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與相關微生物
『壹』 皮膚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你好,皮膚病是由於體內的功能紊亂導致的表現於皮膚表面的一類病症。引起皮膚病有多種可回能,可答參照下面內容進行對比排查
內因:
皮膚做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著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著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任何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 例如:
銀屑病、牛皮癬、白癜風的皮膚表現等等,既是與細胞分裂異常、致病微生物感染及其產生的毒素、機體代謝紊亂、免疫功能失衡、內分泌紊亂、自由基毒素代謝障礙,甚至與精神、神經系統的病理變化有著間接或直接的關系。
外因:
機械性:如胼胝、磨擦紅斑、外傷等。 物理性:如凍瘡、燙傷、曬班、射線皮炎等。
化學性:大多數接觸性皮炎都是接觸化學物質、如染料、化工原料等引起的。
生物性:動物,如疥瘡、蟲咬皮炎、水蛭咬傷等。植物,如接觸漆樹、蕁麻等。微生物如細菌、病菌、黴菌、螺旋體等。
許多皮膚病,在發病原因去除後,仍繼續發展或經久不愈,這可能是由於其它刺激,如搔抓、磨擦、日曬、用葯不當和飲酒等因素的不斷作用所致。
除此,年齡,性別,職業,季節,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亦與皮膚病發生有一定關系。
『貳』 關於皮膚病
內因:
皮膚做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著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著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任何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 例如:
銀屑病、牛皮癬、白癜風的皮膚表現等等,既是與細胞分裂異常、致病微生物感染及其產生的毒素、機體代謝紊亂、免疫功能失衡、內分泌紊亂、自由基毒素代謝障礙,甚至與精神、神經系統的病理變化有著間接或直接的關系。
外因:
機械性:如胼胝、磨擦紅斑、外傷等。 物理性:如凍瘡、燙傷、曬班、射線皮炎等。
化學性:大多數接觸性皮炎都是接觸化學物質、如染料、化工原料等引起的。
生物性:動物,如疥瘡、蟲咬皮炎、水蛭咬傷等。植物,如接觸漆樹、蕁麻等。微生物如細菌、病菌、黴菌、螺旋體等。
『叄』 皮膚病,啥病
皮膚作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著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著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皮膚具備著近乎完美的生理保護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覺作用、調節體溫、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在維護機體的健康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皮膚病是皮膚感染病與過敏性皮膚炎佔大部分,不過隨著老化的退行性變化之老人性皮膚病,皮膚癌等也是重要的皮膚病,另外需注意因葯物治療疾病而引起副作用的各種皮膚障礙。我國人口多,患皮膚病的患者也多。
西醫病因
皮膚病的發生,可能與某種或多種因素相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般因素
正在載入皮膚病
(1)種族、性別與年齡:皮膚病的發病率可因為這些因素的差異而不同.如白種人基底細胞上皮瘤發病率高於有色人種,SLE等結締組織疾病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中老年皮膚腫瘤發病率較高。
(2)職業與個人衛生:職業環境中的有害因素可誘發某些皮膚病,如農業勞動中患尾蚴皮炎,個人衛生講究較好則感染性皮膚病大為減少。
(3)季節與社會因素:隨著季節變化,各病種比例亦有一定改變,如夏季真菌性皮膚病增多,冬季凍瘡、銀屑病增多。社會風氣的凈化、全國范圍內的大力防治可減少傳染性疾病的蔓延。
常見病因
(1)理化因素: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
(2)生物因素: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3)食物與其他疾病: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象皮腫等。
(4)遺傳: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5)神經精神因素: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6)代謝與內分泌因素: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征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另外,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膚病從而影響疾病轉歸。如過度搔抓繼發感染:熱水燙、肥皂水洗、用葯不當加重濕疹病變;曝曬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中醫病因
祖國醫學以為,中醫外科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有以下幾種,各因素可單獨或幾種因素同時致病。
『肆』 皮膚表面微生物檢查結果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我們生物體即使自覺非常干凈,身上有我們看不見的微生物,所以要注意衛生習慣,勤洗手防止病從口入。
『伍』 微生物是什麼
在自然界除了分布有動物、植物外,還生活著多種多樣微小的生物,稱為微生物。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細菌、真菌(黴菌和酵母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及病毒等,微生物絕大多數對人類和動物無害而有益。它們對於物質的分解、轉化、綜合和循環,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土壤中的固氮菌、定氮菌、硝化菌、亞硝化菌等,是植物氮素營養供應的重要來源。此外,微生物在工業、醫葯、農業和畜牧方面也被廣為利用,尤其是在釀造、抗生素和疫苗製造方面最為突出。僅有極少數微生物對人和動物有害,可引起各種傳染病,故稱為病原微生物。如引起豬肺疫的巴氏桿菌,引起豬瘟的豬瘟病毒,引起仔豬紅痢的密螺旋體等。
『陸』 關於皮膚病
一,概述
皮膚病(dermatosis)是發生在皮膚和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多種內臟發生的疾病也可以在皮膚上有表現。引起皮膚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感染因素引起的皮膚病,如麻風、疥瘡、真菌病、皮膚細菌感染等常常有一定的傳染性,不但影響身體健康,而且引起恐慌與社會歧視,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進步,麻風等傳染病在全世界已經得到明顯控制。其他引起皮膚病的內外在因素,如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內分泌性、免疫性等,目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二,分類
1.病毒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疣(尋常疣、跖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水痘、風疹、手足口病。
2.細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及麻風。
3.真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
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
5.性傳播疾病
6.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過敏性休克等。
7.物理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8.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9.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
10.結締組織疾病
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及皮肌炎。
11.大皰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瑞爾(Riehl)黑變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發黑子病、顏面-頸部毛毛囊性紅斑黑變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皺部網狀色素異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風、無色素痣、離心性後天性白斑、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貧血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
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及臭汗症。
14.遺傳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維生素缺乏症(蟾皮病、核黃素缺乏病、煙酸缺乏症)、腸病性肢端皮炎、黃瘤病。
16.皮膚腫瘤
癌前期皮膚病,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惡性皮膚腫瘤,如鮑恩病(皮膚原位癌)、濕疹樣癌(Paget病)、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蕈樣肉芽腫、惡性黑素瘤。
三,病因
皮膚作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著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著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皮膚具備著近乎完美的生理保護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覺作用、調節體溫、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在維護機體的健康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皮膚的生理功能受到損害,引起皮膚病。
皮膚病中最常見到的致病因素是感染病與過敏性皮膚炎,不過隨著老化的退行性變化,老年性皮膚病,皮膚癌等也是重要的皮膚病,另外需注意因葯物治療疾病而引起副作用的各種皮膚障礙。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類:
1.理化因素
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膚病。如過度搔抓繼發感染;熱水燙、肥皂水洗、用葯不當加重濕疹病變;曝曬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2.生物因素
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3.食物與其他疾病
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橡皮腫等。
4.遺傳
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5.神經精神因素
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6.代謝與內分泌因素
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征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四,臨床表現
1.皮疹:為風團、潮紅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常突然發生,成批出現,數小時後又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但常反復發作;
2.症狀:自覺瘙癢,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和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少數有發熱、關節腫脹、低血壓、休克、喉頭水腫窒息症狀等;
3.病程:長短不一,急性蕁麻疹病程在1個月以內;超過1個月為慢性;
4.皮膚劃痕試驗:部分病例呈陽性反應;
5.水痘:按臨床表現,屬於水皰型;按病毒特點,屬DNA病毒-小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前驅期較短,不超過24小時即出疹。皮疹先發於軀干,漸波及頭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為紅色針尖大小的斑疹,後迅速成丘疹,數小時後即為綠豆大小的水皰,可為橢圓形,皰壁薄易破,2~3天乾燥結痂,以後痂脫而愈,病程2周。在兒科中可見的異型有大皰型水痘及新生兒水痘。偶爾發生少見的並發症有水痘腦炎、肺炎、急性腦病等。
6.麻疹:按病毒種類屬於RNA病毒-副黏液病毒-麻疹病毒引起,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潛伏期9~11天,前驅期通常3天左右,熱度上升,卡他症狀明顯。發疹的部位從耳後-面頸-胸背部-四肢,疹子的形態是玫瑰色斑疹或丘疹,疹間可見正常皮膚。還可有內疹出現,那就是發病1~2天後在頰黏膜發生koplik斑。常合並支氣管肺炎、喉炎、腸炎、腦炎、心功能不全等,病程10~14天。
7.風疹:屬於小DNA風疹病毒引起,多發於幼兒,潛伏期5~20天,發病前可有輕度發熱,發疹情況從面部-軀干-四肢,疹形為淡紅色斑疹或丘疹,內疹表現為軟齶斑疹或瘀點,合並頸及枕後淋巴結腫大。
8.幼兒急疹:冬春季小流行,可能由病毒(柯薩奇病毒)所致,又稱嬰兒玫瑰疹,或稱第六病。多見6個月~2歲,潛伏期10~15天,無前驅症狀,常突發高熱,體溫上升至39~40度,3~5天體溫驟退時出疹,先發生頸部-軀干-上肢下腿-面部。疹形為玫瑰紅色斑丘疹,無內疹。合並有頸,枕後淋巴結腫大,偶有中耳炎和支氣管炎。
9.手-足-口症:由小RNA病毒中柯薩奇A16病毒為主,有時為柯薩奇A2,A4,A5,A10引起。多發於學齡前兒童,尤以1~2歲嬰幼兒最多,夏秋季流行,潛伏期4~7天,全身症狀輕,發疹前可有微熱,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發疹特點是指(趾)背面及側緣有水皰,口腔的硬齶、頰部齒齦及舌部出現疼痛性水皰,呈米粒至碗豆大小,半球狀或橢圓形,皰壁薄,內容清,呈珠白色。水皰數目不多,但亦可見50個以上,整個病程約1周,很少復發。
10.傳染性軟疣:由痘病毒中傳染性軟疣病毒引起,潛伏期14~50天,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發生蠟樣光澤的小丘疹,頂端凹陷,能擠出乳酪狀軟小體。數目不等,不融合,一般6~9個月可消退,但也有持續幾年者。
五,檢查
皮膚科檢查。
六,診斷
皮膚病的診斷與其他疾病一樣,必須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
1.詢問病史
皮膚科應重點詢問患者有無自覺症狀及持續時間、程度如何,皮損的好發部位及發生的先後順序、分布情況、形態、色澤及起病前有無其他疾患或用過何種葯物,有無全身症狀,與季節、氣候、生活及工作環境、飲食等是否有關,家庭中有無類似皮膚病,發病後診療情況及療效如何。
2.體格檢查
(1)重點檢查皮損的分布部位、皮損的種類、數目、大小、形態、表面及基底情況,顏色、水皰內容物及其顏色、排列特點及邊界是否清楚。
(2)輔助物理檢查
1)玻片壓診法將玻片用力壓在損害上10~20秒,炎症性紅斑及血管瘤顏色可消失。可用於鑒別紅斑和紫斑,以及觀察狼瘡結節。
2)皮膚劃痕症用鈍器劃皮膚,如在劃過處產生風團,稱為皮膚劃痕症陽性。蕁麻疹患者常為陽性,異位性皮炎,紅皮病的皮膚給以機械刺激時出現皮膚蒼白色的貧血性反應。
3)感覺檢查包括溫度覺、觸覺及痛覺等。
4)濾過紫外線檢查如黃癬病頭發呈暗綠色熒光,白癬呈亮綠色熒光。其他疾病,如花斑癬,卟啉症等可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
5)棘層細胞松解征(尼氏征)推移水皰向周圍擴散,正常皮膚被推動及水皰間外觀正常的皮膚被擦掉即為陽性。
3.實驗室檢查
(1)皮膚組織病理檢查部分皮膚病有其特有的病理改變,可依此確診與鑒別診斷。
(2)皮膚試驗①斑貼試驗用於檢查接觸性過敏原。②劃痕試驗或皮內試驗用於檢查即刻型變態反應,測定某種物質是否具有過敏反應(Ⅰ型)。③麻風菌素試驗用於判斷麻風患者免疫情況。④癬菌素試驗有助於癬菌疹的診斷。
(3)微生物檢查皮膚真菌、麻風桿菌疥疹蟲檢查有助於相應皮膚病的診斷。
七,治療
皮膚病治療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葯。如果外用葯選擇或使用不當,往往無效,甚至使病情加重。
皮膚病外用葯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相同的葯物有不同的劑型,如溶液、糊劑、粉劑、霜劑、洗劑、軟膏、酊劑和乳劑等。不同的劑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適應證,故應根據不同病期的臨床症狀和皮損特點,正確選用不同劑型的外用葯。
1.一般急性期局部紅腫、水皰、糜爛時,多選用溶液濕敷,可起到消炎、散熱作用;有滲液者,先用溶液濕敷,後用油劑。
2.皮損處於亞急性期時,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可酌情選用糊劑、粉劑和洗劑,可發揮消炎、止癢、收斂、保護作用。
3.慢性期皮損增厚,呈苔蘚樣變時,可選用乳膏、軟膏、硬膏等。
4.皮膚病用葯時間和次數也要注意。葯水和洗劑,容易揮發而降低療效,用葯次數相對要多,一般每3個小時搽1次;酊劑、軟膏作用持久,每天早晚各用1次即可。濕敷方法也要得當。用葯前,除了清洗患部外,對於痂皮,應先消毒並用食物油軟化後拭去。皮損處若見直徑大於半厘米的水皰,要以消毒空針筒抽出內容物,保留皰壁。有毛發部位用葯前,應先剃去毛發,然後再上葯。
5.選用葯物還應考慮年齡、性別、患病部位與患者體質等。如老幼患者應選低濃度葯物;孕產婦使用外用葯時,應顧及對胎兒、乳兒的影響;面部、乳房、外陰處不可用濃度高或刺激性強的葯物,兒童、婦女更應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濃度的葯物;皮膚敏感者,先用低濃度,後用高濃度。對新葯或易致敏葯物,先小面積用,如無反應,再根據需要逐漸提高濃度及擴大使用面積。
物理治療也是皮膚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物理療法有:電療法、光療法、微波療法、冷凍療法、激光、水療法、放射療法。
『柒』 皮膚病會遺傳嗎
部分皮膚病有家族聚集傾向……
1.理化因素
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膚病。如過度搔抓繼發感染;熱水燙、肥皂水洗、用葯不當加重濕疹病變;曝曬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2.生物因素
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3.食物與其他疾病
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橡皮腫等。
4.遺傳
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5.神經精神因素
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6.代謝與內分泌因素
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征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捌』 請問皮膚病主要來源什麼怎麼預防
常見病因:
(1)理化因素: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
(2)生物因素: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3)食物與其他疾病: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象皮腫等。
(4)遺傳: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5)神經精神因素: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6)代謝與內分泌因素: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征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另外,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膚病從而影響疾病轉歸。如過度搔抓繼發感染:熱水燙、肥皂水洗、用葯不當加重濕疹病變;曝曬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預防:
第一點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盡量避免長期接觸有害的化學物品如瀝青、焦油、砷化物、苯並芘等,這些化學物質都有較強的致癌性。
第二點 要防止長時間的皮膚暴曬。
第三點 要注意電離輻射,這主要是針對放射工作者而言。
第四點 患有光化性角化病、著色性干皮病等癌前病變者,應盡早進行治療,爭取將皮膚癌扼殺於萌芽之時。
第五點 要加強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如中醫所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第六點 注意衛生,多吃新鮮蔬菜。
第七點 要注意保持輕松愉悅的情緒有很多皮膚病患者都是受各種環境刺激和精神創傷之後發病的,情緒波動、焦慮、神經緊張、易怒、憂郁等不良刺激易引起機體內生理、生物化學反應的紊亂,誘發或加劇病情的發展。
『玖』 在人體皮膚上最常見的微生物葡萄球菌嗎
皮膚、耳、眼部
皮膚表面普遍存在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有時有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葡萄球菌在臉部與手部皮膚較多見。鼻翼、腋窩及腹股溝等處皮膚較潮濕,還可有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等革蘭氏陰性桿菌。皮脂多的部位常見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外陰部與肛門周圍皮膚可找到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皮膚受損時,這些正常菌群可趁機侵入引起化膿性感染。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癤、濃皰瘡、汗腺炎等;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在痤瘡內找到,同時還可以發現痤瘡丙酸桿菌。外耳道的正常菌群以肺炎鏈球菌(Sptreptococcus pneumoniae)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較多,中耳和內耳一般無菌。
眼結膜上菌群甚少,因淚液中有溶菌酶存在。有時可有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Sptreptococcusi)、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等。
口腔與消化道
口腔中有弱鹼性唾液、食物殘渣等,為正常菌群的繁衍提供了合適條件。最常見的菌群是甲型鏈球菌和厭氧鏈球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奈瑟氏菌(Neisseria)、乳桿菌(Lactobacillus)、螺旋體(Spirochaeta)、假絲酵母(Candida)等。當拔牙時,甲型鏈球菌可通過傷口進入血流。一般情況下,少量菌很快被肝、脾、淋巴結和骨髓中的吞噬細胞清除。但若心臟瓣摸有病損,或者是安裝了人工瓣膜的人,細菌就會被阻留在那裡並繁殖起來,導致內心膜炎。厭氧鏈球菌中有一種變異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與齲齒的形成關系密切。該菌能分解食物中的蔗糖產生高分子量、粘度大的不溶性葡聚糖,以致將口腔中其它菌群粘附於牙齒表面而形成菌斑。其中的乳桿菌能發酵多糖類產生大量酸,使酸鹼度下降至4.5左右,使牙釉質和牙質脫鈣而造成齲齒。
新生兒出生後數天內的口腔菌群,與母親陰道內的菌群相同,隨後逐漸接近成人的口腔菌群。
消化道中的正常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在不同部位是不同的。胃酸的酸度很高(pH2-3),因而胃內基本無活菌。空腸和回腸上部的菌群很少。結腸和直腸則有大量細菌,主要是類桿菌(Bacteroides)、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大腸埃希氏菌、乳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Proteus)、梭菌(Clostridium)等。1克干糞含菌總數在4千億個左右,約占糞重的40%,其中99%以上是厭氧菌。腸道菌群受飲食、年齡等因素影響很大。多食蛋白質的人,大腸埃希氏菌生長旺盛;以吃澱粉為主的人,乳桿菌較多。哺乳期嬰兒的腸道菌群主要是雙歧桿菌,占總菌數的90%左右;隨著成長,雙歧桿菌下降,類桿菌、乳桿菌、梭菌等逐漸增多。
嬰兒剛出生時腸道是無菌的,1-2小時後就有菌出現。開始時菌種和數量少,隨後逐步增多。先定殖的是需氧菌,然後是厭氧菌。因前者生長繁殖需消耗周圍微環境中的游離氧,這有利於厭氧菌的繁殖。此過程約1周左右。
鼻腔與呼吸道
鼻腔粘膜常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有時有甲型鏈球菌、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布蘭漢菌(Branhamella)等。醫務人員的鼻腔若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常會污染病房空氣,這就使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意外受到感染,我們稱這種感染為醫院內感染。醫院內感染加重了患者病情,應引起人們重視。
咽喉和扁桃體粘膜上普通存在甲型鏈球菌,經常有肺炎鏈球菌、乙型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
上呼吸道的菌群進入下呼吸道後,由於受到機體多種免疫因素的影響,菌數逐漸減少而消失。正常情況下,支氣管末梢和肺泡是無菌的。
泌尿生殖道
生殖器的正常菌群較多,常有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腸球菌(Enterococcus)、棒狀桿菌、類桿菌、奈瑟氏菌、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恥垢分枝桿菌、支原體(Mycoplasma)、假絲酵母等。這些菌群也可以在男女兩性的尿道口發現。
陰道內菌群隨內分泌變化而波動。陰道分泌物中常含有無害的微球菌。初生女嬰陰道的酸鹼度在5左右,主要為乳桿菌;出生後1個月至青春期,酸鹼度升至7左右,主要菌群轉為表皮葡萄球菌、棒狀桿菌、大腸埃希菌等。青春期後,陰道酸鹼度又下降,乳桿菌等重占優勢,直至絕經期為止。