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課程
㈠ 傳承非遺文化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㈡ 2019年6月8日《非遺公開課》簡介
2019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聯合製作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
2019年《非遺公開課》以「中國非遺 東方智慧」為主題,節目設置「求木之長」「厚德載物」「薪火相傳」「上善若水」四個板塊,由主持人李思思擔當「課代表」,分別邀請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常沙娜、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四位文化名家擔任主講人,以我國40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為主體,通過主講嘉賓及非遺傳承人現場講述、展示、互動、點評,呈現我國非遺保護工作近20年來的重要進展,以傳承人的故事引起情感共鳴,讓觀眾進一步了解非遺的內涵、門類和價值,認識非遺所蘊含的智慧、非遺與當代生活的關系以及對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所提供的創造力。
《非遺公開課》節目邀請了崑曲、提線木偶戲、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等1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參與錄制,邀請相關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登台,通過電視化的語言,挖掘闡釋非遺蘊含的東方智慧、人文價值,以及對解決當今社會問題所具有的啟示意義,從而為非遺的傳承保護營造更好的環境。
㈢ 請問現在還有學非遺傳承文化的地方嗎
內觀文化就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地方,在非遺傳承方面已經開設的課程有伏羲智慧、奇門遁甲 、甲骨文化、即興創作、戲曲鑒賞、非遺手藝等等,課程是很全面,你可以多方面的學習。
㈣ 現在還有學習非遺傳承文化的地方嗎
內觀文化有限公司就是專業學習傳統文化的地方,在非遺傳承方面已經開設的課程有伏羲智慧、奇門遁甲 、甲骨文化、即興創作、戲曲鑒賞、非遺手藝等等,課程是很全面的,你可以多方面的學習。
㈤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發展
1、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
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
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於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
4、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
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5、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為保障「非遺」產業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並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㈥ 學習了非遺課,我們有什麼收獲
一年的非遺教學下來,要說感受可能會有一些。按我的理解,非遺課的有效教學就是讓學生了解、領會、傳承。
一節課是否有效,老師是十分重要的: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課前的教具、學具的准備,對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每次我都會先讀教材,為「預設」打好基礎。這樣才能體會教材蘊含的教學理念,然後高質量的傳達給學生。但是課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面對資源多彩的課堂,教師要扮好傾聽者、重組者、等待者、提升者這幾種角色,體現良好的教學素質,全面把握課堂,面向全體學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事業,學校教育是傳承非遺的主要途徑與有效手段;同時,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的,不僅要使非遺走進校園,還要走近學生,用焦建利教授的話來說:「今天,我們任何人,都可以藉助網路,向其他任何人學習我們想要學習的幾乎任何東西,只要你願意,你就和這個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
㈦ 湖北一學校開非遺課間操,非遺傳承的必要性及意義是什麼
”近期,在湖北的一所學校在大課間的時候展開了非遺課間操,並且打造了很多個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團。學校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傳承到民族文化的精髓,還可以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使孩子們的身體得到鍛煉,有益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其實不止湖北的這所院校,在貴州也有一些院校開展非遺文化活動。這樣做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經常為了取得一個好的成績,長期遊走在各個培訓班裡面。但是這一現象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並不好,不僅僅會讓他們失去現有的活力,還會增加他們的生活壓力。所以說學校舉辦這樣的活動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不錯的。
㈧ 非遺學堂的授課內容有哪些
樓主求採納~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㈨ 幼兒園的非遺文化課程有誰家
科瑞兔幼兒創客教室主打非遺文化傳承系列,非遺文化版塊有紡織紡織、雕刻印刷、動感皮影,還有服裝服飾(彩虹衣舍)、現代科技(3D 列印)其他兩個版塊,蠻有趣的,是用獨特教育模式,讓孩子的運動,思維,感知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