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對遺傳學的貢獻
① 孟德爾對遺傳學重要貢獻之一是利用
通過做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
② 約翰孟德爾在遺傳學上做出了什麼貢獻
約翰?孟德爾,奧地利遺傳學家。他發現了著名的孟德爾定律。
孟德爾於1822年出生於奧地利西里西亞的海因贊多夫林(今捷克的海因西斯)。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對於園藝頗有研究,這為孟德爾從事後來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小時候,孟德爾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對數學非常感興趣,一邊向父母學習園林技術,一邊自學數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知識。21歲時,迫於生存的壓力,也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他選擇了「一輩子不會挨餓」的職業,到布呂恩市的康尼格克洛斯特修道院當了一名教士。修道院院長納普本人也十分愛好科學,平時喜歡閱讀一些科技方面的書籍,因此他十分贊賞孟德爾熱心研究科學的精神,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和支持他學習和研究。在修道院,開始幾年的生活使孟德爾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閱讀科技書籍,知識面大增。
1847年,孟德爾升任神父。因為親身體會到了自學的艱辛,他決定去當兼職教師,幫助那些同自己一樣熱愛學習卻不能上學的窮孩子。1850年,孟德爾參加了奧地利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但名落孫山。為了實現自己當教師的願望,他在1851~1853年來到維也納大學學習了兩年。畢業後回到修道院,一邊繼續當神父,一邊在布呂恩技術中心兼職擔任自然科學老師。直到1868年,他擔任修道院院長以後,由於行政事務繁忙,才被迫辭去兼職教師的工作。
由於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孟德爾從小就對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特別喜歡種豌豆,卻從來都沒有想到要在豌豆上進行實驗。後來在修道士克拉謝爾的啟發下,1865年,孟德爾決定對不同形態特徵的豌豆進行雜交實驗。修道院里正好有一個小植物園,他在植物園中劃出一塊長35米、寬7米的地塊作為試驗區。這一小塊土地又被他分為幾個更小的區域。每個小的試驗區只有一個獨立的性狀特徵。他把同一性狀具有明顯不同特點的兩種豌豆稱為「相對性狀」。
經過兩年的辛勤培育,孟德爾從34個豌豆品種中,認真選出22個具有7對不同相對性狀的純種豌豆品種進行雜交實驗。神職人員是不允許結婚的,孟德爾就把修道院當成自己的家,把豌豆當成自己的孩子,認真呵護培育。
雜交品種選好之後,孟德爾幾乎把每天的業余時間全都放在了豌豆上,觀察它們每一個細微的變化。豌豆開花時,他怕不同試驗區的豌豆之間發生不可控制的雜交,就把每個小試驗區的四周利用木板圍起來,利用人工授粉技術使相對性狀不同的豌豆之間進行雜交,或者採用嚴格的措施使之白花授粉。成熟之後,他又仔細數清各個小試驗區果實的數目,並分門別類地把種子收藏好,貼上標簽,准備第二年再接著試驗。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試驗,孟德爾發現了令自己都大吃一驚的現實。他發現雜交所得豌豆的子一代只出現一個親本性狀,而另一個親本性狀則表現不出來。他把在子一代中表現出來的親本性狀稱為顯性,表現不出來的親本性狀稱為隱性。在豌豆的實驗中,將黃子葉豌豆與綠子葉豌豆進行雜交後,子一代全部呈現出黃色子葉。於是黃色子葉為顯性,綠色子葉為隱性。當把表現為顯性的子一代播種下去,讓它們全部白花傳粉,不另加綠子葉親本,結果得到的子二代同時出現顯性和隱性的個體。孟德爾多次試驗後發現,顯性和隱性的比例大致為3∶1。這個比率,後來人們稱為孟德爾比率。
經過八年的努力,孟德爾終於證實了自己的發現,並寫成了論文。1865年2月18日,在高等技術學院舉行的布呂恩市自然科學研究會的例會上,孟德爾宣讀了他的論文——《植物雜交實驗》。3月8日,孟德爾作了第二次報告,著重根據實驗數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論證,該論文1866年在布呂恩《自然科學》雜志上發表。
1886年12月31日,孟德爾把自己的論文寄給了當時世界第一流的植物學權威、瑞士的耐格里教授,希望得到他的肯定。兩個月以後,孟德爾收到了耐格里的回信。信中說:「我認為,你用豌豆做的實驗還遠遠沒有完成,其實這只是剛剛開始。對於你的來信我提不出任何其他的意見,因為我對這些試驗沒有詳細的了解和認識,但是我建議你改用山柳菊再次進行試驗。」
雖然這篇論文暫時沒有得到耐格里的肯定,但是孟德爾對自己的論文深信不疑。在他去世16年後的1900年,德國的科林斯、奧地利的切爾馬克、荷蘭的德弗斯三人分別獨立地得出了與孟德爾相似的結論,並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找出了孟德爾的那篇文章。
孟德爾的學說終於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從此以後,生物遺傳進入了孟德爾時代。
③ 如何理解孟德爾出自修道院對遺傳學和進化科學的貢獻
出身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有思想。
1822年,孟德爾生於奧地利的一個貧寒農民回家庭。答1840年考人奧爾米茨大學哲 學院攻讀古典哲學,畢業後於當地教會中學教授自然科學。後至維也納大學深造, 受到了相當系統嚴格的科學訓練和多普勒、恩格爾等傑出科學家的影響。
1856〜1864年,孟德爾在家鄉通過對22個具有可以互相區分的穩定性狀的豌豆 品種進行長達8年的嚴謹實驗,於1865年發表《植物雜交學說》,闡述了遺傳學三 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即遺傳性狀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這是科學意義上。
④ 孟德爾對於遺傳學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利用設計巧妙的實驗否定了融合遺傳方式.為了驗證孟德爾遺傳方式的正確
A、紅花親本與百花親本雜交的F1代全為紅花,因為F1隻表現出紅色顯性,可能紅色顯性白色隱性融合後顯比隱強,並不否定融合也不支持孟德爾遺傳方式.融合沒有否定顯隱性,只是沒有互換分離,A錯誤;
B、紅花親本與百花親本雜交的F1代全為粉紅花,顯性紅花與隱性百花融合成粉紅花,支持的是融合遺傳方式,B錯誤;
C、紅花親本與百花親本雜交,F1代全為紅花是看不出是支持孟德爾遺傳方式或是融合遺傳方式,應該看F2代,與融合理論對立的是顆粒學說,就是說基因具有單位性和純潔性 可以分離就是基因分離定律,C正確;
D、紅花親本雜交,子代全為紅花;百花親本自交,子代全為百花,既看不出孟德爾的遺傳方式也看不出融合遺傳方式,D錯誤.
故選:C.
⑤ 遺傳三定律是孟德爾在遺傳學上的重要貢獻嗎
遺傳學兩大定律:分離定律和獨立分配定律. 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時,原來成對的遣傳專因子不能同屬時進入一個生殖細胞(生殖細胞可以叫性細胞,雄性的生殖細胞叫精子或精細胞,雌性的生殖細胞叫卵子或卵細胞),每個生殖細胞中只有一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當雌、雄生殖細胞(即卵和精子)結合時,遺傳因子又隨著兩種生殖細胞的合二為一而恢復成對。「成對遺傳因子在生物體形成生殖細胞時必然分離」被稱作遺傳學第一定律,即分離定律。 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時,每一對遺傳因子都要分離,這些一對一對的遺傳因子分離之後就不再有什麼關系,當它們再次組合成一對遺傳因子時,可以和原來並不是一對遺傳因子自由搭配(組合)在一起,進入同一個生殖細胞中。
⑥ 孟德爾對於遺傳學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利用設計巧妙的實驗否定了融合遺傳方式。為了驗證孟德爾遺傳方式的正確
交叉。。。高中的知識有點完了。記得白花是隱形遺傳比如aa,紅花有兩種可能,一種AA,一種Aa ,接著按孟德爾定律來算的花兩者交配下來會有幾種可能。樓主你自己算吧,懶得寫了。
⑦ 孟德爾的貢獻是什麼
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⑧ 10位對遺傳學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及生活年代
19世紀中葉,Darwin對野生和家養的動植物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修正了Lamarck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狀遺傳」學說,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進化學說,使生物學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Mendel是提出了遺傳單位是遺傳因子(現代遺傳學稱為基因)的論點,並揭示出遺傳學的兩個基本規律——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這兩個重要規律的發現和提出,為遺傳學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正是孟德爾名垂後世的重大科研成果。遺憾的是,Mendel的思想和理論遠遠超越了時代,使得他的工作當時沒有得到世人應有的重視,以致被埋沒了30多年。
1910年左右,Morgan和他的學生Sturtevant,Bridges和Muller等用果蠅為材料研究性狀的遺傳方式,得出了連鎖交換定律,同時證明了基因直線排列在染色體上。這樣,以遺傳的染色體學說為核心的基因論就誕生了,建立了經典的遺傳學理論體系
1941年,Beadle等研究了紅色麵包霉的生化突變型,提出了「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學說,把基因與蛋白質(protein)的功能結合起來,發展了微生物遺傳學和生化遺傳
還有就是近現代的了
1944年,Avery 等從肺炎雙球菌轉化試驗中發現轉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學,從而大大地推動了遺傳學的發展。
1952年,Hershey和Chase證明噬菌體(phage)感染大腸桿菌(E.coli)時,只有DNA進入細胞內,而蛋白質是不進入細菌細胞內的。這些研究證明,DNA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開創了遺傳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這一理論對遺傳學的一系列核心問題,諸如DNA的分子結構、自我復制、相對穩定性和變異性等,以及DNA作為遺傳物質如何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等都提供了合理而科學的解釋,明確了基因的本質是DNA分子上的一個片段,從而開創了分子遺傳學這一嶄新的科學領域。為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的結構和功能,揭示遺傳和變異的奧秘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⑨ 簡述孟德爾和摩爾根的主要學述貢獻
您好,王老師給你解釋這個問題:
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發現了遺傳學兩大定律,即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摩爾根,通過果蠅的雜交實驗,發現了遺傳學第三定律,即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