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因為癢覺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感覺,與觸、壓、痛、溫、冷等基本感覺均有關系。例如用棉花輕輕刺激口唇,可引起面頦部廣泛的瘙癢感;蚊蟲叮咬後,開始是刺痛感,很快就出現局部皮膚的瘙癢感;對腋窩機械性刺激,也可以引起軀干廣泛的瘙癢感和欣快感。
迄今為止從組織學上尚未發現特殊的癢覺感受器,一般認為癢覺與痛覺關系密切,可能是通過游離神經末梢或毛囊周圍末梢神經網傳導的。也有學者認為,癢覺主要是由表皮真皮交界處的感覺器官和淺層皮膚叢所感受傳導的。癢覺發生的機制是很復雜的,大多數皮膚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感。許多體內外因素,如機械性的搔抓,氣溫變化、強酸、醋酸、甲酸、弱鹼、甲基溴化物、芥子氣、昆蟲的毒液、某些植物(如漆樹、貓眼草、蕁麻)以及機體細胞受損後所產生的一些物質(如組胺、活性蛋白酶及多肽類物質)等,皆可引起癢感。有學者曾做實驗證明,皮膚內注射組胺後,20~30s內在注射局部皮膚會發生癢感,數分鍾後其周圍出現「癢皮膚」狀態,癢感加劇,並持續較長時間。它和「自家癢感」不同,前者用力搔抓也不解癢,後者輕輕摩擦或搔抓就可以止癢。另外,機體內臟器官病變也可以引起皮膚瘙癢,如慢性感染、糖尿病、甲亢、肝病、腎病、妊娠、腫瘤等,而精神情志因素,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憂郁、焦慮等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引起或加重瘙癢。總之,瘙癢的機制較為復雜,有待進一步研究。
⑺ 請問癢的生理機制一般的輕輕接觸和微生物等原因造成的皮膚病變引發的癢有什麼區別嗎
癢是一種很奇妙很獨特的生理感覺,記得小時候村裡街
道上有一塊太陽地,村裡的老頭們聚在那裡曬太陽,一邊聊
天一邊用「癢癢撓兒」抓癢,臉上浮現的是一種「給個皇帝
也不換」的極品享受的感覺。動物們都會發癢,我家的牆角
有一片黑漬,就是小貓「乖乖」蹭癢蹭的。
癢在生理上是個負能量的場,吸引著你不由自主不可遏
制地去抓,直至用痛覺壓過癢覺,這個過程中會在心理和生
理上產生快感。癢是很難抑制的,你天大的本事地大的忍耐
力就是英雄豪傑大俠超人也抵擋不住抓癢的誘惑,有道是
「疼可忍癢不可忍,丑可耐俗不可耐」,有的人不怕疼,但
幾乎所有的人都怕癢。
癢是動物的良性自我保護本能和防衛機制。一隻匍匐在
黑暗中的田鼠,當貓頭鷹靠近它的時候,貓頭鷹的氣息會拂
動田鼠身上的毛,使其產生癢感,這等於向它發出了預警信
號,使其避開危險。當一隻蚊子叮在我們身上大快朵頤時,
癢感會讓我們及時警覺,以防止更多的蚊子入侵。蜘蛛、螞
蟻或其他爬蟲在我們皮膚上引起的癢感,使我們免於更大的
傷害。癢還是某些疾病的症狀,如肝膽病、糖尿病、腎功能
衰竭、甲亢等都可引起皮膚搔癢,這是在提醒我們及早就醫,
以免延誤病情。至於腋窩、胸部、腳心更容易引起癢感,是
因為這些部位更容易受到傷害,癢這個「哨兵」的警覺性更
高,稍有風吹草動,在你受到傷害之前就發出警告,使你做
好防衛。
人身體總有一些你自己夠不著的地方,所以夫妻之間互
相抓癢是表達愛意最典型的一個動作,大猩猩和猴子互相抓
癢的情景很讓遊客們忍俊不禁,並讓人感到和諧的家庭氣氛。
近來有一個很流行的詞:七年之癢。意思是任何事情一到七
年頭上,就會發生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變化。這個詞用的最
多的地方是用來形容婚姻,一般婚姻維持到第七年,雙方激
情已經消退,缺點和性格沖突如水下之礁日漸顯露,沒有了
當初的浪漫和夢幻,厭倦感、疲憊感與日俱增,日子變得平
淡如水,此時如處理不當,很可能會發生危機,「七年之癢」
就變成「七年之痛」了。
其實,在生理機制上,癢和痛是一回事。「癢為痛之漸,
痛為癢之甚」,也就是說癢是痛的開始,痛是癢到極致。說
到癢,不能不提到麻姑,據說這麻姑曾三見滄海變桑田,但
長著一對鳥爪,有個叫蔡經的見了,心中暗起邪念:「背大
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結果被另一個仙人王方平察
覺,便遙控一根鞭子把蔡經狠狠抽了一頓,癢雖止矣,卻已
是鮮血淋漓。杜牧對韓愈和杜甫崇拜至極,在《讀韓杜集》
中說:「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天外鳳凰誰得
髓,無人解合續弦膠。」愁悶時讀韓文杜詩,就像用麻姑的
鳥爪搔癢一樣解氣。當然這不過是比喻罷了,真要是麻姑搔
癢,杜牧恐怕會疼得吟不出「牧童遙指杏花村」了。
⑻ 皮膚瘙癢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因患系統性疾病,或與物理、機械、化學刺激、食物、葯物等因素迫使神經或精神因素參與發病。機體產生與瘙癢有關的介質(如組胺、激肽、前列腺素、P物質、阿片樣物質等)導致機體的瘙癢。
⑼ 搔癢的搔癢機制
搔癢感涉及到與肱部和觸覺相關的神經纖維。
在搔癢期間,內啡肽分泌出來。內啡肽也稱卡洛琳激素,它名起於卡洛琳研究所。1939年,卡洛琳研究所的左特曼(YngveZotterman)研究貓的羽搔,方法是:在用一球棉花摩輕輕擦貓的皮膚的時候,測量神經纖維中的動作電位。左特曼發現,搔癢感部分地依賴於產生疼痛的那些神經。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當疼痛神經被醫生切除的時候(意在減輕劇痛),搔癢感也消失了。然而,在脊髓損傷導致失去疼痛感的有些病人中,搔癢的反應力確實還存在著。搔癢或許也依賴於與觸覺相關的神經纖維。當肢體中的神經環路被切斷的時候,觸覺和搔癢感的喪失比痛感的喪失先發生。
狗和貓明顯喜歡主人觸動它們的癢癢肉,而那些癢癢肉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我們發現,狼群和狗在打鬥中認輸的,會仰卧在地,暴露癢癢肉的部位(或者易於受傷的部位),而勝利者往往會來用嘴簡單地觸動一下這些部位。因此,猜想認為:在哺乳動物的大腦里有一個機制,在癢癢肉被觸動的時候,產生非常舒服的感覺,因此促使一個動物停止採取慣常的反應:即在這些部位可能被觸動的時候,立刻採取進攻姿態。
這種大腦機制,以及動物之間的這種「統治-服從」姿態,具有一種有進化優勢的作用:避免同一群體的個體發生真正具有傷害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