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遺傳因素 » 遺傳記憶研究

遺傳記憶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3-26 13:40:51

遺傳學發展歷史及研究進展

【遺傳學的產生與發展】

各種考古學資料表明,人類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知道優良動植物能夠產生與之相似的優良後代的現象,並通過選擇和培育有用的動植物以用於各種生活目的。公元前8000年到1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通過飼養瞪羚作為食物,以後又用綿羊和山羊代替瞪羚並用來生產羊奶。在古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公元前4000年就有記載人類通過選擇和飼養蜜蜂來生產蜂蜜的活動。在植物的選育方面,在我國湖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遺址中還保存有闊卵圓形的粳稻穀殼,說明人類對植物品種的選育具有更悠久歷史。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的石刻上還記載了人們進行植物雜交授粉的情況。但是,這些都僅僅是史前時期的人類對遺傳變異現象的觀察,或是在生產實踐中利用一些遺傳、變異性狀對動植物進行選擇,或許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並沒有對生物遺傳和變異的機制進行嚴肅的研究。
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及其追隨者在生殖和遺傳現象以及人類的起源方面作了大量探索,使古希臘人對生命現象的認識逐步從宗教的神秘色彩轉向哲學的和原始科學的思維方面來。希波克拉底學派認為,雄性精液首先在身體的各個器官中形成,然後再通過血管運輸到睾丸中。這種所謂的具有活性的體液(humor)是遺傳特徵的載體,是從身體的各個器官採集而來的。如果體液帶有疾病,新生兒就表現出先天性缺陷。這種早期的思想就產生了後來由達爾文(C.Darwin,1809—1882)正式提出的泛生說(hypothesis of pangenesis)。
希波克拉底學派的第二種觀點認為,雙親的各種生理活動和智理活動都可以傳遞給子代,使子代具有與親代相似的能力和特徵。體液在親代體內可以發生變化,所以子代可以遺傳其雙親從環境中獲得的某些特徵。這一觀點與19世紀法國學者拉馬克(J.B.Larmarck,1744—1829)提出的獲得性遺傳(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假說的形成很有關。
古希臘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322年)對人類起源和人體遺傳作了比希波克拉底學派更廣泛的分析,他是泛生說形成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認為雄性的精液是從血液形成的,而不是從各個器官形成的。精液含有很高能量,這種能量作用於母體的月經,使其形成子代個體。
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學派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今天看起來似乎很天真、幼稚,但由於在當時並未發現精、卵細胞,直到1827年卵細胞才被發現,因此這種對遺傳現象的解釋在當時乃至以後幾個世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於他們都認為遺傳是通過雙親進行的,並受到位於不同單位中遺傳信息的控制,這些觀點在遺傳學系統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佔有突出地位。因為任何一個學科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都離不開前人為這一學科產生所做出的大量先驅性工作。
從17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人們對生命現象的探索便進入了實驗生物學的時代。18世紀瑞典分類學家林奈(C.Linnaeus,1707—1778)建立了動物和植物的系統分類學,並創立了雙名法,這對於後來進行動、植物育種和雜交試驗提供了選擇親本的重要依據,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他認為物種是神創造的即所謂特創論(special creation),物種是固定不變的(fixity of species)。這對於遺傳學的形成和發展又起了消極作用,使一些從事雜交工作的研究者不能正確認識他們的試驗結果和從中發現遺傳規律。
18世紀的德國植物育種學家柯爾絡特(J.G.Kolreuter,1733—1806)就是受林奈思想影響很深的人之一。柯爾絡特被認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雜交育種、成功地培育出植物品種的人。他首先將兩組不同煙草植株雜交,然後再將雜交種反復與其親本之一進行回交,培育出新的煙草品種。在另一組石竹屬植物的育種試驗中,他清楚地觀察到了性狀的分離現象,但由於他相信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的思想,致使對自己的研究結果產生了矛盾心理,而不能正確認識其在科學上的重要意義。
法國學者拉馬克總結了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在1809年發表的《動物的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一書中提出了與林奈物種不變論相反的觀點,認為動物器官的進化取決於用與不用即用進廢退理論(doctrine of use and disuse)。拉馬克還認為每一世代中由於用和不用而加強或削弱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即獲得性遺傳。如鼴鼠沒有視力是由於其祖先長期生活在黑暗洞穴,無須使用眼睛。這樣,它們的眼睛逐代退化並遺傳下去,最後鼴鼠就完全喪失了視力。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曾隨「貝格爾」號戰艦進行了5年的環球旅行和生物學考查,廣泛研究了生物遺傳、變異和進化的關系,於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通過生存斗爭(struggle for existence)以及自然選擇的進化理論。他認為生物在長時間內累積微小的有利變異,當發生生殖隔離後,就形成了一個新物種,然後新物種又繼續發生進化變異。達爾文的進化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它不僅否定了物種不變的謬論,而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沒有對生物遺傳和變異的遺傳學基礎進行論述,他在1868年發表的第二部著作《在馴養下動物和植物的變異》(Variations of Animals and Plants under Domestication)中試圖對這一不足作出明確解釋,但他重提了「泛生說」和「獲得性遺傳」的觀點。達爾文認為在動物的每一個器官里都存在稱為胚芽(gemule)的單位,它們通過血液循環或體液流動聚集到生殖細胞中。當受精卵發育成為成體時,胚芽又進入各器官發生作用,因而表現出遺傳現象。胚芽還可對環境條件作出反應而發生變異,表現出獲得性遺傳。達爾文的這些觀點也完全是一些沒有事實依據的假設。
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A.Weisman,1834-1914)支持達爾文有關進化的選擇論,但反對獲得性遺傳。他於1892年提出了種質連續論(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把生物體分成體質(somatoplasm)和種質(germplasm)。種質是獨立的、連續的,能產生後代的種質和體質,而體質則不能產生種質。環境隻影響體質,故由環境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的即獲得性不能遺傳。遺傳的是種質而不是體質。種質論在生物科學中產生了廣泛影響,直到今天的遺傳學研究和動、植物育種仍沿用了種質論的某些觀點。但是,魏斯曼將生物體絕對地劃分為種質和體質是片面的,而且今天的大量遺傳學研究和分子生物學研究證明,某些獲得性也是可以遺傳的。
真正科學地、有分析地研究遺傳與變異是從孟德爾(G.J.Mendel,1822—1884)開始的。孟德爾是奧地利布隆(Brünn)的一位天主教修道士,同時也是一所中學的代課教師。他於1856—1864年在他所在修道院的小花園內對豌豆(Pisum sativum)進行了雜交實驗,於1865年在當地召開的自然科學學會上宣讀了試驗結果。他認為生物性狀的遺傳是受遺傳因子控制的,並提出了遺傳因子分離和自由組合的基本遺傳規律。他從試驗中得到的結論是形成今天科學遺傳學的基石,所以他被公認為是遺傳學的創始人。
已如前述,孟德爾並不是第一個從事植物雜交試驗的人,但他是第一位從生物體的單個性狀出發,分析其試驗結果的人。孟德爾採用科學的方法設計實驗,對雜交結果進行計數和分類,並採用數學模式對各種比例進行比較分析,然後針對各種差異提出假說。接著,他根據初步試驗結果和假設,准確預測有關遺傳單位的傳遞方式,最後再根據後來的雜交結果證明他所作假設的正確性。孟德爾的研究方法和提出的學說是比較先進的和科學的,特別是他的思維方法至今仍然是科學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但是,孟德爾的理論在當時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900年,他的論文才得到3個不同國家的3位植物學家的注意。他們分別是荷蘭的迪·弗里斯(H.de Vries),他研究月見草和玉米;德國的柯倫斯(C.Correns),他研究玉米、豌豆和菜豆;奧地利的切爾馬克(E.von S.Tschermak),他研究豌豆等數種植物。他們3人都從自己獨立的研究中獲得了孟德爾原理的證據。當他們在收集資料、引用文獻時都發現了孟德爾的論文。從此,孟德爾的成就才得到廣泛重視。從這以後,許多學者都按照孟德爾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動、植物的遺傳現象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使遺傳學研究得到迅速發展。因此,人們把1900年孟德爾論文被重新發現之時定為遺傳學形成和建立的開端。
1905年英國人貝特遜(W.Bateson)依據希臘「生殖」(generate)一詞給遺傳學正式定名(genetics)。貝特遜除了給遺傳學進行科學定名外,還將孟德爾最初提出的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因子定名為等位基因(allelomorph,後縮寫為allele)。1903年薩頓(W.S.Sutton)發現染色體行為與遺傳因子的行為一致,於是提出了染色體是遺傳因子的載體的觀點。1909年丹麥遺傳學家約翰遜(W.L.Johannson)提出用基因(gene)一詞代替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基因一詞由達爾文的泛子(pangen)的最後一個音節衍生而來。至今,遺傳學中廣泛使用等位基因和基因這兩個名詞。等位基因是指控制一對有相對差異的兩種特徵的遺傳單位,而基因則是指控制某一特徵發育的遺傳單位。1910年左右,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T.H.Morgan)及其同事根據對普通果蠅的研究,確定了基因是染色體上的分散單位,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提出了基因的連鎖交換規律,並結合當時的細胞學成就,創立了以染色體遺傳為核心的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
就在孟德爾規律被重新發現的1900年,英國醫生、生物化學家加羅德(A.E.Garrod)根據對人體的一種先天性代謝疾病尿黑酸症(alkaptonuria)的研究,認為這種疾病是由於單個基因發生突變後,產生一種不具功能的產物,從而導致代謝障礙。加羅德的這種一個突變基因決定一種代謝障礙的觀點在當時也並未受到廣泛注意,直到1941年,比德爾(G.W.Beadle)和他的老師泰特姆(E.L.Tatum)對紅色麵包霉(Neurospora)的生化突變型進行研究時,才發現了加羅德的工作,明確提出了「一個基因一種酶」(one gene-one enzyme)的理論。後來「一個基因一種酶」又被修改成較准確的概念即「一個基因一種多肽(one gene-one polypeptide)。
基因究竟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這是自孟德爾規律被發現以來人們一直探索的問題。早在1869年,一位瑞士醫生米切爾(F.Miescher)就宣稱自己從膿細胞中分離到了核酸。時隔30多年以後,美國的細胞生物學家威爾遜(E.B.Wilson)又發現了核酸,證明它是染色體的重要組成成分,並指出它可能是遺傳物質。1944年,埃弗里(O.T.Avery)等從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pneumoniae)的轉化試驗中又直接證明了脫氧核糖核酸(DNA)是遺傳物質。直到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這一成就才為進一步闡明DNA的結構、復制和遺傳物質如何保持世代連續的問題奠定了基礎。埃弗里及沃森等人的研究開創了分子遺傳學這一新的學科領域,不僅使遺傳學,而且使整個生物學跨入了一個新紀元。
今天,遺傳學已是一門成熟的、非常有活力的學科,被認為是現代生物學的核心。它是自孟德爾奠基以來,人類對生命本質認識的集體智慧的結晶,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對遺傳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現代遺傳學的發展非常迅速,特別是在高等真核生物包括人體的發育、細胞分化、記憶、衰老及信號轉導等分子機制的研究,以及結構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研究方面,幾乎每年都有突破。

【遺傳學研究的領域】

遺傳學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病毒、細菌、各種植物和動物以及人體等所有生命形式。研究手段從分子水平、染色體水平直到群體水平。但現代遺傳學的研究領域一般可劃分成4個主要分支,即傳遞遺傳學(transmission genetics)、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分子遺傳學(molecular genetics)和生統遺傳學(biometrical genetics)。各個分支領域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重疊、相互印證,它們又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傳遞遺傳學是最經典的研究領域,它研究遺傳特徵從親代到子代的傳遞規律。我們可以將具有不同特徵的個體進行交配,通過對幾個連續世代的分析,研究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一般規律。但在對人體進行研究時,則採用譜系分析,即通過對多個世代的調查,追蹤某種遺傳特徵的傳遞方式,估測其遺傳模式。由於這種研究方法首先是從孟德爾開始的,所以這一遺傳學分支又稱為經典遺傳學(classical genetics)。
細胞遺傳學是通過細胞學手段對遺傳物質進行研究。在這一領域中使用最早的工具是光學顯微鏡。20世紀初,就是利用光學顯微鏡發現了細胞有絲分裂(mitosis)和減數分裂(meiosis)過程中染色體及其行為的。染色體及其在細胞分裂過程中行為特徵的發現不僅對孟德爾規律的再發現和被承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還奠定了遺傳的染色體理論基礎。染色體理論在20世紀上半葉遺傳學研究中起著主導作用,它認為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是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單位。所以,有人把其中專門研究染色體變化與遺傳變異的關系以及基因在染色體上定位等內容稱為染色體遺傳學(chromosomal genetics)。後來,隨著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我們已能夠直接觀察遺傳物質的結構特徵及其在基因表達過程中的行為,使細胞遺傳學的研究視野擴大到分子水平。
分子遺傳學是從分子的水平上對遺傳信息進行研究。它研究遺傳物質的結構特徵、遺傳信息的復制、基因的結構與功能、基因突變與重組及基因的調節表達等內容,是遺傳學中最活躍、發展最迅速的一大分支。對遺傳信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雖然開始的研究對象只是細菌和病毒,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許多真核生物遺傳信息的特徵、復制和調節表達機制。到70年代,隨著重組DNA(recombinant DNA)技術的發明與應用,我們可以在實驗室內有目的地將任何生物的基因拼接到細菌或病毒DNA上,進行大量克隆(cloning)即在離體條件下擴增目的基因。DNA重組技術在分子遺傳學研究方面是一種使用廣泛的、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術,它不僅使基因研究不斷向理論的縱深發展,而且還對醫學和農業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生統遺傳學是一門用數理統計學方法來研究生物遺傳變異現象的分支學科。根據研究的對象不同,又可分為數量遺傳學(quantitative genetics)和群體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前者是研究生物體數量性狀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規律的分支學科,後者是研究基因頻率在群體中的變化、群體的遺傳結構和物種進化的學科。生統遺傳學傳統上是依據群體中不同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即表型來研究遺傳和變異,但現在正在逐步向研究群體內分子水平變異的方向發展。

⑵ 為何基因能遺傳,記憶卻不能遺

現在還不知道。普遍的抄看法是:後天得到的記憶不能進入基因序列。
基因有化學基礎,就是由DNA組成的各種標記,代表了一種生物所有的遺傳性狀。在生物產生下一代時,其上一代的DNA能夠完整地遺傳給下一代,基因也因此得以遺傳。
但科學家至今也找不到記憶的化學基礎,不知道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保留在大腦等神經系統中的。在生物產生下一代時,遺傳的只有基因,而下一代的大腦則是空白一片。
有跡象顯示,基因中可能帶有記憶信息,存在於大量所謂的「無用」基因中。但這些「記憶」只是生物的一些本能反應,如某些動物出生後把第一眼看到的動物當作是自己的母親。這是動物行為學中的「印隨現象」。還有哺乳動物出生後就會尋找母親的乳頭並吸吮乳汁。群體生活的動物出生後就具備了等級觀念和行為模式。雖然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這是一種後天行為,但也有一些一些生物學家認為這些所謂的「本能反應」就存在於這些動物的基因中,是來自於基因的一種「記憶」,只是目前還不清楚其中的原理。
但不管怎麼說,後天的記憶無法遺傳。因為後天通過學習得到的記憶無法進入基因。

⑶ 人體基因可以遺傳。有沒有個別人可以把記憶遺傳到下一代

沒有,想要遺傳記憶就要把海馬區的興奮神經電流數據和神經節數據全部記錄下來...要想通過基因突變達到這個效果基本沒有可能性

⑷ 記憶遺傳的理論的發展史

和現代觀點不同,十九世紀時,生物學家認為記憶遺傳是記憶和遺傳的混合體,因此認為它應該符合拉馬克機制。例如,Ribot在1881年提出:心理學和遺傳學上的記憶是基於共有的機制,前者和後者的區別僅僅在於前者還與潛意識發生交互 。Hering和Semon發展了有關記憶的一整套理論,後者提出了記憶印跡的概念,以及伴隨的一整套記憶印跡的形成和興奮印跡復現的思想。Semon將記憶分成遺傳的記憶和中樞神經記憶兩類 。
雖然上述這類源自十九世紀的觀點和新達爾文主義學說完全沖突,但至今仍未完全消失。現代心理學一般認為記憶遺傳理論是錯誤的,然而,直到21世紀初,一些心理學家,如Stuart A. Newman和Gerd B. Müller等,仍然在為這類觀點添磚加瓦 。

⑸ 基因能遺傳,記憶為何不能遺傳

記憶是神經細胞產生的,是後天形成的,兩個同卵雙胞胎的記憶都不一樣。遺傳的是物質基礎。

⑹ 記憶基因的記憶基因發現

通過測定電刺激的方法,他們發現這個基因對大腦記憶神經之間進行更為流暢的對話是必需的。海馬神經元間的電脈沖活性也發現對短期記憶或長期記憶至關重要。這項研究發表在9月1日《神經科學雜志》上。
當細胞帶有Rab3A基因時,細胞中的BDNF激素會使相鄰神經元的電訊息交流量增加200-300%。缺乏Rab3A基因的細胞,則沒有增加。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可能有望幫助解開記憶的一些奧秘,例如,從單個神經元水平界定記憶形成的遺傳原因,了解健忘和痴呆,幫助我們鑒定病態細胞和健康細胞,最終開啟新型的記憶缺陷治療方法之門。
Robert Wood Johnson醫學院神經科學和細胞生物學系的主席,主要研究人員Ira Black教授解釋道,「這項研究結果允許我們將基因行為與單個記憶細胞精確的電訊息交流功能聯系起來,這讓我們更好的理解記憶的奧秘。」這份研究的獨到之處在於聚焦在單個細胞水平上。Black博士也預期將發現許多記憶必需基因,使對記憶缺陷的治療將涉及一打或更多關鍵基因。來自美國菲尼克斯轉基因組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Affymetrix500KArray的新晶元技術發現了一個稱之為Kibra的人類記憶相關基因,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加了解記憶的分子層級,也許可用於治療如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疾病。本研究結果發表於新出爐的Science中。這項研究是由DietrichStephan博士所領導。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不能針對記憶過程相關的遺傳成份,進行高密度分析,TGen研究小組利用同時分析了500,000個DNA標記,獲得了一張有關記憶研究參予因子的遺傳圖譜。研究人員再比對記憶力好的和記憶力差的人群,尋找在前者中存在,但在後者中缺失的遺傳變異,最終發現了Kibra基因。之後,他們再進一步將這個基因復制至兩個不同的亞群中,證實了之前的研究結果。這項尋找記憶基因的研究,應用了先進的技術,證實了一項好的研究是離不開先進的技術,而且技術的進步也會帶給科學家們創新的靈感。
2015年5月29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張宏課題組最近在權威期刊Autophagy上發表了題為「The autophagy gene Wdr45/Wipi4 regulates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 and axonal homeostasis」的研究論文,報告了他們在Wdr45/Wipi4基因在認知和神經退行性改變中所起作用的工作。研究人員前期工作通過線蟲遺傳篩選發現epg-6基因是一個重要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自噬基因,這一基因在哺乳動物中對應的同源基因為WDR45/WIPI4基因。WDR45基因編碼一個含有WD40重復序列的PtdIn(3)P結合蛋白。人類遺傳學研究發現WDR45的基因突變可以引起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BPAN(beta-螺旋蛋白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這種疾病是NBIA(伴隨鐵聚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種亞型。為了研究WDR45基因在哺乳動物中的功能,張宏課題組構建了神經系統特異性敲除Wdr45基因的小鼠(Nes-Wdr45fl/Y小鼠)。Wdr45基因敲除小鼠會出現運動協調性降低,並且學習記憶功能嚴重受損。組織病理和免疫組化研究發現Wdr45基因敲除小鼠腦內出現嚴重軸突水腫,並伴有大量嗜酸性小體聚積。還發現Wdr45基因敲除小鼠的自噬通路受到抑制,在神經元和水腫的軸突中自噬底物SQSTM1和ubiquitin明顯累積。通過研究發現,Nes-Wdr45fl/Y小鼠出現部分與BPAN患者類似的表型,包括認知障礙和軸突穩態失衡。因此該項研究有助於進一步了解BPAN的發病機制,同時也有助於深入研究自噬在維持軸突穩態中的作用。

⑺ 記憶遺傳的記憶遺傳與超心理學

某些超心理學家提出了這樣的假說——特定的記憶被編碼在基因中,並用這回樣的假說來解釋來自答前世的記憶。然而,多數超心理學家並不支持這樣的觀點,這是因為:(1)在具有前世記憶的案例中,被試者和他們關聯到的前世記憶的所述個體並不存在基因或遺傳學上的關聯。(2)這種觀點在解釋一類有孩子的前世記憶被試者時是不完備的。通常情況下,超心理學家認同現代生物學的觀點:遺傳性狀具有傾向性,即:遺傳性狀僅以傾向性編碼,從而能以特定方式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而並沒有編碼實際的記憶或具體的體驗 。

⑻ 記憶遺傳的介紹

記憶遺傳(genetic memory)理論是Carl Jung為解釋種群記憶而提出的假說。在分析心理學中,種群記憶假說是指:通過「群體潛意識」,種群的祖先可將記憶、感情和想法遺傳給後代1。後由英國人類和心理學家羅伯特·雷納夫·馬雷特(Rober Ranvlph Marett,古典進化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古典進化論學派最基本的理論取向,即是以進化的觀點來解釋人類社會的差異,首次提出「前萬物有靈論」)2進一步發展。從那時起,人們就一直在激烈地辯論這個問題。用最簡單的話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傳機制控制著所有身體特徵的遺傳,但它又不限於控制身體特徵的遺傳。低等動物的行為也是由遺傳決定的,它們的復雜行為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通過學習來獲得。但是高等動物的行為可變性較大,需要學習和記憶。問題在於高等動物的心理機制,特別是人和猿猴的心理機制,是否有通過遺傳因子先天生就的成分。現代遺傳學已經證偽了傳統上的「記憶遺傳」理論,即:記憶、感情和想法可以進入遺傳物質DNA而傳遞給下一代的理論是錯誤的3。另一方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小鼠中父代的某些經歷會影響子代的基因表達調控(是基因表達調控的范疇,基因本身的遺傳物質DNA編碼未變)。這一結果提示了父代經歷的表觀遺傳途徑可作為遺傳中心法則的一種有效補充,但對這一結果的解釋必須在嚴謹的學術角度進行討論,這種現象既不受主觀意志控制,亦無法作為「記憶」、「感情」與」想法「可遺傳的證據。

⑼ 記憶是如何遺傳的

從現實中動物有本能反應看,這種記憶是存在的。
有沒科學解釋,也沒看到過。
我有個設想:或許是多次的重復的細胞質遺傳補充影響了核遺傳。導致記憶存在。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小男孩在農場遇到一隻白狗 發布:2024-08-19 08:36:47 瀏覽:594
微光上有什麼恐怖片 發布:2024-08-19 05:25:40 瀏覽:915
穿越香港鬼片滅鬼的小說 發布:2024-08-19 03:36:10 瀏覽:833
惡之花都敏秀姐姐扮演者 發布:2024-08-19 02:22:07 瀏覽:321
thai好看電影 發布:2024-08-18 11:34:37 瀏覽:795
電影內容女的是傻子容易尿褲子,男的很窮單身漢 發布:2024-08-18 10:31:36 瀏覽:129
雙機巨幕廳和4k廳哪個好 發布:2024-08-18 10:18:41 瀏覽:818
日本僵屍片上世紀 發布:2024-08-18 07:32:00 瀏覽:537
怪物 韓國電影在線 發布:2024-08-18 03:49:17 瀏覽:491
第九區一樣的 發布:2024-08-17 23:16:05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